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31 11:55:08| 人氣4,1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五方佛☆+☆毗盧遮那佛☆+☆阿閦佛☆+☆阿彌陀佛☆+☆寶生佛☆+☆不空成就佛☆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五方佛唐卡*

                        ☆五方佛☆

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五智如來,源自密宗金剛界思想,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即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五方佛各有不同的方位、顏色、手印、坐騎等,代表了五種智慧、降服五毒的功德。 

中央毗盧遮那佛(化身廣博身如來)象徵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又化育另外四智;

東方阿閦佛(化身妙色身如來)象徵「大圓鏡智」;

西方阿彌陀佛(化身甘露王如來)象徵「妙觀察智」;

南方寶生佛(化身寶勝如來)象徵「平等性智」;

北方不空成就佛(化身離怖畏如來)象徵「成所作智」。

佛教密宗典籍認為五佛皆是毗盧遮那佛所化現。密藏道開《如來淵源攷(考)》:「五方明王為五方五佛之化現;五方五佛名號不一,皆為同體,毗盧遮那佛所化現。」雲棲蓮池《彌陀疏鈔》:「智覺云:『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佛(梵語:वैरोचन,轉寫:Vairocana;巴利語:Verocana),又作大毗盧遮那佛或摩訶毗盧遮那佛(梵語:Mahā-vairocana),義爲「太陽」或「光明遍照」,意譯大日如來、大日覺王。通常被稱為法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為五方佛之一,位居中央。

名稱釋義

毗盧遮那(Vairocana),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唐朝實叉那陀譯《八十華嚴》採用此譯名。但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出的《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 

毗盧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釋迦牟尼是他的名稱之一。嘉祥吉藏大師在《華嚴遊意》說明,盧舍那佛即是釋迦牟尼。印順法師根據《華嚴經》的漢譯本比較,也支持這個說法。 

不同譯名 舊譯《華嚴經》(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六十卷)譯為「盧舍那」。 新譯《華嚴經》(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譯為「毗盧遮那」。 此外還被譯作毗盧舍那佛、盧舍那佛、遮那佛、鞞嚧杜那、毘盧折那、吠嚧遮那等(毗、毘二字通用)。 

各派見解

原出自《華嚴經》,但因譯音不同,造成後世各佛教宗派對它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是蓮華藏世界(Akanistha Ghanavyuha,或稱密嚴世界)的教主。天台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密宗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祂是密教最大本尊。因為譯名不同,造成佛教內部不同學派,對「毗盧遮那佛」的解釋也不盡相同: 

華嚴宗據此認為:毗盧遮那與盧舍那分別為音譯的全稱和略稱。「毗盧遮那」為報身佛,是《華嚴經》所說華藏世界(佛報身之淨土)的教主。

天台宗以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

法相宗與上述解釋相同,但所尊稱略有不同。法相宗以毗盧遮那佛為自性身,盧舍那佛為受用身、釋迦牟尼佛為變化身。

密宗視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梵文Mahāvairocana)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為密宗尊奉的主尊之一。《大日經》(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在密教經典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由中印度密宗大師善無畏於唐開元四年(716年)在洛邑大福先寺譯成漢文。



形象

毗盧遮那佛在佛教各個宗派的形象不盡相同。 

顯宗--頭戴五佛冠,身披袈裟,雙手結「最高啟迪印」,坐於千葉寶蓮高台上。另外還有一種形象與釋迦牟尼佛無異,而手印是「說法印」。

唐密-- 毗盧遮那佛在唐密和真言宗顯現為菩薩形象,頭戴五佛冠,身著華麗的服飾,跏趺坐於千葉寶蓮高台上,背後有帶火焰的頭光。由於兩部曼荼羅中手印和種子字不同,因此而分為胎藏界和金剛界兩種形象。胎藏界是「法界定印」,而金剛界是「智拳印」。

