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6-03 17:15:08| 人氣2,8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負如來之鳩摩羅什大師的一生─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負如來之鳩摩羅什大師的一生─

鳩摩羅什大師是後秦一位得道高僧,同時也是著名的哲學家和佛學家。鳩摩羅什從小天資聰穎,少年時候其名聲就傳遍西域各地。他的父親鳩摩羅炎出身名門望族,曾經是朝廷宰相,後來棄官周遊各國修道。在龜茲的時候,認識了龜茲王的妹妹兩人相戀生下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大師按現在的說法是個混血兒,長相十分出眾,很多人說他是舍利弗轉世。

鳩摩羅什大師是中國佛
之祖,他的譯經與佛成就幾乎無人能與之相比。據資料記載,他譯出的經論有三十多部,將近三百卷,十分精美。鳩摩羅什可以說是一個奇才,半歲的時候就會說話。他三歲的時候就會認字,五歲可以閱讀各類書籍,相對一般人來說簡直是個神童。

鳩摩羅什大師如此聰慧,不讀書考取功名,最後卻成了一代高僧呢?這可能是受家庭的影響,他的父親棄官學道。鳩摩羅什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帶著他一同出家修道。那時候他每天能背誦幾萬字的偈頌,開始學習佛造詣。在他十二歲的時候隨著母親返回龜茲,在途中他學會了很多佛經譯。回到龜茲後,他刻苦鑽經論,後來成了中觀大師。

鳩摩羅什大師不僅長相俊俏,而且文筆也非常好,在當時可以說是一流的。如此得道高僧,如果在三十六歲沒有破色戒,都說他會成第二個佛陀。當時有傳聞了爭奪鳩摩羅什,前秦與後秦曾發起兩次戰爭。

鳩摩羅什破戒

鳩摩羅什是中國佛四大譯經家之一,同時也是位語言學大師。他出生于現在的新疆庫車,家世非常好,先祖世代相國。鳩摩羅什從小天資聰明,不到一歲就會認字,五歲的時候就能閱讀書籍。他七歲的時候母親帶他一同出家,周遊很多地方,由於天資聰穎佛學造詣很深。

鳩摩羅什是一代高僧,歷史上記載他有兩次破戒呢?根據一些歷史資料記載,鳩摩羅什第一次婚姻是被迫破戒。當時前秦呂光攻佔龜茲國,鳩摩羅什成了俘虜。由於鳩摩羅什名聲遠揚,前秦皇帝想收己用,於是把他灌醉與龜茲王的女兒關到一起。他的這次經歷與天龍八部裏面的虛竹和西夏公主的結合很相似,只是兩對的結局不一樣罷了。

鳩摩羅什的第二次破戒更讓人不可思議,當時後秦皇帝很喜歡聽他講經義。鳩摩羅什則告訴皇帝,他看到有兩個小人站在自己的肩上,只能用姑娘讓他走開。後來皇帝賞賜給他一名宮女與之後,一連生下兩個兒子。

鳩摩羅什之所以兩次破戒,表面上看都不是自己的意願。但仔細琢磨,第一次破戒雖說是被破,但還是說明他的個人意志不堅定。第二次破戒是他自己告訴皇帝,肩上站有兩小人,但實際上這是他本人自己說的,到底是不是的,也無人知曉。總的來說,鳩摩羅什的破戒主要是外在力量與主觀意識共同作用下決定的。從古至今,像鳩摩羅什這樣的得道高僧娶妻生子的還有很多,這並不能判斷他們個人的好與壞。

鳩摩羅什娶妻

雖然身僧人卻結過兩次婚,這在古代以致現代都是無法想像的。第一次結婚是在前秦,羅什被俘虜到涼州的時候。因他自幼學習佛學,究佛經,因此年紀輕輕就對佛學非常精通。苻堅派遣呂光攻打龜茲國,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了得到鳩摩羅什,因此便迫他與龜茲國國王的女兒成親,他當然不肯從命,畢竟佛家有不近女色的硬規。

呂光設法讓羅什喝醉,把兩人關在一個房間裏,畢竟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歸因於酒後亂性,兩人結合了。這就是第一次婚姻的過程。

第二次只能算是同居關係,並沒有實質的婚姻。經過朝代更替,羅什成後勤的臣民。皇帝姚興十分仰慕鳩摩羅什,親自出席他的佛學講堂。又一次,羅什在上面講課,當大家都非常肅穆的聽講時他從上面走了下來,徑直走向姚興,對他說:在我的肩膀上有兩個小孩,需要用女人才能讓他們消失。姚興立即送上一個宮女給鳩摩羅什,而後果生下兩個孩子。然後姚興不讓他住在僧人住的地方,給他獨自建造了住處。

