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06 16:27:09| 人氣2,2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10大古蹟文物─第1名中國的長城】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10大古蹟文物─第1名中國的長城】

世界排名前10大的古蹟,是那個時代的人的技能和手工的代表作。今天成令我們驚訝地看到這些奇蹟,在如此偏遠的時代沒有偉大工程是如何作出的現代的技術。

被認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中國的長城,構建於西元前7世紀。是一系列設防修建,以保護中國的國家和帝國對歐亞草原的遊牧各群體的襲擊和入侵。

長城,是古代中國抵禦不同時期塞北遊牧部落聯盟的侵襲,修築規模浩大的隔離牆或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關,東至虎山長城,長城遺址跨越北京、天津、海、山西、內蒙等15個省市自治區,總計有43721處長城遺,長城也是自人類文明以來最巨大的單一建築物。1961年起,一批長城重要點段被陸續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長城被聯合國科文組織列世界文化遺

2012年,國家文物局完成了長城資源認定工作,將春秋戰國至明等各時代修築的長城牆體、敵樓、壕塹、關隘、城堡以及烽火台等相關歷史遺存認定長城資源,將其他具備長城特徵的文化遺納入《長城保護條例》的保護範疇。根據認定結論,我國各時代長城資源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海、寧夏、新疆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4個縣(市、區)。認定數據如下:各類長城資源遺存總數43721處(座/段),其中牆體10051段,壕塹/界壕1764段,單體建築29510座,關、堡2211座,其他遺存185處。牆壕遺存總長度21196.18千米。


歷代長城

中國北方自古便不安寧,萬里長城的修築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秦、漢、明三時期的規模最大。《延慶州志》記載:「古長城,在州南二十餘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開謀,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遼西。秦始皇因其舊址而大築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邐而至永寧一帶遺址猶存。」

唐朝時,由於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時已經被平定而不再成威脅,此後三百年未修長城;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使得之後宋朝修築長城變得沒有意義;元朝統治者是蒙古人,僅對一些關口做了修繕,只起到盤路人和作商路驛站的作用;與元朝類似,朝直到滅亡也未修長城。因而實際修復長城的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見的大多數殘存。而到了二十世紀,只有長城戰役勉算得上再度參與了一次作戰,在長距投射的熱兵器的發展與後續蘇聯/俄羅斯建置空軍和制導飛彈的出現後,萬里長城已經完全失去軍事功能,現代中國的北防工作由偵衛星和雷達網等取代之。

春秋戰國--楚長城、魏長城、齊長城和趙長城

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修築,《詩經·小雅·出車》記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於襄。」,當時築城用意在於「互防」和「拒胡」。齊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建築最早的長城,在今山東境內,至密州琅台入海,全長500餘公里。但是由於諸侯林立,屬境較小,一般小國長城都只有幾百里,一些大的諸侯國家的長城也不過三四千里。例如趙肅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水(今陽河)附近築長城,史稱「趙南長城」。趙武靈王所築長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縣境內),終於高闕(今內蒙古烏拉特後旗境內),史稱「趙北長城」。《史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長城,西起造陽(今河北獨石山),東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國長城和魏長城(即濱洛長城)。

萬里長城之名,自秦始皇才開始,因此,人們提到萬里長城的時候,往往把同秦始皇的名字聯繫起來。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上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萬餘里。」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成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帝國,統一中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將秦、趙、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

秦長城可大致分西段和北段。西段起於今甘肅省岷縣,循洮河北至臨洮縣,經定西縣向東北至寧夏固原縣、甘肅環縣、陝西靖邊、橫山、林、神木,然後向北折至今內蒙古托克托南,抵黃河南岸。北段即黃河以北的長城沿陰山西段的狼山,向東至大山北麓,再向東經今內蒙集寧、興和至河北義,再向東北經今河北張北、圍場,再向東經撫順、本溪後向東南,終於朝鮮川江入海處。

秦長城對於抵禦匈奴的騷擾,保障中原生生活的安定和墾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蹟。這一繁重的修築工程,也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有人記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間故事。現在臨洮附近,陰山、大山一線,都有秦長城遺蹟殘存。

