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0 21:29:24| 人氣1,51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淡看『中國國民黨』的興衰起落步履.....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國民黨興衰:借鑒與

從敗退臺灣到艱難安身,從反攻大陸到經濟振興,從一黨專政到走向民主,從大權在握到淪在野,從黨務革新到重進廟堂……中國國民黨走過了一段興衰榮辱之路,其風雲際會般的歷程,對任何一個執政黨,都有著不言而示意義……

中國國民黨,由近代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創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階級政黨。其前身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名中國國民黨,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國政權統一,成執政黨。194910月,國民黨執政22年後,在與中國共黨的較量中敗北,退居臺灣。

第一次失權:潰逃臺灣

長期以來,海內外學者探討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崩潰原因時,認
主要有政治反動、經濟腐敗、派系內耗、軍事無能等,本文僅從國民黨自身情況來進行分析。政治運作方式 國民黨雜揉蘇聯共黨的“黨治”與西方式民主一體,其所謂的“民主集權制”實則是“以治國,一黨獨裁”。1924年,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主張“以俄師”,仿照蘇俄共黨的組織模式改組國民黨,但卻並未接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因在他看來三民主義更適合中國國情。

實質上,這是“中體俄用”—— 以三民主義
體,以俄共組織用的治黨策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國民黨貫徹孫中山的以治國理念,效仿蘇俄的政黨體制,設立了集權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政治委員會。同時,又按照西方分權學說,設立了五院(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制。事實證明,這種兼收並蓄的結果是消化不良,各學了“半套子”:沒有學到蘇俄的黨治,也未能實行西方式民主。


治國是革命初期的必要策略,其核心是通過政黨的力量和作用建立民主政治。問題是國民黨的黨治未能正得到貫徹。黨治需要一個有力的政黨,國民黨卻四分五裂,難以達成統一的政見,而黨外的反對聲不斷。如此,黨不像黨,固難收治之實效,黨並不能控制政府,特別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指出:“蘇俄是正黨治的國家,而中國是冒牌黨治的國家”。


“五院制”是孫中山的“共和理念”在國家政體上的具體實踐。但在實際操作中,“五院制”並未做到五權分立,卻成了國民黨內部派系爭
的工具,也是蔣介石實現個人獨裁的犧牲品。與孫中山的初衷背道而馳,國民政府的“五院制”統轄在一黨專政之下,上演的是國民黨式的“假民主獨裁”。


組織架構 國民黨組織鬆弛渙散,黨組織在地區和黨員成分上分佈不均,基層組織空虛薄弱。1924年改組之後,國民黨的組織系統是:中央黨部-省黨部-
--區分部-小組。抗戰前,省一級不健全,更不用說縣以下的基層組織了,國民黨出現“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市有黨,村無黨”的組織危機。1938年,國民黨決定大力加党的組織建設。了大量吸收新黨員,自1939年起,全國各地出現迫軍隊官兵、各機關公務人員、年學生集體加入國民黨的現象。


據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統計,截至1945年底,國民黨在全國29省建立了正式的省黨部,縣市級黨部擴張到1992個,區分部增至78681個,在某些地區也建立了區分部和黨小組。1945年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在《黨務檢討報告》中指出,國民黨組織的特徵是:“上層
腫,中層隔,下層虛弱。” 黨員仍是“城市較多,村較少”。顯然,組織規模的擴大沒有改變黨員的成分結構,也未改變黨組織的基礎薄弱。

1945年,號稱800萬黨員中,占60%的軍隊黨員沒有參加過實際的組織活動,而軍隊黨組織之外的普通黨部基本是公務人員多而農工少。國民黨不能向下層社會輻射
透,的基層組織自然空虛薄弱。社會動員力 國民黨對民眾的動員因路線錯誤導致成效不彰。1924年改組時,孫中山就認識到,民眾的力量一旦動員起來,其能量是無窮的,希望通過黨的宣傳育,將黨的主義和綱領灌輸於民眾,化民力黨力。北伐戰爭中,國民黨在共黨人的協助下,廣泛發動農工群眾支援北伐,充分顯示了現代政治動員的巨大威力,有力地推動和配合了北伐的進程。

