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17 09:23:40| 人氣9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臺灣”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的粗識※(下)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臺灣”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的粗識※()

臺灣地理

臺灣西與西北臨臺灣海峽,距福建海岸平均距離約200公里,臺灣海峽最窄之處臺灣新竹縣到福建省平潭島,直線距離約130公里;北邊隔東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北隔海與琉球群島相望;西南邊南海,距廣東省海岸直線距離約300公里;東邊太平洋,和日本沖繩縣與那國島相鄰約110公里;南邊則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鄰。在西太平洋由千島群島、日本、琉球群島、臺灣、菲律賓等眾多島嶼所形成的島弧花彩列島中,臺灣位於中樞位置。由地緣政治理論上來看,臺灣正好位於東亞島弧中央區域,居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會處,亞太經貿運輸重要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北回歸線橫跨中南部。全島山勢高峻,地形海拔變化大,山脈大多呈東北偏北-西南偏南走向,平原狹窄,僅臺灣西部與東部地區縱穀內有少量平原,地震頻繁,溫泉與火山皆多。氣候屬高溫、多雨,春末夏初常因滯留鋒影響而有梅雨季,夏季及秋季初期常有颱風及西南季風侵襲,冬季則有東北季風吹拂。最冷月月均溫都在15℃以上,年雨量達2,510毫米以上。北部全年有雨,南部則集中在夏季降雨。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區的臺灣,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富而多元。目前臺灣使用東經120度的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

臺灣南北縱長約395公里,東西寬度最大約144公里,環島海岸線長約1,151公里,含屬島面積約35,886.8623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島嶼整體形狀似長條蕃薯狀。臺灣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北部海岸多岬灣與岩岸,西部海岸多沙灘、沙丘、潟湖、泥質灘地,南部恒春半島是珊瑚礁海岸,東部屬斷層海岸,坡度陡峻且多斷崖。河流川短流急,不僅有岩石外露的河床,也有平沙鋪地的河床,直流型的或曲流型的,甚至有湍急回頭灣,瀑布、壺穴、奇石,遍佈臺灣各條溪流上游。山脈大多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合稱臺灣山脈。最高峰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不僅是臺灣第一高峰,亦東亞第一高峰。臺灣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如新竹丘陵、苗栗丘陵。這些山地與丘陵共約占臺灣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平原與盆地雖狹小分散且只占臺灣地形的三分之一,卻是人口稠密地區。主要盆地有北部的臺北盆地,中部的台中盆地與裏盆地,以及東部地區的泰源盆地等。嘉南平原位於臺灣南部的雲林、嘉義、台南和高雄,是臺灣最大的平原。其他還有中部的彰化平原,南部的東平原,東北部的蘭陽平原,以及東部的花東縱谷平原等。地形如平原般平坦,但地勢較高的臺地有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肚臺地、八卦臺地等。

中華民國實際行政區域包括臺灣與附屬的22座小島,以及臺灣海峽中澎湖群島的90座島嶼。其中臺灣島約占總面積98%,其約位於東經120度至122度、北緯22度至25度之間,北回歸線經過嘉義縣水上與花蓮縣瑞穗等地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新北市是臺灣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城市,高雄市是面積最大的城市。臺灣的附屬島嶼有:位於東側外海的龜山島、綠島、蘭嶼,北部外海的彭佳嶼、棉花嶼、花嶼、基隆嶼以及釣魚臺列嶼,西南沿海的小琉球,南部的七星岩。臺灣海峽西側的馬祖、金門與烏坵隸屬于中華民國福建省。南海上的東沙群島,及南沙群島中的最大島嶼太平島和中洲礁屬於南海諸島,歸高雄市管轄。

 

地質水文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臺灣主要是由兩個板塊的聚合作用生,分別歸屬於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板塊聚合作用分兩個部分,在菲律賓海板塊西邊,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海板塊下方,而菲律賓海板塊的北邊,則是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歐亞板塊下方。板塊聚合作用使得臺灣逐漸隆起,並且在臺灣東南方形成菲律賓海溝與馬尼拉海溝、呂宋海槽和呂宋島弧,以及在臺灣東北方,形成琉球海溝與琉球島弧,也使得臺灣成多斷層的環境。臺灣突出海面之後,形成許多山脈。以花東縱穀界,縱穀東邊的海岸山脈屬菲律賓海板塊,東北部的宜蘭、龜山島一帶屬於沖繩弧後張裂的一部分,西邊的中央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則屬於歐亞板塊。玉山山脈形成後,由於上層向西滑動而形成阿里山山脈。因降雨沛造就來自高山的大量沉積物,在山脈西側誕生了沖積平原。至今持續的板塊運動,則生了頻繁的地震也造成許多火山群的形成,如北部的大屯火山群。臺灣位處板塊交界,孕育了各個斷層生。主要斷層有921大地震的車籠斷層,使臺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臺北湖的山斷層,東部最長的池上斷層,以及長達85公里的臺灣最長斷層潮州斷層等。

臺灣雨量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第三而位居北部地方的淡水河。其他有頭前溪、後龍溪、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臺灣的天然湖泊稀少,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臺灣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坡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臺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臺灣已經完成之水庫堰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米,其中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米。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目前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臺灣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治時期起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至1957年間,逐步實施日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防洪工程的重要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並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十二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臺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至199114項重要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至1997年推動之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

 

氣候生物

臺灣可分兩個氣候區,大致以通過中南部嘉義縣及花蓮縣的北回歸線界,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嘉義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5月到9臺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大臺北地區是盆地地形,以致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又加上都市熱島效應影響,因此夏季最高氣溫經常可達35℃及以上,7月的平均氣溫可接近30℃。臺灣海島地形,四面環海,每年9~隔年5月北方的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到海洋調和,所以即使在冬季,氣溫相對於同緯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時,台南以北的平地氣溫有時會出現10℃以下的低溫。日治時代的臺灣,被日本人稱作常夏之島,意指臺灣四季如夏。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5~17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7-21左右。位處山區的合歡山玉山雪山海拔超過1,500以上的高山由於地勢高,故11~4月常有降雪。