漢長城

西漢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在位時到漢宣帝在位時止,先後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朝鮮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漢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隨著吉林省通化縣境內新近發現11處秦漢長城遺址,秦漢長城的東北界限進一步北擴。東漢亦築長城,但規模較小。

英國一名探險家(William Lindesay),在蒙古境內戈壁沙漠深處,發現一段保存相對完好的長城遺址。經考察和究,該段長城遺址很有可能始建於漢代,其後經過數次修復和續建,實萬里長城的一部分。


北朝長城--北魏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和北周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時間裡,大修長城有五次。天保五年(554年)「十二月庚申,帝行北巡至達速嶺,覽山川險要,將起長城」。天保六年(555年),北齊文宣帝「發夫一百八十萬築長城」,「東至于海」。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今山西汾陽)總秦戍(今山西大同西北)築長城東至于海,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里,車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凡二十五所」。天保八年(557年)「於長城內築重城,自庫洛拔(今山西朔縣西南)而東至於塢紇戍(今山西繁峙縣平型關東北),凡四百餘里」。河二年(563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565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于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東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長城,東至上墱,修到古北口。

隋長城

581年起,隋文帝、隋煬帝在今陝北和寧夏6次下令修築長城以防衛突厥,前後動用了128萬人,607年在築長城的過程中10天內就死了近60萬人。611年,農民起義爆發,隋朝以夏和靈州(今陝北和寧夏)一線北方邊界,而河套(今屬內蒙)則被突厥占據。

隋文帝在位時,防範突厥,多次於冬季徵發丁壯修築長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農少卿崔仲方發丁三萬於「朔方靈武築長城,東距河,西至綏州,綿垣七百里,以遏胡寇」。隋煬帝在位時,兩次於夏季大規模徵發勞力修築,此時防禦的對象還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渾。《隋書·煬帝紀》載大業三年(607年)七月:「發丁男百餘萬築長城,西距林,東至紫河,一旬而罷,死者十五六。」隋長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將東起紫河,經朔方、靈武直至谷以東的長城、築壘基本連成一線和增建。隋朝的建築工事多見於史料,建築工期短,至今少見其地面遺存。


唐長城

唐朝並沒有修築長城的說法,即便在後突厥武功最為強盛的默啜可汗(691—716年在位)時期,武則天也不曾築過長城。

唯一有史可考的是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張說在州(今河北張家口)以北所築的一小段長城,這段長城的全長度皆位於今河北省境內,其規模比隋長城小得多,具體築城時間大致在713年至730年(張說卒年)之間的某年。張說所築的長城在《舊唐書》和《資治通鑑》並無記載,僅載於《新唐書》的地理志和《全唐文》。這段長城可能是了防禦契丹、奚族或後突厥而建,但唐朝對後突厥的北方防禦體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軍,自公元720年後,也未曾有過後突厥對唐朝邊境入寇的記載。

遼金長城--金界壕和遼代邊壕

遼朝防禦高麗、女。金朝防禦蒙古高原諸遊牧部落,大築長城。金朝所修長城,史稱金界壕或金邊堡。

明長城

到了明朝,從明太祖洪武帝至明神宗萬曆帝,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了一條西起甘肅嘉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的長城。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長城。

山西、河北的內、外長城: 位於山西、河北的外長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通常被認是中明北疆的國界。

然而葛劍雄指出,明朝對在長城以北領土的統治並不穩定,而且管理時間相對短且效率不高。明朝前期,了對抗北元和隨後分裂的韃靼和瓦剌,明軍多番出擊,同時也沿前線修築長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條石,置敵台、堡壘、關隘以作守備,同時,沿邊建立長期世襲服軍役的衛所制度,使他們世世代代守衛邊疆。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後,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內長城作第二道防線。

內、外兩段長城在西邊於山西忻州市偏頭關(俗稱偏關,明代時山西總兵駐地)匯聚。

外長城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牛灣,沿山西、內蒙古交界線,經偏關縣老營堡向東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唐代名將尉遲恭的出生地)、再經朔州市朔城區、呼和浩特市水河縣、山西朔州市右玉縣、大同市左雲縣、市區、陽高縣(東南20里即是漢高祖親伐匈奴卻被圍困多日的白登山)、天縣新平堡馬市口,進入河北張家口市懷安縣、萬全縣、橋西區、崇禮縣、赤城縣,經北京延慶縣居庸關西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內長城交匯。

