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30 08:17:37| 人氣1,3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類人猿人格 】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類人猿人格 】

類人猿人格權運動是一項旨在向人科的非人類成員(倭黑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提供在法律上「人」的地位,並基於此對這些動物進行合法保護的運動。支持者包括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德和唐·普林斯-休斯,進化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哲學家普拉·卡瓦列里和彼得·辛格,和法律學者史蒂文·懷斯。

現狀

2007年2月28日,西班牙巴利阿里群島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承認所有類人猿擁有合法人格的立法。

該立法引起了整個西班牙的反響。2008年6月25日,一個議會委員會開始催促西班牙政府保障靈長類動物有生命權和自由權,如果能過成功,那麼「將通過西班牙刑法典禁止有害的靈長類動物實驗以及馬戲團豢養、商業廣告或非法拍攝」。

歐洲在動物權利立法上也已做過努力。1992年,瑞士修改了其憲法,承認動物是「生命」而不是「東西」。

不過1999年瑞士憲法被重寫,這個修正案就失效了。2002年德國在憲法修正案中再次確保動物權利,成為第一個承認動物權利的歐盟國家。

1999年,五大人科物種在紐西蘭獲得了有力的保護,禁止其被當做研究、試驗的目標。有人認為,紐西蘭的保護額度到了一種弱的法律權利。

一些歐洲國家(包括奧地利、荷蘭和瑞典)完全禁止在動物實驗方面使用類人猿。

2014年末,阿根廷通過了給予圈養猩猩基本人權的法律。

2015年4月20日,紐約州最高法院的巴巴拉法官先生簽署針對兩隻圈養的猩猩的保護令。4月21日,刪除保護令中的「人身保護令」(writ of habeas corpus)幾字。  

支持

一些有名的支持者諸如靈長類動物學專家珍·古德,被指派為聯合國友好大使與叢林肉貿易作鬥爭,從而阻止類人猿的滅絕;理察·道金斯,原牛津大學公眾理解科學方向的教授;彼得·辛格,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教授;史蒂芬·懷斯律師,前哈佛大學教授,非人類權利計劃的創始人兼主席,旨在努力推進美國普通法在各州的通過,從而在法律上承認類人猿人格以及其它具有有自我意識且獨立自主的非人類動物的人格;他們都主張類人猿具有人格。

2013年12月,NhRP針對四隻黑猩猩被紐約州監禁一例提起了三次訴訟,認為他們應該被視作擁有基本的人身自由權利的法人(即不被囚禁),他們享有普通法賦予的人身保護權利,因此立即釋放並將他們送往保護區。三項人身保護令狀的請願均被否決,保留上訴的權利。NhRP目前正在呼籲三項決議的通過。

珍·古德的縱向研究顯示黑猩猩的社會和家庭行為在某些方面與人類極為相似。她說這些黑猩猩也把她視作家族的一個成員。猿語言能力的實驗室研究開始揭示它們的其他人類特徵,遺傳學方面也得出類似結果,並最終三種類人猿進行了重新歸類為原始人類。 

其他如貝蘭和埃文斯做的研究表明人類與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在自制力上也有一定相似之處。他們用類似在兒童身上使用的自我分心手段來讓黑猩猩控制他們的衝動。類人猿也表現出制定計劃的能力,甚至可以「將自己投射到未來」,也就是進行心理時間之旅。故而類人猿似乎也具備自我意識,因為「自我意識實現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因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可以推測自己的未來」。

伴隨著日趨嚴重的類人猿滅絕的風險,動物權利運動向國家施加壓力,以承認猿類有限的權利和法「人」的地位。作為回應,英國提出了一項禁止使用類人猿進行研究的條例,然而並未對其他靈長類動物做此規定。

作家兼講師托馬斯·羅斯認為給予非人類同等法律權利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多數國家都這樣規定:「公司法人是合法的人,享有人類所有的大多數權利,如起訴權,選舉權和言論自由。」

