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3 15:09:10| 人氣1,9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滬尾天光:在淡水看見台灣史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淡水暮色”的图片搜索结果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7CW-npvc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IaX3-xCAtE

淡水捷運站~淡水河畔賞夕陽~渡船頭渡輪往對岸八里~ 榕堤水灣餐廳~中正路老街 


“淡水暮色”的图片搜索结果

大屯火山噴發的熔岩順勢而下,如虎爪一般,在台北盆地北側形成五條蜿丘陵。幾百萬年後,此地的居民暱稱這五座山崙是「五虎崗」,由西北往東南細數,分別是烏啾、砲台、崎仔頂、大田寮以及鼻頭崙。五虎崗雖然高度不高,卻是淡水河口數一數二的制高點。而在五虎崗稱不上寬敞的谷地之間,發展出一座精巧可愛的河港山城,就是我們熟悉的淡水。

遙對著隔岸的觀音山麓,這裡是淡水河口的一粒珍珠,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一探究竟。從南島民族到荷西洋人,從閩客移墾到日本殖民,數百年來的政權流轉與族群交融,刻劃出此地與眾不同的風景和韻味。紅毛城前九面旗幟飄揚舞動,彷彿是一部氣勢宏偉的大河小說,描繪淡水的多彩與富。滬尾的天光,濃縮著歷史記憶,灑落在波光粼粼的大河,奔流至海。細數淡水百年,這座小將會帶領看見台灣史的縮影。

Hobe到紅毛城

淡水早在15世紀時,就成往返中國與琉球航線海商必經的海上地標,除了是避風取水的暫歇之地,也時常與此地的凱達格蘭族人相互貿易、交換物代文獻上所見的「淡水」,曾經泛指整個台灣濁水溪以北的範圍,而淡水河口右岸的聚落,則習慣稱「滬尾」。滬尾之名由來眾說紛紜,何者為真?一說是河口設有捕魚石滬,又位於河流尾段的出海口(或沿海眾多石滬群的尾端),故取名滬尾。又說觀音山的雲雨至此即停,所以是「雨尾」的諧音演化。亦有認此地在代與簡稱「滬」的上海地區通商頻繁,因此生滬尾之名。然而其中可信度最高的說法,滬尾應凱達格蘭語「Hobe」轉譯而來,Hobe即有河口之意。

觀察眾多文獻紀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寫「扈尾」,《臺海使槎錄》則稱此地「虎尾」,淡水福佑宮的望高樓碑誌中卻記載「戶尾」二字。儘管書寫文字不同,但法皆和Hobe相去不遠,由此可證實滬尾地名應是平族語轉譯而來。

曾經稱霸台灣北部區域17年的西班牙人,在西元1628年將版圖從雞籠延伸至滬尾,進入原本屬於沙巴里社的生活範圍,在近海的山崙上建造聖多明哥城(Santo Domingo),遂以此地做控制與徵收淡水河口附近各番社賦稅的機關,也是與中國、日本與歐洲諸國貿易的轉運據點之一。聖多明哥城原以木材築成,曾在1636年的土著反西班牙事件活動中被原住民焚,隔年以石材重建。殊不知在工事甫完成不久,不敵荷蘭船隊侵擾驅逐的西班牙人便決定棄守台灣,離開淡水前也拆了聖多民哥城。

1642年,荷蘭人在西班牙舊城遺址上原地再築聖安東尼奧堡,同樣做一個化鄰近諸社前來納貢、稅的機構。對於平族人而言,船堅炮利的外來者雖然帶來未知的文明與物,卻也變成壓迫和勞役族人的權位象徵。而在滬尾地區往來活動的零星漢人,則將這些紅毛洋番建在丘陵上的城砦,戲稱叫做「紅毛城」。1661年,鄭氏征台驅荷,眼見大勢已去的荷蘭人在撤守淡水前比照西班牙人的作法,自行砲擊棄聖安東尼奧堡,不願留下任何好處。1665年,鄭經派軍北上,在聖安東尼奧堡舊址修築簡易的木柵城圍。1683年施琅攻克澎湖,鄭氏降,駐守淡水的鄭軍潰逃四散,紅毛城圮廢數年。