內長城全長1600多公里。自西向東自忻州市偏關縣老營堡個角墩,沿山西境內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線,向東南轉過朔州市平魯區,再經忻州市神池縣、朔州市朔城區、忻州市寧武縣(有寧武關)、忻州市原平縣、朔州市山陰縣、忻州市代縣(北有雁門關)、朔州市應縣、忻州市繁峙縣、大同市渾源縣至大同市靈丘縣(有平型關),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縣、淶源縣、易縣、淶水縣、張家口市涿鹿縣、入北京市門頭溝區、又回到張家口市懷來縣,再入北京延慶縣八達嶺、居庸關西南,在北京延慶縣四海冶和外長城交匯。

內長城在大同市靈丘縣牛幫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線,順太行山向南,經娘子關、固關,在長治市黎城縣東陽關結束。


長城構築

構築法則

長城的構築,以「因地形,據險制塞」基本法則。「因地形」,即指根據地形條件而構築工程,和充分利用在地的自然資源選擇合適的建築材料。「據險制塞」,主要是指利用地理天險禦敵。此原則有利於防守,也可以節省建築材料。

究指出,秦長城甚至可以對應天上的星宿,長城可能還有除了防禦匈奴外額外的功能。

建築材料與構築方法

長城的修築從春秋到明後期,持續了兩千多年。由於各個時代的生力、技術水平不同,也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的軍事形勢不同,歷代修建的長城在構造、建築方法及形制方面都互有不同;而由於各處地理條件的差異,即使同一時代所修的長城面貌也有不同。

就不同歷史時期和築城技術的發展而言,北魏以前各朝所修的長城,以版築夯土主,北魏時出現了磚石結構的長城,明代長城則廣泛運用了石砌法、磚砌法、磚石混砌法,從橫切面之觀察更含三角學上的應用,特別在陡坡上的鞏固方面起了作用。

就長城沿線各地的地理條件之不同而言,建造長城所需的材料均按「因地制宜」的原則就地取材解決。崔豹《古今注·都邑》說:「秦所築長城,土色皆紫,漢亦然,故云紫塞焉。」在山地,則開山取石壘牆;在黃土地帶,則取夯土築;在沙漠,則用蘆葦或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此外,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和木料等,除就地設窯燒制或伐外,官府還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長城形制與體系

萬里長城從來就不是一道孤立的城牆,而是由大量建築組成的嚴密體系。統而言之,越到後期,長城體系就越完善、越嚴密,整體防禦能力不斷增。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三部分組成,此外還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與樓台又可以分城門、城樓和城牆三部


關隘

在出入長城的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關隘一般建在狹窄的通道上,如兩山之間的最窄處,山水之間的狹長走廊,以及溪流、河谷的相交處。由於關隘於軍事的重要意義,此處的長城有著更堅固、完善的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

城門:城門是進出關口的通道。元以前多用木過梁,後來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稱「券門」。門洞內裝有巨大的包鐵木門,門外側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樓:城門上方築有城樓,是重要的觀察所、指揮所和戰據點。城樓三層以下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建築。


著名關城

虎山長城:明長城的東端起點。

山海關:山海關控制著由北京通往東北的要衝——遼西走廊,位於燕山東段與渤海之間的狹長地帶,是明長城東部第一座關口,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關:嘉關位於祁連山與龍首山之間的狹窄隘口,控制河西走廊,始建於明代,明長城最西端關口,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玉門關: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蕭關蕭關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境內,中國古代西北著名關口,也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區段上的名關。與武關、大散關、函谷關並稱關中四關,處於六盤山、米倉山、隴山交界地帶,絲綢之路南段重。地理位置東望長安、西控涼州、北接河套,是明代九邊重之一,其中「西三」(嘉關、蕭關、懷遠)指揮使駐地。自秦代以來,秦始皇、漢武帝、曹操、唐太宗先後巡視此地,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就是死於六盤山蕭關附近。蕭關在宋與西夏的戰爭中更是雙方相互爭奪的要塞。蕭關古城經明代擴建後有三重城牆,周圍大小堡寨上百座。在文革時期遭到巨大破壞,僅存部分城牆,2005年後附近盜墓活動猖獗,一直未得到有關部門重視。