唐·普林斯-休斯整理了類人猿所滿足的人格的標準:「自我意識;對過去、未來、現在的理解;理解複雜的規則和知曉情感帶來的後果的能力;選擇規避風險的能力,情感共鳴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格雷·弗蘭喬內不認同僅依靠動物是否長的像人類就能判斷其是否具備人格,他認為感知能力才是真正唯一能決定某個物種能否擁有基本權利的因素。因此也應該授予包括小鼠和大鼠在內的其他動物這樣的權利。

解釋

而根據這些提議或者已通過的聲明,類人猿人格合法化可能會給國家或者國際的法律帶來保護和義務方面的問題,如: 

1.世界人權宣言的7-29項條款

2.關於人的國籍和公民身份的《1954年關於無國籍人地位公約》和《1961年減少無國籍狀態公約》

3.兒童權利宣言第四和第五項規定

近期DNA證據表明倭黑猩猩和一般的黑猩猩在至少一百萬年前就演化為兩個不同的種。黑猩猩系列和人類大約在六百萬年前由共同祖先走上演化歧路。 因為除了現代智人(Homo sapiens)以外,完全沒有其他也在當時和人同屬的種遺留至今,只有黑猩猩屬是現今存活和人類最相近之屬。

倭黑猩猩住在叢林裡,和黑猩猩一樣,過著性生活,他們許多方面與黑猩猩相似,但是比起黑猩猩,他們較為愛好和平,且他們的性生活較黑猩猩活躍頻繁。約10,000隻倭黑猩猩只在剛果河南部以及其支流的開賽河北部被發現,在中非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潮濕雨林中。由於兩者棲息地正逐漸喪失以及獵尋獸肉(bushmeat)之活動,牠們已瀕臨絕種,在現今的內戰中,由於甚至在偏遠的「保護地區」如薩隆加國家公園,也有重武裝軍隊,獵尋獸肉的活動劇烈增加。如今,至多也只餘留數千隻倭黑猩猩。這也是現代靈長目動物大滅絕之普遍趨勢。

倭黑猩猩有能力通過有關鏡中辨識的自我意識測驗(the mirror-recognition test for self-awareness)。他們主要以發聲器官相互溝通,雖然我們尚未詳知其發聲原理;不過,人類確實能瞭解其臉部表情以及一些自然手勢,譬如說,邀請遊戲等。兩隻倭黑猩猩已經被教授了約400個能以一種特殊符號鍵盤所打出的單字,也能對於聽到的句子有所回應。此外,倭黑猩猩亦是除了人類之外,會正面交歡的動物。有一些人,諸如生物倫理學家 Peter Singer 則認為,這些結果使牠們有享有理論上人類所特有的「生存權」。

大猩猩是靈長目人科大猩猩屬類人猿的總稱。大猩猩是靈長目中體型最大與智力僅次於人類和黑猩猩的動物,它們生存於非洲大陸赤道附近叢林中,食素。至2006年為止依然有大猩猩分一種還是兩種的爭論,種以下它分四至五個亞種。大猩猩92%至98%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排列與人一樣,因此它是繼黑猩猩屬的兩個種後與人類最接近的現存的動物,直立的大猩猩可達1.75公尺高,因為大猩猩的膝蓋無法真正伸直,所以其實際身長比這個高度還要長一些。大猩猩的臂幅比它的身長長得多,可達2.75公尺。雌性和雄性大猩猩的體重區別比較大,雌性大猩猩約重70至90公斤之間,雄性大猩猩平均可達175公斤,但關養的雄性大猩猩大個體甚至可達300公斤。 

大猩猩的體型雄壯,面部和耳上無毛,眼上的額頭往往很高。下顎骨比顴骨突出。大猩猩的毛色大多是黑色的。年長(一般12歲以上)的雄性大猩猩的背毛色變成銀灰色,因此它們也被稱為「銀背」,銀背的犬齒尤其突出。山地大猩猩的毛尤其長,並有絲綢光澤。  幾乎所有的大猩猩的血型都是B型的。大猩猩和人一樣有各不相同的指紋。