藏密--毗盧遮那佛在藏傳密宗顯現為菩薩形象,白色皮膚,雙手托寶輪。在一些唐卡中毗盧遮那佛被描繪成四張臉,因此又稱為「四面佛」。

化身

毗盧遮那佛的憤怒化身是不動明王,相傳曾經降伏過大自在天,是佛門中伏魔的大力者。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密巖覺鍐)認為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的化身。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五方佛、三十七佛皆為毗盧遮那佛所化身。  在尼泊爾,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是尼瓦爾人地方神馬琴德拉納特。  在泰國,共有崇笛佛、玉佛、成功佛、索通佛、白欖佛、星期守護佛、派里碧納佛等法相化身,其中崇笛佛是至高的無相法相。



                           ☆阿閦佛☆

阿閦佛(梵語:अक्षोभ्य,轉寫:Akshobhya,標準藏語:Sangs-rgyas mi-vkhrugs-pa,「閦」音「觸」),又名不動佛、無動佛、阿閦鞞佛、阿芻鞞耶佛、惡乞芻毗也佛、不恚佛、無怒佛、無嗔恚佛、金剛不動佛以及寶幢如來稱號,五方如來之中的東方佛。據《悲華經》云,久遠昔時刪提嵐世界中,有轉輪王名叫無諍念,他的第九王子蜜蘇在寶藏如來跟前發願,修持戒行,成就淨土,寶藏如來賜名阿閦,並授記他將「於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時在「妙樂世界」成正覺,號「阿閦如來」;又據《阿閦佛國經》云,阿閦佛在成佛久遠之前,曾侍奉大目如來(又譯廣目如來),後萌發「對眾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願,經過累劫的修行,即於東方妙喜世界成佛。 即便為人所怨恨,也不退轉,不為嗔恚而動,是為「不動」。該尊與不動明王非同一尊。

阿閦佛,為大乘佛教信仰中,東方妙喜世界的佛陀,地位等同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出自妙喜世界。阿閦佛的妙喜世界非常莊嚴,有高大的七寶菩提樹。阿閦佛信仰與阿彌陀佛信仰皆起源於大乘佛教早期,不過同屬大乘的漢傳佛教中,另外一位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較為人知。在藏傳佛教與密宗信仰中,阿閦佛是金剛界五智如來(五方佛)中的東方如來,代表「大圓鏡智」。 

佛經記載

最早有關阿閦佛的漢語佛經是公元147年由東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法師譯成漢語的《阿閦佛國經》,這部經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淨土經典。最近在巴基斯坦發現了用犍陀羅語書寫的,涉及到阿閦佛的佛經殘卷,它們屬於早期的大乘佛教,書寫時間在公元1世紀末和2世紀間。《阿閦佛心咒》則是阿閦佛信仰者持誦以求得渡的經典。 

《大寶積經》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不動如來功德法門,善能受持,讀誦通利,願生彼剎者,乃至命終,不動如來為護念,不使諸魔及魔眷屬退轉其心」。 

形象

阿閦佛的形象,據《瑜伽母密續》記載,為藍身,偏袒右肩,左手執拳,執袈裟角,右手伸五指,手指指地,置於右膝。一般其像結跏跌坐,坐於青色象背負的蓮花台上。此佛在金剛界曼茶羅中,為左手執拳或持金剛杵安於臍前,右手下垂觸地,成觸地印。

忿怒本尊--作為東方阿閦佛的憤怒化身——降三世尊,為密宗五大明王之一。 

菩薩侍者--《金剛頂菩提心論略記》:「東方阿閦佛攝四菩薩: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喜為四菩薩也。」金剛薩埵 金剛王菩薩 金剛愛菩薩 金剛喜菩薩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梵語:अमिताभ,Amitābha),意為無量光佛,另名無量壽佛(梵語:अमितायूस्,Amitāyus),又稱為無量清淨佛、甘露王如來(梵語:Amṛta-rāja),在華人地區習慣作彌陀佛、彌陀、阿彌佛等簡稱;在大乘佛教信仰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各宗派普遍接受阿彌陀佛,而淨土宗則以專心信仰阿彌陀佛為其主要特色。  在大乘佛教初期發展時,阿彌陀佛與東方妙喜國土的阿閦佛有同等地位,密宗以其為五方佛之一,為蓮花部主,主妙觀察智。在唐朝,善導大師楷定淨土宗之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成為漢傳佛教中的信仰主流之一。