但在1927年武力“黨”分共後,國民黨認國共之間只能武力,不能黨力,即國民黨工農運動不是共黨的對手。了與共黨徹底劃界線,國民黨採取與共黨路線相反的“共取我棄”的方針,如共黨走“群眾路線”,國民黨則“不要民眾”,將中央農民部、工人部、商人部、年部、婦女部一度撤銷,並禁止和防範民眾運動。由此,黨民關係由動員體制轉變控制體制。蔣介石執掌政權後,動員民眾完全被統制民眾所取代。在蔣介石的思想認識中,沒有思想文化動員,只有武力控。

不可否認,南京國民政府的抗戰精神動員在一定時期激揚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增
了民族凝聚力,對中華民族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但國民黨政府把抗戰視政府行,對廣大民眾的力量認識不,更不敢放手發動人民。這是制約抗戰精神發揮動員作用的根本原因。此外,國民黨基層組織的缺陷,導致“黨離民眾,民眾離黨”。

社會動員能力是衡量政黨黨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與中共的競爭中,國民黨在意識形態層面始終處於劣勢,以意識形態宣導
基礎的社會動員能力同樣處於弱勢。長期的劣勢導致國民黨在基層社會整合中逐漸走向反面,不斷地把廣大民眾推向革命陣營,國民黨政權最終不可避免地敗亡在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

世紀之變:從一黨獨大淪
在野黨

2000
3月,中國臺灣地區
行所謂“中華民國第十屆總統、副總統”選,執政的國民黨只得到23.1%的選票而失敗下野。一夕之間,國民黨喪失了在臺灣長達50年的執政權,島內出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曾擁有龐大政治資源,創造臺灣“經濟奇跡”的國民黨在臺灣的衰敗,過程複雜,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國民黨自身的原因主要有:

“黑金政治”氾濫 國民黨統治中後期,島內“黑金政治”十分猖獗,以至於成
臺灣政壇的一大特色。國民黨與黑道的關係歷史悠久,蔣氏父子時期,政府與黑道之間已有相當往來,如“外省幫”便是官方培養出來的。到李登輝時期,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國民黨收編大量黑道龍頭,用於選時賄選、樁腳”等,一批黑道人物乘機進入政壇“漂白”。黑道從政後,不僅利用手中的權力操縱地方經濟,且使社會治安惡化。

此外,國民黨到臺灣後,扶植了大量工商巨頭。李登輝主政後,與諸多大財團關係密切,縱容官商勾結,大
金權政治,在操縱政局和選活動中逐利分贓。“黑金政治”猖獗,貪腐化盛行,嚴重損害了國民黨的形象,使民眾對國民黨失去了信心。這也是民進黨在選中攻擊國民黨最激烈和最能引起民眾共鳴的一點。“黑金”成了國民黨的代名詞,支持國民黨就等於支持“黑金”。如此一來,國民黨的票源便流向了當時以“廉”面目亮相政壇的民進黨。

縱容“台獨” 蔣氏父子時期,“三民主義”仍是國民黨的理念支柱。李登輝上臺後,逐漸偏離背棄“三民主義”,而以“臺灣生命共同體”、“新臺灣主義”取而代之。他不斷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直至19997月,在即將下臺前
出了“向歷史交代”的“兩國論”,由“暗獨”走向“明獨”。與此同時,李登輝推行的“本土化”政策,把國民黨視“外來政權”,實質上將“本土化”異化“台獨”化。在李登輝的操縱下,國民黨開始脫自己的歷史臍帶,與中國意識疏離,這不但在理論上使其與堅持“台獨黨綱”的民進黨的政黨理念趨同,而且在實際上間接支持民進黨,縱容“台獨勢力”的發展,民進黨上臺建構了有利的政治、社會基礎。

內部分裂 李登輝執政期間,
了鞏固地位,不斷挑起派系之爭,坐收漁利,12年間令國民黨遭遇了三次分裂。第一次主要是由李登輝挑起“統獨”之爭引發的,結果迫使國民黨內的“新國民黨連線”離開國民黨另組新黨。第二次源于李登輝操弄黨內權力,引發黨內主流派和非主流派的爭,迫使林洋港、郝柏村、陳履安等黨內重量級人物“出走”。第三次是在2000年“總統”選之際,李登輝刻意打壓黨內政治明星宋楚瑜,迫使宋楚瑜自行參選。

在李登輝主導下,國民黨以“違紀參選”罪名將宋楚瑜開除黨籍,從而造成國民黨到台後最大的一次分裂。當時,隨宋楚瑜出走的國民黨“立委”、中央委員、政務官有六七十人之多,因擁宋或轉投他黨被開除的人士多達數百人。國民黨的分裂特別是2000年“總統”選
之際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黨的實力,給團結競選的民進黨以可乘之機。

