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30 10:00:09| 人氣1,4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人 格 】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 人 格 】

什麼是人格

人格是指奧爾波特(CordonAllport)提出的“個體內部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它決定了個體對環境獨特的調節方式”理念,是心理學的概念。延伸到文化和社會生活中,人格的定義甚多。從不同的方面著眼就會得出不同的定義。然而綜合地考察,人格是感覺、認知、情緒、價值及生化反應諸要素整合的產物,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內部穩定和持久的動力組織。人格在社會生活中被結構化,受文化指令和社會賞罰機制的影響;同時,傳統文化和超前的目的也在人格形成中起著作用。從管理的角度上說,人格是個體所有的反應方式與他人交往方式的總和。它常常統稱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可測量的人格特質。

弗洛伊德從性欲出發,將人格視為由三個層面所組成的動力系統,即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層面也可對應分為三種人格,即自然人格、實有人格和道德人格。在弗洛伊德那裡,本我包括所有的本能,受快樂原則的支配;自我是人格的控制部分,他的職責是從事合適的環境活動以滿足本我與超我的需要,自我受現實原則的支配;超我乃人格的道德部分,包括良知和自我理想兩部分,超我永無止境地追求完善。健全人格乃是這三者的和諧統一。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格的決定因素

根據上面的討論我們已經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受遺傳和後天生活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人格是二者共同影響的產物。另外,影響人格的還有第三個因素,即情境。目前人們普遍認為,一個成人的人格是由遺傳和環境兩方面因素組成的,同時還受到情境條件的影響。

(1)遺傳

遺傳指的是那些受胚胎決定的因素。身材、相貌、性別、秉性、肌肉的組成和反射、能量水平及生物節律等特點都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受到了父母的影響,也就是受他們生物的、生理的、內在心理配置的影響。遺傳觀點認為個體的人格特征可以根據染色體上基因的分子結構得到全面的說明。

這一觀點的三種不同研究取向都提供了確鑿的證據來支持遺傳在決定個體的人格特征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在幼兒中對人類行為和性情的遺傳基礎進行的觀察;二是對剛出生就分開的雙胞胎進行的研究;三是對不同情境和時間中工作滿意度的穩定性和一致性進行的研究。

如果人格特點完全由遺傳來決定的話,則從個體出生就固定下來,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發生改變。然而,人格特點並不是完全由遺傳決定的。

(2)環境

對個體的人格形成構成外在壓力的因素包括:成長的文化背景、早年的生活條件、家庭、朋友、社會群體的規範、其他方面的經歷。總之,環境對於人格的塑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所建構的規範、態度和價值觀一代代流傳下來,一直保持著穩定性。意識形態也是在一種文化中培養起來的,另一種文化最多只能起到調節作用。

(3)情境

情境也在遺傳和環境對人格的影響中起著一定的作用。一般來說,個體的人格是穩定的和持久的,但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有所改變。不同情境要求一個人的人格表現出不同的側面,因此我們不應該孤立地看待人格。    情境因素影響到個體的人格特點,該假設有其內在的邏輯基礎,但是現在還無法把握各種不同情境類型對人格的具體影響,因此,也無法明確地劃分。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影響人格方面一些情境因素比另一些情境因素所起的作用要大。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格的組成

人格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心理現象,是一個多維結構,其主要的組成成分為人格的理智特征、人格的情緒特征、人格的意志特征及對現實態度的人格特征。

(1)人格的理智特征 

這是指人們在感知、記憶、想像和思維的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如在感知方面,個體可分為主動觀察型和被動觀察型;在思維方面,個體可分為獨立思考型和搬用現存答案型;在想像方面,個體又可分為主動想像型和被動想像型等。

(2)人格的情緒特征

這是指人們在情緒的強度、穩定性、持續性,以及穩定心境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如有的人經常處於情緒飽滿、歡樂愉快之中,有的卻經常處於抑鬱低沉之中。

(3)人格的意志特征

這是指人們為了達到既定目標,自覺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千方百計地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時,所表現出的意志特征的個別差異。如有的人的行為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獨立的主見,主動性,自製力,在緊急或困難的條件下沉著鎮定、勇敢、果斷、工作中有恆心、堅忍不拔;有人的行為是自大蠻幹,易受暗示,在緊急或困難條件下張皇失措、膽小怯懦,工作中半途而廢、缺乏恆心。