大猩猩是白日活動的森林動物。低地大猩猩喜歡熱帶雨林,而山地大猩猩則更喜歡山林。山地大猩猩主要棲息在地面上,而低地大猩猩則主要生活在樹上,即使很重的公猩猩也往往爬在20米高的樹上尋找食物。大猩猩前肢握拳支撐身體行進,這一行走方式被稱為猩猩步,這樣行走是它們兩肢著地,前肢打胸。晚上睡覺時牠們用樹葉做窩,每天晚上牠們做新的窩,一般築窩的過程不超過五分鐘。山地大猩猩的窩一般在地面上,低地大猩猩的窩主要在樹上。 

通常一個大猩猩的群體以一頭雄獸為中心,數頭雌性和幼仔組成。有些情況下一個群中會有兩頭或多頭雄獸,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頭雄獸(往往一頭銀背)為首,只有它有與雌獸交配的權利,其它雄獸一般為比較年輕的黑背。群的大小從兩頭至30頭不等,平均為10至15頭。領頭的雄獸有解決群內衝突、決定群的行止和行動方向、保障群的安全等的任務。

大猩猩的群非常靈活,一個群往往會在找食物時分開。與其它靈長目動物不同的是雌性的和雄性的大猩猩均可能離開牠們出生的群參加其它的群。雄獸約11歲後首先離開它們出生的群,此後它單獨或者與其它雄獸一起生活。它們在二至五年後能夠吸引雌獸組成新的群。一般一個群可以延續很長時間。有時群內會爆發爭奪首領地位的鬥爭。挑戰的可能是群內的一頭年輕的雄獸或者外來的雄獸。受挑戰的雄獸會尖叫、敲擊胸部、折斷樹枝,然後沖向挑戰的雄獸。假如是挑戰者戰勝了原來的首領的話它一般會將它的前任的幼獸殺死。原因可能是正在哺乳的雌獸不交配,但是幼獸被殺死後不久她就又可以交配了。 

假如一個群中原來領頭的雄獸病死或者意外死亡的話這個群很可能分裂。群的成員會去尋找其它的群。大猩猩的地盤性不是非常明顯。許多群在同一地區尋找食物,不過一般它們避免直接接觸。由於大猩猩的主要食物是葉子,因此它們尋找食物的途徑相當短。原因是第一當地葉子非常多,第二葉子的營養量比較低,因此牠們不得不經常休息。 

大猩猩有不同的叫聲。它們使用這些不同的叫聲來確定自己群內的成員和其它的群的位置,以及來作為威脅的聲音。著名的有敲擊胸脯。不光年長的雄獸敲擊胸部,所有的大猩猩都會敲擊胸部。估計這個行為被用來表示自己的位置或者用來歡迎對方。大猩猩與黑猩猩一樣使用帶刺的、含鞣酸的葉子來消滅腸胃中的寄生蟲。它們不咀嚼地吃這些葉子。這些葉子可以將腸中的蟲帶出。

大猩猩是素食動物,它們是所有人猿中最純粹的素食動物。它們的主要食物是果實、葉子和根,其中葉子占主要部分。昆蟲占它們食物的1%至2%。一般被吃掉的昆蟲是植物上的昆蟲,被漫不經心吃掉的。成年的大猩猩每天平均需要25千克食物,它們大多數醒著的時候是在進食。由於牠們大量進食各種植性食物,產生大量氣體,使牠們的肚子往往鼓起。 

動物園餵食土司,餅乾,番茄,香蕉,芭樂,地瓜,米糕,胡蘿蔔,蘋果,水煮蛋,桑葉,甘藍,芹菜,柚子,野薑花,葡萄,葵花子,百香果,鳳梨,木瓜,竹筍,甘蔗,洋蔥,牧草,大黃瓜,花椰菜,青椒,蓮霧,穀物,玉米,萵苣。 