郁永河也曾在《裨海紀遊》(右圖,取材自國立編譯館)如此紀錄淡水:「蓋淡水者,臺灣西北隅盡處也,高山嵯峨,俯瞰大海,與閩之福州府閩安東西相望,隔海遙峙,計水程七更耳。山下臨江陴淡水城亦前紅毛城,守港口設者。」1697年,郁永河自行請命至台灣北投採硫,當時的知府苦勸這位官員莫往淡水。自明鄭到領時期,偏遠的北部淡水一帶都被當作充軍和放逐罪犯的化外之地,遍地瘴癘、番民兇猛,官民唯恐避之不及。


郁永河一介文弱書生卻無畏耳語恐嚇,一路從台南拔山涉水,二十餘日後乘著莽葛橫越淡水河。在滬尾登岸後,瞬即朝向北投前進,展開他的採硫大業。在他筆下驚鴻一現的紅毛舊城,是否能有臨江陴的氣勢?還是被荒煙蔓草掩蓋住應有的光采?

直到1724年,由於北台灣渡海私墾者眾,原本了應付撫番、治安和海防的需要,淡水廳同知王下令重修滬尾城堞,大張旗鼓地增設東西南北四向城門以及城牆加防務。然而防守形勢改變,紅毛城日漸失其防衛機能,廢而無用,竟又日漸成砲台上一方無人聞問的空城。不到百年之間,紅毛城已是數度易主,幾經重建與壞,迎送一次又一次的繁盛或荒涼。

福佑滬尾,開港通關

1765年,「滬尾街」一詞首度出現於買賣地契當中,「淡水」之名也開始縮小範圍,逐漸與「滬尾」並用。泉漳移民漢人陸續定居滬尾地區,形成頗具規模的街廓。淡水的第一條商業街道-九(下圖,取材自tamsui.wikia.com)順應而生,起初是福建人在此建立九間店鋪,一店一故稱九。街屋鄰比循山而建,崎仔頂成漢人聚集往來的繁華市街,信仰自然也隨著移民在此落地生根。

1782年,滬尾最早的廟宇落成,滬尾街民不分祖籍,集資在九街下創建福佑宮,主祀媽祖,庇佑河港風調雨順,漁航百業平安。港口商郊的興起自然也帶動滬尾街的空前繁榮,至今福佑宮的廟匾上仍能見到諸多船行的商號,印證這座河港街市與船行商郊的密不可分。

滬尾商郊甚至集資在沙崙興建望高樓,點燃油燈以指引往來淡水河口的船隻,望高樓可謂是台灣記載當中最古老的燈塔,如今卻只能在福佑宮前殿虎壁見其碑誌,遙想望高樓當年照耀淡江之盛況。

小小的淡水包容著極為豐沛的多元籍貫與信仰,除了公認的地方公廟福佑宮之外,亦有客家汀州人建立供奉定光古佛的鄞山寺(兼做汀州會館)、三邑人藉以鞏固地方勢力與社交功能的淡水龍山寺,以及水祖師、八庄大道公、蘇府王爺等等信仰圈。香火傳承百代,福佑滬尾,不僅延續了移民的親密血緣,也成就了淡水地區複雜而和諧的宗盛況。

滬尾街市繁榮一時,當然也引起外國勢力的注意與矚目。1827年開始陸續有洋商在滬尾活動,販售鴉片以及各式舶來品,其中以英國商人數最多。數年後鴉片戰爭爆發,滬尾亦增加炮位以加防務。1858年,鴉片戰爭敗的廷忍辱簽訂天津條約,在台灣各地大開商港,淡水港就是當時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商大量湧進滬尾,洋行和商館在河岸邊座落林立,洋樓的別緻風景與崎仔頂的漢人街區形成有趣的對比。朝政府悉知航務商權不可忽視,開港三年後隨即設立淡水關稅務司,並用海關碼頭,開始辦理通商與徵稅事宜。求海關事務運作的耳目一新,當時淡水關首任稅務司便大膽聘用外國人擔任。

今日我們所見的小白宮,就是當時淡水關稅務司的官邸,在鄰近碼頭的山坡上興建豪華洋樓,專供主掌海關稅務的洋人官員居住。英國尤其注意台灣的經濟利益,與大政府簽訂永久租約,租下紅毛城做領事館,大肆整建修繕,為埔頂紅毛城點綴一股濃厚的維多利亞時代風格。各國在淡水地區的外交與經濟事務幾乎都委由英國代辦,甚至連淡水外僑墓園都是由英國領事館統一管理。英商得忌利士洋行在淡水設立後,也開闢了香港到滬尾的固定航線,淡水港始有定期的輪船班次。因開港通商,滬尾再次華麗的躍上國際舞台,不再只是過去隱身在丘陵和河口間的小漁村,而是實際與世界經濟接觸交流的貿易重點商港。