臺灣伴隨著季節、位置、海拔標高的不同,各地區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因降雨量沛而被稱雨港,臺灣東北角火燒寮最適合降雨,也是東亞下雨日數最多的地方。中南部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臺灣冬季盛行由蒙古高壓所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臺灣經常有颱風侵襲,6月至9月是颱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颱風侵襲臺灣。颱風臺灣提供了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佈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另一方面,如果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因此,各大河川普遍修築水,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臺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以及歐亞大陸與太平洋的交界處。氣候條件使早期臺灣利於生物生存,臺灣海峽的隔離,則使冰河時期經由陸橋從歐亞大陸遷移而來的物種,演化成島上特有種。另外高山對季風的阻能使島內環境變化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異。複雜的地形則導致地理隔離,有利於新物種的形成。流經菲律賓、臺灣與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營養來源,一方面帶來海洋動物與浮游生物,一方面則帶來南方植物。臺灣陸地的森林種類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米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闊葉林,1800-2500是混合林,2500-3500則是針葉林,3500以上的高山地帶則是苔蘚或草原。不同種類森林所構成的環境,也是各種植物動物、與菌的棲息地。臺灣的海岸線與鄰近海岸地區,過去擁有廣大的紅樹林與沼澤,並因此孕育許多生活在潮間帶的動物。但現今大多已經消失,只保留在例如台南的七股濕地與臺北的淡水河河口等少數區域。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島,至今仍存有熱帶季風林與珊瑚礁。由於人類在平地開發,大型野生動物大多僅能分佈在山區或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由於棲地破壞和外來種引入,造成臺灣部分原生物種負面影響,有些甚至瀕臨滅或已滅。如:福壽螺、美國蝦、澳洲淡水龍蝦,吳郭魚與非洲大蝸牛這五個外來種引進後,因欠缺天敵的制衡下,過度繁殖,導致臺灣原生的田螺、蝦和魚大減少;17世紀時曾經滿山遍野的臺灣梅花鹿,因長期過度捕獵大量鹿皮外銷日本等地,以致於目前野生的梅花鹿已經瀕臨滅

保護自然風景及野生動植物,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自1982年起已公告成立9座國家公園。另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自1986年起也陸續公告22個自然保留區及20個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多處自然保護區域。

 

民族人口

臺灣目前總人口約23,333,670人(2019131日止底統計),可分5大族群:漢族閩南人(河洛人)、漢族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族、新住民。在臺灣活動已有約八千年之久的原住民族(未納入平族血統者)約占總人口2.36%554,585人),其餘大多數漢人。其中又分本省人以及外省人。本省人主要閩南人(河洛人)(65.5%70.5%)和客家人(17.5%23.5%)。外省人是指1945~1949年跟隨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後代。由於混居及通婚,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區(如眷村)外,兩者已不易分辨。客家人主要分佈於北部的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中部的南投縣,台中市,南部的高雄市,東縣六堆及東部的花東縱穀等客家地區主要分佈地區。另外在北部的宜蘭,中部的彰化雲林,南部嘉義現台南市丘陵地有零星客家聚落分佈。閩南人則分佈在臺灣各縣市。臺灣的客家人口不如閩南人口,源於1684年,朝康熙帝依施琅的建議,公佈嚴格限制漢人渡台的渡台禁令,其中第三條禁令系因惠潮之民多與鄭氏相通東人在明朝疆域內屢次幫助鄭軍對抗軍)而生。渡台禁令時嚴時寬,直到1788年渡台禁令更改,不需憑證可家遷徙入台大量開墾移民,眷渡台的漢人大幅倍增。最終于18752月福建巡撫沈葆楨的提議廢止。另外福建與臺灣的距離比較接近,乘地利之便,閩南人因而成臺灣人口最多的族群。

根據林媽利授關於臺灣人血液成分之究,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占全台91%的閩客族群中85%有原住民族血統,並推估90%以上的人有中國南方百越族血統,不是純北方漢人的後代,反倒與東南亞較相近。所以臺灣人可說是東亞大陸/中南半島、原住民族、南方漢人,以及東南亞島嶼等地人種混血的結果。但是由於對臺灣原住民血統採用對寬鬆標準而對於漢族血統採用對嚴格標準,以及採取平族樣本時不需要檢驗者提供身依據、確認其純正血統,這一究也被認是操弄資料;而實際上根據林媽利自己的究,如果對原住民血統採取對嚴格標準則僅有1.5%帶其所依據的原住民基因。

中華民國政府(主管機關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沿襲歷史上的稱法將臺灣原住民族粗略劃分高山族和平族兩大類,而傳統所稱的高山族實則包含了至少16個部族,其中傳統9族包含原統稱高山族的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 賽夏族及蘭嶼上的達悟族(舊稱雅美族),近年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由泰雅族劃分出來、撒奇萊雅族由阿美族劃分出來、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由鄒族劃分出來。屬於平族的則有邵族與噶瑪蘭族也獲得承認。原民會在介紹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關係時表明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1975年,施得樂和馬爾克發表了一篇論文,認臺灣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的發源地,是目前學界比較盛行的說法。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佈最廣的民族;分佈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新西蘭。臺灣是南島語族分佈的最北端。臺灣原住民族共有十九個部族,可略區分高山族和平族。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也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

近年來由於經濟自由化以及國際貿易的關係,讓東亞各地許多族群來台工作,其中以東南亞人民主,例如一些外籍勞工(如:菲律賓勞工、泰國勞工、印尼勞工、越南勞工)、幫傭看護(如:菲律賓幫傭、印尼幫傭、越南幫傭)等,還有一些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渡者。近年來,部分臺灣男子與東南亞或大陸女子通婚,們在臺灣一般被稱呼外籍新娘(外籍女性配偶)或大陸新娘、中國新娘(中國大陸女性配偶)以及其婚生子女的新住民族群,已經隱然形成。因此這些女性希望社會能正視新移民女性。現在無論官方或民間皆呼籲視之第五大族群並以新住民稱之。