(4)對現實態度的人格特征

這是指人在處理各種社會關係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如對社會、集體、他人、學習、工作、勞動的態度,有的人善於交際、主持正義、不畏強暴、正直、誠實、富於同情心、不卑不亢、嚴於律己、自信,對待工作勤奮、認真、細心、富於首創精神,勤儉節約;有的人則性格孤僻、欺軟怕硬、阿談奉承、狡詐、虛偽、冷酷無情,自負自卑,寬於束己,缺乏自信,對待工作懶惰、馬虎、粗心、墨守成規、揮霍浪費。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格的基本類型

研究發現,一些人格特質是組織行為的某些預測指標。為此,有必要對這些人格特質進行更為細緻的評估與說明,包括控制點、馬基雅維里主義、自我監控、A型人格及B型本格等。

(1)控制點 

心理學家路特(Rotter)制定了一套有效的測評工具,這就是人們對“控制點”(locusofcontrol)的認識。

一些人認為自己是命運的主人,另一些人則認為自己受命運的操縱,認為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均是運氣和機遇的作用。前者認為自己可以控制命運,稱其為內控型(internals);後者認為自己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稱其為外控型(externals)。個體對於自己命運根源的認知,我們稱為控制點。

與內控型得分高的個體相比,外控型得分高的個體對工作更不滿意,缺勤率更高,對工作環境更為疏遠,對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另外,外控型人採取主動行動的可能性更低。

外控型的人群對工作不滿意的原因在於,他們感到那些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組織結果均是自己無法左右的。而面對同樣情境,內控型的人群則把這些組織結果歸因於自己的活動。如果自己所處的環境缺乏吸引力,內控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人可以責備。另外,不滿意的內控者更傾向於離開令自己不滿的工作,而不是繼續留守。

內控者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恰當的習慣保持身體健康,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健康承擔更多責任,並有良好的健康習慣。結果就是,他們的患病幾率下降,缺勤率也隨之下降。

總體說來,研究證據表明,內控型的人在工作上會幹得更好,但這一結論在不同工作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內控者在決策之前積極搜尋信息,對獲得成功有更強烈的動機,更傾向於控制自己的環境;而外控者則更為順從,更樂於遵循別人的指導。因此,內控者在複雜的工作上做得很好,包括絕大多數管理和專業技能的工作。另外,內控者也適於要求創造性和獨立性的工作活動。例如,幾乎所有成功的銷售人員都是內控型人。而外控者對於結構分明和條例清楚且只有嚴格遵從指示才會成功的工作來說,會做得很好。

(2)馬基雅維里主義

馬基雅維里主義(Machiavellianism,Mach)人格特點以尼科洛·馬基雅維里(NiccoloMachiavelli)的名字命名。高馬基雅維里主義的個體講求實效,保持著情感的距離,相信結果能替手段辯護。“只要行得通,就採用它。”這是高馬基雅維里主義者一貫的思想準則。

高馬基雅維里主義者比低馬基雅維里主義者更願意操縱別人,贏得利益更多,更難被別人說服,卻更多地說服別人。當然,這些結果也受到情境因素的調節。研究發現,高馬基雅維里主義者在以下幾方面工作更有效:當他們與別人直接面對面交往,而不是間接地相互作用;當情境中要求的規則與限制最少,並有即興發揮的自由時;對具體問題的情感捲人與能否成功無關時。

高馬基雅維里主義者是否是好員工,取決於他們的工作類型,以及在評估績效時是否考慮其道德內涵。

(3)自尊 

人們喜愛或不喜愛自己的程度各有不同,這一特質稱為自尊(self-esteem)。自尊與成功預期呈正相關關係,自尊心強的人相信自己擁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數能力。與自尊心弱的人相比,自尊心強者在工作選擇上會更為冒險,更可能選擇那些非傳統的工作。 

自尊心弱的人比自尊心強的人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他們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積極的評估。為此,他們更可能尋求他人的認同,更傾向於按照自己尊敬的人的信念和行為從事。從管理的角度來看,自尊心弱的人更註重取悅他人,他們很少站在不受歡迎的立場上。

