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習近平在第13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五次全會上宣誓,開始新一屆國家主席任期。
全國人大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中共修憲的提議,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3月22日的觀察中國,介紹了有關事件的分析評論。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
“中共這次修憲,顯現內外巨大落差。明知習近平已集大權於一身,再取消延任限制,必然對習近平形象、中國聲譽、甚至習的歷史定位都造成重擊,為何還執意推動?”試列舉幾種可能性:
一,習堅信須‘紅色基因’統治江山 ,正如大陸學者說的,今後大權不能再落入類似江澤民、胡錦濤等技術官僚之手,必須紅二、三代接棒。但人選還須物色培養,需更多時間,使習必須延任。
二,內部情勢所逼,反腐得罪太多權貴、元老,兇險遠甚於外界所知。與其讓反對勢力等習五年後下臺再翻盤,不如索性延任,斷了那些人希望,取得永久政治勝利。包括王岐山複出新膺重任,‘習王體制’延任,再經若干年改造肅清後,才能放心交棒。
三,習自認‘兩個一百年’‘中國夢’民族偉大復興,包括一帶一路,甚至統一臺灣等雄圖,都須親自掌權才能完成,否則會走上西方政體‘人去政息’危機。
四,有人猜習想學蔣經國,集權終身,再逐步‘扶持’中國走向民主化。但對照習曾感歎前蘇共崩潰‘竟無一人是男兒’,中共也常鄙夷臺灣民主,這種想法幾乎是癡心妄想。習更可能成普亭、李光耀的綜合體。
臺灣《聯合報》的社論稱:
“大陸這次修憲,外界焦點集中在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為習近平的延任鋪路。事實上,習近平的修憲配套工程,旨在將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訂頒的憲法,打造成一部充滿習近平特色的憲法:經濟上維持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政治上則師法毛澤東,集中權力、鞏固領導。”
“習近平擴權及延任的消息傳出後,西方媒體對此多所批評,認為過去西方國家研判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能為其內部帶來更多民主自由,如今證明完全是誤判。而不可否認的是,習近平之所以敢反其道而行,無非是近十幾年來西方民主制度弊端叢生,在面對社會變遷、族群融和、科技興起、邊界模糊等變化時,徒有老套的道德呼籲,卻缺乏進步、有效的因應,導致民粹逆流橫生。歐洲疑歐聲浪四起,川普自棄美國的領導責任,在在都反映了民主的無力與失落。這些,不都是推使習近平走向集權的大浪潮?”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
“習近平並非孤例。縱觀世界各國,無論政體,不少國家都出現了性質和程度不一的政治強人。這一趨勢反襯了西方自由民主體制全球影響力的式微,以及對其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政治反動。後冷戰的世界格局,或將走向新的巨變。”
“以民主方式制度化的權力和平轉移,在冷戰中期逐漸蔚為世界政治主流。這一現象被學界形容為‘第三波民主化’,從1974年的葡萄牙康乃馨革命,逐漸擴散到南美洲和東亞,在1989年的東歐達到高潮,瓦解了蘇聯的專制政治,並隨之席捲沙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諸國。”
“但是,這一趨勢卻在進入21世紀後發生逆轉,開始出現強人政治的苗頭。首先是俄羅斯總統普京。”
“同時,西方國家內部也出現民主疲憊現象,美國選出帶有強人色彩的特朗普總統,西歐國家投票率下降,左右極端主義政黨冒起,都反映自由主義所主導的國際格局,正面臨劇烈變革的危機。雖然中國政府一再強調不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也不準備輸出所謂的‘中國模式’,但其一黨專政下的經濟發展成就,有可能成為其他新興國家參考或模仿的對象。如今進一步打開領導人終身制的大門,對中國自身和國際社會無疑將產生巨大影響;至於是什麼影響,恐怕還需一段時間觀察。”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周突然在北京會見秘密來訪的北韓領袖金正恩,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2018年4月3日的觀察中國,介紹有關“習金會”的分析評論。