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2-09 19:10:14| 人氣3,8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剖析禪修境界中,初禪的詳細次第】+【初禪到四禪之間覺受的差別,你都知道嗎?】

推薦 12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修境界”的图片搜索结果 

       【剖析禪修境界中,初禪的詳細次第】 *釋宗立*法師

關於初禪的定義,《長阿含經》中說: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于初禪。《中阿含經》中說: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大致的意思是說,在淨心中,諸漏不動,可以稱進入初禪境界。

進入初禪,具有覺、觀、喜、樂、心一境性等五個表現。可以得到八種觸受、十種功德。其中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之惡而生起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所以稱離生喜樂,但是仍然有覺與觀(也即是尋與伺)的心理活動,稱初禪。

覺,新譯作,是指心的粗分別作用;觀,新譯作,是指心的細分別作用。

得到初禪之人仍有尋、伺作用,所以又稱有覺有觀

對初禪的定義有大致的瞭解之後,再看看應該如何修行才能進入初禪。

在開始學習修行方法之前,還是要先提醒大家:初學者修學打坐,最好有老師指導,不建議個人盲修瞎練。

在打坐過程中會有很多的身心變化,不是過來人是無法純熟應對。關於打坐的姿勢,最好在一開始就學習正確的七支坐法,否則以後要糾正的話會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妨礙入定。

下文中所說,儘量引用經論原典作依據,而列的實例僅供參考。因有些身心變化的情況屬於特例,不一定會出現在每個人的身上,不能奉圭臬。

首先需要從打坐入手。修學禪定者,需要跏趺而坐調整呼吸,從粗重的呼吸慢慢調整深長的呼吸。

這同時也是靜心的過程。

其依據是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所說的:欲界中自有三。一粗住心。二細住心。三證欲界定。文中說明了從粗住到細住,階欲界定的修行次第。

一、粗住相

由於修學禪定者的對念佛、持、觀想等等法門的修習,心漸漸趨於集中,而不再跟隨外境攀緣而去。這就是粗住相。

禪定的入門方法有很多,念佛、持、觀想等等都可以,其目的就是要做到制心一處,也就是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讓心歸於專注一境的狀態。

《佛垂般涅槃略說誡經》(即《佛遺經》)中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正是調禪定的妙用。

修習禪定的過程,勉,就像是在混濁的水中投入明礬,使水中雜質沉澱,讓水變得澄澈的過程。在心念雜亂紛擾的狀況下,提起佛號、語等正念,念念不斷,使心念變得專一,不再妄念紛飛(要注意的是,妄念不會完全消失,依然還在活動,但沒有那活躍,因為你念佛號的心念比它強的話,就會慢慢沉寂下來。

進一步修行之後,妄念不會再妨礙,也許還可以好整以暇地觀照妄念升起的過程,但心不再隨妄念所轉)的過程,就是修禪定的過程。

在座上念佛或者持時,視自己的情況而定是否出聲。如果心念太過昏沉,而條件又允許的話,可以出聲念。如果心念很專注,那可以在心中默念。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念佛和持時,要用上心力。也就是說必須要拿出自己的全副精力去念,而不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念。

如果用散心去念,也就是說如果心中一邊念佛,一邊還打妄想,心念沒有專注在佛號上的話,那只會得到念誦佛號的功德,和禪定沒有什關係。

有同學會問,那應該怎麼樣用心力去念呢?

古代高庵禪師做了一個譬說:就像一人與萬人敵。有同學會說,這也太誇張了?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呢?因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已經纏縛我們很久很久了,而我們今生自出生以來,也不斷地讓習氣反復地增上,如今發心要修出離道了,就要和無始劫來的習氣作爭,說是萬人敵,是一點也不誇張。

如果不抖擻精神,用大決心去念,估計也只能繼續在習氣圈裏面兜兜轉轉,出不來了。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師在他的《憨山老人夢游集》中說道: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荷、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非虛語也。說的就是此理。

當上座提起佛號的時候,就把其他的事情置之度外,心心念念都在佛號上。除了佛號之外,什麼都不重要了,心中只有滿滿的佛號。

當你發現你的心去想別的事情的時候,就把心揪回來繼續念佛號。心再跑,就再揪。

如果用心細密肯切的話,也許在睡夢之中都會想到自己在念佛號。

(曾有人在修學的初期,在睡前都還繼續在心中默念佛號,發現佛號丟失就馬上把心提回來到佛號上,以致於整夜未眠。這是心力用得很緊的表現)

這樣堅持下去,讓心慢慢地習慣專注起來的狀態。

二、細住相

在粗住相的基礎上,心進一步地轉細,變得更為專注,這就是細住相。

當你能夠觀照自己的心專注在佛號上,不再隨外面的聲音、味道、顏色等等而打妄想的時候,你的心就進入了細住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你甚至可以一邊念誦佛號,一邊感受到外界的聲音傳到你的耳朵裏,然後你的心裏隨之而浮現起妄想的完整過程。

當然這只是其中的表現之一。當你的心更為專注時,你就慢慢進入了細住的狀態。這時的心是明明利利的,沒有昏沉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心的狀態是迷迷糊糊的話,那不是進入細住,而是進入了昏沉,這時要加用心力,把正念提起來。