18723月,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傳士從打狗港出發,搭乘著得忌利士洋行的輪船海龍號,風塵僕僕的在淡水登岸,準備在這塊陌生的異土地上展開他的傳事業。他是George Leslie Mackay,漢名偕叡理,也就是淡水居民最熟悉、最親密的「黑鬚番」-馬偕博士。甫抵達淡水的馬偕,曾經在日記裡寫下他對淡水的微詞:「淡水是個骯髒多煙的市,其所以受人重視,只不過由於航運商業的興盛及外國可置業的商港這兩點而已。」然而此時的他或許還不知道,這裡會成他傳播福音的起點與終站,幾百年後的今天,人們仍會對他的建樹與貢獻尊敬緬懷。

馬偕首先在淡水租屋,旋即在1872410日開設淡水會,成北台灣第一所會。馬偕知道要達成宣的任務,流利的本地語言是必要條件。除了將過去從其他牧師那裡學來的台語整理運用,馬偕也向僕人及牧童學到通俗的台語,流利操用台語講道很快的就不是問題。馬偕順利吸引到第一批信徒前來領略福音,並在翌年親自主持五名信徒的洗禮,其中他的愛徒嚴華,日後成北部會第一個本地籍牧師。馬偕帶領著助手在北台灣旅行布道,深入平族和生蕃居住的部落,行跡遍佈五股坑、和洲、八里坌和金包里,甚至跋山涉水,把福音傳至噶瑪蘭和奇萊地區。


馬偕貢獻三十餘年的光陰,也深深影響了北台灣醫療和育的發展。憑藉著過去習得的簡易醫術,在其寓所開始進行免費的醫療工作。在傳途中也導民眾衛生知識,人拔除蛀牙、投藥治療虐疾和膿瘡等等。某次返回加拿大述職,獲得一位同姓的馬偕夫人捐贈2500美元,於是馬偕在1880年回到滬尾後,便創建北台灣第一所西醫醫院-偕醫館。馬偕不是正的醫生,仍然盡心鑽醫術、發展醫療事業,盼望能守護台灣人的健康。馬偕終其一生台灣人拔了兩萬一千顆牙,這樣的紀錄至今仍人津津樂道。而在育方面,馬偕也北台灣引進了西式育與文明。

除了在講道過程中灌輸西洋科學知識,也曾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蕃茄、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前來聽道的農民種植。透過加拿大牛津郡親發起的募捐運動,馬偕親手規劃、監工,理學堂大書院終於在1882726日落成,感謝來自牛津郡的資金援助,故又名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當時除了傳授神學和聖經道理,授內容更廣納中外歷史、天文地理、地質物、博物究,以及醫學理念、解剖學及臨床實習,甚至還有體操和音樂等課程,這座台灣第一的西式學堂,無疑淡水揚起一陣頂學風。

而台灣淡水也成馬偕正的家。1878年,馬偕在英國領事館行婚禮,迎娶五股坑的漢人女子張聰明妻,成台灣的女婿。1884年馬偕與夫人在牛津學堂東側建立第一所供女子讀書的女學堂,不但學費全免,還提供食宿與衣著。然而當時的漢人不願女子頭露面受育,結果前來就讀的,大部分是曾經聽過馬偕傳的宜蘭噶瑪蘭族女子。馬偕與夫人共育有二女一子,兩個女兒偕瑪連與偕以利都是台灣媳婦,而獨子偕叡廉在馬偕逝世後,承接其父志業,在淡水繼續投入宣育工作,並在1914年創辦了淡水中學校(現淡江中學)。馬偕家族根留淡水,彷彿是上帝照耀滬尾的一道日光,奠定淡水的文與醫療基礎,其貢獻造福了世世代代的淡水人。

190162下午,受到喉癌侵擾已久的的馬偕博士在砲台的寓所蒙主恩召,享年57歲。他以淡水家、娶妻生子,走進漢人與平族人的聚落,學習這裡的語言。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刻,馬偕寫下了《最後的住家》。在這首詩中歌頌他對台灣的愛惜,讚嘆台灣的善美:「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我的春攏總獻給。我全心所疼惜的臺灣,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如同他的期盼,馬偕博士安葬於淡水,這裡就是他最後的住家,安息在他畢生奉獻的福爾摩沙土地上。