 

經濟發展

在日治時期前期,臺灣在日本經濟上的地位是糧食生與資源出口基地,僅有少數的食物儲藏加工業和輕工業,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臺灣因戰略地位被日本政府重新定位南進基地,因此在臺灣南部的高雄一帶發展軍事工業。國民政府遷台後,將臺灣視武力反攻大陸的基地,奉行軍事優先和穩定農業的經濟政策。自1960年代起,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重工業則居於次要地位。政府了吸引投資增加出口換取外匯,還設立加工出口區來增加外貿收入。 到了蔣經國時代,擺脫石油危機,政府致力推動十大建設,臺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由於經濟發展成功,臺灣遂晉身亞洲四小龍行列,亦達到新興工業化國家水準。之後政府注意到重工業在經濟中的地位,實行積極的業政策,在高雄建設大煉鋼廠、大造船廠、大煉油廠等大型重工業基地,亦有美國華僑返回臺灣設立電子廠,如聯華電子、台積電等也取得成功。

1980年代,政府據十大建設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業,以耗能少、染低、附加價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業取代傳統業,民間中小企業也被電子業的蓬勃發展所影響。臺灣的個人電腦主板量位居世界第一,臺灣成新興工業化國家。並於19952月國科會依行政院決議,設置南部科學工業園區。接續蔣經國十年經濟建設計畫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的國家建設六年計畫只維持了近3年之久,但也率先開了臺灣財政赤字之大門。之後在2002年由行政院核定成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園區分佈於臺灣中部的台中市及雲林縣。其中以新竹科學園區最成熟且最具規模,又加上鄰近工業技術究院、國立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每年培育出許多優秀的科技人才,也奠定了今日臺灣科技島的重要地位。中華民國政府至今(2019年)沒有完全打開臺灣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的限制。此外,民進黨政府提出了新十大建設,希望加基礎設施建設與新業的養成。

 

經濟結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2013年國內生,臺灣是全球中經濟規模第27大的國家或地區。早年特色中小型企業眾多,經濟結構已經由高科技業取代原先的勞力密集工業,且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從1952年的35%下降到2%。至今形成服務業與高科技業合計比例過半的形勢,但也面臨傳統業快速外移(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磁吸效應)、高房價問題。

臺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元件都在臺灣生。由於臺灣的電子工業多ODM,除宏碁現世界第四大電腦品牌、捷安特已成世界知名高級踏車品牌外,華碩(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主板製造商)、友訊、趨勢科技、微星科技、長榮集團等未來仍有發展空間。國際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日本和美國長久以來一直是臺灣前兩大貿易夥伴,但在2005年後退居二、三名,中國大陸成臺灣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2006年進出口貿易國/地區前十名:中國大陸、日本、美國、香港、韓國、新加坡、德國、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另有部分轉向歐洲和東南亞市場,臺灣也是中國大陸、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在中國大陸有5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中國大陸的台商及眷屬則有3040萬人之多。

 

人均GDP

臺灣是一個由政府當局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體系內扮演的角色逐步縮小。實施市場經濟後,不論投資、消費或儲蓄等皆能自由選擇,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步邁向私有化。過去30年內,平均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8%,而出口導向政策取的外匯工業化提供資金保證。臺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5。根據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顯示,臺灣人均國民生毛額,在1961年是153美元,2013年已成長至20,925美元。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已達到41,539國際元,與世界主要先進國家相當。主計處公佈資料,2012年臺灣人民儲蓄總額占GDP28.8%,投資總額占GDP只有19.2%,超額儲蓄高達9.6%。臺灣人勤奮工作,2002年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臺灣人平均一年工作時數是2,282小時,臺灣工時世界排名第一。2012CNN援引勞委會和OECD的資料指出,臺灣人每年平均工作2,200小時,比日本、美國多出20%,和德國相比更高出35%。

 

臺灣行政區劃起始於明鄭時期,現今主要根據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劃分1個省(即臺灣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含澎湖群島澎湖縣)、3個市(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

 

交通運輸

鐵路

臺灣早期的鐵路運輸,是以人力動力的軌道輕便台車,日本治理時代所建造的,路線綿延全台,至今鐵道和車體仍然沿用;目前臺灣主要鐵路經營管理系由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負責營運。台鐵的路線主要包括西部幹線、北回鐵路、南回鐵路、東部幹線。合計環島一周。主要的列車型號包括負責長途客運的自號和莒光號及復興號列車(復興號列車比較少見),以及負責城際通勤運輸的區間車等。現在,在東部(花蓮,台東)還有由傾斜式電聯車所執行的太魯閣列車普悠瑪列車以及復興號列車(雖然比較少見,但是還在行駛)。 2007年2月1,臺北至高雄的臺灣高速鐵路開始營運,是臺灣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BOT)建設案。其車體技術採用日本的新幹線系統,是此系統第一次將技術輸出日本以外地區,但軌道等土建設施是使用部分的歐洲系統。從全程只需90-120分鐘,形成臺灣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高鐵的出現烈衝擊臺灣西部城際航線的生存與經營。在臺灣糖業,林業與業的繁盛期,還有專門鐵路進行運輸。臺灣糖業鐵路在1980年代後,因公路運輸的興盛,大部分都已經停止營運。而林業鐵路還有阿里山森林鐵路、太平山森林鐵路以及烏來的台車線在動態運行。煤鐵路大多數因場荒廢而消失于荒野之中,部分因道路興建而消失,目前仍然保持動態運行的煤鐵路是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的臺灣煤博物館。另外位於新北市金瓜石山於採金時期也擁有許多的臺灣業鐵道,但在1950年代後,由於採金成本日益提高,再加上脈枯竭,因此隨著坑的關閉,業鐵道也走入了歷史,目前僅剩仍然在運行中的業鐵道台陽合金公司所屬的九號業鐵道。

