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14 09:15:35| 人氣1,7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識:成就“佛道”之無上“菩提心”】

推薦 6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識:成就“佛道”之無上“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

此菩提心
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云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欲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剝開求知欲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發菩提心的功德

(1)斷除罪業

對於嚴重的罪業,除了圓滿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無法壓服。所以應當發起菩提心。《華嚴經》中云:『貓眼見即能懾諸鼠,令無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寶明目亦能壓一切業惑之鼠,令無法堪忍。』

即便是造了損害三寶等不堪設想的彌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護送者的勇士,能擺脫怨敵的大恐懼一樣,對於能頃刻脫離重罪異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謹
罪業的人們何不依靠呢?理應依靠。

《無盡慧經》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懼諸怨敵,同理,依
實菩提心勇士之菩薩不畏一切罪行怨敵。』末法劫火能將一禪以下的器世界焚盡無餘,同樣,依靠菩提心刹那必定能從根本上焚五無間罪等一切嚴重罪業。

《華嚴經》中云
:『能焚諸罪行如末劫火。』

善天尊者說:『大安忍一刹那不緣所取必定能焚燒(罪業)。』

這一功德與前面所說的並不重複,前面的功德是指壓制罪業,這一比
是說明從根本上摧。若問:那,一個菩提心具這二種功德不是相違?不相違,如果獲得了越來越殊勝的菩提心,則功德也會越來越殊勝,是依照這樣的層次而說的。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諸重罪。』

(2)成辦利樂

此菩提心是對眾生最有利的,因依靠這一菩提心,無量眾生能輕而易獲得殊勝安樂無上菩提。無量眾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無上佛果。

依菩提心之勝道,過去有無量眾生已成佛道,未來的一切眾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則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證得等覺位因,任運中能積聚起大資糧,成就佛果。

我們翻開諸佛菩薩及大乘高僧大德的傳記,可以看到相同的一點:他們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從本師釋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萬萬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個也沒有!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3)滿足願望

如有人想滅盡三界中諸般痛苦,要除掉諸有情眾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無量快樂者,那應該恒常不捨棄無上的菩提心。三界眾生陷於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眾生有無量的痛苦,歸納而言行苦、變苦、苦苦三種;詳細一點,在《瑜伽師地論》裏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個人想滅除自己的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樂,以及想要享受種種安樂幸福,唯一妙法是不捨棄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根索仁波切解釋此頌
三士道修法,頌中第一句是中士尋求自我解脫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讓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樂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樂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捨棄菩提心!

對修行人來說,想脫離三界輪回,想解除一切父母眾生的痛苦,想往生極樂世界,或享受出世大樂,必須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滿足眾願。或有人懷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沒有菩提心?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個欲入解脫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離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續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滅多劫罪障,圓滿廣大福德,刹那解脫惡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發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其基礎,下士道應發菩提心,中士道豈能舍也?

(4)名義轉變利益

名義轉變指發菩提心後,有名稱、意義轉變菩薩的利益。系縛在三界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雖然他還被各種業惑煩惱系縛,在三界生死輪回監獄中,沒有得到解脫,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裏生起了無世俗願菩提心,就可稱佛子,從意義上也成了世人、天人、龍王的福田,成了天龍鬼神以及人等禮敬之處。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5)其他利益

如同依靠最殊勝的冶金原料可變成金子一樣,已投生淨的這個身體依靠菩提心可以變無價之寶的佛身,因而對於具有這種能力的菩提心應當堅持不懈穩固受持。

《華嚴經》中云:『如以一兩水銀類之金能使千兩鐵變成金
為喻,如是發心水銀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攝持,即能滅盡一切業惑障之鐵物,諸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業惑之鐵不能滅盡為一切智知而發菩提心之金。』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能將一切眾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無與倫比的佛陀之智慧遍及萬法,除此之外其他眾生則無法衡量,因而佛通過無量的智慧詳細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為稀罕難得,功德最大,最為珍貴。

《華嚴經》中云:『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為寶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寶珠如意寶王之價。』

因此,想遠離眾生痛苦的所有人應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薩行論》中云:『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後會自然滅盡,而菩提心的妙樹恒時都會生果,非但不會滅盡,反而會更加增長、繁茂。

