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過去、現在、未來... ※※
地球的未來可以由幾個地球長期的轉變估計,包括地球表面的化學狀態、地球內部冷卻的速度、地球與其他太陽系行星的攝動,以及太陽光度穩定的增長。這個估計當中有一個不明朗的因素,在於人類科技的發展對於地球所作的持續變化,包括可以對地球造成明顯變化的地質工程。目前的生態危機主要是由人類科技發展導致,而其影響可能會持續長達500萬年。科技發展亦可能導致人類滅絕,使地球回復到緩慢的進化步伐及長期的自然過程。
在數以億年計的時間尺度,隨機的天體事件可以對全球性生物圈帶來威脅,這可能會導致物種大滅絕。這些天體事件包括100光年內的超新星爆發,直徑為5-10公里(3.1〜6.2英里)以上的彗星或小行星。其他大型地質事件更具可預測性。如果忽略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米蘭科維奇循環估計地球將會繼續處於冰期至少到第四紀冰河時期結束。這是由地球軌道的離心,轉軸傾角及進動現象的因素導致。隨著超大陸旋迴的進行,地球板塊將可能在2.5至3.5億年間形成一個超大陸。在15至45億年後,地球的轉軸傾角可能出現最多90度的變化。
在未來40億年中,太陽的光度會持續增加,令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亦持續上升。這樣會令矽酸鹽的風化作用加速,並使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在6億年內,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將低於維持C3類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平。C4類植物雖然能在二氧化碳濃度低至百萬分之十的環境下生存,但長期來說地球的植物是趨向滅亡,而動物也會因欠缺氧氣的補充在數百萬年後滅種。
在11億年後,太陽光度將高於目前10%這足以令大氣層成為「溫室」,使海水大量蒸發,而板塊構造很可能到此結束。然後,地球的核心發電效應也會消失,令大氣的磁層衰減,大氣外層的揮發性物質會加速散失。40億年後,上升的地球氣溫會引發逃逸溫室效應,至此幾乎所有生物也會滅絕。地球最有可能的命運是,75億年後進入紅巨星階段的太陽膨脹到地球的軌道,並把地球吸收。
人類活動的影響
人類對地球生物圈有關鍵影響,其龐大的人口主導著地球上許多生態系統。現階段人類活動已經產生了地球表面顯著的變化。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被人類改動,並使用了全球約20%的初級生產。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加了近30%。這導致了廣泛及持續的物種滅絕,總稱為全新世滅絕事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大規模物種滅絕佔總物種數約10%(截至2007年)。目前大約有30%的物種有在未來一百年內滅絕的危機。現代的物種滅絕事件主要是棲息地的破壞、廣泛分布的入侵物種、人類的狩獵與氣候變化的結果。物種滅絕的後果會持續至少500萬年。這可能會導致地球生態的生物多樣性下降。
目前有多個已知可對人類生存造成威脅甚至使人類滅亡的危機。這些由人類自身造成的危機包括奈米科技的誤用、核戰爭、基因工程造成的疾病,或由一些物理實驗所造成的大型災難。同樣,一些自然事件可能造成世界末日的威脅,包括致命性的疾病,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事件,失控的溫室效應及資源枯竭。然而,計算這些情況發生的實際可能性十分困難。
如果人類滅絕,人類建造的各樣建築物將開始腐爛。大型建築物的半衰期估計約為1000年。能存在最長時間的建築物有可能是露天礦場、大型垃圾填埋場、運河、主要公路及大型水壩。一萬年後,幾個巨大的石碑如吉薩金字塔群或拉什莫爾山仍可能以某種形式生存。
遙遠未來的時間線
雖然未來的預測永遠不可能完全準確,但如果僅限於廣泛的輪廓,則可以由現今各種知識領域的理解,預測遙遠未來的事件。這些領域包含了揭示行星與恆星形成、相互作用與死亡的天體物理學;揭示物質在最小尺度之性質的粒子物理學;預測生命如何隨時間演化的演化生物學;以及顯示千年以來地球大陸變化的板塊構造論。
所有地球、太陽系和宇宙未來的投射,都必須考慮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就是熵(做功時所損失的能量)會隨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恆星最終會耗盡氫氣的供應並燃燒殆盡。行星與恆星之間的緊密接觸,將會使行星受到引力的影響而拋離恆星系統之外;而恆星與銀河系之間的緊密接觸,也會使恆星拋離星系之外。
最終,物質自身預計會受到放射性衰變的影響,即使是最穩定的物質也會分解成次原子粒子。目前的資料暗示著宇宙有一個扁平的幾何構造(或非常接近扁平構造),因此在有限的時間過後,不會出現自身塌陷的情形,而且在無限的未來可能會發生難以置信的大規模事件,如波茲曼大腦的形成。
所列出的時間線,涵括了第11千紀開始(即10001年以後)直到所能觸及的未來時間中,所發生的事件。其中列出諸多可替換的未來事件,以用來說明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人類是否會滅絕,質子是否會衰變,或是當太陽膨脹成紅巨星時地球是否會存活下來等。
地球經歷5次大滅絕,每6200萬年發生一次,下次發生在我們頭上?