人員老化
國民黨在臺灣長期執政,依靠政治資源與雄厚黨,集聚了大量政治精英。但國民黨一向講究倫理、資歷,許多黨內高位都被過去在行政系統中擔任高官的人佔據,這些人也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因此導致黨內的老年人退不下來,優秀的年輕人無法出頭。


據統計,加入國民黨的
年人數在1990年代開始迅速下降,1992年還有4萬餘人,到1994年只有1.4萬人,國民黨越來越老態龍鍾。更嚴重的是,那些擔任過行政高官的人,大多長期與基層嚴重脫離,無法掌握最新民意脈動和年輕人的基本想法,從而導致國民黨機器的老化。在選過程中,國民黨仍是老一套、舊辦法,反應不迅速,跟不上時代潮流,提不出更具吸引力的宣傳口號,難以吸引年選票。

國民黨在臺灣長期執政後蛻化變質的
示是:

第一,執政黨一定要明確並堅持自身的理想。國民黨在長期執政中慢慢蛻變,主要體現在其政治理念逐漸模糊乃至空洞。李登輝主政時期,在黨的指導方針、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等方面,背離了國民黨原有的理念,最後導致國民黨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名存實亡,出現了嚴重的“中心價
空洞化”危機。一個迷失政治理想的政黨,久而久之,黨內必然出現分歧與矛盾,最終走向衰敗。

第二,執政黨一定要
廉自律。國民黨在臺灣失去政權的原因眾多,但黑金與腐敗是最選民詬病的一點。廉則昌,腐則亡。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因腐敗引起民變或失去政權的事例數不少。作一個執政黨,必須具有自我約束能力,如果放任腐敗現象滋長蔓延,難逃衰敗的厄運。國民黨在臺灣的興衰也印證了廉對於政黨的重要性。

第三,執政黨要健全黨內民主機制,防止個人獨裁。檢視上個世紀國民黨在臺灣執政的歷史,可以看出國民黨一直是
人專權。蔣氏父子統治臺灣近40年,一党專制、蔣家獨裁。在推動臺灣民主化的進程中,李登輝當局也未能在黨內健全民主機制,不過是民主外衣下新的專權與專制。國民黨的獨裁機制,扼殺了党的創新能力,嚴重削弱了國民黨的力量。

第四,執政黨要順應時代潮流。任何政黨的存在和發展都取決於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近代推翻滿
封建統治的歷史任務生了國民黨,而國民黨卻在執政50年中無視、背離臺灣現代化、民主化的趨勢以及民眾求和平、求發展的願望,最終導致民眾對國民黨政權失望之極,用選票棄了國民黨。

革新之路:從百年老店到直面現實

國民黨淪
在野黨後,痛定思痛,開始了黨務革新。20085月重新執政後,國民黨繼續堅持改革。括而言,改革內容主要有:

黨內民主化 一方面決定
主席由全體黨員以直接、秘密投票方式選出,黨代表、各級部委員會委員、中央委員及中央常務委員,也皆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年、婦女、及弱勢團體設保障名額。另一方面,未來“總統”、縣市長、“立委”等各項民選公職的提名,均以黨員初選及民意調的方式生,兩者比重各50%。基層民選公職人選要在黨員投票、黨員意見反映、幹部評鑒等方式中擇項辦理,並結合民意提出建議名單,報縣市黨部核定。


重建政黨形象 先在黨綱黨章中明訂“黑金排除條款”,規定凡經一審判定有罪者一律取消參與黨內初選資格,並不得由黨提名。
的各級領導人和公職人員要謹言行,以免給民眾留下負面印象,損及黨的形象。2005年,馬英九競選主席時,反復調“選不買票,執政不貪,問政不腐化”,全力轉長期存在於黨內的腐化歪風。特別是2009年,馬英九兼任主席後,堅持提拔正派、優秀的候選人,杜黑金參與選展現國民黨廉改革的決心,國民黨專門擬定杜賄選的五項選風要求,並史無前例地創下建黨以來常委全面重選的紀錄。


組織精簡 以“精實原則”調整黨組織,中央委員會由18個工作會、委員會、處裁
併為政策、選務、文宣、行政4個部門。裁撤臺灣省委員會,所有專業黨部入縣市委員會。提升基層組織效能,持續推動“深耕專案”, 化基層党部和黨員的聯繫互動。推動黨務幹部志工化,“小而美”的政黨努力。活化黨內血液,培養年人才。國民黨推動在各縣市基層,以“在地招募”的方式,尋找具有奉獻精神、對公共服務有熱忱的優秀年輕人擔任基層党工。