自尊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相關性,研究證實,自尊心強者比自尊心弱者對他們的工作更感到滿意。

(4)自我監控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指的是個體可以根據外部情境因素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

高自我監控者在根據外部環境因素調整行為方面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他們對環境線索十分敏感,能根據不同情境採取不同行為,並能夠使公開的角色與私人的自我之間表現出極大差異。而低自我監控者則不能以這種方式偽裝自己,他們傾向於在各種情境下都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性情和態度,因而在他們是誰及他們做什麼方面存在著高度的行為一致性。

有證據認為,高自我監控者會在管理崗位上更為成功,因為它要求個體扮演多重甚至相互衝突的角色,高自我監控者能夠在不同的觀眾面前呈現不同的“面孔”。

(5)冒險性

人們在冒險意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接受或迴避風險的傾向性對管理者做決策所用的時間及做決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都有很大的影響。

通常高冒險性的個體比低冒險性的個體可以更快地做出決策,管理者必須使員工的冒險傾向與工作的具體要求相匹配。例如,對於一名股票經紀人來說,高冒險傾向可能會導致更高業績,因為這類工作需要迅速決策。相反,這種人格特質則可能是一名從事審計工作的財會人員的主要障礙,最好安排低冒險傾向的人從事這種工作。

總體來說,大企業中的管理者傾向於不願意冒險,尤其是與那些成長取向的創業者相比,後者主要致力於管理小型企業。

(6)A型和B型人格

弗萊德曼根據人們對心理壓力的反應模式將人格分為A型與B型。

現實生活在中,總有一些人非常具有競爭性,並總是體驗到一種時間上的緊迫性。這就是擁有A型人格(TypeApersonality)的人。A型人格者‘’總是不斷地驅使自己要在最短的時間里乾最多的事情,並對阻礙自己工作的其他人或事情進行攻擊(如果這樣做是允許的)。”

A型人格通常的表現有:運動、走路和吃飯時通常節奏很快;對很多事情的進展速度感到不耐煩;總是試圖同時做兩件以上的事情;無法打發休閑時光;著迷於數字,他們的成功是以每件事中自己獲益多少來衡量。

與A型人格相對應的是B型人格,其特點正好相反。B型人格“很少受到這種欲望的折磨,諸如要獲得越來越多的東西,或無休止地壓縮完成工作的時間。” 

B型人格通常表現為:從來不曾有時間上的緊迫感及其他類似的不耐煩;認為沒有必要表現或討論自己的成就和業績,除非環境要求如此;充分享受娛樂和休閑,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實現自己的最佳水平;充分放鬆而不感到內疚。

A型人格常常處於中高度的焦慮狀態之中。A型人格的人很少具有創造性,因為他們關註的是數量和速度。他們的行為比B型人格的人更易於預測。

在職業面試中,A型人格可能做得更好,因為他們更可能被評價為具有一些理想特質,如工作積極性高、能力強、富於進取和成就動機高。但在組織中,儘管A型人格工作十分勤奮,但B型人格卻常常占據組織中的高層位置。最優秀的銷售人員常常是A型人格,但高級管理人員卻通常是B型人格。原因是A型人格傾向於放棄對質量的追求,而僅僅追求數量。然而在企業和組織中,晉升“常常給那些睿智而非匆忙,機敏而非敵意,有創造性而非僅有好勝心的人。”

(7)“晨”型人與“夜”型人

許多工作需要夜班或倒班,但是很多人在夜間工作會影響到他們的健康,這將使該項工作變得昂貴(需要支付額外的健康福利)。從經驗上你可能知道,有些上大夜班的工人在夜間精力旺盛,事實上,他們喜歡夜間工作。那些在早晨會感到充滿能量的人被稱為“晨”型人,而那些在夜裡才會感到有力量的人被稱為“夜”型人。“夜”型人比“晨”型人更適合夜班的工作。一項在大學生中做的研究表明,“晨”型的學生在上午的課程中表現出更高的效率,而“夜”型的學生則在晚上的課程中表現出高效率。因此,在工作中應儘量安排“晨”型人進行白天的工作,而安排“夜”型人參加晚上的工作,以便得到更高的工作績效。