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地球,是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有生命的星球,她是那麼無私,養育了無數的生命,她是那麼溫柔,把最好的東西都拿出來孕育生命,可是她又是那麼的殘酷,地球誕生於距今45億年前,而距今4.4億年前,地球開始進行週期性的生物滅絕,一直到距今6500萬年前,一共經歷了5次。
生物大滅絕是指大規模的集群滅絕,生物滅絕又叫生物絕種。整科、整目甚至整綱的生物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消失或僅有極少數存留下來。大規模的集群滅絕對動物的影響最大,而陸生植物的集群滅絕不像動物那樣顯著,所以我們只談動物。第一次滅絕發生於4.4億年前的奧陶紀,又稱奧陶紀大滅絕,這個時期主要是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天下,像筆石、三葉蟲、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蘚蟲,而可靠的陸生脊椎動物只有淡水無顎魚,全球氣候驟然變冷滅絕了奧陶紀85%的生物。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距今3.65億年前,又稱泥盆紀大滅絕,泥盆紀是脊椎動物飛越發展的時期,魚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故泥盆紀被稱為“魚類的時代”。最重要的是從總鰭類演化而來的,兩栖類、爬行類的祖先四足類(四足脊椎動物)出現。氣候變冷和海洋大規模退卻導致70%的生物被滅絕。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這個時期,統治陸地的是中龍類,獸孔類等似哺乳動物,統治海洋的是海蠍、硬骨魚類,此次滅絕了96%的陸地生物和70%的海洋生物,是地球誕生以來最嚴重的的生物大滅絕,原因還在探索。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這個時期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崛起,有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最原始的哺乳動物開始出現,最古老的恐龍在三疊紀末期也開始出現。這次生物大滅絕滅絕了76%的生物,主要是海洋生物的滅絕。第五次大滅絕距今6500萬年前,這個大家最熟悉, 就是陸地霸主恐龍的滅絕,滅絕原因普遍認為是隕石撞擊說。
有人說人類出現後第六次物種滅絕已經提前開始了,人類的干擾,使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經粗略測算,自1600年以來的400年間生物生活的環境面積縮小了90%,物種減少了一半,估計從1990—2020年由於砍伐熱帶森林引起的物種滅絕將使世界上的物種減少5%—15%,即每天減少50—150種。在過去的400年中, 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58種,大約每7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7—70倍;在二十世紀的100年中,全世界共滅絕哺乳動物23種,大約每4年滅絕一個種,這個速度較正常化石記錄高13—135倍。
第六次物種大滅絕由人類活動引發,具體表現為:植物生存環境被破壞、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自然資源過度使用和污染等因素,造成許多物種滅絕或瀕臨滅絕。到21世紀末,預計全球變暖會導致1/2的植物面臨生存威脅,超過2/3的維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專家警示,人類應儘快認識到這一現狀,面對可能來臨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採取保護措施保護物種多樣性,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避免人類受到自然災害的侵擾。
全球性的大滅絕事件的成因,長期存在爭議。有的認為全球性大滅絕事件與大規模火山爆發引起的全球性氣候變化有關,有的傾向於行星撞擊,也有研究認為大滅絕是由火山噴發和行星撞擊共同引起。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可利用的生物化石、大滅絕、行星撞擊事件和大規模火山噴發的資料庫逐漸建立起來,特別是地球化學、測年技術和大資料技術的快速進步,使這一問題逐漸得到解決。
大量的資料對比表明,奧陶紀末、泥盆紀末、二疊紀末、三疊紀末四次大滅絕與地球上大規模火山噴發、全球性氣候變化、海平面升降具有明顯的一致性。而且古火山噴發和五次小規模的二級生物滅絕事件也有一致規律。大規模火山爆發的時間和全球性生物大滅絕、大洋缺氧事件表現出很好的相關性。