產清 對於黨和党營事業,國民黨的改革由起初的透明化、效率化、信託化,轉變徹底零黨。處理黨是國民黨推動改革與轉型的關鍵,馬英九決定,除保留黨工離退金與黨務運作及發展經費外,剩餘將全部捐作公益,國民黨未來競選經費將以募款主,不再經營營利事業。對於營事業的徹底處理,國民黨將之視進行徹底轉型大戰略中的一環,認是關乎黨的體質再造、機器蛻變再生、黨魂再凝聚的重大工程,是國民黨直接迎向社會,寓資源於社會的堅定選擇。


十年來,國民黨的改革效果如何呢?黨內民主方面,自2005年實行
主席直選以來,國民黨加黨內民主建設,黨內民主基本上實現機制化、程式化,邁上了民主發展之路。在重塑政黨形象方面,國民黨堅決除賄選之風。在一次“立委”補選時,馬英九甚至聲言寧願敗選也要與黑金劃界限。


如此,國民黨逐步淨化了黨內選風,並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提升了臺灣選
的品質。在組織“瘦身”、吸收培養年人才方面,國民黨加速精簡專職黨工,但目前還未能有效吸引大量年,讓國民黨年輕化。此外,國民黨也加速處置黨的步子,但因金融危機和官司訴訟,黨歸零的最後期限幾度更改,最後定在2011年。

總之,國民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已讓民眾看到了國民黨是能
自省、願意改革的政黨。2008年國民黨贏回執政權,2010年“五都選”拿下三都,是國民黨改革取得相當成效的證明。當然,從台海局勢看,國民黨要想更好地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敗退臺灣到艱難安身,從反攻大陸到經濟振興,從一黨專政到走向民主,從大權在握到淪
在野,從黨務革新到重進廟堂……中國國民黨走過了一段興衰榮辱之路,不論其能否延續執政地位,可以肯定的是,其風雲際會般的歷程,對任何一個執政黨,都有著不言而示意義。

(來源:201108月《人民論壇》雜誌”--作者分別北京聯合大學副;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究院院長、)

 

好一出內戲!國民黨內史:六次政爭分裂出3個新政黨

中國國民黨敗退至臺灣後的每一次政爭,小則留下心結,大則黨派分裂,每一次爭端過後,中國國民黨都大傷元氣。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這一句歌詞,要做起來,看起來很難。

中國國民黨剛剛經歷了號稱史上最激烈的主席選,黨內立刻出現現任主席洪秀柱與下任主席吳敦義相互叫板的場景,了中央委員提名權,彼此互不相讓,這一幕場景,直把外界看得目瞪口呆。

其實,回顧過往,中國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以後,經歷了至少五次大規模的內部政爭,甚至因此分裂出3個新政黨。由此可以看出,內行早已植入DNA,變成了中國國民黨生命一部分。

CC系大戰陳誠,陳立夫被迫赴美

“CC是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控制黨務組織的重要派系。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創辦並領導中央俱樂部Central Club)後,協助蔣介石鞏固了地位,建立了黨務組織體系,但由於長期把持黨機器,被政敵批評蔣家天下陳家黨

中國國民黨政府敗退至臺灣後,出身黃軍校官與系統的陳誠,先後擔任省主席、行政機構負責人,穩坐二號交椅,開始積極拔除CC系在黨內的勢力。19507月,蔣介石宣佈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名單,將陳氏兄弟排除在外。

當時陳果夫已經病重,陳立夫則以參加世界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家赴美,在美國以開農場養雞生,生活苦。1951年陳果夫病逝,蔣介石也沒有讓陳立夫返台奔喪。1965年陳誠去世後,蔣經國接班態勢明朗,蔣介石才召喚陳立夫回台。不過,陳立夫返台後除了當了名資政,也不再接受其他官職,並且致力於推動中醫。

主流與非主流之爭, 新黨誕生

1988年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當時政、黨、軍分別由行政機構負責人國華、秘書長李煥、參謀總長郝柏村掌控。黨內諸大,中國國民黨將處於集體領導,李登輝只是像過渡時期的嚴家淦一樣,位尊而無實權