(8)管理者的人格類型

西方管理心理學根據人格結構和管理者的行為,可以將管理者的人格分成三種類型:積極剛勇型、消極怯儒型和折中型。 

積極剛勇型管理者的行為特點為:活潑,有堅強的信念,有時候甚至過分地信任自己,積極地做正當的事,所以行為被強化了。

消極怯懦型管理者的行為特點為:縮手縮腳,對社會活動不感興趣,生活單調;話題少,依賴性強,一切聽從別人指揮,使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停留在狹小的範圍內;雖然消極但很敏感,自卑感很強;由於遇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因而對於採取行動持消極態度。

折中型管理者的行為特點為:做事沒有條理,有點慌張情緒;令人感到有點任性與不誠實;有時有冒險行動,有時則有逃避行動,其行動伴隨有愉快的與不愉快的極端變化;做事、辦事不利索。

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管理人員,應以積極剛勇型為主,但是,這種類型的管理者也有弱點,如過於自負,喜歡別人順著自己等。消極怯懦型管理者雖然不理想,但可以通過實踐活動使之轉化,增加其剛勇性的一面,在工作中更有幹勁。對於折中型領導者,則要通過多接觸來增加與他的親密程度,最終使其人格向積極剛勇型轉化。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格的屬性

整體性:人格是一個人從行為模式中表現出心理特性的整體,構建著人的內在心理特徵。它常體現在個人的某一個行為之中,這個行為便可帶出這個人整體的心理特徵。

穩定性:人格是由多種性格特徵所組成的,其結構是相對穩定的。人格的這種穩定性是可以表現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上的。但這種穩定性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變的,如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人格可反映出不同的方面。也可以暫時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約,而導致人格的這種性質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後生活壓力

個體性:人格的組合結構是多樣的,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在性格方面的差異性,雖然人與人之間的某些特徵可以是相同的,但他們在整體人格的方面還是不同的。

動機性和適應性:人格支撐著人的行為,驅動著人趨向或避開某種行為,它也是構成人的內在驅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種驅動力與情緒無關,它可以說是一種生來具有的力量。這種驅動力對人的生活具有適應性。

自然性與社會性:人格並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會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對人格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可以說他們也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會文化影響的。但是,人格還是以個體的神經解剖生理特點為基礎的。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格的延伸

氣質:氣質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經結構和機能決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屬性,以行為的能量和時間方面的特點為表現。有學者認為,氣質是人格形成的基礎,是人格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內在原因。

性格:性格,是指人的一貫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徵、思維和行為方式。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是相同的,但其實他們是有區別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與人格相關的心理疾病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人格疾患可分為三大群: 

A群(奇怪型或異常型疾患) 

妄想型人格違常、 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 分裂病型人格違常。

B群(戲劇型或情感型疾患) 

反社會人格違常、 邊緣型人格違常、 戲劇化人格違常、 自戀型人格違常。

C群(焦慮型或恐懼型疾患) 

畏懼型人格違常、 依賴型人格違常、 強迫型人格違常、  多重人格(雙重人格)、 自我感喪失。

相關圖片

當代心理學中,有不同的科學研究。在1977年紐約長期縱貫研究實驗者,心理學家透過追蹤超過141名嬰兒至到青年的變化,分辦3種容易小孩(easy babies)、麻煩小孩(difficult babies)、慢熱小孩(slow-to-warm-up babies)。佔了大數41%都是容易小孩。他們比較有低至中度的反應、適應力較高,很容易就形成正常的睡眠及飲食習慣。之後也啟發另一群研究員,以父母對子女的評分而歸納出3種氣質。它們是活動情況(Activity level,坐立不安或肢體移動頻率)、社交性(Sociability,容不容易去結識新朋友)、情緒化(Emotionality,易不易就緊張)。之後再跟進這些小孩長大之後,也發現氣質呈現一樣的樣式。不過其測驗被指沒有採用其他更客觀的準則來判斷。 