西仔來反滬尾城

188410月,法戰爭的戰火從雞籠蔓延至淡水,砲聲隆隆取代了商船入港的鳴笛聲。法軍有鑑於淡水是進入台北的唯一海上通道,戰略地位幾乎與雞籠同等重要。加上在雞籠一役所遭遇的激烈抵抗,立下軍威,攻打淡水顯然勢在必行,法軍目的就是要占領淡水地區的臺,奪下這個河港的完全控制權。然而在法國軍艦臨港壓境之前,軍早已經嚴陣以待,封鎖滬尾港並佈下水雷。孫開華將軍號召滬尾親修築臺,誓言堅守滬尾。大戰將至的氣氛在滬尾港內外凝結,外商走避撤散,誰也不想這場渾水。

108上午,法軍砲轟滬尾,停泊於港外的軍艦,向著滬尾的兩座臺猛烈炮擊。同時也突破軍水雷封鎖,在現今沙崙海水浴場一帶成功登陸。不料登陸後竟迷失在海岸邊一大片黃槿與林投裡,跋涉許久的法軍在叢林中逐漸走散,帶著不知敵人將從何出現的恐懼,慢慢走進軍預設好的埋伏之中。孫開華率領的各營官兵,早已藉著對地形的熟悉佈署兵力,在各個掩蔽處閃電出擊,與法軍展開短兵相接的近戰。法軍宛如墜入迷霧,完全失去的進攻的方向,陣線和支隊被打亂四散,又被四處傳出的打聲與槍聲包圍,身著法蘭西軍服的水手們只想逃離這塊充滿著未知和恐懼的戰場,法軍戰力大傷。當日天色未暗,大多數法軍未能逃出淡水河口的濕地樹林,死傷慘重,法軍只能被迫撤退。

軍重挫法蘭西艦隊士氣,成功守住滬尾,這也是法戰爭唯一取勝的戰役。1010日,法軍艦隊降下半旗,陣亡將士致哀,船艦駛離滬尾港。淡水之役戰敗後,法軍將領認已經無力攻佔北台灣,因此放棄陸戰,改而以封鎖海岸線的戰略對廷施壓。廷則意識到這個河港不可忽視的戰略位置,開始全力援滬尾,大增駐守兵力數千人。

1885年,法議和,這才解除了對滬尾港的封鎖。法戰爭結束後,台灣巡撫劉銘傳奉命加台海防務,在全台重要海口大興土木,增築臺近十座,滬尾臺就是其中之一。劉銘傳聘請德國人巴恩士設計臺,並透過英商怡和洋行向英國購買了31尊阿姆斯脫朗大1889年,劉銘傳親題「北門鎖鑰」,期盼這座嶄新的臺能守衛北海岸。然而戰事已歇,因此滬尾台落成後並未實際參與過任何戰事。負責設計臺的巴恩士同時也是台灣地區數座近代化臺的重要推手,對台灣防禦工事大有貢獻的他,最後埋骨異,就安葬於淡水外僑墓園當中。

而相傳在法軍砲攻滬尾時,淡水人迎出水祖師助戰,軍艦上的法軍見到滬尾市街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都坐著一位黑面僧人,恐懼不已;又說在叢林間激戰時,媽祖和蘇府王爺也現身顯靈助戰。信徒深信是神明在護佑滬尾,淡水之役才得大捷。光皇帝也御筆親題,賜下匾額嘉許神蹟戰功,至今仍能在這些廟宇間見到御匾高懸。

就在法軍進犯北台灣的同一時間,馬偕博士仍然心繫淡水。即便有些驚慌的滬尾民眾遷怒洋人,聚眾攻擊、洋行會,馬偕不像其他外商紛紛走避,堅持與滬尾人同苦同難。法雙方激戰,偕醫館內外擠滿傷患,馬偕不分敵我,全數盡心盡力的照顧醫治。甚至拆下偕醫館門板充當擔架,直奔戰場救治傷兵,此事亦受到廷的褒揚。

當初隨著孫開華將軍奉命來台處理海防與開山撫番事宜的「擢勝營」湖南勇,也有數名在淡水落葉歸根。現今淡水地區農曆四月十八日「拜門口」的習俗,即是當年簽定和約前夕,滬尾民眾在門口簡單祭奠,感念和平來臨以及憑弔法雙方陣亡的無名將士,從此成例,西仔反戰爭無疑成淡水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美哉淡水郡