阿彌陀佛的其他稱號還有:西方佛、甘露佛、無量佛、無量清淨佛、長壽佛、月巴墨佛(藏音)等,其他音譯則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阿彌多廋佛、阿彌多婆佛、阿彌嚲皤佛、阿彌陀婆耶佛等。 

巴利文三藏中未記載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最早譯出的淨土經典《般舟三昧經》將其名號譯為阿彌陀佛。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也使用阿彌陀佛譯名,成為最通行的說法。經中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玄奘譯本中,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稱,而是使用「無量光佛(Amitābha,單數主格為Amitābhas)」,和「無量壽佛(Amitāyus)」這兩個名字,而現代學者穆勒(F. Max Muller)收集的梵文本《阿彌陀經》與藏傳《無量壽經》皆和玄奘譯本相同,沒有使用阿彌陀佛這個稱號。 

《般舟三昧經》中說,成就阿彌陀佛念佛三昧時,可以見到一切諸佛。

《觀無量壽佛經》第九觀,觀阿彌陀佛身色如金山,莊嚴相好,當觀想成就時,能見一切諸佛。印順法師認為,修持觀想阿彌陀佛法門,成就念佛三昧,即可見無量諸佛;觀阿彌陀佛,即是觀無量諸佛,因此阿彌陀佛被稱為「無量佛」;此為阿彌陀佛的根本義。 

宣揚專修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首推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在此經中,以無量壽佛(Amitāyus)為他的主要名稱。在《無量壽經》中,也記載阿彌陀佛另一個名號為無量光佛(Amitābha)。宋施護《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他的主要名稱。三國吳支謙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中稱他為無量清淨佛。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又稱往生咒)稱他為「阿彌唎哆」。阿彌唎哆,梵語amṛta,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意譯為「甘露」,表示永生,佛教以此來表示永遠的涅槃,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等等的說法。故阿彌陀佛有甘露王的稱號。 

在藏傳佛教中,阿彌陀佛其實也有無量光佛與無量壽佛兩種不同譯法,與漢傳佛教相同,只是漢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壽佛,藏傳佛教多意譯作無量光佛。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十住毘婆沙論》中,十方佛的西方佛,名為無量明佛。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

種子字

阿彌陀佛的種子字是hrīḥ,梵文:ह्रीः,藏文轉寫作:ཧྲཱིཿ 與觀世音菩薩的種子字相同。 

阿彌陀佛經典

最早傳入中國的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為《般舟三昧經》,由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該經描述了通過觀想或念誦佛名,而使十方諸佛特別是阿彌陀佛現前的法門要義。 

《阿彌陀經》由鳩摩羅什翻譯。該經用簡潔華麗的筆法描繪淨土世界的清淨莊嚴,並有持名念佛的法門。現存唐玄奘的重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與《阿彌陀經》類似的短篇佛經尚有《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簡稱《鼓音聲經》,譯者不詳。該經也是釋迦解說阿彌陀佛功德之作,但有兩點特色:一為經中記載的阿彌陀佛父母之名;二為經內含的「鼓音聲王大陀羅尼」。 

《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系劉宋畺良耶舍譯。此經目的在於指導淨土修行者對極樂世界進行觀想,其中十六種觀門中的最後三種主要描述了「九品往生」的狀況。唐善導大師著有《觀經四帖疏》,係鑑於當時修行人錯解念佛法門,故楷定正確之方法,其云「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主經,介紹阿彌陀佛前生法藏比丘的功德和他立誓成佛所許的本願。該經有眾多譯本,現存的有東漢、孫吳、曹魏、唐朝、宋朝譯出的五種不同版本。其中唐代譯本被明代的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而曹魏版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而不同時期也有不同人作出努力,嘗試把這幾個譯本會集起來,形成一綜合的會集本。現代較流行的會集本是民國夏蓮居所撰,得到淨空法師的推崇而傳播。 

密教的《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無量壽如來十甘露真言》等法門。而單純的密經里,阿彌陀佛也時常占有重要的位置,作為蓮花部的部祖,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顯現。因此,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結合在一起。 



