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08 17:41:53| 人氣1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學生涯有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課餘閒暇和小朋友閒聊時,常有孩子會問我:
「劉老師,您為什麼喜歡當自然老師呢?」
 
甚至,當他們面對越來越「深奧」的課程時,也會憂心忡忡的問:
「老師,我上課時明明很專心的『聽』啊!,考試前也很努力的去『複習』啊!可是,為什麼每次考出來的成績,總是不盡理想呢?」
 
另外,一到科學展覽活動其間,就會聽到學生發出這樣的嘆息:
「唉呀!我想要研究的題材,好像都已經被別人捷足先登了。」

面對學生這樣的問題,我通常不會直接回答他們。因為「自然與科技」所涵蓋的範圍其實是非常廣泛的,有些時候,它所應用的學理,的確非常深奧,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輕易理解的。
 
但是「科學」或「科技」這些東西的應用,也絕非高高在上,讓人望塵莫及的。因為處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些東西早已深入每個人的家庭與生活,和我們的作息密不可分生了。

對於如何去找研究題目,我想只要小朋友隨時隨地留心周遭生活,用心去觀察、探索,其實就不難發現,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存在著許多有趣的問題或現象,值得大家去探索、去研究。
 
例如:
摸過辣椒的手,為什麼隔天碰觸到水,那種「辣」的感覺依然存在?
蠟燭熄滅後,玻璃罩內的水位上升高度一定是五分之一嗎?
可不可能高於或低於五分之一呢?為什麼?
「植物行光合作用」這單元,校園中的植物,哪一種最適合拿來做實驗?
你能拿出什麼證據說服別人呢?
上街買水果,在同樣的單價和甜度下,挑大的比較划算嗎?
如果不是水果呢?它的結果又是會如何?
 
諸如此類的問題,不但可以激發小朋友對自然科學產生興趣,更是科學研究的好題材喔!
 
整體而言,以目前小學的自然課程,應該還談不上「科學研究」,頂多只是談到廣泛的「自然現象」,而這些「自然現象」其實就是「生活」。

就以「熱從哪裡來」這單元來說,本單元探討的是:哪些東西易傳熱?
 
對於缺乏生活實務經驗的現在學童而言,老師還得把學生集中在實驗室做完相關實驗後,他們才能獲得經驗,對於這樣的現象,心中感觸良多。
 
回顧我自己的成長歷程,早在國小二年級,就得蹲在灶前生火煮飯、燒熱水,「相關實驗」不知做過多少回。
 
另外,我們還得在課餘時間,頂著烈日,以跳躍前進的方式,快速穿過滾燙的「沙灘」,到海邊搬動石頭,挖取「石頭蚵」,或拾取退潮後遺留在沙灘上的燒酒螺,以便貼補家用。
 
這些生活經驗對於後來學習「比熱」這個單元,其實幫助是非常大的。另外像在農忙時期幫著撿蕃薯、剝花生,或在春夏之際,隨著大夥兒逕往相思林尋寶去,當我們瞪大雙眼在林間仔細搜尋,一旦誰先發現春蟬所褪下的外殼時,便會如獲至寶般的發出陣陣歡呼聲,往往和林間此起彼落的蟬鳴聲相互輝映。
 
而鄉野間處處叢生的「豬母乳草」也不會輕易放過,因為「蟬殼」和「豬母乳草」都是我們和中藥材商換取麥芽糖、枝仔冰的籌碼。光是這些大自然的生活歷練,早就自己歸納出一套「實驗結果」。
 
因此,即使當年老師並沒有讓我們親自做實驗,好像也看不出對學習成果有什麼重大影響。但是由於目前進入工商業社會,生活形態急遽改變,使得學童對於「生活經驗」非常的欠缺,如果再不讓他們有觀察、操弄、探索的機會,那麼他們的學習所得絕對是零碎的、片段的、記憶的。難怪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自然課備感困難甚至不感興趣。

豐富的「生活經驗」有助學習,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這個道理。
 
這些理論對於一般孩子如此,對於特殊障礙的孩子亦復如此。
 
由於長子自幼雙耳失聰。記得在他五歲的時候,有一次,從漢聲百科書上得知麵包的製造過程,為了讓他有參與感,並理解「發酵」時,二氧化碳的「生成」和「威力」,母子倆連袂到雜貨店買回發酵粉,攙水揉成麵糰並耐心地等待它慢慢膨脹。
 
最後,好不容易將自製的得意作品-饅頭,小心翼翼的放入蒸籠,然後懷著一顆期待的心守在爐邊等候驗收成果,沒想到當我們掀開蒸籠的那一剎那,眼前的景象讓我們笑彎了腰,因為每一顆奇形怪狀的饅頭表皮,猶如地球表面般凹凸不平,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吃得津津有味。
 