大猩猩是一夫多妻制,母猩猩的發情期很短,繁殖期不固定,是靈長目中除人類外孕期最長的。妊娠期9個月,達到255天,每產1仔,7-10歲性成熟,壽命40-50年。大猩猩兩次生產之間的間隔典型為三至四年。新生兒體重約2公斤,但是比人的嬰兒發展要快,三個月後它們就可以爬。幼獸一般跟隨母親三至四年,在這段時間裡群里的領頭雄獸也會照顧幼獸,但是它們不會去抱幼獸。雌獸一般在8至10年後性成熟(關養的雌獸早一些),雄性一般在9至11歲性成熟。一般大猩猩可以活30至50年。

所有的大猩猩亞種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色名錄中。估計現在還有10至15萬野生的大猩猩。其中數量最多的是西部低地大猩猩,其數量估計在9至10萬左右。東部低地大猩猩最多還有1.5萬隻。最受威脅的是山地大猩猩,其數量估計只有400至700隻。

成熟的大猩猩沒有天敵,幼獸有時會被豹襲擊。對大猩猩最大的威脅來自於人類。人類開荒破壞大猩猩的生存環境。過去很長時間裡大猩猩常常是偷獵的目標。此外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內戰使得保護大猩猩的工作非常困難。大猩猩也被捕殺作為林肉。2004年剛果共和國境內奧扎拉國家公園中上百大猩猩感染伊波拉病毒死亡。今天大猩猩也可以在動物園裡繁殖,許多動物園裡有大猩猩,但絕大多數是低地大猩猩,例如最著名是一隻串有白化症、名叫「小雪花」的西部低地大猩猩,2003年病死在巴塞隆納動物園中。著名的大猩猩研究者有戴安·弗西等。

紅毛猩猩,靈長目人科的一屬,與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沒有尾巴,能用手或腳拿東西。馬來語和印尼語叫做Orang utan,意思 「森林中的人」。與人類十分相近,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96.4%。通常不用聲音溝通,通常有好幾個個體會在同一個區域活動,但彼此不干擾,平均壽命大概40年,平均身高大概171—180公分。

婆羅洲猩猩與蘇門達臘猩猩分別分布於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婆羅洲以及印尼的蘇門達臘。猩猩體被紅色長毛。四肢末端皆有可對握的手,適應於樹棲生活。無尾。食物為果實、花、樹葉和樹皮。部分猩猩也吃昆蟲和鳥類。猩猩的生育策略都是採取子代數目少,但撫養期間很長的策略:懷孕期約233~263天,大概要六到七歲左右才能漸漸獨立生活。通常是雌性負責照顧後代,雄性大多獨立行動。因為生育期如此漫長,整體的生育率顯得很低,再加上棲息地被破壞,獵人的捕捉,許多猩猩面臨瀕臨絕種的危險。猩猩的數量在過去一百年明顯減少了91%,現今生存在婆羅洲的猩猩已剩大約五萬五千隻。

《山海經·南山經》說:「招搖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呂氏春秋.本味》則說:「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掔、髦象之約。」

《水經注》說交趾平道縣:「縣有猩猩獸,形若黃狗,又似狟豚,人面頭顏端正。善與人言,音聲麗妙如婦人好女,對語交言,聞之無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斷榖,窮年不厭。」

心智理論(英語:Theory of Mind,縮寫為ToM),心理學術語,是一種能夠理解自己以及周圍人類的心理狀態的能力,這些心理狀態包括情緒、信仰、意圖、欲望、假裝與知識等。自閉症通常被認為是缺乏心智理論的能力所造成,各種疾病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思覺失調、阿茲海默症、酒精成癮、藥物成癮等也可能傷害這個能力。這個理論源自於哲學,進入心理學領域後,慢慢成為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精神病理學的研究重心之一。 

心智理論這個能力通常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但除了人類之外,包括多種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侏儒黑猩猩、紅毛猩猩等,以及大象、海豚、馬、貓、狗等,都被認為可能初步具備簡單的心智理論能力,只是這在學者間仍有爭議。 