他的第一次婚姻很少被人評頭論足,畢竟是被迫,而且是當政者希望的,又有什人敢肆意評論。第二次就不同,是人都知道是他主動要求的。因此在佛生了很大的躁動。他不得不出面制止躁動。他召集很多僧人,當著他們的面,下一碗針,對他們說,只有他這樣能消化這些針的人才可以親近女色,後來輿論就平息了。

鳩摩羅什是歷史上著名的佛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佛的先祖。他在佛學和譯經這兩項的成就是非常高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一生中收了很多弟子,很多後來成就非常高。他與玄奘,不空和諦三人是佛的四大譯經家,他是譯經家的首位,也是一位語言學大師。

鳩摩羅什這樣一位得道高僧,史書記載他破色戒,有兩次婚姻的經歷呢?相信大家都對這樣一位大師的妻子非常感興趣。作一名高僧,色戒是首要需要遵守的,歷史上像他這樣打破戒律的高僧還是非常多的,鳩摩羅什只是其中一個。



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農曆413), 一譯鳩摩羅什(耆)婆,略稱羅什,意譯童壽。祖籍天竺,混血,出生於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家世顯赫,其祖上名門。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妙義。他年少精進,又博聞記,通梵語,又嫻漢文,佛學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三藏,並能熟練運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諦並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位列四大譯經家之首,翻譯學鼻祖,語言學大師。

鳩摩羅什門下的十位高徒:道生、僧肇、道融、僧叡(以上亦稱什門四聖”)、曇影、慧嚴、慧觀、道恒()(以上八位亦稱什門八俊”)、道標、僧正。

泰戈爾有句名言: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句話正是鳩摩羅什尊師一生的真實寫照。

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後涼太祖呂光取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甘肅涼州,鳩摩羅什在甘肅涼州待一十七年弘揚佛法,學習漢文,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至十一年(409)與弟子譯成《大品般若經》、《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經和《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論,系統介紹龍樹中觀學派的學說。總計翻譯經律論傳94部、425卷,其中三論(《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三論宗主要依據;《成實論》為成實學派主要依據;《法華經》為天臺宗主要依據;《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依三經之一等。

鳩摩羅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是中國佛教八宗之祖。其譯經和佛學成就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稱什門四聖

鳩摩羅什,東晉時後秦的高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佛經翻譯家,博通大乘小乘。後秦弘始三年(401)入長安,後與弟子譯成《妙法蓮華經》《佛說阿彌陀經》《中論》《百論》等。所譯經論影響巨大,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作為中國古代與玄奘、真諦齊名的佛經翻譯家,他翻譯的佛學經典在中國譯經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鳩摩羅什,後秦僧人、佛學家、哲學家和翻譯家。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略作羅什。意譯童壽。青年時即名傳西域各地,聲聞中原。父鳩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棄宰相之位周遊列國學道,後來龜茲,與龜茲王妹結合生羅什。自幼天資超凡,乃舍利弗轉世,相貌出眾,混血,半歲會說話,三歲能認字,五歲開始博覽群書,羅什7歲隨母出家,每天能背誦三萬六千偈頌,初學小乘經典。9歲隨母赴罽賓(今喀什米爾地區)從槃頭達多誦讀雜藏、阿含等經。

12歲與母返龜茲途中,在疏勒駐留年余,修習阿毗曇及六足論,從大乘僧人、莎車王子須利耶蘇摩誦讀《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複從佛陀耶舍授讀《十誦律》等。後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譯佛經。羅什回龜茲後,廣習大乘經論,講經說法,成為中觀大師。時槃頭達多從罽賓到龜茲,羅什曉以大乘宗義,使之垂信。博讀大小乘經,名揚西域三十多國。於是羅什之名聲大震西域周邊各國,鳩摩羅什不僅相貌倜儻,而且字如其人,文筆也是瀟灑清秀,堪稱一流。曾有三果羅漢言,鳩摩羅什在三十六歲如果沒有破戒,他就會成為第二個佛陀,在漢地也有傳聞。為爭奪這位高僧,前秦後秦發動了兩次戰爭。