《寶篋經》中云:『文殊,各種樹以四大攝持而增長。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攝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則增長。』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此外,具廣大智慧的彌勒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此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

《華嚴經》中記載:『樂源城中商主財堅之子善財童子于文殊前發心後,為尋菩薩學處而逐漸前行。爾時至尊彌勒正于南方海濱由毗盧佛嚴飾之具藏宮殿中為如海菩薩眷屬說法。善財童子見此情景急忙頂禮。彌勒菩薩向諸眷屬讚頌善財童子言:且看意樂清淨者,堅財之子名善財,尋求殊勝菩提行,來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來善來慈悲汝,善來彌勒壇城中,善來寂靜調柔尊,行持之時疲倦否?'善財童子合掌請問:聖者,我若真實趨入無上菩提正道,不知該如何勵力而持菩薩行,請您明示。'彌勒菩薩答言:善男子,你已為善知識攝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諸佛法之根本,猶如種子;可令一切眾生善法增上,猶如良田;一切有情分別依賴,故如大地;能真正斷絕一切貧困,故如多聞天子;能圓滿護持一切菩薩,故如父親;能真實成辦諸事,故如摩尼寶王;能滿足一切心願,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餘千百萬無量無邊利益。』

如《入菩薩行論》中云:『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懺罪、積資的過程。對於凡夫來說,清除業障、積累成佛資糧的一切竅訣中,最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要想證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強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們花很小的功夫,獲得最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無菩提心攝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別!!!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整個佛法的精華歸結為三主要道,就是:『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云:『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濟群法師在《漢傳佛教的反思》裏說:『大乘本是積極入世的佛教,可在中國卻給民眾留下了消極出世的印象。為什麼會這樣?歸根結底,正是因為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們一直認為大乘經典便代表著大乘佛教,學習大乘經論自然便是大乘行者。豈不知區別大小乘的關鍵在於發心,在於是否具足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觀漢傳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對菩提心不夠重視。也正因為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門,似乎只是為大菩薩們所說,與個人修學並無關聯。...鑒於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我認為,未來的佛教發展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門的修學必須以菩提心為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導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有一次,阿底峽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師時皆合掌當胸,但說到他的根本上師金洲大師時,雙手合什於頭頂上並流下眼淚,呼喚上師的尊名。

他的弟子不解地問:尊者,為何偏偏在說金洲大師時合掌於頭頂,難道其他諸上師都比不上金洲大師的功德大嗎?

阿底峽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師都與佛無別,功德沒有任何的差別,只是對我的恩德不一樣。我現在心中有的這一點點菩提心,全都有賴於金洲大師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對我的恩德最大。

發菩提心者是世間最尊貴的人。經中說:『一有人發菩提心,大地就會震動,諸佛寶座也將顫動。因為大地是有情共業的力量所感,發菩提心者將引導無量有情,動搖輪回,大地無法承受而產生震動。』

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裏,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麼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為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眾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眾生的解脫,即使為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菩提心略修法》中說:『出離心與菩提心,是淩駕于一切修法之上的無上大法。...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為他連修行的門徑都沒有趨入。...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成就就更談不上了。...佛陀曾經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為什麼只須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刹那間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淨,同時也能圓滿眾多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既沒有單獨修金剛薩埵等懺悔的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

在《經莊嚴論》裏講:『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入地獄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輕微,歷時很短,不同於其他的地獄眾生;在感受這些痛苦的同時,他也從未捨棄過利益眾生的決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從夢中蘇醒過來一樣,地獄苦報便會立即結束。』

一天早晨,阿底峽尊者說:『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無須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阿底峽尊者說在印度,他的一個修喜金剛的弟子墮入了聲聞的滅定。尊者身邊的侍者就問,修喜金剛怎麼會墮落小乘道呢?阿底峽尊者講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剛,也有可能墮入小乘,也有可能墮入惡趣。那麼,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究竟是什麼呢?阿底峽尊者強調,其差別只在於是否發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差別了。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裏講了七要點(七殊勝)。菩薩行持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要點。這七要點又可歸納為三要點。如果具足此三要點,哪怕一個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則,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成佛之因。這三要點是前行發願殊勝、正行無緣殊勝、結行回向殊勝。

所以,若無菩提心統攝的發願殊勝,任你念佛念到風雨不透,也不會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報不夠,念佛能夠相應嗎?