 

捷運

在臺北都會區,捷運是主要的大眾運輸系統。第一條捷運是1996328日的臺北捷運文湖線,至今已經有五條捷運路線文湖線(1號)、淡水信義線(2號)、板南線(5號)、中和新蘆線 4號)、松山新店線 3號)形成密集捷運路線網,20141011日,了配合松山新店線新的捷運路線網命名政策、方便外籍旅客的搭乘,臺北捷運另行賦予編號,未來規劃跨築到新北市、基隆市、台南市。高雄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提供高雄的市郊區大眾運輸服務,而計畫中的延伸路線亦涵蓋台南市、東縣部分地區,本系統於1980年代開始規劃,1998年行政院決定以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模式辦理,1999年經甄選由高雄捷運股有限公司負責興建初期路網,而高雄捷運紅線也在200839日通車,臺灣第一條機場捷運,高雄捷運橘線則在2008921日正式通車營運,皆規劃高運量系統,累積運量已於2012728日突破2億人次,目前正在規劃高雄捷運黃線,預計於2021年動工,2028年完工,高雄環狀輕軌第一階段工程於201364日動工,采無架空線供電系統,於20151016日開始試營運,臺灣第一條輕軌運輸系統。。桃園機場捷運於201732日正式通車,是桃園捷運公司的首條營運路線,也是臺灣第二條機場捷運,由中央政府全額補助興建,以提供機場聯外交通主要目的,也兼具桃園與臺北間的運輸和通勤功能。

 

公路

臺灣有縱貫西部走廊的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以及橫跨東、西部的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等三條南北高速公路。而省道更遍佈全島,許多客運公司專門經營臺灣各大都市間的公路客運運輸,過去這項工作是由公營的臺灣汽車客運公司負責。至於長途運輸方面,1990年代開始,民營業者開始以低票價及豪華設備服務號召,大量搶佔原本由台汽一家獨佔的市場地位。了提升競爭力,2001年後,台汽民營化,並更名國光汽車客運。目前臺灣的長途公路運輸以國光客運和統聯客運市場龍頭。不過,目前臺灣的西部長途公路運輸也以國光客運、統聯客運及和欣客運主。

 

空運

臺灣建有臺灣桃園國際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2個主要國際機場,以及臺北松山機場與台中泉崗機場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多數離島地區亦設有機場如馬公、金門、北竿、南竿機場等。臺灣本島內的各大都市間、以及和各離島之間,皆有常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臺灣最主要的航空業者是中華航空公司及長榮航空公司。除此之外,還有遠東、立榮、華信、德安、虎航等航空公司。

 

海運

臺灣主要的國際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台中港、花蓮港與蘇澳港。另外還有1990年代開闢的臺北港和歷史悠久的台南安平港。高雄港是其中最大的港口,負責臺灣60%以上的貨物裝卸與75%以上的貨櫃裝卸。目前在臺灣與澎湖、金門等離島之間,船舶依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臺灣到澎湖列島之間的船舶有台華輪(高雄港)、今日之星(台南安平港)、滿天星客輪(嘉義布袋港)。每日均有航班。台東富岡港到蘭嶼和綠島之間也有航班。臺灣本島到金門之間的航班則是從高雄港出發的金門快輪,到馬祖之間,則有從基隆港出發的台馬輪和合富快輪及台馬之星。另外可以從金門與馬祖以小三通方式直接搭船前往中國大陸的廈門。

 

臺灣文化

臺灣人從出世、成年禮、婚禮、壽禮至喪禮與祭禮,伴隨一套嚴謹的生命禮俗、祭儀與禁忌。順應歲時節令,傳承了以舊曆、傳統宗信仰作基礎的的正三大節:廿九暝、七月半與明(亦或三月初三);而端午、中秋與重陽則節慶三大節。臺灣各地隨著不種的移民與風俗,彙聚著深具特色的民俗祭禮與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𪹚龍、鹽水蜂炮、王爺繞境儀式的東港迎王平安祭典、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由於臺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中國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臺灣發揚光大,臺灣的城隍,媽祖,關聖帝君等祭典活動成臺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臺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臺。在神祇誕辰則常出酬神戲如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傳統民眾頗盛行采信農民曆,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準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新春期間會依農民曆所載沖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

 

曆法與節日

各機關、官方文書中均採用民國紀年,通用曆法主要國際慣用的西曆,民間亦通行農曆,並以民國紀年與西元紀年並行使用。民國元年即1912年(民國前一年1911年)。 紀念日及節日依據《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彈性實行周休二日

 

臺灣現行學制實施12年國。各級學制國民小學6年制、國民中學3年制,高級中學3年制(含高級職業學校)、一般大學4年制,部分大學法律系所、建築系所、獸醫學系5年制,牙醫系6年制,醫學系6年制。技職育體制有五年制專科學校(五專)、二年制專科學校(二專)、二年制技術校院(二技)與四年制的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四技),大學可設置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究人才。

臺灣的高等育相當發達,已有172所大學院校,分別提供重理論的普通大學、與重實務的科技大學或技術學院。臺灣每年有14萬名考生參加1月底或2月初的大學學測,有7萬名考生參加71日到73日的大學指考;九十九年大學指考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達94.87%。另有16萬名考生參加4月中的四技二專統測,九十九年四技二專日間部登記分發結果,學生錄取率85.44%。臺灣有153所大學院校設有究所,但是每年也有許多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包括平均每年赴美國留學的1.3萬人。