東晉太元六年(382)年,苻堅遣大將軍呂光攻伐焉耆,繼滅龜茲,取羅什至河西走廊涼州鳩摩羅什寺。三年後姚萇殺苻堅,滅前秦。東晉太元八年(384)年,呂光遂割據涼州,稱大將軍、涼州牧,自立為涼主,鳩摩羅什隨呂光滯留涼州鳩摩羅什寺達1617年,其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都會去涼州城郊的蓮花山做大型水陸法會。在涼州他是被世人公認為漢傳佛教奠基人,是一位偉大的佛學家、哲學家、漢語言學家、音律學家、星象學家。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興遣碩德率軍西伐後涼,又迎鳩摩羅什至長安,後於圭峰山下逍遙園中千畝竹林之心茅茨築屋,草苫屋頂,起名草堂寺(西安),後經擴建,殿宇巍峨。鳩摩羅什率眾僧住此譯經。當時譯經隊伍非常龐大,在鳩摩羅什主持之下,譯經場中有譯主、度語、證梵本、筆受、潤文、證義、校刊等傳譯程式,分工精細,制度健全,集體合作。據記載,助鳩摩羅什譯經的名僧有八百餘人,遠近而至求學的僧人三千之眾。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經之說。


譯經

後秦弘始三年(401)姚興攻伐後涼,親迎羅什入長安,入逍遙園西明閣, 以國師禮待,並在長安組織了規模宏大的譯場,請羅什主持譯經事業。爾後十余年間,羅什悉心從事譯經和說法。據《出三藏記集》載,羅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間,譯出經論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維摩經》、《阿彌陀經》、《首楞嚴三昧經》、《十住毗婆沙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及《十誦律》等。所譯經典極為廣泛,重點在般若系的大乘經典和龍樹、提婆一系的中觀派論書,內容信實,文字流暢,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仍難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無論是老大媽小沙彌還是達官貴人,其經文幾乎家家有一本,從其譯本出現,流傳至今經歷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戶曉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國譯經和佛教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圓寂

後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鳩摩羅什圓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臨 終前曾囑其弟子應以其著譯而不以其生活行事為準繩。譬喻臭泥中生蓮花,但採蓮花勿取臭泥。著作有為姚興所寫的《實相論》2卷;答姚興《通三世論》書1篇;答慧遠質問大乘義十八科3卷,系後人所彙集,題為《大乘大義章》或《鳩摩羅什法師大義》,三藏大師圓寂前與眾僧道別時曾說:凡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了,存其本旨必無差失。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鹹共弘通。今于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燋爛。西元413年,大師圓寂,荼毗後果然舌根不爛,是為大師開佛知見,傳持佛心法印之明證!大師圓寂時叮囑弟子,要將火焚之後的舌舍利運往涼州鳩摩羅什寺(今甘肅武威)供奉,舌舍利而今還在,世界上唯一一顆三藏法師舌舍利子,其見證的大師了不世之偉大成就。


《大乘大義章》,又稱《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乘義章》、《法問大義》、《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三卷。東晉慧遠問,後秦鳩摩羅什答。 一九三年,中國佛教歷史博物館重刊,題名《遠什大乘要義問答》。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五冊)本等。

所譯經典,據《出三藏記集》,有三十五部二九四卷,據《開元釋教錄》,則多達七十四部三八四卷。羅什通曉多國語言,譯文流暢簡潔,相當準確地傳播了大乘般若系經典和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論典。所譯《般若經》、《維摩經》、《法華經》、《阿彌陀經》、《坐禪三昧經》、《十誦律》、《大智度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十住毗婆娑論》等,對中國天臺、三論、淨土、禪宗等宗派的形成皆有重大影響。事蹟見《高僧傳》卷二、《晉書·藝術傳》等。

慧遠聞鳩摩羅什入關,通書申好。羅什答書,稱慧遠兼具福、戒、博聞、辯才、深智五材,並遺偈一章。其後法識自北來,言羅什欲返本國,慧遠當即作書,並報偈一章勸勉曰:「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惑相更相乘,觸理更生滯。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末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並略問數十事,請為批釋。羅什一一作答,現存十八章,即《大乘大義章》。

卷上收《初問答真法身》、《次重問答身》、《次問答法身像類》、《次問答法身壽量》、《次問答三十二相》、《次問答受決》等六事;卷中收《次問答法身感應》、《次問答法身佛盡本習》、《次問答造色法》、《次問答羅漢受決》、《次問答觀佛三昧》、《次問答四相》、《次問答如法性真際》等七事;卷下收《次問答實法有》、《次問答分破空》、《次問答後識追憶前識》、《次問答遍學》、《次問答住壽》等五事。

據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劉宋陸澄《法論目錄》第一帙,及隋代費長房所編《歷代三寳記》卷七慧遠條之記載,可知隋代以前,已將慧遠和鳩摩羅什往來問答之文疏編纂成書,亦為三卷十八章形式,唯其條目內容與今略有出入。今本將《法論目錄》中的《問遍學》、《重問遍學》合為一章,而未收《問法身非色》。又,《問答受決》、《問答造色法》,亦不見於《法論目錄》。