心智理論被稱為是一種理論,是因為至今我們仍無法直接觀察到心智。

心智理論假設人類先天能夠以類推方式,假定其他人擁有與自己類似的心智,並根據這個假設來觀察周圍,做出合乎社會期待的反應與行動。 

心智理論大部份發生在潛意識中,人類能夠創造出龐大的社會組織,與擁有心智理論的能力有直接關連。科學家通常以意向性(intentionality)來作為心智理論的度量標準。大部份哺乳類動物,可以表現出自身的想法、信念與意向,這稱為一級意向 (First-order, 意指從第一身人稱(自身)表達自己的想法、信念與意向)。

擁有二級意向的物種,可以揣測其他個體的意向,稱為二級意向(Second-order)。這是心智理論的基本能力,例如:小孩有能力明白另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或同等能力。幾乎大多數健康人類都擁有這個能力,部分靈長動物,如黑猩猩,也擁有一至二級意向。 

揣測某人對第三者的想法,稱為三級意向 (Third-order),舉例來說:「我覺得喬治認為小李想吃他的香蕉」,這就屬於三級意向,人類正常社交活動中經常使用這個能力。如此遞迴式增長,創作文學作品需要擁有至少四級意向的能力,根據實驗,某些人可以擁有六級至七級意向。

「類人猿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類人猿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類人猿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人類為什麼會“邪惡”?動物身上可見演化和延續

據國外媒體報導,“邪惡”行為可以歸為4種基本類型,而且,這些行為都不是人類特有的。邪惡,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希特拉、盧旺達種族屠殺等等。每一天,當你閲讀報紙新聞,或者看電視的時候,都會發現衆多導致無辜傷害的邪惡行為。

現在,“邪惡”(evil)一詞已經有了宗教的意味,與道德和某種神聖存在的意願聯繫在一起。但是,在最初的古英語中,“evil” 指的是任何壞的、惡毒的或殘酷的事物。假使我們堅持這種非宗教的定義,即“邪惡”涉及的是懷有惡意的行為,那麼,我們可以合乎情理地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邪惡為什麼會存在呢?我們知道,人類從類人猿演化而來,再往前可以追溯到更加簡單的動物。這意味着,我們的許多行為來源於動物祖先,這其中是否包括邪惡行為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否意味着邪惡在某些情境下具有優勢?

或者換句話说,我們能回溯邪惡的演化歷程嗎?

關於“邪惡的本質”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在這裏,我們將其定義為:為了A的利益,故意使B遭受痛苦、損傷甚至毀滅的舉動。為了進一步探索,我們可以將這些惡意的行為分成4個基礎類別,即“暗黑四人格”(Dark Tetrad)。

大約15年前,一群心理學家,包括卑诗大學的德爾·保盧斯和他的學生, 首次提出了這些分類。最初他們定義的是“暗黑三人格”,包括馬基雅維利主義(自私,喜歡操控和欺騙他人)、精神病態(反社會、冷酷、缺乏同情心)和自戀狂 (驕傲、自大、缺乏移情能力)。保盧斯后來將“三人格”擴展為“四人格”,加入了日常虐待狂(以他人的痛苦為樂)。為什麼人類會有這些行為?其他動物身上也能看到這些行為嗎?

自私,喜歡操控和欺騙他人(馬基雅維利主義)  馬基雅維利式的權謀行為是猴類本性的一部分馬基雅維利式的權謀行為是猴類本性的一部分

馬基雅維利主義涉及使用智力策略和狡詐詭計來獲得權力,並且擊敗競爭對手。當然,這是政治生活的正常部分——即使參與“政治”的個體並不是人類。

芝加哥大學的達裏奧·馬埃斯特裏皮埃裏在20多年的研究中發現,恆河猴社會中存在着馬基雅維利式的權謀行為。“阿爾法雄性”(Alpha males,占統治地位的雄性)會運用威脅性的行為和暴力手段,來保護自己的睡眠空間、雌性和食物。

占統治地位的猴子會利用無法預知、突然爆發的攻擊行為來統御下層的同類。下層的猴子會與上層個體結成聯盟,雌猴通過與阿爾法雄性交配來照顧自己的女兒;它們也會背着阿爾法雄性與其他雄性交配,以確保在阿爾法雄性死亡或失去地位之后自己仍能得到保護。