再說,修菩提心並不一定非得要你中斷念佛,我們平常時時都可以觀修。

關於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在經論中有著廣泛的教授。如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入菩薩行論》、《佛子行》、《普賢上師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是菩提心的基礎。這裏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修菩提心的方法─據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修法

寂天菩薩所造《入菩薩行論》中解釋菩提心需要兩個條件,一者緣眾生,即利益的對象為六道輪迴中的一切眾生,二者緣佛果,即不僅要令一切眾生獲得暫時的快樂,最終要令眾生成就佛果而獲得究竟的安樂。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發願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為願菩提心,發心者即稱之為菩薩,發心後用實際行動,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恆常利益眾生即為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為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據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修法:自他二者的苦樂相換,依靠我們的風息——呼氣、吸氣進行修持。

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快樂、佈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萬行的善根、健康、世間和出世間福報,一點點聞思修的智慧等變成白氣,伴隨著呼出的氣流,融入眾生的體內,令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能健康,長壽,具足財富,相好莊嚴,種姓高貴,眷屬圓滿,智慧超群;願他們具足知慚有愧,戒律清靜,和聞思修的智慧,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

吸氣時,觀想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煩惱:貪欲,嗔怒,愚癡,嫉妒,傲慢;魔障、傳染病、愛滋病以及眾生所造的殺盜淫妄等罪業,變成黑氣融入自己的身體,由我來代受這世間的一切不平安與痛苦。

願我能代受過去世老母有情的痛苦,以報答她生生世世無以回報的恩德,只要能讓她快樂,我情願她身上的所有的疾病,痛苦伴隨我一生。

願我能代受她的惡業,只要她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我願意長劫中承受受人奴役,毆打,殺害等種種三惡趣的痛苦。那是多麼的欣慰,多麼好,受苦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母親。實際上,一切痛苦的來源就是我執。然而,人們卻不知道:才是痛苦的罪魁禍首,是自己真正的仇人;而其他眾生,正是幫助我們斷除的大恩人。一切的報應皆應歸罪於我執。

在與別人爭吵時,我們經常會說你錯了,我沒錯,其實,說這種話的人,錯的正是他自己。為什麼呢?因為五蘊的假合本來不是我,而我卻硬要把它執著為。有了這個,別人欺負我、誹謗我的時候,必定會感受種種痛苦。有些人反駁:他打了我,當然是他的錯。如果他不打我,我怎麼會痛呢?話雖如此,但正是因為你有一個,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沒有這個,那即使一千個敵人拿著各種武器來砍殺這個肉身,對你來說也不會有絲毫影響。

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執惹的禍!無論在自己身上出現的何等痛苦,都是因為自己將自己執為我而導致的,所以不能怪罪於他眾。正如《入行論》所云:世間一切的災害、恐怖、畏懼,都是從我執而產生的,這個使我長陷輪回、無法解脫的大魔,留著它還有什麼用呢?所以,世間最可怕的魔就是我執。為了追求自利,雖然經歷了無量劫的努力,但也都是徒勞無益,因為只要有了我執,就必定會增加痛苦。

依此道理,噶當派制定了一個教言:『做任何事情,如果有錯,必定是的錯,一切過失由領受,怎樣也怪不到別人頭上。即使被無端冤枉了,也不要給一個解釋的機會,因為真正的修法根本用不上這些世間的勝負錯對。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執,我們應當將我執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願我們以猛厲的希求心誠摯地念誦:『但願眾生的一切罪業與痛苦成熟於自己的相續,自己的一切安樂與善根成熟于眾生的相續!』


台長: 幻羽
人氣(1,741) | 回應(0)| 推薦 (6)|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禪悟道之路─ |
此分類下一篇:【發菩提心 ─ 釋惟覺和尚開示】
此分類上一篇:【略說禪修道的修持次第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