1895年,法戰爭不過結束十年,台灣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割讓日本。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淞無心抵抗,連夜從滬尾乘船逃返廈門。淡水市街的居民或許是早已習慣外國勢力的來去,平靜的迎來另一波繁盛的黃金時期。1896年,日本政府設置淡水支廳,治台周年辦「台灣始政周年紀念」,時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來台巡訪,當時就曾在小白宮留宿。同年自來水工程動工,三年後淡水地區開始供水,淡水線鐵路也在幾年內建設完成。

由於淡水河道淤淺,致使大型船舶出入不便,加上基隆港的興起,逐漸使得基隆取代過去淡水在北台灣的經貿地位。然而淡水憑藉著數百年來累積的歷史資本,仍是北海岸一帶重要的行政及文化中心,絲毫不減其繁榮。將此地的行政區域劃設淡水郡,管轄範圍除了淡水街以外,也包括鄰近的八里庄、三芝庄、石門庄。1912年,解決「滬尾」與「淡水」兩種地名混用的局面,總督府改而統一命令,全面使用「淡水」之名。淡水在經濟環境急速變遷之下,日漸退去濃厚的商業氣息,也開始轉變遊人與畫家眼中別有風味的觀光勝地。


日本畫家木下靜涯就是醉心於淡水美景的其中一人。 1918年,他在前往印度的途中,順道來台拜訪畫友,不料畫友罹患傷寒,自願留下照顧畫友的他盤纏用盡無法返日,遂滯留臺灣。想不到他竟然愛上淡水郡的風景,所幸落籍淡水街,將妻兒從日本接至台灣接來同住。他在淡水的住所鄰近漢人聚集的九街,可眺望淡水河,他將之取名「世外莊」。木下靜涯在台灣持續創作,除膠彩花鳥畫以外,他喜歡畫淡水的風景,尤其是雨霧中的觀音山景,例如〈風雨〉、〈霽レュク大屯〉、〈淡水雨後〉等等,他的畫作影響了許多台灣籍的畫家,包括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爾後他也時常擔任臺灣美術展覽會和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的審委員,還曾經在淡水組織畫友會,推廣台灣的美術發展。從1932年開始,木下靜涯連續四任擔任淡水街協議員,持續發揮他對淡水的珍惜與關愛。甚至在1946年被制遣返日本之後,木下靜涯組織「淡水會」,廣邀曾經住在淡水的日本同胞每年聚會,一起關心淡水、懷想淡水。

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政府也在淡水增建許多具有政治或軍事目的的建設。1936制接管馬偕長子偕叡廉創辦的淡水中學校,執行軍訓育並化日本精神,將學生組成「奉公隊」協助民防救災工作。1937年之後用淡水氣象觀測所,也建立淡水水上機場。同時增設淡水神社,呼應皇民化運動的推行,加淡水居民對日本天皇的效忠與愛國情操。1941年,日本正式向英美宣戰,並勢佔領了設於紅毛城的英國領事館。1944    年美軍首次轟炸淡水,炸殼牌公司位於淡水嘉士洋行倉庫的數座油槽,「火燒臭油棧」三天三夜。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二戰宣告結束之際,淡水居民知道他們又將掛上另一面旗幟,迎來全新的政權。

苦難的淡水二二八

1945108,來自祖國的憲兵第四團,搭乘戎克船從淡水海關碼頭登陸。就像全台各地民中一樣,揮舞國旗歡喜相迎的淡水民眾,所盼來的卻是一隊軍容渙散的中國軍人,自然難掩失望之情。1946年,國民政府向淡江中學借用場地辦夏令營,年三民主義等課程,當時的警備總司令部參謀長柯遠芬就擔任該營隊的副主任。時任淡江中學校長的陳能通對此活動幾乎全力配合,只因柯遠芬要求在學校建造紀念亭之事互有微詞。陳能通校長亦提出要求,希望軍方收回日治時期軍訓育所遺留在學校的槍支,柯遠芬卻指示校方暫時代保管。不料這隨性的決定,竟成日後二二八事件影響淡水地區的一大伏筆。