在高級中等育方面,可分為強調綜合理論與道德素養育的高級中學與以技職育、職場專業培養方針的高級職業學校(皆三年制)。 另在非正式育機構還有2歲到6歲學前機構幼稚園,訓練學生加某特定科目的補習班,家庭育也是育的重要一環。社會育方面,臺灣終身育風氣盛行,各地都有專成人育設計的學院機構。技術育方面,臺灣有隸屬行政院勞委會的職業訓練中心與民間各類語言或電腦等學習機構。由於網路發達,因此不少機構及坊間開辦網路育,以建構網路學習環境,激發學習動機,進而帶動網路學習。

 

語言文字

臺灣人大多使用傳統的繁體中文。由於義務育的落實與戰後初期的制推廣,中華民國國語是目前臺灣人之間最通行的主要語言,另外次要常見的語言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與臺灣原住民諸族語,由於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非常注重英語育,且因日本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統治臺灣的影響使部分年長者普遍能說日語,因此常見使用外國語言英語和日語,本土語言與文字也大量吸收不少這些外來語,即使臺灣人使用與其他華人區域使用相同語言,但仍有相當不同差異。臺灣也保留了原始族群、原有省的語言、方言與外來語言。如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的語言、方言閩南語、客家話以及其他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閩南語與客家話大宗,而平族由於與漢人通婚,加上生存壓力,其語言大多已幾乎消失殆盡。

 

臺灣與中國大陸的用字差異

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的國語(1909年被政府稱官話)是1923年中華民國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1932年經中華民國育部頒佈《國音常用字匯》後,被採納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目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新加坡等國均官方語言之一,也是東南亞及其他海外華人群體廣泛採用的共通口語或書面語。1945年以後,臺灣住民(閩、客、原)在接受國民政府國語育的過程中,國語深受臺灣語言的影響,所以北京的捲舌音、地區語言和兒化韻在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上詞語不同,因此臺灣的國語與大陸使用的普通話約有10%的讀音不同。

因地域的不同,臺灣的國語和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在語音與辭彙上有差別,如臺灣國語受台語音調影響,不過在官方的書寫語法上仍多數相近。有部分中文辭匯與中國大陸有些不同,一些來自臺灣本土語言或外來語的新辭匯(主要是閩南語、日語與英語),例如:杠龜(賭輸、沒有中)、(熱烘烘、流行)與日語歐吉桑(男性長輩,おじさん)、黑輪(關東煮,日文:おでん)等等皆融入了臺灣的國語字彙而與中國大陸用法不同,有些則是因兩岸分治後交流變少,造成了許多用詞習慣的差異,例如:中國大陸用詞多用圓珠筆軟體硬碟數碼相機列印智慧手機,臺灣用詞多用原子筆軟體硬碟數位相機列印智慧型手機,於是有語言學家因此稱之臺灣華語。但兩地交流頻繁與網路文化流行,也生不少特殊字彙。

近半世紀以來,大陸與臺灣由於政治上的隔各自發展,逐漸演變成各自獨立的語言系統、語音系統。兩者最大的區別體現在語音方面。普通話國語一些詞語的聲韻母相同但聲調不同。此外,普通話國語的注音符號亦不相同。普通話採用拉丁字母式的中文系統,國語使用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注音符號系統。

 

文學藝術

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初期,政府大力推行反共、懷文學,著名反共文學作家有王藍(代表作《藍與黑》)、薑貴(代表作《旋風》)和司馬中原(代表作《狂風沙》)。同時,西方現代文學也是當時臺灣文壇的重要力量,白先勇、王文興其代表,而現代主義文學代表作則有《臺北人》、《家變》等。1960中後期開始,一些本土作家以《臺灣文藝》、《笠詩刊》陣地,重拾土素材,關注農民與勞工等底層階級的命運,作品隱含批判精神,終致在1977年(民國66年)引發了土文學論戰。解嚴後,文學更加多元化。近幾年,伴隨網路興起,網路文學成新的風潮。

戒嚴時期,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文化呈現反共、傳統、一元的特質。1987年,臺灣解嚴後,多元文化思想受國內外許多因素推波助瀾下逐漸興起。1996年,開始出現本土化或去中國化浪潮。 臺灣目前有三所著名之藝術大學,分別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舞蹈方面,除了充分表現臺灣文化意含的民俗舞蹈(如:八家將、新港舞步、陣頭),而臺灣在現代舞的成就相當非凡,尤其林懷民先生所創立的雲門舞集。

 

建築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樓式建築,主要南島語族的建築。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堂,明鄭時期視臺灣複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末洋務運動對炮利的嚮往,炮臺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泥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戰後臺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在現代,臺灣的建築走向多元化,各種風格的建築都可普遍的看見。

截至20165月,全國已公告846處古跡,其中國定古跡92處。

 

舞臺表演

臺灣的美術在日治時代主要以在帝展台展等官辦美展中活躍的畫家主,日本文化和西洋畫風是當時的主流。1950年代,畫壇主流以大陸來台的水墨畫家與日治時期的本土西畫家主,繪畫技巧比較傳統。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1970年代土意識抬頭後,繪畫題材再趨本土化。解嚴之後,美術界生態多元自由,風格也日益前衛。戲劇方面在戰前,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極受臺灣百姓歡迎。日治中期以降,還有新劇等劇場表演出現。此外,也有日本傳統藝能傳入。二戰之後,由於早期政府的大力推廣下,京劇等中國劇種在臺灣得到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歌仔戲、布袋戲等本土劇種則仍是庶民大眾的重要娛樂方式。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開始講求聲光效果,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而國劇與國語話劇則融入創新元素,經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臺劇表演成臺灣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日治時代,留聲機和唱片傳入臺灣,1930年代台語流行歌曲形成。戰後初期,台語歌曲一度流行,音樂界也配合反共抗俄的政策,創作了大量反共愛國歌曲。在民間,由香港傳入的國語流行歌曲和美國音樂風行一時。1970年代,知識年疾呼唱自己的歌,校園民歌因此風行,此時知名的民歌手有胡德夫、楊弦、李建複、施孝榮、邰肇玫、黃大城、葉佳修、蘇來、包美聖、潘安邦等,之時唱紅了許多新的民歌,比如:中華之愛、泥鰍、龍的傳人、間的小路、如果、秋蟬、風中的早晨、讓我們看雲去、小草、風告訴我、再別康橋。而同一時期,台語流行樂壇受到1970年代以後受日本演歌文化影響,那凱西和夜總會等秀場文化在臺灣也十分盛行,如江蕙、黃乙玲等知名台語歌手即是出身秀場的代表人物。