陽關

雁門關:雁門關高踞在的九塞之一的雁門山上,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切斷了塞北高原通向山西及華北平原的一條重要通道。

水關

黃崖關

八達嶺

居庸關

慕田長城

金山嶺長城

司馬台長城

大境門

寧夏古長城

紫荊關

古北口


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情報傳遞系統。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電報。烽火台是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和實地考察可知,烽燧數量眾多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很遠的地方。按烽燧配置的位置和功能,可以分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繫,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繫。按明朝制度,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三煙鳴三炮。在50公里的長城沿線上,共發現烽火台80餘座,間隔距離平均約3公里,最遠的不超過5公里。「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一體,成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其他附屬設施

長城體系除了作情報傳遞系統的烽燧以外,還建立了以城障等設施構成的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並且在長城內外設置了屯戍城作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絡。在城牆、城堡的外側,還有特意設置的障礙物,如僵落、虎落等。秦朝在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樹以阻匈奴騎兵,人稱關。北齊時在長城內側設戍,險要之處置州,築扎軍隊,形成前沿的線狀布防。


軍事意義

萬里長城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遊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即是防禦的最前線,也是攻擊起始線,和交通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前線在長城以北一千公里。在古代,遊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力,即使攻破長城一段,攻勢往往被後勤大的中國所包圍阻斷,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但是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北虜事蹟》記載:「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餘騎到,於花馬池北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林等處官軍分布固原要衝,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文化意義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宏大的工程之一,中國的歷朝歷代長城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1987年時,聯合國科文組織將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長城的存在,對古代中國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而在近代,中國人以長城作中國的象徵。在今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人們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抵禦入侵。

對長城的負面評價自古就有,例如陳琳《馬長城窟行》:「男兒寧當格死,何能鬱築長城」。負面觀點認,修築古代長城勞民傷財,是「閉關鎖國」的象徵。例如1990年代香港殿堂級搖滾樂隊Beyond的歌曲《長城》中所唱;又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鮑昌曾撰文《長城》,描述古代長城是「淒婉的歷史」、「民族封閉的象徵」、「文化愚鈍的標誌」,並樂於見到今天長城的開放局面。中國傳統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中,傳說秦始皇時期賦稅勞役繁重,有一對年男女萬喜良、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饑寒勞累而死,屍骨也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千辛萬苦,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已經死去的噩耗,在長城下痛哭,三日三夜不止,城牆之崩裂,露出萬喜良的屍骸,孟姜女於因望而投海而死。


長城的意義也更被進一步延伸到網際網路領域。外媒曾以谷歌事件題,透過漫畫形式指出中國政府蔽谷歌部分網頁的做法是在「構築網際網路領域的『數字長城』,以此阻止國內網際網路用戶透過國外網頁了解某些事件的另一種說法,和來自外部網絡的惡意攻擊。中國國內網際網路用戶要攻破這堵『數位長城』的封鎖,只有『翻牆』」。

長城也是中國各種品、企業廣泛使用的品牌名稱之一,例如長城電腦、長城汽車、長城集團。

長城可以說是地球上重要的人造建物代表。1904年,亨利諾曼的《People and Politics of the Far East states》中寫到:「Besides its age it enjoy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the only work of human hands on the globe visible from the moon.」更多的人引用理察·哈里伯頓於1938年出版的《Second Book of Marvels-The Orient》內容,其中寫到:「Astronomers say that the Great Wall is the only man-made thing on our planet visible to the human eye from the moon.」另,1937年時,著名荷蘭裔美籍歷史通俗讀物作家房龍在出版的《地球的故事》中猜測:「中國的長城是月球上的太空人唯一能看得見的建築物」。關於能否從近地太空或月球上用肉眼望見長城一直存在爭議。但據一般究與邏輯,長城寬度45米,遠小於四線道或以上之公路,如高速公路等,且其本身並非發光體與反光體,在數百公里以上不藉助儀器用肉眼觀察是不可能的。另外,神舟五號的太空人楊利偉也稱其在2003年的太空之旅中沒有看到長城。