不過李登輝在就任主席後,並不這樣認1989年,他聯合掌管黨務的李煥把掌管政務的國華拉下臺,讓李煥接任行政機構負責人;第二年又聯合掌軍的郝柏村把李煥拉下了台。1993年,狡猾多端的李登輝又把郝柏村逼退,從此獨攬大權。

在一系列政爭中,宋楚瑜在協助李登輝控制國民黨機器中,發揮了很大作用,這一派人馬,被外界稱主流派;而其他外省籍大,則被稱非主流派,當時黨內的壯人員成立了新國民黨聯機,成非主流派的側翼。

在李登輝把持黨中央之後,新聯機部分成員趙少康、郁慕明、周荃、李慶華、李勝峰等人宣佈出走成立“新”,抨擊李登輝的黑金政治與台獨路線,在上世紀90年代,臺灣第三大黨。如今新主席就是那時候出走的郁慕明。

連宋之爭,親民黨誕生

1994年,臺灣首次民選省長,宋楚瑜代表中國國民黨出馬。不過,他擔任省長後,原本親如父子的李宋關係開始出現變化。1997年,臺灣當局宣佈凍省,將省政府改行政機構的派出機關,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更使宋楚瑜與李登輝及國民黨中央的關係趨於緊張。

1999年,李登輝支持其副手連戰參選下屆臺灣地區領導人。宋楚瑜決定脫黨出走,以無黨籍身參選。由於宋楚瑜在擔任秘書長、省長任內時耕耘了不少關係和人脈,因此面對國民黨、民進黨的夾擊,在次年的選中獲得466萬餘票,大幅領先不到300萬票的連戰,但卻輸給了497萬票的陳水扁。

選後,宋楚瑜集結支持勢力,成立“親民黨”,取代新黨成第三大黨。

連戰開除李登輝,台聯黨誕生

2000年的這一次大選,中國國民黨首次失去執政權,憤怒的黨員們將此歸咎于李登輝。投票當,憤怒的黨員包圍了李登輝的官邸。當時已是黨內明日之星的臺北市長馬英九進入官邸,奉勸李登輝辭去主席一職。隨後李登輝告知連戰打算辭去黨主席,連戰立刻表示贊成,並認愈快愈好

然而連戰接任主席後,李登輝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就陷入了尷尬境地。於是2001年,李登輝的親信黃主文聯合國民黨內的親李勢力,宣佈組織新政黨臺灣團結聯盟”─台聯黨。李登輝並未加入台聯黨,但被台聯黨奉精神領袖,並且幫台聯黨候選人站臺,因此被連戰開除黨籍,李登輝正式與國民黨分道揚鑣。

1988年到2001年,李登輝使中國國民黨分裂出三個新政黨(新黨、親民黨、台聯黨),也讓國民黨島內一黨獨大的局面土崩瓦解。

馬英九與王金平九月政爭

2005年,中國國民黨再次進行主席選。在群眾中擁有很多粉絲的臺北市長馬英九,與擔任立法機構負責人的王金平爭搶主席寶座。結果,馬英九以72.4%的得票率,靠對優勢打敗王金平,成中國國民黨主席。不過,由此也種下了馬王心結

2013年,馬英九以王金平涉及司法關說由,不聽眾人勸阻,逕自宣佈撤銷王金平黨籍,此相當於要把王金平從立法機構負責人的位子上拉下馬。但王金平也非軟子,數次利用司法展開攻防並獲勝,保住了自己的位子不說,還成功借用不滿馬英九的社會輿論,迫使馬英九的倒王攻勢不了了之。經此一役,馬英九在黨內的威望大跌。

嚴重的是,掌握立法機構的王金平不再配合馬英九的行政,致使儘管國民黨掌握行政機構與立法機構,但馬英九依然是隻跛鴨。

洪吳新舊主席

2016年大選,中國國民黨經過一番挺柱換柱的爭議,由朱立倫出馬競選,但國民黨遭受到了比上次失去執政權更嚴峻的後果。朱立倫隨後辭去擔任了整整一年的主席,洪秀柱則在主席補選中,順利當選主席。

洪秀柱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勉力支撐中國國民黨,但依然無法擺平內部錯綜複雜的矛盾和爭議,以至於形成了政令不出黨中央的局面。在520日的主席選中,吳敦義一沖過50%當選門檻,成下一屆主席。

