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25 15:00:32| 人氣1,5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教認為人生有哪八大苦?※+ ※八正道是不苦不樂的中道※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教認為人生有哪八大苦?

國內外學術界一般認為,釋迦牟尼成道以後傳播佛教到去世後100年時間內,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這一時期佛教僧團內部團結,戒律嚴格,而且作為一個社會新生力量發揮出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但是經過2000多年的流傳以後,各種經典和學說層出不窮,原始佛教的基本面目也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19世紀以後,研究佛教的學者們試圖還原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和根本思想


佛陀認為,最緊迫的問題是人的本質和人生解脫問題

作為沙門思潮的一種,佛教與其它沙門派別既有共性,又有差別。

一般說,早期佛教對當時沙門普遍關心的本體論問題不願考慮。

《雜阿含經》(卷34)載:當「外道」沙門向佛詢問關於世間「常」還是「無常」,世間「有邊」還是「無邊」,如來死後是「有」還是「無」,身體與生命是「一」還是「異」等十四個問題時,佛陀不置可否,拒絕作明確的答覆。

他認為,當前最緊迫的是人生解脫問題,討論本體論徒勞無益。

譬如人中了箭,不是馬上去拔箭治傷,而是先討論箭是什麼做的,弓是什麼形狀等,那就是本末倒置,走入歧途。


釋迦牟尼的根本學說即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諦說 

佛陀及其弟子們關心的問題,集中在關於人的本質和人的解脫方面。

佛教的全部學說,基本上是按照這一主題展開的,這一主題又集中凝聚在四諦說中。

「四諦」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認的基礎教義,形成可能較早,相傳佛陀悟道的核心就是四諦,也是初轉法輪的根本內容。

所謂「諦」,有「實在」或「真理」的意思,是印度哲學通用的概念。


「四諦」亦稱「四聖諦」,意為「四條真理」,即苦、集、滅、道。

四諦又分為兩部分,苦、集二諦說明人生的本質及其形成的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

或者說,前者側重於解釋世間,後者側重於創造出世間。早期佛教把人生本身就看作是一種病態。



什麼是苦諦?佛教認為人生有哪八大苦? 

何謂「苦諦」?釋迦牟尼是把社會人生判定為「苦」,並以此判斷為真理的教義。

佛教把人的感受分為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但從根本上說,這一切感受都是「苦」。社會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無幸福歡樂之可言。

這一教義,成了全部佛教的出發點。佛典關於「苦」的分類很多,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十一苦等。

《增一阿含經·四諦品》中有一個代表性的說法: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這八苦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生老病死,認為人生的自然過程是苦;第二類,優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和所欲不得,把主觀願望不能滿足說成是苦。

最後歸結為,「五盛陰」,「五陰」是佛教對「人」的一種特殊稱謂。「五盛陰」指對人生的愛戀和追求,以此為苦,也就是以人的存在本身為苦。

苦諦的思想使佛教成為最悲觀厭世的宗教 

「苦」具有普遍的性格,只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苦」就是必然的。

以人生為苦的判斷,以及由此帶來的悲觀厭世思想,從消極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生的離亂所造成的種種不幸,是早期佛教最大的偏見。

它否認「苦」與「樂」的相對性及其界限,抹殺「苦」的社會階級內容,攻擊只有人類才能具有的苦樂觀念和感情,這在常人和哲人中都是難以通過的,但在軟弱的失意者和絕望者中間,卻容易引起共鳴。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主觀和客觀的矛盾,是人生過程最普遍的矛盾。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任務,就在於正確地認識規律,正確地處理矛盾,戰勝它們,為人類的幸福不斷開拓光明的前程。

早期佛教教義缺乏這種積極的充滿進取的樂觀精神,在僧侶中曾引起自戕、自殺和互殺的弊端。

佛教「戒殺」的律文,最初就是為了制止這一弊端而制定的。

後期佛典屢屢教訓人身難逢,人生可貴,要求它的信徒利用這一機會好好修道積福,看來也是為了糾正早期的悲觀情緒。

不過從總體上說,佛教的人生哲學始終貫徹著輕賤人身、鄙薄人生的傾向。

「八正道是不苦不樂的中道」的圖片搜尋結果

                          八正道不苦不樂的中道

八正道是指獲得最終解脫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八正道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具體內容。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通過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 

八正道最初是釋迦牟尼佛針對婆羅門教、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六師的享樂主義而提出的修行方法。在他看來,苦行主義是對自我施加折磨,不會帶來什麼收效,而享樂主義沉迷於尋歡作樂的生活,更會通向毀滅之路。就此,他提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就是八正道。 

原始佛教十分重視這種不苦不樂的八正道修行方法,並將其列為道諦的具體內容。在佛教教義中,八正道就好像是盤旋直上的八個階梯,沿著階梯我們就可以達到佛教的最高境界。具體說來,八正道分別是:

正見 

八正道的正見:正確的見解,就是對緣起論、四聖諦等佛教教義理解信服,並堅定不移地信奉。這是八正道中最根本的方法,因為有了正見,才能對事理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破除外道的邪見,只有將正見作為基礎,才能精進不懈地修行。

正思維 

八正道的正思惟:正確的意識或觀念,斷除邪惡的慾念,生起正當的慾念。正思惟主要有三方面的內容:捨棄執著或自私之心、慈善仁愛、無害,這些是修行的意志決心。

正語 

八正道的正語:純正清凈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也就是不說謊、不謾罵、不誹謗、不惡語、不暴語,而使用友善純潔的詞句。

正業 

八正道的正業:正當的活動、行為及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作一切惡行。正語、正業這兩個階梯是很難攀登的,一旦登上這個高度,就已取得了相當了不起的自制能力,修行的前景就會變得清晰、寬闊。

正命 

八正道的正命:正當的謀生手段,就是按照佛教的標準來謀求生存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

正精進 

八正道的正精進:正確的修行,使自己的身心臻於完善。到達這一階段的人將完全理解自己行為的目的,無論衣食住行、工作休息,都能毫不鬆懈地按照佛法行動,從而達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正念 

八正道的正念:正確的思維,牢記佛法,念念不忘佛教真理。到達此階段的人,完全拋棄了「我」的念頭,只考慮世界的真相,不再執著於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

正定 

八正道的正定:對佛法有堅定不疑的定見,專心一志精進的修行。到達此階段的人,完全拋棄了無根據的信仰和妄想,不再混亂與恐懼,身心寂靜地修行。


http://mypaper.pchome.com.tw/zou0621/post/1376634617

                              【揭示“中道”真意】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