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16 08:12:02| 人氣6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光山寺 佛館☆ -闡述(2)-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光山寺 佛館

佛館緣起

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 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給星雲大師, 為正法永存,舍利重光而興建。


位於台灣高雄市。二○○三年舉行安基典禮,二○一一年十二月廿五日落成。興建緣起於一九九八年星雲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 ,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

佛陀紀念館坐西朝東,占地總面積一百餘公頃,自安基至竣工,歷經九年,光外觀設計圖便繪製了百餘張,後經一再修改,成為現在除了主體建築本館外,更有所謂「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宏偉格局。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上,從東至西依序有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台、菩提廣場、本館及佛光大佛等,另外南有靈山,北有祇園。 

本館高近五十公尺,占地四千餘坪,基座高大,塔身覆鉢式,基座外飾黃砂岩,塔身為鏽石。基座四隅立四聖塔,四塔塔身壁龕浮雕圖案。塔內各設有菩薩造像,分別為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及大行普賢菩薩。本館內部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除供奉佛牙舍利外,另設有可容二千餘人集會的大覺堂及多功能的展示空間。     

地下設有四十八個地宮,預計向全球大眾徵集具有歷史性、知識性、當代性及紀念性之各種文物,每百年開啟一室。藉由大眾共同的徵集,讓佛陀紀念館成為一座台灣史上,人類共同生活記憶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本館前方有長、寬各一百公尺菩提廣場,廣場地坪鋪設鏽石、青斗石。廣場兩側廊道,長各一百公尺,壁面浮雕二十二面佛陀行化圖及二十二幅星雲大師所書之讚佛偈。迴廊外廣場中有十八尊羅漢圓雕,其中除了佛陀十大弟子及《阿彌陀經》中與會的大阿羅漢外,另有大愛道、蓮華、優婆先那三比丘尼尊者,及降龍、伏虎二羅漢。羅漢形象生動,或坐或立,或著袒右袈裟,或著交領廣袖僧衣。廣場前方的萬人照相台,為長五十公尺、寬三十五公尺的大階梯,共三十七階,象徵三十七道品。     

本館菩提廣場前方兩側設八座寶塔,代表八正道,名稱分別為: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八塔形制相同,皆為方形七層樓閣式,高三十八公尺,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座外飾黃砂岩,塔身外牆是曉理石,屋瓦為飛鳥瓦,欄杆為石材。

八塔中央區為成佛大道,長二百四十公尺、寬一百一十三公尺,地坪鋪設鏽石、青斗石。成佛大道南、北廊道長各二百五十四公尺,以山西黑石為材,雕刻萬人功德芳名及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法語,富有教育、文藝內涵。禮敬大廳位於館區入口處,其名有禮敬諸佛之意,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建築,內設接待、詢問、展示區、紀念品店、餐廳等多功能服務。 

佛光大佛設於主館後方,通高一百零八公尺,像高五十公尺,為世界最高銅構坐佛。經由「百萬心經入法身」活動,將百萬部《心經》永久奉納塔剎的藏經閣,祈佑世界和平。     

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該館的興建,正是希望透過供奉代表佛陀威德、智慧的法身舍利,讓人們在禮敬佛陀舍利的同時,能夠開發自己清淨的佛性,並為人間注入善美與真心,帶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充滿生命力的佛館八塔    

星雲大師說:「塔是人佛共有,佛在上面,人在下面。這個空間的增加、意義的衍伸,不是為單一個人,而是為所有大眾,我想,我努力這樣做。」

八塔位於成佛大道兩側,是八座中國樓閣式塔,各高三十八公尺。外觀簡潔樸素,沒有繁複的斗拱、彩繪、雕花,也沒有華麗的琉璃、飛簷,色調很寧靜,氣勢昂藏而祥和。星雲大師為這八座塔各取了名字,八個名字組合起來,畫出一個佛教修行的整體輪廓,可以助人修持、讓人領悟成佛。


一教塔,一切的佛法都在人間,就是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是人間需要之教、善美之教、佛陀之教。   