1947227,專賣局緝員到走私狀況猖獗的淡水碼頭緝私煙,卻毫無斬獲,旋即轉往台北市太平通緝私煙,一場槍擊意外終於引爆積怨已久的民憤,二二八事件的星火在全台蔓延。淡水居民當然也群情激憤,挺身響應。許多民眾也開始糾眾要向「阿山仔」報復,事實上淡水的多數外省人早就逃之夭夭。

有些外地人和淡水角頭聚集在區長官舍潛,要找淡水區長卓克淦,因他是行政長官陳儀的心腹。然而尋仇未果,卓克淦早已潛逃福州。亦有年人號召曾當過日本兵的人到淡水國小禮堂開會,決定要使用武力對抗駐守在滬尾砲台附近的「阿山仔」軍隊,於是許多行進入淡江中學倉庫,取走當初沒有被軍方收回的軍訓用槍。兩方便在現今理大學校地附近展開對峙,年所持槍械明顯不敵軍隊,因此並沒有有實際的進攻行動。淡水年更在35日對水頭山區的軍營展開攻擊,欲奪取更大的武器火力,但由於過分輕敵且無實戰經驗,攻堅行動在守軍的反擊下立刻潰散。

雖然沒有造成任何傷亡,但是守軍沒收許多寫有「淡水中學校」的槍械,因此認這次行動是淡江中學校方策動學生所,竟成日後軍隊對淡江中學進行綏靖與算的藉口。

38二十一師登陸基隆展開屠殺。310日在軍用卡車的前導下,兩百餘名軍人殺進淡水街頭,朝著手無寸鐵的淡水居民掃射,熱鬧的街區瞬間宛如人間地獄,一位淡江中學的學生郭曉鐘在街上無辜遭到槍殺。除了淡水街民多人遇害,也有數十人遭到軍隊以清鄉、肅奸的名義搜捕。311晨,軍隊進入淡江中學,走陳能通校長等數名師生,至今仍下落不明。判這些在淡水遭到逮捕的受難者,大都未經審判,就地槍決於淡水或關渡的公墓。

淡水亦無可避免的承擔了二二八事件的苦難,曾淡水地區培育出諸多菁英子的淡江中學更是無端受累,曾任淡江中學董事的林茂生博士也是受難菁英之一。如今在淡江中學校園一隅,立起一方石碑,紀錄著頂與淡水在二二八事件當中的血與淚,提醒著莘莘學子莫忘這段歷史的痛與傷。

詩意暮色,滬尾天光

時光流轉,淡水就這麽不急不徐的悄悄累積的歲月。1972年中英斷交,紅毛城英國領事館關閉,移交澳大利亞駐華使館代管,同年中澳斷交後又轉由美國大使館管理。中美斷交後,紅毛城管轄權終於在隔年歸還給中華民國。1988年,台鐵淡水線發出最後一班列車,此後淡水線停駛。1995年,淡水中正路上的馬偕銅像落成,數年後淡水與馬偕博士的故牛津郡締結姐妹市,並訂定62「馬偕日」。2009年,由淡水居民領銜主演,於滬尾砲台公園演出「西仔反傳說」,重現125年前法戰爭中的滬尾光景。歷史不會被遺忘,淡水儼然成全台灣古蹟密度最高的一座城

夕照淡水河口,漫天金黃嫣紅的落日霞和百年前並無不同。淡水的詩意與美好多令人難忘?從陳澄波筆下數幅描繪淡水的畫作即可見一斑,尤其《淡水夕照》更是揚名國際。由葉俊麟作詞,洪一峰譜曲、主唱的〈淡水暮色〉一曲至今仍傳唱悠揚。出身九街的牙醫文學家王昶雄也曾在他的詞作中寫到:「故今何在?望永遠在阮心內。」來自不同空間或時間的過客或停或走,淡水還會成多少人朝思暮想的故土或異。日昇五虎崗,天光滬尾港,小小的淡水映照百年台灣,淡水的歷史和傳奇將會永遠流傳。

紅毛城前九面旗幟飄揚舞動,彷彿是一部氣勢宏偉的大河小說

相关图片

“淡水暮色”的图片搜索结果

相关图片

“淡水暮色”的图片搜索结果

台長: 幻羽
人氣(1,92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台灣旅遊(台澎金馬) | 個人分類: 何處無江湖?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象棋的起源與象棋的發展】
此分類上一篇:【蚊子屋不嫌多?淡海新市鎮再開第二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