本生因緣

多部經典記載了阿彌陀佛的不同本生因緣: 

《妙法蓮華經》: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因修行《妙法蓮華經》而成就。

《悲華經》: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

《觀佛三昧海經》:在過去世中,在空王佛門下有四個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門而成就。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佛出生於清泰國土,為轉輪聖王月上之子,其母為殊勝妙顏,其子為月明。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在離垢〔火僉〕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在世時,阿彌陀佛的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名叫為法比丘。法比丘一心宣揚空法,毀謗淨命比丘,最後墮入地獄。因此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而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

《一向出生菩薩經》:阿隬陀佛為大轉輪王持火之子,名為不思議勝功德,他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因修持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

《覺智方廣經》:釋迦牟尼曾對大目犍連說,在過去世,名稱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

《佛說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的一個世間,是世饒國的國王——世饒王。在他當國王時非常喜歡聽佛講經說法,他的悟性也很強,佛講的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後他決定潛心悟道,並放棄了王位,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比丘。他認為人在世間,苦海無邊,於是他決定要幫助芸芸眾生脫離苦海。他感到眾生的苦是來自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來自內心世界的苦是因為眾生的貪慾惡欲所致,來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於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本身就是「穢土」。再說還有輪迴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該多好呀,在那個世界裡人們的心裡沒有任何貪慾、惡念,眾生的心靈就像泉水一樣純潔。這樣每個人的內心就會沒有痛苦。痛苦最重要的來源之一內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還有一個來源就是外部的客觀世界(既我們的生存環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環境上沒有四季、寒暑、陰晴的變化,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心地清淨平等,也沒有輪迴的世界,眾生永遠生活在這樣一個極樂世界裡該多好呀。從此他發下四十八個大願,一定要成就這樣一個世界。要知道他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種力量都無法比擬的,這願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經過數劫的努力,他的無邊願力終於幫助他成就了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從此成為了十方一切諸佛都共同讚譽的阿彌陀佛。眾生通過念佛一心來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道,與諸大菩薩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聚會一處,能夠聽受佛法,而且壽命無有窮盡,還可以知道各處其他眾生的心念和命運,得到與佛無二的智慧。



念佛往生極樂國土

佛教淨土宗或稱顯教信眾均認為,念佛成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國土,阿彌陀佛手持蓮台,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清淨大海眾菩薩會接引十方念佛眾生。釋迦牟尼佛曾多次宣講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推薦人們到只有歡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去生活,其要求就是信、願、行(念佛)具足,這是不分利根、鈍根,人人都可以修學、都可以成就的法門。如果在「信、願、行」外修持三福、具足眾戒、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還要更高。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嘆阿彌陀佛功德,所以念阿彌陀佛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加以護念。而且,不管是根性高下,只要念佛,乃至十念,現前、將來,必定能夠成佛,這是阿彌陀佛成佛前發的大願之一。所以,念阿彌陀佛修持佛法的人,「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無量壽經》)。今生能夠接觸到阿彌陀佛,也是無量劫來積累善根、福德、因緣的結果。十方諸佛與大菩薩都發願要幫助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眾生往生西方成佛之後,得佛智慧,還可以任意到各個佛國,幫助、救度無邊眾生。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阿彌陀經》)」 

華人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阿彌陀佛後將繼任西方教主。念佛法門即是在中國佛教流傳悠遠的淨土宗。五代永明延壽大師,據說曾作四料簡來宣揚淨土信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關於阿彌陀佛的主要經典,包括《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合稱「淨土三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等。民國范古農居士(1881-1951)曾羅搜經典中有關阿彌陀佛或極樂世界等關鍵字,並將該經文段句編著成《阿彌陀佛聖典》。 

彌陀聖誕

漢傳佛教中訂阿彌陀佛誕辰為農曆之十一月十七日,典故來自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提倡淨土信仰,世人傳為阿彌陀佛化身,故將禪師之生日訂為阿彌陀佛之聖誕。《彌陀經》載阿彌陀佛於十劫前成佛,其確切生日於佛經中並未說明,漢傳佛教以此日紀念阿彌陀佛,其實也是紀念淨土宗之祖師。  