二眾塔,是指出家眾與在家眾同道修行。   

三好塔,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 

四給塔,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要「給」才會有「得」。 

五和塔,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最基本是家庭和順,因為「家和萬事興」。 

六度塔,發菩提心,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波羅蜜。 

七誡塔,從殺盜婬妄酒的五誡,增加誡賭博、誡暴力,成為七誡。 

八道塔,佛陀的教法「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個修持的方法。 

八塔的象徵,不只是一座座佛塔的名字、一個個信念的口號,而是流動如空氣,就如「四給」精神就處處可見。每個角落布滿周詳的心思,八座塔一樓與風雨走廊相連接,無論春夏秋冬、陰晴晨昏都能舒適通行。 

八塔也具有實用性功能,每座塔的基座,均規畫給不同族群使用。 

二眾塔,三好兒童館是孩子專屬的空間,放映3D影片及遊戲間。 

四給塔,佛光文化書籍及文物展售。 

五和塔,提供佛化婚禮,亦可舉辦生日及毓麟等不同的祈福活動。 

六度塔,星雲大師公益信託教育基金及一筆字展,大師墨寶拓印、三好祈願卡等文教活動。 

七誡塔、八道塔,均提供茶水、休憩、會議、咨詢及簡報等服務。 

為何要建造佛塔? 佛塔的由來:佛陀涅槃後,經過火化,留下許多舍利子,但是當時印度的八個國家都想要得到佛陀的舍利子而發生衝突,最後各國經過協調,決定將佛陀舍利平均分成八份,每個國家各自迎回一份回國家興建佛塔供奉。及至阿育王統一印度,將分散各地的佛陀舍利集中一起,並於印度各地道路的十字路口,興建了八萬四千座塔,各供奉佛陀舍利。 

建塔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看到佛塔,就如看到佛陀一樣,時時憶念佛陀的教誨。佛陀教導我們遠一切殺、盜、婬、妄、酒、賭博及暴力,要發起菩提心,行六度波羅蜜。人們從自心和悅做起,到世界和平,互相給予信心與歡喜、希望與方便;人人行三好,身口意三業清淨,回到最初的四聖諦法教,來到佛陀的跟前,親近佛陀的心。

                              

               佛陀涅槃相-佛館 玉佛殿 白玉臥佛

《涅槃經》影響至深 

《大般涅槃經》是集涅槃思想之大成,簡稱《涅槃經》,在西晉之後出現了三種譯本,受後世重視。一是東晉僧人法顯譯的《大般泥洹經》6卷。二是北涼譯經師曇無讖所譯的《大般涅槃經》40卷,世稱北本。三是劉宋慧嚴、慧觀與詩人謝靈運等根據前述兩譯本進行改編的《大般涅槃經》36卷,世稱南本,影響至極,是梁武帝下詔集解《涅槃經》的底本,曾於同泰寺宣講此經,修涅槃懺。 

在佛教教義上,《涅槃經》引人探究,在佛教藝術上,涅槃經變也引為故事說法的一種方式。涅槃經變可分二大部分,一是世尊臥佛狀,一是眾弟子舉哀悲傷狀。涅槃變相在佛教藝術史上是重要題材,有佛教信仰之處,就有涅槃經變的壁畫或雕塑的遺蹟。如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涅槃經變、如山西博物院藏的「涅槃造像碑」,如陝西西安臨潼博物館藏的「石舍利寶帳」帳體也有涅槃變相圖。涅槃的境界是令後世修行者或是藝術者引以為探的契點。 

《涅槃經》涵蘊太廣太深,一般人不易理解,但又引起學者、研究者好奇探討「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但佛陀說人人都有如來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修行成佛。


禪宗和《涅槃經》 

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也令後世不斷地傳頌—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涅槃,是不可說的,它原是修行上最微妙的境界,但佛陀卻下了個伏筆,也成了禪宗修行者依循的脈絡及宗旨。 

在《從容錄》裡:「 南泉問座主:《涅槃經》以何為極則? 主曰:「以如如為極則。」泉云:「喚作如如,早是變也!」禪宗指出《涅槃經》以「如如」為極則,要靠親身體驗故不可說破。 

禪宗故事裡和《涅槃經》有關,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六祖惠能大師,東山得法領受衣鉢走避惡人追逐,「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當惠能大師為無盡藏比丘尼釋解《涅槃經》妙義的過程,也是精彩可歎。在六祖眾多弟子中,神會禪師可以說最契得惠能大師的無住與涅槃—「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這也呼應了南泉問座主《涅槃經》的極則,不可言說的禪悟境界。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