長城保護

長城的破壞分自然破壞和人破壞,人破壞的影響近幾十年更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2年,中央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仍專門撥款近10萬元人民幣用於八達嶺長城的修復。文革期間的1970年代,不同地方均曾大規模拆長城,有的是部隊、機關單位拆的,有的是人民公社「農業學大寨」拆的。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不少群眾致信文物管理部門和報社呼籲搶救。19778月,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門派人到古北口長城全面調,向市領導寫了情況匯報,建議加長城保護,但一直未獲得批覆。197712月,中央領導李先念對「長城不能」的群眾來信作了批示。19782月,中共北京市委、市革委會給中央寫了《關於長城的壞情況和保護長城措施的報告》,提出堅決制止壞長城的三項措施,獲中央批准同意。當時北京市革委會用電話向各縣傳達了中央領導的指示,同時責成北京市文物管理處代市革委會草擬了《關於加對長城保護管理的通知》,但該通知直到19796未下達。19785月,國家文物局在向14個省市區發出的《加對長城保護的通知》中,將《關於加對長城保護管理的通知》抄轉各地參考。河北省文化局據此要求各縣對長城保護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並制訂保護措施。河北省平縣責成縣文物保管所普全縣長城,並宣傳國家文物保護政策,採取了保護措施。

1979627,《人民日報》刊登了河北省平縣兩間房公社中學的李憲章的來信《不要壞長城》,反映「古北口長城已遭到、還正在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刊登了《國家文物局關於長城的答覆》稱,李憲章反映的情況屬實,大規模拆古北口長城的活動是由當地解放軍駐軍開頭,隨後助長了人民公社社員拆用城磚。據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門現場調,自1970年底至1974年底,古北口段長城被拆三千米,主要是當地駐軍拆的。該答覆還回顧了上文所述1976年以來的長城保護措,並稱決定最近召開一次長城保護工作會議,究提出堅決制止破壞長城的措施。


「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曾在公開場合囑咐文物局領導:「們一定要保護好長城,長城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嘍!」198475日,《北京報》聯合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等單位發起「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該活動事發出次日,習仲勛在人民大會堂對《北京報》報社領導說:「這是一個好的活動,是個大好事。」91日,鄧小平該活動題詞:「愛我中華,修我長城」。題詞在媒體發表後,激發了公眾對長城修復的熱情。截至1994年,向該活動捐款的個人超過50萬人,單位、地區捐款者近10萬個,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超過2800萬元,修復長城超過6公里。1987年,中國長城學會成立,是唯一一個全國性的長城工作機構。2002年前後,中國長城學會調走訪長城沿線,調結果是三分之一的長城基本完好,三分之一殘破不全,三分之一不復存在。

2000年代,修路開破壞長城的現象通常會引發關注。20063月,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豐鎮為節省近千萬元工程成本,直接將長城開修了條公路,引起社會關注,但僅被文物局處以50萬元罰款的處罰。對長城的旅遊開發帶來的破壞更嚴重。2000年,山東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倒境內齊長城,在原址上仿北京八達嶺長城建新城牆以發展旅遊。2003年山西朔州右玉縣將殺虎口長城全部推倒,在原址新建長城關口以發展旅遊。這樣的行不但未受任何處罰,卻作政府政績受到表彰,當事人還獲得提拔。

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聯名8個屆別的45名委員提交「長城保護工作亟待加」的提案,建議制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及長城保護專項法規。20061011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簽署第476號國務院令公布《長城保護條例》,同年121日起施行。不少地方在《長城保護條例》出台後都開始重視和保護長城。但長城遭受的破壞依舊嚴重,尤其是甘肅、陝西和山西等中西部省境內長城受損最嚴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jLpw9-Shg

世界遺在中國 - 長城 - 上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pMttUVFxQ8

世界遺在中國 - 長城下集

台長: 幻羽
人氣(2,235)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世界江山采風 |
此分類下一篇:【阿他加馬沙漠】─南美洲西海岸
此分類上一篇:*耶路撒冷為何是宗教糾葛與國際間爭戰火苗*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