學者之比較宗教研究

有一些學者認為,彌陀信仰受到中亞波斯瑣羅亞斯德教中的太陽神崇拜影響。而亦有學者認定,阿彌陀佛的信仰出自印度文明內部,即在《考史多啟奧義書》中描繪的梵天玉座名為「無量威力」(Amitojas)與佛教的「無量光」之理念相通,並且這一奧義書中的死後世界在細節上和極樂世界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極樂世界中的七寶蓮池,黃金大地,也與印度人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形態密切相關。 

民俗

在四川部分地區,有習俗在見到人受難時稱「阿彌陀佛」(四川話:o mi to fu(h))或簡稱「阿彌」(o mi),表示阿彌陀佛保佑,慶幸沒發生壞事;有時也有幸災樂禍的成分,有「你活該」的暗示意義。推測起源即佛教僧人的帶動和影響。  如同基督教、猶太教的禱告語「amen」,原始佛教中的見面、說法結束時也有口頭語,本爲「善哉」(梵語、巴利語音譯「薩度」),在神話小說《西遊記》中也有唐僧喜歡說「善哉善哉」的表現,現今南傳佛教地區依然如此說。而在漢傳佛教中,受淨宗昌盛的影響,「善哉」已較少見,同修之間多互道「阿彌陀佛」。 

化身

著名的阿彌陀佛化身有:  唐代高僧,淨宗二祖 釋善導(善導大師) 唐末五代高僧,淨宗六祖,法眼宗三祖 永明延壽(永明延壽大師) 唐代國清寺 豐干禪師 明代高僧,淨宗八祖 蓮池祩宏(蓮池大師)



                              ☆寶生佛☆

寶生佛(梵文名Ratna-sambhava,藏語名Rin-Chen hbyun-ba),又稱為寶生如來、寶相如來、開敷華王如來。寶生佛為佛教五方佛中之南方如來,居於歡喜世界(Śrimat),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的「平等性智」,也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圓滿中,得到無量福德、珍寶,故曰「寶生」。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中說,寶生佛手印為滿願印,即左手持衣角當心,右手仰掌,能隨順眾生之所欲,滿足其所願,以便其修法。 

《金剛頂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中說:「次當禮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想持摩尼寶瓶,想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眾生所求願。由於福德聚功德無量無邊,赫奕威光所求願滿,此乃寶生如來部所攝,即平等性智。」 

一般來說,寶生佛常現衣著黃色、座於駿馬背負的蓮台之像,因「馬」代表世間吉祥奮疾之寶物,故馬座屬寶部之座。

化身

寶幢如來被認為寶生如來化身,在《金光明經》、《觀佛三昧海經》、《陀羅尼集經》、《金光明最勝王經》等佛典皆有此說,密宗派別則說寶幢如來是東方不動如來的化身。 

密教中,伏魔去病的軍荼利明王亦被認為是寶生如來化身。



                           ☆不空成就佛☆

不空成就佛(梵文Amogha-siddhi,藏文Don-yod-grub-pa)五方如來之一,為北方蓮花世界之佛,又稱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等名。 

《佛名釋典傳略》記載,不空成就佛代表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之「成所作智」,多化現寶綠色、金色,常現駕馭大鵬金翅鳥之像,可以降伏惡龍、毒蛇;也象徵能以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與眾生之事業。佛門修行者遭煩惱所惑,只要仰賴不空成就佛的佛力加持,能夠自利利他,而使一切眾生遠離煩惱。密教中,轉「不淨」為「清淨」之德之金剛夜叉明王,即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載,不空成就佛手印是施無畏印,即左手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這一手印,乃為救度有情眾生與成就佛法的功德。


 *不空成就佛的藏傳形象*

台長: 幻羽
人氣(4,13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經律禪傳聞 |
此分類下一篇:*洞徹世間“ 五蘊皆空 ”的觀世音菩薩*
此分類上一篇:☆南無普賢菩薩☆ + ☆密教☆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