事實上,每一隻猴子似乎都具備馬基雅維利式行為的能力。達裏奧说:“這是它們自身的一部分。並不是说,有些個體是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一直做出這種行為,而其他個體從不這麼做。就像人類一樣,這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但並不意味着我們必須總是這麼做。”

恆河猴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它們渴望權利,而馬基雅維利式行為是建立和維持統治地位,或者與占統治地位的個體結成聯盟的有效方法。這不是沒有風險的策略。如果它們被抓到有欺騙行為,比如攻擊幼猴,就將面臨嚴厲的懲罸。即便如此,贊成並採用這些馬基雅維利式策略的個體可能還是遠多於反對的個體,特別是在高度社會化的動物中,比如猴類或人類。

“當任務是通過合作完成的時候,這種策略在你的每一項任務中都可以奏效,”德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非人類動物的人格類型研究權威薩穆爾·戈斯靈(Samuel Gosling)说,“無論是採集、攝食、撫育幼崽,還是保衛群體。”

事實上,你可以爭辯稱,更加簡單的動物也具有基本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行為。安省蝴蝶能模擬其他物種,使鳥類誤以為它們有毒或難吃。深海鮟鱇的頭部具有一根很長的突起,就像一根掛着誘餌的釣竿一樣,能吸引小魚過來覓食,然后迅速地將其一口吞下。

換句話说,馬基雅維利式的惡意欺騙在演化歷史中有非常深厚的基礎。這其實只是一種有用的生存策略。

精神病態

這一點或許會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但有一些動物似乎的確很讓人厭惡。靈長類動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在他位於荷蘭阿納姆的動物園中,養着一隻名為Puist的黑猩猩。他形容这隻黑猩猩是“兩面派,很卑鄙”,而且非常虛僞。研究者們普遍不喜歡Puist,甚至將它比作女巫。  黑猩猩有時會謀殺其他同類黑猩猩有時會謀殺其他同類

珍·古道爾對一對黑猩猩母女——名為Passion和Pom——進行了研究,在4年多時間裏,它們有計劃地吃掉了8隻黑猩猩幼崽。古道爾稱Passion是一位“冷血母親”。

但是,這些猿類真的是精神病態嗎?

根據心理學家彼得·博斯克和羅伯特·布魯契克的说法,它們可能真的是。1991年,這兩位學者利用“情感剖圖指數”(Emotions Profile Index)對Passion進行了分析。該指數包括“欺騙性、麻木、侵略性、情感聯繫缺失和無所畏懼”等方面。結果顯示,Passion具有反社會性異常行為特徵。

2006年一項針對類人猿精神病理學的研究也談到了Passion和Pom。這對黑猩猩母女“持續如此之久地以同類為食,使人類的精神病醫師不禁將其與反社會人格障礙聯繫起來,”研究者寫道。不過,他們告誡稱,不應該賦予“障礙”一詞太過重要的含義,“殺嬰是一種行為異常,還是適應性的繁殖策略,都存在着爭議。” 

關於“邪惡的本質”有許多不同定義關於“邪惡的本質”有許多不同定義

在1999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將美國喬治亞州一個研究中心裏的34隻黑猩猩作為實驗對象,進行“黑猩猩精神疾病測量”。這些黑猩猩居住的地方放滿了玩具、梯子、輪胎和塑料桶,可供它們玩耍。

研究者測量的特徵包括厭倦傾向、無法從懲罸中學習、容易發怒和經常戲弄其他同類等。綜合起來,這些特徵可能預示着患有精神疾病。研究者還被要求挑出最契合 “五大性格特質”(隨和性、外向性、情緒穩定性、嚴謹性和開放性)的特徵。今天的心理學家依然用“五大性格特質”模型來描述人的人格和個性。

研究團隊發現,有證據顯示“黑猩猩會形成精神病態”。他們總結成,人類精神病態的某些特徵,比如冒險、吝嗇等,也會在類人猿身上出現。與人類一樣,雄性黑猩猩的得分高於雌性。 