此外,結果也顯示火山噴發規模和大滅絕的物種滅絕量也有一定的關聯,二疊紀末和白堊紀末全球性地幔柱大規模大陸溢流噴發分別對應了兩次最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除了導致白堊紀末恐龍大滅絕的大規模火山噴發和墨西哥猶加敦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表現出同步性外,其他主要的行星撞擊事件和大規模火山噴發之間不具有直接聯繫, 這揭示了大規模火山噴發並不是由行星撞擊觸發的。
地球化學最新研究表明,記錄大滅絕的地層剖面中,汞元素的異常高富集已經成為源於地球大規模火山爆發導致的大滅絕的標誌,銥的高富集通常指示源於地外行星撞擊。奧陶紀末和二疊紀末記錄大滅絕的沉積岩樣品中汞元素的異常富集,這一特徵與同時代的地幔柱火山噴發形成的大規模的熔岩流有關,為大規模火山噴發導致全球性生物大滅絕提供了新的證據。顯生宙大規模火山噴發與五次大滅絕的對應關係,表明火山末日週期性重現及其對地球環境的長期影響在全球性生物大滅絕中起著主導作用。
火山末日對生命和人類文明是致命的。然而,火山在毀滅的同時,也開啟新生。7.5 億年前,地球從“雪球”事件走來, 火山噴發使海洋再次富集Ca、Mg、Si、P 元素,使藻類繁盛,開啟生命之源。從地史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火山大爆發是生物系統演化的催化劑,大滅絕猶如確保演化持續的發動機。在生物爆發- 平衡- 毀滅- 新生的選擇性演進中推動生命系統向更高階段發展。
人類從地球消失一億年後,未來地球統治者還能找到我們的痕跡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類最終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能夠對我們造成威脅。
近幾十年來,各國都紛紛發展本國的經濟。而人類的發展經濟基本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只能稱之為經濟增長而不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更多強調的是以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為前提的經濟增長。
對於全球發展的現狀,有很多學者感到頗為擔憂,人類這般折騰地球,肆意地破壞森林草木,不過多久,地球上的資源就會被耗盡,生態系統也會被人類破壞得面目全非。到那時,地球就如同病入膏肓的老嫗,而人類也會因為失去了自然環境和眾多食物而瀕臨死亡。
你有試想過嗎?如果人類滅亡了,一億年過後還有什麼能證明我們曾來過這地球嗎?
先來看看人類滅亡100年之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普通建築物如樓房,使用壽命約為70年。70年過後,各種鋼筋水泥就會變得十分脆弱,不再具有承重的功效。人類滅亡100年過後,人類所建造起的居住性住房,商業性建築以及各種高塔和摩天大樓都會出現倒塌的現象。
500年是人類建造在地底下的各種核設備的最長壽命期限,當人類滅亡500年之後,絕大多數核設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瓦解。
其中有部分核設施會出現功能失靈的情況,從而引發核爆炸,這對於地球來說,又是一次深重的災難,會陷某些生物於水深火熱之中,或許又會有相當一部分物種滅亡於核爆炸。500年前人類埋下的隱患在500年之後爆發,給地球局部生態系統帶來重創。
當人類滅亡1000年以後,核爆炸所產生的陰霾終於消散。這時,地下很多物質都已經完全被分解,例如塑膠。塑膠通常會被分解為體積極小的顆粒,這些微小顆粒會重新進入地球的生態循環系統參與新的迴圈,人類留下的痕跡正一點點被清除。
科學家通過模擬分析,發現在人類滅亡3000年以後,人類留在地球上所有的建築物,所有的設施,所有的痕跡都會被清除掉。人類當年留下的事物,大都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方式被埋沒於漫天黃土之中。
如果你有時光機,穿越到了人類滅亡後的3000年以後,你很可能再也找不到人類曾存在的蛛絲馬跡了。
時間去到人類滅亡後的第1萬年,人類給地球帶來的“傷痛”都已被時間一一抹平。在數萬年的演變中,又有新的優勢物種出現了,它代替多年前人類的地位成了這個世界的主宰。此時的地球呈現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景象。
當人類滅亡一億之後,人類存在時地球所具有的文明痕跡都已經消失了。據估測,此時的地球已經進化出更為高級的文明,孕育了比人類更加智慧且更加理性的生物。
說到此,人類滅亡之後,是否有事物能夠證明我們曾來過呢?很明顯,答案是沒有!再強大的物種也抵不過自然的力量,自然既能成就一個物種,同樣也能反作用於一個物種。不珍愛自然的後果就是,自食其果,最終在自然的力量之下化為一缽黃土,不留一絲痕跡。
所以說,與自然和平共處是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的。珍惜我們的大自然,愛護好我們的大自然才是人類能世代留存,生生不息的根本!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