1980年代,講究字正腔圓的國語老歌風行一時,其代表人物是有亞洲歌後之稱的鄧麗君和金鐘歌王費玉,費玉至今仍在兩岸三地和全球華人地區,演唱會連連滿場深受青睞,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和費玉的歌聲。受到西方搖滾樂的影響,在民歌時期結束後,羅大佑等人將社會百態、政府等當時受到壓的百姓生活寫成歌曲,造成知識子一時引起的共鳴。1990年代以來,台語歌曲更多元活潑,成不分南北的主流,客家與原住民族歌手亦時有推廣母語之作。由於臺灣解嚴與社會風氣漸開,造就自由化的創作與發展環境,日本的歌手逐漸來台發展。除了臺灣本土歌手,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其他華人地區的歌手大多來台發展,使臺灣成世界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也因如此成就了許多歌手,如臺灣出身的王傑、張雨生、伍佰、張惠妹、周傑倫、蔡依林、王心、蕭亞軒、張韶涵,以及還有出身臺灣的團體五月天、S.H.E外;也成就了來自香港的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鄭秀文、李玟、Twins;中國大陸的王菲、丁當;以及來自星馬的光良、梁靜茹、孫燕姿、蔡健雅、林俊傑等。

 

影視媒體

臺灣電影起始於日治時期,二戰後隨著兩岸的分治,臺灣電影在官營製片廠的經營下,拍攝大量國語劇情片,其中不少都帶有反共色彩。同時,閩南語電影也悄然興起,題材以民間故事等主。1960年代,健康寫實電影成電影界的主流,代表作有《女》、《養鴨人家》等。同時,香港電影也影響到臺灣本地的電影製作路線,愛情片、武俠片和功夫片成一時的主流。1970年代,伴隨著外交困境,中影製作了大量的愛國政宣影片,如《梅花》、《汪洋中的一條船》等。1970年代末期,以翻拍作家瓊瑤的小說主的愛情片,在臺灣掀起一陣潮流,捧紅了雙生(秦漢、秦祥林)雙旦(林霞、林鳳嬌),搭配電影的主題曲也大流行,比如:雁兒在林梢、我是一片雲。1980年代起,《兒子的大玩偶》等影片開始了新電影風潮。解嚴之後,以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代表作,之後新浪潮電影興起,李安與蔡明亮成這一時期的代表導演。同時,伴隨著美國電影主的洋片的大進入,加上台制電影以小眾觀賞的藝術電影大宗,國片的環境與市場日益萎縮低迷,雖偶有電影出現票房佳績,且每年均有台制電影在國際的電影,但臺灣電影業在整體上仍然呈現疲態。經過1990年代以來的低迷後,2008年上映的《海角七號》創下超過新臺幣5億元的票房成績,並帶動同期上映其他臺灣電影的票房上揚,可說是長期低迷的國片注入了一劑心針。以《海角七號》轉捩點,臺灣自製電影開始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反以往藝術電影占多數的狀況,市場較大的商業電影重新成臺灣電影業的主流,如2011年上映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賽德克·巴萊》,自該年8月中旬至10月上旬,連續8周躍居臺北週末票房冠軍,改寫美國電影獨佔市場鼇頭的局面,被視臺灣國片復興浪潮的一個重要象徵。2013年上映、以全高空拍攝畫面、講述臺灣環境現況的《看見臺灣》是臺灣電影史上耗資最高的紀錄片。

臺灣的媒體業發於日治時代,第一報紙是創刊於1896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第一中文報紙則是創刊於1923年的《臺灣民報》),第一家廣播電臺則是創立於1931年的臺灣放送協會,當時主要媒體均與官方有相當程度的關係。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臺灣的主要報紙與電臺仍由官方掌握,1949年實施戒嚴後,官方實施報禁,出版品與電子媒體也受到相當程度的管制。19621010日,臺灣電視公司(台視)成立,這是臺灣的第一家電視臺;不久196893日中國電視公司(中視)和19711031日中華電視公司(華視)陸續開播,臺灣電視業進入老三台時代。但當時三台都由政府機構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國防部掌控,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扮演政府宣導的工具。1969年,中視播出《晶晶》,是臺灣的第一部八點檔連續劇。1987年解除戒嚴後,報禁於198811日正式解除,至此臺灣的報業、雜誌、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順勢蓬勃發展,使得媒體自由化,民眾將媒體視生活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的資訊更是由傳播工作者的傳達因而得知。同時歌仔戲與布袋戲也紛紛登上螢幕,傳統藝術不再只能以固有形式進行表演。1993年,政府開放成立民間成立有線電視臺,隨後在1998年又開放了首家民間經營的無線電視台民視。而普及多元文化與尊重弱勢群體,又陸續開播了公視、客家電視臺與原住民族電視臺。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形成三大報。近年,《蘋果日報》快速發展,報業格局再演變四大報。廣播事業亦有發展,除了傳統的中廣等之外,飛碟電臺、港都電臺、KISS Radio等亦成重要的廣播電臺。網路也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活動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於2006年年初尋找臺灣意象系列活動,系作定位臺灣國家品牌的一個起點,希望透過全民參與凝聚共識,發掘臺灣許多美好而獨特的風貌。由民眾和網友以手機票選和網路票選出足以代表臺灣的臺灣意象”24名,共有529,676票。再以五大意象主題辦臺灣意象徵圖活動。依票選名次分別布袋戲、玉山、臺北101、臺灣美食、櫻花鉤吻鮭、臺灣島嶼圖、阿里山、花蓮太魯閣、原住民族圖騰、雲門舞集、總統府、日月潭、客家桐花、歌仔戲、廟會、野百合、高雄市愛河、蝴蝶蘭、晶圓、圓山大飯店、鳳尾蝴蝶、臺灣獼猴、24小時的生活、元宵花燈。 民眾自行推薦的意象前五名則KTV、小綠人、慈濟、臺灣人的精神以及淡水。