去到1994年,傑羅姆·凱根和他的同事直接在實驗室觀察14-21月大兒童的情況。他們分出兩組的兒童特徵,分別為抑制型(英語:inhibited,或羞怯的)和非抑制型(英語:uninhibited,或粗放的)。前者對陌生人有退縮、焦慮反應,要花更長時間之後才能放鬆下來,也有更多不平常的害怕。他們的杏仁核也有更大活動當見到未見過的人臉。而後者則似乎享受一樣的情景,很自然地就在新的環境大笑。之後,實驗員再在他們長大到4.5歲時再進行測驗,發現他們仍呈現相同的模式。儘管如此,環境仍對人們的變化可以影響很大,因為一些較大反應的兒童的母親對他們不會過太保護但有要求,令到他們之後不會這麽怕新事物。也有一些低反應的兒童在之後卻失去了他們以前可以很快放鬆。

人格心理學為心理學的分支之一,可簡單定義為研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Personality」一般都會被譯作「性格」,心理學學界則把它譯為「人格」。「人格」不單包括性格,還包括信念、自我觀念等等。準確來說,「人格」是指一個人一致的行為特徵的群集。人格的組成特徵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致使每個人面對同一情況下都可能有不同反應。人格心理學家會研究人格的構成特徵及其形成,從而預計它對塑造人類行為和人生大事的影響。

相關圖片

多重人格,是心理疾病的一種,常與思覺失調症搞混,較早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版本將其命名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後來改名為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多重人格即具有超過一個人格存在(若只有兩個則稱為「雙重人格」),就有如「在一個身體裡住著好幾個靈魂」。 

長久以來,很多人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以為多重人格是非常之罕見的疾病,其實不然,只是由於太多臨床工作者都缺乏正確認知,以致不少誤診情況,再加上一般人的諱疾忌醫和迷信等等,所以很多個案都漏報、少報。正如瑪蓮娜·史坦伯格的《鏡子裡的陌生人——解離症:一種隱藏的流行病》所言,解離性障礙其實是一種隱藏了的流行病,而多重人格只是其中一型而已。

多重人格患者的每一個人格都是穩定、發展完整、擁有個別思考模式和記憶的。分裂出的人格包羅萬象,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種族,甚至物種。他們輪流出現控制患者的行為。分裂出的人格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稱為「並存意識」(co-consciousness)。如果並存意識較好的,他們甚至可以進行內部溝通/會議,或進行外部會議(如果人格間進行外部溝通/會議時,在旁人看來會像是個自言自語的瘋子);也有一些情況,人格之間並沒有察覺到彼此的存在,這會導致嚴重的「遺失時間」現象。

原人格不一定是主人格。原人格即未產生多重人格前的原始人格,而主人格則是在平常大部份時間主宰身體的人格。雖然原人格通常也會是主人格,但也有原人格仍然停留於兒童時期,身體則交由會長大的主人格管理的情況。 原本的人格不知道「他們」的存在的情況下,即使發現自己的記憶有截斷(記憶斷層)的現象,也無法知道自己有多重人格。也有一些嚴重的病例,原人格甚至「沉睡」十多年,但分裂出的人格中往往會有一個是知道所有事的,如果這個人格願意合作,治療人員就能從中得知許多有益的資料。 事實上,很多所謂的「鬼上身」現象,其實很可能都是解離症。 另外,多重人格患者發生記憶斷層或人格強硬地想出現時有可能伴隨強烈的頭痛。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邁耐利(Richard J. McNally)的實驗,認為沒有證據可以證實在各人格之間存在記憶障礙,那些聲稱自己被記憶障礙所困擾的患者,可能更多是為了符合文化期望,而非真正的心理現實。不過,近年頂尖的醫學發現,則有另一個觀點,根據不少關於大腦的研究顯示,儘管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身體和大腦),不同人格的腦部攝影結果皆不相同,另外也有其他對大腦的研究和實驗,有力地顯示多重人格既不是「偽裝」出來,也不是因為社會文化期望或治療師的暗示(suggestion)所產生出來的。

多重人格的成因多有爭議。有理論認為多重人格與童年創傷相關,因為此時正是人格的形成階段。當受到難以應付的衝擊時,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達到「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感覺,這對長期受到嚴重傷害的人來說,或許是必要的。 

國際上的新知為7歲以前(黃金6年)/學齡前有衝擊過大或重複發生的身體虐待、情緒虐待,以及強大的壓力事件,甚至源自從嬰兒開始的「混亂型依附行為」(Disorganized Attachment)。