鳩摩羅什在本書中直接闡明對於大乘佛教教義及信仰之理念,並將龍樹、提婆一系之中觀佛教思想介紹至中國,促成般若等大乘經典之翻譯與研究。書中反覆論述有關佛、菩薩法身之問題,顯示此為慧遠及當時佛教界所共同矚目之焦點。

慧遠以一「博綜六經,尤善莊老」的中國傳統知識份子,雖承魏晉般若學之緒,因吸收小乘《阿毗曇心論》的實有論觀點,反而強化了中國本有的神不滅論思想。因此,對於佛教緣起性空的理解,與長期浸淫在典型大乘佛教環境中的鳩摩羅什,產生很大差異。在慧遠寂後的第二年(四一七)譯出的《大般泥洹經》,有「泥洹不滅,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經文。

鳩摩羅什的弟子僧叡認為,如果羅什得聞此經,「便當如白日朗其胸衿,甘露潤其四體,無所疑也。」(《喻疑》,《出三藏記集》卷五)可見鳩摩羅什對「神」、「我」不滅的批判,在中國佛教界幾乎不發生什麼作用。《大乘大義章》相當集中地保存了這兩種佛教體系、兩種文化形態相互交涉的痕跡。

對本書的研究,有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等書中的有關章節,及杜繼文《〈大乘大義章〉析略》(《世界宗教研究》一九九四年第二期)等。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或赫色爾石窟,鳩摩羅什一生的起點,中國佛教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紮特河河谷。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西元3世紀,在西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1961年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克孜爾石窟有4個石窟區,正式編號的石窟有236個,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毀,還有81窟存有精美壁畫,為古代龜茲國的文化遺存。20146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敦煌白馬塔,據傳,古塔是著名龜茲高僧鳩摩羅什為他的心愛坐騎白馬而建。相傳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堅令驍騎將軍呂光和陵江將軍姜飛、率七萬軍馬西伐龜茲,並囑咐:騰聞西國有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閑陰陽,為後學之宗,朕甚思之。賢哲者國之大寶,若克龜茲,即馳驛送什。呂光等於384年攻破龜茲,並征服西域30余國後,請高僧鳩摩羅什東歸傳經。當行至敦煌時,白馬七天七夜未進滴水滴食,鳩摩羅什夜夢他所乘白馬托夢說,白馬本是上界天騮龍駒,受佛主之命,特送他東行。現已進陽關大道,馬將超脫生死之地,到葫蘆將另有乘騎。次日醒來,果然白馬已死去。當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馬於城下,修塔以紀念,取名白馬塔。白馬塔位於敦煌古城遺址城內南部,相傳鳩摩羅什隨呂光大軍東歸,行至敦煌郡,他的白馬死於此,將死馬掩埋在這裏。後秦建塔志之,塔9層,高約12米。現存塔為道光年間重建,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

 

鳩摩羅什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已有1600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經翻譯家、哲學家鳩摩羅什初入內地安身弘法演教之處,在此進一步學習漢語,弘揚佛法17年之久,此處也是其傳奇一生開始的地方和結束的地方。寺內雄立的寶塔是為紀念鳩摩羅什而修建的,塔內供奉鳩摩羅什的舌舍利。鳩摩羅什寺是研究五涼文化的珍貴遺存,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觀。古人曾經盛讚羅什寺是由來僧寶搖籃地,因弘法利生集英天下名。據史書記載,後涼建國初年,呂光挾持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武威後,為了安頓他的身心,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興土木修建寺院,建好後,便命名為鳩摩羅什寺,讓鳩摩羅什住在其中,弘揚佛法。羅什法師圓寂後,他的弟子遵其遺囑,將他的舍利供奉於寺內,並在供奉舍利處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羅什寺塔。建塔年代大約在西元420年前後。

西安草堂寺

草堂寺在戶縣縣城東南20公里,位終南山圭峰山下。草堂寺址原有座寺,名大寺。後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興遣碩德率軍西伐後涼,又迎鳩摩羅什至長安,後於圭峰山下逍遙園中千畝竹林之心茅茨築屋,草苫屋頂,起名草堂寺(西安),後經擴建,殿宇巍峨。

台長: 幻羽
人氣(2,821)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經律禪傳聞 |
此分類下一篇:對《佛性論》的探源
此分類上一篇:《坐禪三昧經》*鳩摩羅什*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