2000年代以來,臺灣各領域的人物陸續在國際上以各種的賞、戰績、事蹟、發聲,進而引發全球目光對臺灣的關注,讓臺灣一躍成國際間矚目的名字。臺灣之光一詞近年才出現的,因臺灣長期參與國際社會阻撓與政治上的兩黨分眾;當陸續有臺灣人以實力站上國際矚目舞臺往往會引起激勵、團結國內社會;一般都是超越政治認同並引發臺灣認同。臺灣的媒體與公眾將許多臺灣之最、臺灣第一的人事物,陸續的冠以臺灣之光的頭銜,進而團結民心,生民族正氣、驕傲。其中不乏傑出的運動員、藝術家、學術界、NGO組織、市井小民、感動人物等領域。

 

臺灣主要宗有:臺灣民間信仰、佛、道、一貫道、基督新、天主、儒與伊斯蘭等。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全體國民有信仰宗之自由;人民可廣泛接納各類宗信仰,政府保行政中立,與宗間實施政分離並平等發展。就信仰人口而言,融合臺灣道、臺灣佛與民間宗的臺灣民間信仰,是臺灣最大的信仰人口。若以宗別劃分,道、佛則是臺灣的首兩大宗。大部分臺灣人同時信仰道、佛與儒與傳統民間信仰混合的臺灣民間信仰,約占臺灣人口的93%。而如一貫道、基督新、天主、伊斯蘭、儒、藏傳佛等皆有具規模之徒人口。此外,新興宗、氣功法門等廣義的宗信仰,在臺灣也各有不少信眾,並常有相當活躍的傳活動。此外,原住民族部落以信仰天主者居多,基督新次之。而儒所規範的禮儀與哲學觀,則被臺灣人視是人際倫理之基礎觀念,從古至今傳承下來。每年在全國各大孔子廟行著世界僅存完整的儒家釋奠典禮。

臺灣民間信仰普遍祭拜著釋迦牟尼佛、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孔子、觀音佛祖、媽祖、關公、王爺、文昌帝君、水祖師、保生大帝、神農大帝、玄天上帝、中壇元帥、廣澤尊王、法主君、玄壇君、月下老人、七星娘娘、三山國王、城隍爺、土地公、虎爺等數不的神祇。如今,佛、道、儒等宗在臺灣的區分已經非常曖昧,三合一相互影響融合而成另一種多神,在寺廟中各種不同宗的神靈被共同祭祀,也是常見的事;如艋舺龍山寺主祀佛觀音菩薩,也兼祀道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三官大帝、水仙王等。這種融合佛道的民間宗對社會生活影響相當大,中臺灣流行媽祖信仰,南臺灣則以王爺信仰最熱門;其餘各地也有各自盛行的神明祭典,如三峽的水祖師壽辰慶典、艋舺山王祭典等。

 

喪葬

在臺灣,喪葬不只是一種儀式,也是民俗文化。隨著都市化的演進,臺灣各地的喪葬殯儀開始變得簡單而重。尤其近幾年來,臺灣的各大學開始出現生死學系、禮儀師證照學分學程、生命育學分等。臺灣喪葬主要受三、道及儒學影響之外,還有部分儀式或祭典是融和了平族的巫術文化。此外,臺灣各地區不同的喪葬習俗和禁忌如:撿骨、觀落陰、電子花車、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等習俗是臺灣特有的特色。

 

臺灣食從最早期的臺灣原住民食、荷蘭及西班牙殖民者文化、到治時期閩南、客家人的食,日治時期的日本料理與引進西方食、而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帶來中國大陸各省的食文化,發展出一套揉合大江南北與西餐的食文化。

台菜比較重視鮮、香、、淡,臻於食材鮮美、原味的風格。臺灣小吃的特色是就地取材。因臺灣四面環海且漁產豐富,因此海鮮是街頭常見的料理之一。

近代在臺灣社會流行的泡沫紅茶文化是臺灣茶文化中一個新的發展,各種連鎖茶店紛紛成立,口味亦極多變,其中最人所熟知的代表性茶珍珠奶茶,已成臺灣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各族群文化

臺灣文化的原型由原住民文化與中國渡來漢人的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傳入的中華文化臺灣融合。。而荷蘭、西班牙、鄭氏、帝國與日本先後統治臺灣,加上當代歐洲、美國與香港、東亞、東南亞文化對臺灣的深刻影響,臺灣文化也融合了其文化特色。

原住民各族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如布農族文化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獲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穫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客家族群調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勞、堅、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硬頸精神而著稱的。客家族群從中原遷徙往南發展並保持了大凝聚力,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

 

外來影響

臺灣除了受到南島文化影響之外,外來文化以中華文化及日本文化對臺灣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和室……等影響,到現今日式料理、卡拉OK、電視劇、漫畫、動畫片、電視遊戲、流行時等,目前臺灣有三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和日本動畫,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年人稱哈日族。根據2010年台日交流協會實施的民調結果顯示,超過5成以上的臺灣民眾認日本是最喜歡的國家,更有7成多的民眾表示,對日本感到親近。與韓國日漸仇日化相比,由於戰後對親日本省人長期大規模壓,且臺灣在日本時代的蓬勃發展,臺灣歷史文化中日本時代思想持有者具有一定的勢力影響。