三、欲界定

當心調柔,將要得到或者已經得到粗住、細住狀態時,就會有持身法生起。

顧名思義,當此法生起的時候,身心自然而然會保持正直的狀態,久坐而不覺疲倦,就像有東西支撐著身體一樣。這又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好持身法。得到這種持身法的時候,身體感覺自然正直,就像有東西稍稍支持身體,坐起來毫不費力,而且很舒適。

一種是粗持身法。這種持身法來時很迅疾,而且身體會微微發僵,感覺很不適應。當這種持身法散去的時候,整個人會覺得困倦乏力,感覺身體的能量被抽掉一般,非常不舒服。這不是好的持身法,一定需要警惕。

這種持身法的生起一般與坐姿和打坐的環境有關,所以在上座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可以貪圖一時的方便而有所鬆懈。

當持身法生起,心也調柔變得細膩,對覺照的心自然明析而透徹,此時就身心狀態就與定相應了。

以定法持心,使之任運不動,漸漸從粗淺的心識活動過渡到較深邃的心識活動中。

當一坐之中,心念都不分散,都能專注如一時,就可以判斷這時修行者已經進入了欲界定。

為何稱為欲界定呢?這是因為入此定時,修行者的欲界報身相還在,還未盡,所以稱為欲界定。

得欲界定後,修行再深入一步,就會感覺身心都泯然消失了(這種消失是瞬間而發的)。完全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在坐中感覺不到自己的頭、手甚至整個身體,失去了對身體的掌控感(這個感覺說起來有點微妙,一般人對身體是很執著的,但是進入未到地定的時候,身體好像瞬間就空了,意識瞬間失去一直以來對身體的掌控),連座下的坐墊等等仿佛都感覺不到了(就像是身體消失了,感覺不到坐墊等的存在)。

但是觀照到這一切的意識又是明明了了的,就這麼發生了。這時所感知的,不是幻覺,心中也不必執著,也不必害怕,這是到達未到地定之後的正常狀態。

到達未到地定之後,離生起初禪就不遠了,所以未到地定是生起初禪的前方便,也稱為未來禪。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禪中有覺有觀,只是無喜。這也是我們判斷是否到達初禪的標誌之一。

據《阿毗曇心論經》中說:到達未來禪時,因為修行者將要脫離一直以來所依託的欲界,所以心中會有所怖畏。因有怖畏故,所以喜無從生起。

大致說來,未到地定是一種中間的狀態。在此狀態中,修行者將要脫離欲界的纏縛而還沒有脫離,將要抵達上界而未到達,故而喜還是無從生起。

當得到未來禪時,面對這種種的相狀,心中不必驚恐(據書中記載有人在到未到地定時一下子感覺不到自己身體的存在,心中大驚恐,伸手去抓自己的衣服,試圖感覺自己的存在,於是一下子就出定了)也不要太過歡喜(未到地定還是處於欲界向色界過渡的狀態,還沒有抵達上界,喜無從生髮,如果此時生喜,恐是招魔,引發狂喜,且不能自已)也不要向別人提及自己的境界和體會(除非是引導你修學的師父,能給予你正確的修行指導),一旦向他人提及或者誇耀自己的狀態時,恭喜你,今生會永遠失去該境界而且永不復得。

這就像種樹一樣,如果根基深厚,那枝葉則繁茂生長;一旦露出根須,那根基不穩,樹隨時都會枯死。

~∴~∴~∴~∴~∴~∴~∴~∴~∴~∴~∴~∴~∴~∴~ 

附:問答篇

同學們提出了幾個問題,在此一回復,供大家參考。

一、學習禪定對時、地等有沒有什要求呢?

答:嚴格來說,學習禪定對時間、地點、還有環境等都有苛求。選擇好的處所修行,對禪定是很有幫助的。

和悅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對修行者更有很大的助益。禪修的時間也有一定的講究。這在祖師的論典中有詳細的說明。

只是因本文只是探討初禪相關的問題,所以就不一一詳述了。

二、學習禪定是否有戒律方面的要求呢?

答、戒,毫無疑問是學習禪定的基礎之一。因嚴持戒律會有戒神護持。持戒對減少障緣是很有幫助的。

持守戒律,可以保證修行者在座下時還能保持攝心的狀態,不致於放逸心神,對禪定極有助益。

對於居士來說,如果能受持五戒或者八關齋戒,甚至菩薩戒,是有助於修行禪定的。

對出家眾而言,戒律是學習定慧的初基,更是應該奉行不悖的。

三、學習禪定如果每一座沒法坐太久怎麼辦?

答:對於初學者來說,一上座就坐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的確有難度。建議從十五分鐘坐起,然後再慢慢遞增。

初學的時候,不建議硬撐,如果感覺部不適,就下座走動一下。(這是對有自主的活動空間的居士而言。如果在禪堂等共修場所還是要遵受規矩,不得隨意走動。)

部不適緩解之後,再繼續坐。下座的時候,最好也保持攝心的狀態,繼續念佛或念持語等。

平時建議多試試拉筋等增加身體柔度的方法,對盤腿也會有所幫助。

四、怎麼選擇攝心的法門呢?念佛好還是念語好?