事後,為了不浪費材料,還自作聰明的將剩餘的麵糰,壓成薄薄的水餃皮,做成一顆顆飽滿的水餃,待它下水後,才發現其成果之慘烈,比起饅頭有過之無不及。
 
因為每顆水餃,就像泡過水的饅頭一樣腫脹不堪。這下子我們終於知道,原來,水餃皮是不用事先發酵的。
 
雖然這是一次失敗的經驗,但是事隔這麼多年,前陣子和孩子提起此事,他竟然還有印象。這不由得讓我想起,當前九年一貫課程「做中學」的教育理念,對於這些因先天缺陷導致生活經驗相對欠缺的學童而言,其實是具有另一層更深遠的意義。

而這觀念也一直深植我心,猶記第一年教書,面對的就是一群身心障礙的孩子。對於沒有任何教學經驗的我而言,除了把教育兒子的那一套拿出來外,憑藉的就是一份同理心。
 
另外還得感謝許多老師先進們的指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獲得來自學生與家長的肯定與回饋,而這就是我工作中最大的樂趣。
 
還記得當時班上有位唐氏症的孩子,其母親向我訴說著:我這輩子從來都不敢奢望孩子可以認識那麼多的字,沒想到孩子竟然做到了。感激之情溢於言表。誰說指導特殊障礙的孩子沒有成就感呢!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指導科展」一事,猶記有一年擔任自然科任,「指導科展」順理成章地成為自然老師兼任的行政工作。我想,這大概是沒什麼人想擔任自然科任的原因之一吧!
 
或許是我初生之犢不畏虎,就這樣在沒有任何比賽成績壓力的情況下,跟在一位台大畢業的楊老師身旁,協助她指導小朋友從事科學研究。
 
雖然事後並未得獎,但是,從她指導孩子的過程中,我學到許多跟微生物有關的知識,因為我們研究的是水生植物池裡微生物的種類,做為判別水質良窳的依據。
 
整個研究過程,從取樣到觀察、紀錄、畫圖、找圖鑑等,楊老師帶著我和學生拜訪環保局並踏遍各大圖書館,查閱了無數的資料與圖鑑。
 
這一路下來,讓我深深體會到做研究是一件很嚴謹的事,尤其經費有限更是辛苦。而我們在楊老師的帶領指導下,也做得有模有樣。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一些長得極為相似的微生物,忙了一下午或傷透腦筋,只為了找特徵、算尺寸以便驗明正身。雖然最後沒有得獎,但是如今回想起來,那過程是甜美的,收穫是豐碩的。
 
因為我堅信,許多的研究過程,評審未必可以從幾頁的說明書中看出,更何況或許只是研究題材不合評審的喜好罷了。唯一讓我感到比較遺憾的事是:校長在事後的檢討會上竟然提到往後希望老師考慮「成本效益」,或許他是無心脫口而出,但是聽在指導老師耳裡還是百感交集的。

後來,才來一年的楊老師調校,我只好硬著頭皮披掛上陣,就為了那句「成本效益」,我改變研究題材,左思右想大概只有「數學」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我們只用四個一元銅板做實驗,沒花什麼錢,竟然還得獎,雖然只是甲等,但是已經讓我非常振奮。
 
只是,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成本效益」的陰影一直存在,後來即使進入目前服務的學校,指導科展研究物理類,「紙飛機」得到優等,實驗材料還是只有紙,接下來研究數學類「謬比烏斯帶」,實驗材料還是紙,萬萬沒想到它會獲得評審的青睞代表北縣參加國展。最後還拿下數學組第二名。
 
至於後來「銅板的自轉與公轉」這件也拿下特優,代表北縣參加全國展,雖然最後沒能榮獲佳績,但是比賽地點就在建中,因此並沒有勞師動眾額外的成本支出,我想也算符合「成本效益」吧!

最後,本人要藉此機會以悃愊之心,感謝學校,包括所有行政人員、同仁,給于我最大的支持與協助,讓我的教學生涯能夠勝任愉快!我覺得後埔國小是一個充滿人情味,充滿活力、自信、與關懷的溫馨大家族。

後記:

當年那件沒能得獎為學校爭取最高榮譽的參展作品,前前後後也只不過花了教育經費一千多元而已,結果只因為沒有得獎,竟要默默在背後辛苦指導孩子們的老師,背負浪費教育經費的罪名。
 
反觀當前許多教育經費被浪費在大批大批扔棄的教具上,真是百感交集。

這是前幾年的舊作,今天在這兒發表,別無他意,只是想把自己的東西做個整理罷了。

台長: 李寧兒
人氣(19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寧兒說故事 |
此分類下一篇:【寧兒說故事】搞怪寧
此分類上一篇:讓我們在書海裡相逢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