再則,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由於政府官員貪腐敗、軍隊目無法紀無惡不作、民不聊生路有餓莩,政府接管一年多累積了龐大民怨能量,導致發生二二八事件,臺灣人於是乎有了國民黨外來政權的說法,因此懷念日治時期,而有親日的現象。 此外還有從東南亞來的勞工,外籍配偶帶來的食和習俗。 西方文化也對臺灣影響不少。早期有殖民和傳,一方面是由於天主與基督新,在臺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臺灣閩南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育在臺灣育界中往往被引典範,近年來臺灣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育的精神而制定的,臺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

 

國際賽事

中華民國政府多以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名義參加國際體育競賽,其國家隊被稱中華隊。目前臺灣實力較的專案有棒球、籃球、壘球、跆拳道、球、乒乓球、羽球、網球、軟式網球、高爾夫球、巧固球、射箭、田徑和射擊運動以及排球等。2004年雅典奧運靠著跆拳道選手陳詩欣及朱木炎奪下奧運參賽史上的兩面金牌。2006年成棒隊在杜哈亞運拿下了第一面亞運金牌。而巧固球則至1980年代以來數十次地在世界巧固球錦標賽以及洲際賽事中得到世界冠軍。2009年於高雄市辦的世界運動會臺灣首次主辦的國際性綜合運動會,以及成功申辦2009年第21屆臺北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此賽事第一次移師至亞洲行。2010年底,跆拳道因黑襪事件備受臺灣輿論關注。2013年世界棒球經典賽B組賽事,在臺灣行,中華隊打進前八。之後臺北市爭取到2017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臺灣歷年來獲得主辦層級最高的國際體育賽事。

 

球類運動

棒球是臺灣最受歡迎的運動,被稱國球,在日治時期由日本引進。199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棒球比賽獲得銀牌。1990年,中華職棒正式成立,臺灣成繼日本和韓國之後,亞洲第三個擁有職業棒球聯盟的國家。之後一度因爆發簽賭假球事件及臺灣大聯盟的成立,導致觀眾人數銳減,但在2001年主辦世界盃棒球賽並奪得第三名後,再現棒球熱潮。不過隨著職棒票房在2006年球季呈現大幅衰退,2008年又再度爆發黑道介入簽賭案,導致多支球隊解散,或因經營困難而轉賣改名,目前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CPBL)有中信兄弟、統一7-ELEVEn獅、Lamigo桃猿和富邦悍將等四隊。早在日治時期就已有多位臺灣棒球好手前往日本打球,綽號人間機關車的吳昌征能投善打,於1995年進入野球殿堂。近年來則有許多球員赴美打,目前已有陳金鋒、曹錦輝、王建民、郭泓志、胡金龍、倪福德、陳偉殷、林哲瑄、李振昌、羅嘉仁、王維中、林子偉等人曾經登上大聯盟,並持續有著不錯的成績。2014410日,爆米花夏季棒球聯盟宣佈成立。

臺灣籃球在1994年到1999年間曾經有中華職業籃球聯盟,後來演變超級籃球聯賽(SBL),現有臺北達欣工程、桃園璞園建築、臺灣酒、富邦勇、金門酒廠、臺灣銀行和裕隆納智捷等七隊。

巧固球在臺灣雖不如棒球或籃球等運動知名,臺灣卻擁有世界第一的球技,此紀錄持續30多年至今。1977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授方瑞民引進,經過幾年推廣後,1980年第一次參加世界性比賽,1982年在法國辦的第三屆國際巧固球錦標賽中奪得男子組冠軍,揭開臺灣巧固球輝煌歷史。2009年高雄世運,臺灣亦拿下巧固球男女兩組雙料金牌。

臺灣的花式球是少數曾奪得世界第一榮銜的運動項目之一。趙邦在1993年與1997年兩度成世界總排名第一,也在1993年及2000年獲得世界花式球錦標賽冠軍。吳珈慶則於2005年獲得世界花式球錦標賽冠軍,成賽史最年輕球王。郭柏成則在2005年與2010年獲得世界花式球錦標賽亞軍。楊順於1990年代至2000年代間多次獲得國際性重要花式球比賽的冠軍。女子選手方面,陳純甄在1999年排名高居世界第一。柳信美在1999年和2002年兩度奪得世界錦標賽冠軍,也是首位拿到世錦賽冠軍的亞洲女子選手,2003年排名世界第一,次年即拿下安麗杯冠軍。2008年林沅君亦拿下女子世錦賽冠軍。近幾年,男子選手張榮麟及張玉龍多次在大賽中獲得極佳的名次,張榮麟甚至在2012年亦得到世界第一的榮銜,成繼趙邦以來第二位排名世界第一的臺灣男子選手。2014年張玉龍在短短一個月內,勇奪中國公開賽男子組冠軍及世界男子九號球錦標賽季軍。而新生代選手柯秉逸及柯秉中兩兄弟亦在國際上各賽事得過許多佳績,柯秉中在2013少年世錦賽中奪得冠軍。女子選手周婕妤更是自安麗杯改制以來奪得最多次冠軍的女子選手,分別200920122014年。2015年安麗杯改制回錦標賽模式,由林沅君兩度奪冠。

 

電子競技

臺灣電子競技的實力不容小覷,2012年由Riot Games辦的英雄聯盟S2世界大賽中,台港澳代表臺北暗殺星(TPA)脫穎而出,擊敗AZFM5隊,勇奪世界冠軍。了參與2013年亞洲室內武藝運動會,臺灣組成中華電子競技代表隊奪下13面銅牌,但是電子競技仍未受到政府重視。

                  


台長: 幻羽
人氣(910)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地球上最大災難的真正原因被揭開】
此分類上一篇:※對“臺灣”歷史、地理、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的粗識※(上)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