答:這個,建議遵師囑。指導打坐的師父讓念什就念什。因一般指導的師父是過來人,會因機施。聽從師父的安排最好。

如果是自修,建議念誦佛菩薩聖號,因有佛菩薩的願力加持故,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有對機的語,感覺該語對自己很有加持力,如六字大明等也可以受持,沒有固定要求必須念誦某一種語。

五、是不是每個修學禪定的人都可以進入初禪?

答:這個不能保證。這有點像練習書法,有人練習書法後,可以成書法家;有人練習書法後,寫了數十年還是毫無進展。

這要視每個人的根機和所遇的因緣而定。進入初禪的條件後面的文中會提及,大家可以稍稍留意。

簡單的說,是否能進入初禪要看過去生和今生的修持以及所遇的因緣而定。

有些人過去生在禪定上面下的功夫很多,今生遇到合適的機緣,說不定一下子就撞入初禪裏面,而他本人還不知不覺。

有些人修行了數年,因用心的方法不對,或許連未到地定都沒有到。這也是常有的事情。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大眾的共同熏修和打坐的師父的攝持力足,能讓修學者在短暫的時間內將心境拔升到未到地定甚至初禪境,但是一旦離開共修的環境後,馬上就退失了。

這種情況也有,只是不常見。

最理想的狀態是在師父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地扎實修行,按照階次一步步地修上去。這樣修得的禪定不退不失,對後續的修行最有明。

總之,修學禪定不一定能進入初禪,不修也可以會有因緣窺見初禪。後者的率極少,但也會有特例。這種情況所入的初禪,往往不久後就會退失。

退失初禪之後,也許他一輩子都無法再進入初禪。如果要再得初禪境,或許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所以修行者需要很謹的對待初禪境,這也是筆者何要碼這篇文的原因之一。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禪修境界”的图片搜索结果 

   【初禪到四禪之間覺受的差別,都知道?】 *釋皆仁*法師

初學禪定的人,對於各種名相也許很蒙圈,不過不要緊,我們可以一點點來學習。

我們知道禪定有初禪到四禪,那其中的覺受有什差別呢?

一、未至定與根本定

是未至定呢?

智者大師稱未至定未到地定,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對其有這樣的解釋:所未到地定相:因此欲界定後,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手床敷,猶若虛空,此是未到地定。’”

未至定就是在色界的四禪定中,即將發起初禪定之前的準備修行之定。

應該怎麼理解未至定呢?

如果把修學初禪到四禪比喻為爬樓梯的話,那初禪到四禪就是一樓到四樓。隨著心力的逐漸增加,我們可以爬上的樓梯就越高。

而當我們打坐的時候,心力逐漸加,到快要進入禪定而還沒有進入禪定時的狀態,稱未至定,也稱未到定或者未到地。初禪有初禪的未至定,二禪有二禪的未至定,如是類推。

未至定就像你在爬樓梯,向上第一樓,但是走到那個樓層了,卻還沒有進去裏面,這時,你還可以繼續往上走,也可以往下走。

而根本定又是什麼呢?

根本定,又稱為根本禪、根本等至、八定根本、八根本定。是指修行者身在欲界還沒有上升到色界和無色界時,用修行之力斷除欲界的修惑,而得到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就稱為根本定。

如果說未至定像是走到某一個樓層隨時可上可下的話,那根本定就像走進了某個房間,如果要再進入另一個房間的話,那就先要從這個房間裏面出來,再進入下一個房間。

二、禪定之間的覺受有什麼區別呢?

《長阿含經》中說:若入初禪,則聲刺滅。入第二禪,則覺觀刺滅。入第三禪,則喜刺滅。入第四禪,則出入息刺滅。

初禪和二禪的覺受區別是:初禪以聲為刺,初禪有覺有觀,很容易受聲音的干擾而出定。而二禪無覺無觀,所以不會被聲音所打擾。

二禪和三禪的覺受區別是:三禪中,你會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但是對頭部的感覺還在,會覺得很愉悅,卻感受不到身體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三禪時,人的呼吸會變得很微細,如果有人呼吸系統有疾病的話,就會感覺到呼吸困難,出禪定之後,就需要好好的對治調理。有些人進入三禪之後,心跳會加速,這是因為呼吸變得微細,所以心臟的負擔會加重,如果心力不足的話,心跳就會加快。下座之後,要適當吃一些補心氣的藥,把身體調整好。

進入四禪之後,出入息滅,呼吸就要接近停止。有人因為身體的緣故,呼吸無法停止,那就只能暫時徘徊在四禪的未至定,而無法直接進入四禪。

一般來說,禪定越高,人的定力越強,心念也會變得越細,呼吸也變得細微,覺受會變得更加快樂。但是一旦從三禪進入四禪之後,樂感就會立刻消失,也就是舍受。進入四禪之後,心不造作,而非常清淨,這就是常說的念清淨。

關於初禪到四禪覺受上的區別就講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