不僅黑猩猩表現出精神病態的傾向,海豚也會。英國高地與群島大學的本·威爾森曾經觀察到寬吻海豚和大西洋鼠海豚之間出現暴力互動的跡象。他和同事們發現,被海水衝到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南部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利灣的鼠海豚身上,都有遭受過海豚攻擊留下的痕跡。 

一些海豚會謀殺競爭對手一些海豚會謀殺競爭對手

威爾森说:“我們推測,海里有好幾隻發瘋的海豚,可能中毒了,或者患有精神疾病。”但是,如果沒有更多相關的信息,這一推測很難得到支持,特別是還有其他關 於這種行為的解釋。例如,有可能海豚是在與鼠海豚爭奪獵物,它們只是想要擊退競爭對手。不過,威爾森指出,海豚的食物結構也與海豹類似,但它們並不會攻擊海豹。

另一種说法是,對鼠海豚的攻擊可能與殺嬰行為有某種聯繫,寬吻海豚中存在這種行為。衆所周知,許多哺乳動物殺死幼崽的行為都有很好的生物學解釋。當雄獅接管 某個獅群的時候,它會殺死獅群裏的幼崽。或許寬吻海豚社會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消滅幼崽是一種聰明的做法,因為如果雌性不再需要撫育后代,那它就能成為潛在的交配對象。

“如果你要攻擊一隻有母親保衛的海豚,這會非常危險,因此你可能需要一些練習,而鼠海豚正是很好的訓練用具,”威爾森说道。歸根結底,我們並不知道寬吻海豚為 什麼攻擊鼠海豚。“沒有一種理論能給出合理的證據,也沒有人真正看到過一次。所有支持和反對的理由都缺少足夠的信息,”威爾森说道。

虐待狂

在“暗黑四人格”裏,“日常虐待狂”的定義是以他人的痛苦為樂。保盧斯指出,虐待狂性格或許可以讓一個人保持權力和優勢地位。“隨着時間推移,掌握權力的邪惡政治人物似乎會變得越來越虐待成性,或許他們必須這麼做,以保持自己的權力。” 

弗拉德·采佩什(Vlad Tepes)用尖頭木樁刺死了許多敵人弗拉德·采佩什(Vlad Tepes)用尖頭木樁刺死了許多敵人

保盧斯以“穿刺公”弗拉德·采佩什(Vlad Tepes)作為例子。這位吸血鬼德庫拉的原型曾經命令將俘虜的敵軍士兵用尖木樁刺起來,放在邊境上,震懾住了攻打過來的土耳其軍隊,使他們不敢踏入他的王國。

我們能否在動物中找到虐待狂行為呢?威爾森说,他曾經見到在海面下游泳的海豚會突然噴水,襲擊坐在海面上休息的海鷗。這種行為或許可以解釋為某種故意令人討厭的舉動,但“虐待狂”一詞具有非常道德性的暗示,特別是我們並不知道海豚是否意識到它們對海鷗造成了困擾。

“這有點像我們在擠氣泡包裝袋,”威爾森说道。海豚的這種行為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快活,而沒有意識到對海鷗的殘酷性。威爾森说:“這可能只是一種很好的練習, 也可能帶來很多的樂趣。海豚會很長時間追隨船只,這是一種很常見的行為,而且依然很難加以解釋,除了看起來確實很有樂趣。”  動物有時會玩弄獵物,似乎只是為了折磨它們動物有時會玩弄獵物,似乎只是為了折磨它們

我們可能會把一些最單純的快樂與兒童時期的游戲聯繫起來。保盧斯稱,這或許是虐待狂最根本的起源之一。“如果你看到動物玩弄它們的獵物,它們不殺死獵物,而 是折磨獵物,”他说,“可能就是這種聯繫,要學着成為成年的動物,你首先必須玩耍,在玩耍和成為必須殺戮的成年動物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有些成年動物還保 留着一些玩耍的行為,它們實際上停留在玩耍階段,從未跨過去。”

