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12 21:46:39| 人氣1,5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14篇-《信心銘》之【真如法界,無他無自。】-45~46~47~48~49~50~51-六祖寺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信心銘》之【真如法界,無他無自。】-45-六祖寺

一真法界沒有自他對立,是自他不二的,是生佛平等的,“無他無自”可以從勝義諦、世俗諦兩個層面來說。

勝義諦的無他無自當然是不可以用語言來描述,說出來就不是了。

世俗諦的無他無自,我們可以用比喻來說,也就是說,你既是海洋也是海浪。在最深層的當下,自性的海洋是深邃的,是無限寬廣和寂靜的,所有你個人的自我感都完全消失了,也沒有任何的分裂感,沒有任何的意識的表達,你只是全然地、純然地活在當下。

當海浪出現的時候,你恢復了你的獨特性,你以海浪來表達自己的海洋。你活在當下,同時能夠在時間的世界裡面自如地運作,自如地來去,隨眾生的需要而生起智慧來回應眾生,境來則應,不起執著。境去隨空,不生留戀。不會與任何眾生業力牽纏。 

如果眾生某一個人對你有瞋恨或者傲慢,但是你當下就能醒覺,恨或者傲慢的能量是來自於他的內在,與那種能量共處的人是他,那種能量使他被恨或者傲慢所困住,因此,你的心一直能夠如如不動。如果說你會生起什麼心的話,你唯一生起的是憐憫心,你會很悲憫他。

你從來不會去想要控制任何一個人,心境相對的時候,心不趣境,境不臨心,各不相到,自然就妄念不生,於道無礙。任何時候你都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說:“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信心銘》之要急相應,惟言不二。】-46-六祖寺

這個“急”不是著急的意思,因為我們昨天也說了,你越急就越遲,就越緩,這個“急”是迅速的意思。

如果你要迅速地與佛心相應、與禪相應,只要當下進入不二法門,能所不二、心境不二、境智不二。

活在當下是沒有相應的練習的,更沒有過程,它是瞬間立刻發生的。

正如《圓覺經》上所說的:“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只要你與一切都能夠同處於當下就可以了,所以其實只有兩種情況,你不是已經活在當下,就是一定不在當下。    

                      

  《信心銘》之【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47-六祖寺

不二法門法法皆同,同一如來藏性。不二皆同,當一個人開顯瞭如來藏性,就能夠體悟到萬法無不包容。我的知覺遍滿萬法,靈知遍滿萬法,而我不見了,無不包容。與佛心相應最快的就是全身心活在當下,融入一真法界。

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是因為用過去心累積的種種經驗和知識構建了大腦思惟;用這個大腦思惟去取捨種種相,就永遠活在過去心的投射和未來心的妄想裡面,所以不能夠見到生命的真實相。活在當下就能夠把所有的分別念都融入到體性,就是入一真法界。十方法界有大智慧的人都入於最上乘的禪法,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我們也看《宗門武庫》上面記載的一則公案。

一日,王荊公(王安石)問張文定公:“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後絕無人,何也?”

文定公曰:“豈無人?亦有過孔孟者。” 

公曰:“誰?”

文定公曰:“江西馬大師、坦然禪師、汾陽無業禪師、雪峰、巖頭、丹霞、雲門。” 

荊公聞舉,意不甚解。乃問:“何謂也?”

文定公曰:“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釋氏焉。”公欣然嘆服。

後舉似張無盡,無盡撫幾歎賞曰:“達人之論也。”

這一段是王安石有一點很不理解,他就問一個同事張文定公說:“孔子過世以後一百年了,又出了一個聖人就是孟子,亞聖。孟子之後,中國的儒家再沒有出過聖人了,後絕無人,為什麼呢?” 

文定公就跟他說:“豈無人?”哪裡沒有,還是有,並且有超過孔子和孟子的人出現。王安石就問:“是哪個呢?是誰呢?”文定公就說:“你看,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坦然禪師、汾陽無業禪師、雪峰禪師、巖頭禪師、丹霞天然禪師、雲門文偃禪師,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明心見性的大徹大悟的大聖人。”

荊公聞舉,意不甚解,乃問:“何謂也?”說為什麼他們會跑到禪門裡面去?文定公曰:“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儒家的思想太淺了,所以都跑到禪門裡面去了,在禪門裡面開悟成聖人了,“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不是後來沒有出人才,而是天下第一等的人才,最優秀的人才都跑到禪宗門下去了,所以儒家再沒有聖人出。