客觀地說,吳敦義能在第一輪投票中過關,並且在大部分縣市黨部都能保持選票優勢,也表明了基層黨員希望結束爭議、團結向前的心聲。不過,主席選之後,由於黨章對中央委員的生方式具有模糊地帶,導致洪吳陣營都堅持要控制中央委員的提名權,雖然目前爭議已告一段落,但洪吳之間,會不會像馬王之間一樣也種下心結的就不知道了。

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中國國民黨敗退至臺灣後的每一次政爭,小則留下心結,大則黨派分裂,每一次爭端過後,中國國民黨都大傷元氣。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這一句歌詞,要做起來,看起來很難。

(作者:趙毅2017-06-12)


台長: 幻羽
人氣(1,510)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略窺當今世局風雲 |
此分類下一篇:略說『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演變(一)
此分類上一篇:習近平的"中國夢"步伐....

幻羽
中國國民黨黨產爭議,指自1945年8月15日日本撤台後,中國國民黨在一黨專政、黨國不分的威權體制時期,在台灣及海外累積龐大黨產所引發之爭議 。來源主要包括遷台資產,接收日產,國庫輸送,以侵佔、徵收、轉帳撥用、賤價收購等手段,將國家資產或私有財產轉成黨產,及經營特權黨營事業等等。
國民黨黨產的正當性長期以來備受爭議,前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1954年2月寫了一封信給國民大會,痛陳政府六大缺失,第一條是:「一黨專政。國民黨之經費,非由黨員之捐助,乃係政府,即國民之負擔。這種國庫通黨庫做法,除共產極權國家外,實為今古所無。」1958年的《自由中國》雜誌也出現批評的聲浪。但由於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多與中國內戰、國際冷戰時期重疊,因此也出現國民黨應政府要求在臺灣、中國大陸、及海外以較不敏感的民間團體身分代政府進行外僑服務、情報蒐集等任務,部分黨產也因政府交待任務而取得,且政府常以資金外方式間接資助,加上國民黨原有資金,使得國民黨黨產歸屬更加難以釐清。
2016年3月10日,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林奕華表示,在1998年底黨產最多時,價值918億元。2000年李登輝交給連戰的黨產估值是808億元,但同時留下1998、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七大控股公司協助企業紓困的虧損。2001年連戰替李登輝時期的虧損認列了427億元的虧損。2004年馬英九接手黨主席時,黨產總值311億元。2014年再交給朱立倫時,減為244億元。朱立倫一年黨主席任內,黨產縮水為166億元。林奕華表示,目前(2016年3月)國民黨只有166億元價值的黨產,主要是非流動性資產,其中中央投資價值154億元(淨值)、欣裕台2億元,國民黨現有辦公廳舍估計10億元,相加後為166億元。
2016年,國民黨中央投資公司承認,194億的土地帳面價值並非市值,部分是取得成本。
2016年7月30日,前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表示,他要移交給連戰時還有8000多億元。不過李登輝辦公室稍晚更正指出,黨產應為「800多億」,不是8000多億元。
2018-04-10 22:17:43
幻羽
國民黨大掌櫃、前國民黨投管會主委劉泰英2016年3月接受《財訊》專訪時批評國民黨選舉亂花錢,爆料說連戰在2000年競選總統時花了120億元,李登輝選總統時花不到20億元。當年的競選總部發言人陳學聖坦言,數字確實是120億,120億其中應該包含其他捐款,後來國民黨中常會有通過這筆預算。陳學聖表示,當年選情告急,沒經費沒辦法動員,就一再追加,像無底洞一樣。而當年國民黨向中選會申報連戰、蕭萬長競選經費僅3億1千餘萬元,3億元由國民黨補助,1千餘萬元為募款所得。
國民黨在黨政不分的黨國體制下,擁有特權,以經營黨營特許事業,黨產資本不斷累積。國民黨黨營事業七大控股公司之架構1992年左右成形,分別為中央投資公司、光華投資公司、啟聖實業投資公司、悅升昌投資公司、景德投資公司、建華投資公司、華夏投資公司。1992年國民黨七大控股公司 稅後盈餘26.1億 1998年稅後盈餘增加至122億。
依據國民黨投資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旗下7大股份公司1998年度財務報告,其資產總額達1470億台幣,負債總額787億台幣,凈值為683億台幣。到1998年底,國民黨七大控股公司總共主控66家企業(包括8家上市上櫃公司以及58家未上市公司),轉投資企業超過300家,其中有資料的43家主控公司總資產超過6000億元,淨值超過2000億元。
2018-04-10 22:18:2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