因此,虐待狂可能顯示的是某種形式的“發育受阻”。如果確實如此,那成年動物群體中這種行為的長時間存在,似乎很令人感到奇怪。

保盧斯提出了一個理論。“你可以把這些暗黑人格看作是不同形式的寄生蟲,”他说,“在動物群體中,寄生蟲具有非常正面的功能。有一個論點稱,寄生蟲能夠清除群體中那些適應力不夠、不能提供多少貢獻的個體。”

這是一個道德上令人為難的觀點,但所謂的“暗黑四人格”或許能為人類社會和動物群體帶來好處。盡管看似不合常理,但這些行為能鼓勵其他個體對它們有所警惕,並仔細思考對它們的信任。“它們以某種方式保持物種的健康,”保盧斯说道。

自戀狂

有些動物非常善於吸引注意力有些動物非常善於吸引注意力

與虛榮心有關的自戀狂行為貌似是純粹的人類性格。是這樣的嗎?在一個擁有超凡魅力的自戀者,和那些為了吸引注意力而做到極致的動物之間,我們能做出什麼樣的比較呢?

雄性孔雀的精美尾羽,狐狸散髮出的飽含費洛蒙的氣味,園丁鳥的舞蹈。我們不確定這些不會说話的動物是否有意這麼浮誇,但類似這樣的誇張展示是否一定程度上暗示着自戀狂行為的演化?

如果從基因演化的角度來看,或許更容易解釋與自戀狂行為聯繫在一起的極端利己主義。當然,理查德·道金斯對基因(或者它們所存在的生物體)的自私性進行了經 典的描述。他雄辯地指出,基因的唯一“目標”就是使自己世代永存;而對基因來说,它們的成功,與是否會以其他遺傳序列為代價沒什麼關係。

盡管人類已經部分超越了原始的自私衝動,並且通過文化影響掙脫了自私的的束縛,但是,所有的生命都是“基因生存的機器”。在某種程度上,這不僅能解釋自戀狂的演化和存續,而且能解釋暗黑四人格的其他幾個部分。

“ 殖的途徑多種多樣,”保盧斯说,“其中一些我們(今天)可能會認為不可接受,但在過去顯然是可行的。”例如,精神病態者和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可能——或者在 人類歷史上曾經——擁有比大多數人更多的性生活,因為他們的行為中有部分亂交的傾向。“如果你進行策略性的思考,不關心是否會傷害他人的感受,那你就可以 更好地说服和操縱伴侶,”保盧斯说,“自戀者會自感特別,並且散髮出人們會做出反應的自信,而這些提供了繁殖的機會。”

虐待狂行為在繁殖中的優勢就難解釋得多了。“大概是這樣的,過去,虐待狂會使你展現出更多的權力,而權力就意味着繁殖的機會,”保盧斯说道。  一場欺騙正在上演:蜂蘭會模擬雌蜂的模樣,吸引雄蜂過來,從而幫助它實現傳粉。一場欺騙正在上演:蜂蘭會模擬雌蜂的模樣,吸引雄蜂過來,從而幫助它實現傳粉。

“自然,紅色的牙齒和爪子,”英國詩人丁尼生(Tennyson) 曾這樣描述過自然界的暴力。我們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來支持他的描述。在巴西叢林中,虎貓會模仿受傷狨猴幼崽的叫聲,從而誘騙並捕捉獵物;雌性螳螂經常在交配 之后(有時甚至在交配之中),咬下雄性的頭,然后吃掉對方身體;鬣狗幼崽在出生之后,就馬上殺死同一胎的兄弟姐妹;甚至植物也會使用詭計,蜂蘭會僞裝成雌蜂,吸引雄蜂前來幫助它傳粉。

可以说,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邪惡”行為的起源,而是今天的人類常常對這些行為感到不安——雖然欺騙、自私和其他“邪惡”特徵在自然界中很是普遍,而且往往能對基因、物種和動物群體帶來好處。

「類人猿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類人猿人格」的圖片搜尋結果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ç›¸é—œåœ–片

                   ç›¸é—œåœ–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ç›¸é—œåœ–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台長: 幻羽
人氣(1,356)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弦禪音 |
此分類下一篇:【 人 格 】
此分類上一篇:【 人 】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