相關圖片 

傳統的治療方法 −多重人格的根治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治療人員主要是在多重人格中找出一位熟悉所有人格的內在人格,通常為「內在自助者」(Inner Self Helper,ISH),讓其成為核心人格,且讓各種內在人格互相對談而認識其他人格,然後找出性格上相似的人格率先整合,從而逐步削減內在人格後整合為一,但即使治療成功,也可能因外在壓力,造成人格再次解離。

另外,由於患者受暗示性很高,因此在臨床上的治療常利用催眠來召喚患者不同的人格,以便治療。不過,根據臨床經驗,催眠治療多半是輔助式的,或只作為一種技術,並非治本之法。

相關圖片

一個人類,對於其自身個體存在、人格特質、社會形象,所產生的一種認知、意識與意象。誰?宗教範疇中對自我的討論以佛教爲代表,佛教最基礎教義的總結——「三法印」中就出現了「諸法無我」,義爲人對自我的認識和執著如同空中無花而眼睛生病看到花一般虛妄,人的身體是由物質組成,無一真正屬於自己,人也沒有靈魂,而是神識隨業力流轉而已,因此佛教從根本上否認自我的存在,稱其只是神識暫宿的旅館;且認為人對自我的執著是痛苦之來源、惡業之開端,而若斷滅對自我的執著,便可以證得聲聞聖果,脫離輪迴。

通常人類個體會認為他們自身是一個連續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備獨特的自我,對自己的意象、人格特質會持有的整體知覺與態度。對這一概念的探討和展現,是作家、文學家、哲學家與心理學家,甚至是宗教(如佛教等)長期關注的課題。

意象,寫詩的時候常常會說:「這詩表達的意象很飽滿」、「詩,最重要的是意象」。 意象可以說是一種畫面(想像裡的,真實或虛構皆存在),我們對自己的意象也就是腦海裡,我們呈現的畫面。

舉例來說,一個人上台自我介紹時,腦海裡覺得自己表現得很差勁(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意象則會影響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一個人學會彈吉他覺得自己彈起來很帥氣(實際上也沒有),不過這種意象很可能會促進他的成長、信心。

佛洛伊德將心理的我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本我、自我與超我。 

自我(ego)是針對與個人同環境的關係,有關的所有心理機能的術語。佛洛伊德認為,自我在生命最初的六或八個月便開始形成,到二或三歲時便已建立得很好。當然,大部分的變化與成長在這以後都出現了。自我的機能包括:知覺、學習、記憶、判斷、自我察覺和語言技能。自我對環境的限制、壓力做出反應,幫助個人在環境中適應。

自我也對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作出反應,滿足個人需要、達到理想、標準,並平衡情緒。自我根據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來運轉。在這一原則下,自我不斷測試、尋找一個滿足本我的形式,如何被社會所接受,以此來平衡個人跟環境的關係。在自我中,本能的欲望可以折衷為被社會接受的行為,這個思想過程,稱做次級過程思維(secondary process thought)。當自我成熟時,次級過程思維便開始發揮了支配作用。 

次級過程思維是當我們談論思維時通常所指的一類邏輯、序列思維。 它負責管理人們做出的計劃和行動,然後與現實環境模擬比對,以滿足個人在社會的需求。 它使人們可以忍住慾火。 它透過檢驗機制來幫助人們完成自己原始的渴望(性、吃、喝等需求)。次級過程思維的這個管理、檢驗過程稱為:現實檢驗(reality testing)。

笛卡兒曾提出一個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拉丁語:Cogito ergo sum)。當我在懷疑一切時,卻不能懷疑那個正在懷疑著的「我」的存在。 因為這個「懷疑」本身是一種思想活動。而這個正在思想著、懷疑著的「我」的本質也是一種思想活動。仔細來說,可以以真假值來判斷或驗證這句話:如果我懷疑我的思想是假,但我「正在懷疑我的思想」這個思想便是真; 如果我以為我真的在思考,我相信我思考是真的,那即使思考是假,「我相信我的思考」卻是真的了。

「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418)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禪悟與空靈之美※ -*寧德佛教網*-
此分類上一篇:【 類人猿人格 】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