“公欣然嘆服”,王安石很讚歎,覺得很服氣,說得很對。後來又有人把這個對話就告訴了張無盡(無盡居士即張商英,他做過宰相),他聽了以後就很歎賞說,這個是達人之論。正如三祖所懸記的“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信心銘》之【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48-六祖寺

這首偈就是說,對開悟的心來說,時間空間都只是人類大腦思惟創造出來的概念而已。開悟的人是超越時空的,超越了相礙緣起這個時空,你活在這裡面其實是一種根本的障礙,超越了法界緣起。

宗就是見性的大法,一悟就一超直入如來地,超越了時間的長短,亙古以來,法性常存,剎那即永恆,一念即萬念,等無有異。所以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於一毫端,現寶王剎。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就是說超越了空間,前面是說剎那即永恆,一念即萬年,等無有異,是超越了時間。這裡是說超越空間,對於開悟的心來說,無在無不在,真心無相無不相,無相故無在,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唯證相應,一落入言說就是二元相對,真心無不相故,無不在。如來藏性沒有長短的時間觀念,也沒有遠近的空間觀念,時空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概念而已。由於真心沒有遠近的觀念,所以說遠在十方就等同於目前。

我們真正地活在當下就會超越時空,就會與佛和歷代祖師在萬物之中活生生地相遇。活在當下,人間就是天堂,娑婆就是淨土;活在當下,你就體驗到佛的心,萬事萬物都是佛的化身,散發著靈性的能量,充滿著無限的光明,那光明就可以將虛妄相的種種觀念都消融掉;活在當下,你就能夠活在生命的真相裡面,活在你的靈性生命的層面,你就能夠體會到三祖大師所開示的:“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信心銘》之【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49-六祖寺

這首偈是講開悟的心超越了大小等等相對的觀念,大小不二,邊是邊沿,表是表相,邊表就是指範疇邊界。小到一粒微塵的空性與大到三千大千世界的空性都是同一空性。

聖人見體,體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所以說無有邊表;凡夫見相,對相就起種種的分別執著,所以就有愛恨交織。

其實大與小這麼一種差別都是大腦世界的產物,當你活在當下的時候,能夠從受局限的大腦思惟解放出來的時候,你就進入了無限而永恆的同時充滿無限活力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當下靈性世界。任何現象界其實在悟道的人看來都是心性,都是法性,萬法皆性空,空性無大小。所以說:“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信心銘》之【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50-六祖寺

這是說開悟的心,有無不二。

緣起的東西當下就是性空,有即是無。緣起有的當下是法性空,而性空展現在緣起的有里面,無即是有,無不離開有。所以僧肇論師的《肇論》非常透徹,如果我們學《肇論》和《壇經》結合起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很受啟發。

《肇論》上說:“是以聖人,處有不有。居無不無,雖不取於有無,然不捨於有無,所以和光同塵,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爾而來,恬淡無為,而無不為。”

不取於有無,不捨於有無,不取不捨就是見性成佛道。如果不是如是地來修不二法門,你就不必要修。為什麼?因為你不能見性,所以說“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能夠通達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能夠體驗到活在當下時刻就已經足夠了,就會得到最深層的滿足感。活在當下完全地覺醒就是最偉大的奇蹟,所以明心見性的人並不是到外面去找奇蹟,找神蹟,而是當下就是最大的奇蹟。

那麼如果不滿足,你就必須離開當下去繼續尋找,你唯一可以去的地方是哪裡?就是你的大腦世界。在那裡面你只能夠找到空洞的記憶和虛假的承諾,關於你未來在多少年你可能會證悟、會開悟,這種虛假的承諾就會使你在夢中不能醒來。

因此活在當下,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就能獲得最深刻的滿足,止息向外追尋,向外尋覓尋找的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以三祖就教導我們:“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信心銘》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51-六祖寺

一即一切就是如來藏的絕對心性,她涵蓋了一切萬法;一切即一,就是種種差別緣起的萬法是同一空性。我們妄起知見就會有高下,我們放下知見,一切即一,但能如是入於平等不二的見性大法,成就佛道,何慮不畢啊,識得一萬事畢,何愁不開悟呢?

但是對於凡夫來說,他聽到一,他就執著於一,他在實修的時候,他到達那個統一心,他就誤認為就是開悟了。其實三祖所說的這個“一”不是統一心,而是無心,是大圓相,是無在無不在,是無縛無脫無遮障,迷時自礙悟自通。迷的時候是自己障礙自己;悟了,自通。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