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由於神秘的綠色列車駛進了北京中央火車站,加上嚴密保安營造出來的緊張氣氛,引起了舉世關注,紛紛猜測是不是北韓領袖金正恩秘密訪華?謎團終於透過新華社解開,坐在列車之上的貴賓果真是第一次外訪的金正恩,他攜同夫人李雪主拜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伉儷,訪華日期是三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擁有先進設備、防彈功能甚至隱藏槍炮的‘移動城堡’現已駛回平壤,完成了一趟石破天驚的友誼之旅。”
香港《蘋果日報》署名李平的社論稱:“中國共產黨和朝鮮人民黨是意識形態的夥伴,但金正恩、習近平先後在2011年、2012年主政後,並未因擁有共同的紅色基因而成為天然的盟友,反而出現兩黨史上最嚴重的公開對抗。去年4、5月,北韓核問題困擾世界,中朝更爆發共產主義陣營特色的報紙罵戰。北韓報章破天荒點名批判中國‘把朝中關係惡化的責任完全推給朝鮮,同時極力辯解中國對美國隨波逐流的卑鄙做法’,而中共官媒則翻出舊賬,指摘金日成挑起韓戰,中國捲入其中,付出了幾十萬人的生命,‘中國承擔了朝鮮當年『任性』與妄動的大部份成本’”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中朝近年來因為朝鮮核導危機,有漸行漸遠的趨勢,中國普通老百姓也出現對朝不滿的傾向,甚至有傳言指習近平討厭金正恩。此番金正恩訪華好話說盡,給足中國面子,中國也給予高規格的待遇,包括央視長達14分鐘的報導,說明兩國都有意修復關係。中國事後第一時間向美國彙報,習近平特別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訪韓,顯示中國想讓美日韓知道,它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仍是要角,可以影響朝鮮的下一步。而習近平提出的中朝關係四項建議,儼然是兩國應對未來的‘指導原則’。”
臺灣《聯合報》的社論稱:“中國大陸與朝鮮融冰,其實有跡可循。三月十七日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時,金正恩便罕見地發出賀電,祝賀中國大陸在習近平領導下能有更大的成就。在各國的賀電名單中,中共官方也刻意將金正恩排列在首位。這與去年十九大時習近平的冷淡態度相比,中共對北韓的態度已有明顯轉變。”
臺灣《中國時報》的社論稱:“全球媒體對5月‘川金會’能否解決美朝戰略目標的分歧,順利達成去核化協議,普遍持保留態度。 ”“金正恩在進行‘川金會’前,先到北京與習近平達成共識與安全保障,讓自己擁有更多談判籌碼,避免被川普吃定。習近平則藉由‘習金會’為5月‘川金會’設置議程,並讓國際社會瞭解中國大陸才是東北亞的老大。中朝戰略目標清晰,共識程度遠高於美朝,中朝的歷史血盟關係再度彰顯。”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國際上一些力量總想干擾和破壞中朝關係,給北京與平壤之間的友好貼各種標籤,散佈歪曲中朝關係的謠言。但中朝關係的根深基實遠遠超過他們的想像,這次習金會應能重新確立他們認識這兩個國家關係的座標,相信世界上真心希望半島和平穩定的力量會歡迎他們今天看到的中朝關係。”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所有博弈,最終都須回歸到美中關係這個問題核心。很難否認,平壤執意擁核,美中各懷心機,制裁延宕、措施無力,美中都有重大戰略失誤;北韓也利用強權間矛盾縱橫捭闔、如魚得水。但美國開始撬動中朝關係基石後,北京出手拉住了金正恩。金正恩訪北京不會空手而歸,有如中朝聯手暗打美國和川普一記耳光,北韓可能回歸成中國對美戰略博弈的杠杆支點或籌碼。在美中貿易戰蓄勢待發下,北京手中又多出一張制衡美國的王牌。”
2018年4月9日,根據義大利《星期新聞》(Settimana News)分析,習近平目前的處境,似乎與當年六四之前的趙紫陽有點相似。時任党總書記的趙紫陽為了擺脫老人政治,以及厘清黨政軍權力的混淆,他的班子提出了所謂的“新權威主義”論,目的是要將所有的決策權統統交由党的總書記執行,今天中共7個常委之中的王滬寧,就是當時這個“新權威主義”論的鼓吹者。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後,趙紫陽還突然之間推動物價改革,解決價格雙軌制下的一系列複雜的經濟問題,包括地方諸侯經濟,但此舉卻引起通脹,商店貨物被搶購一空,並且還引起中共党國元老的猜忌,兩年之後,還觸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天安門事件。
分析指出,在中共十九大和今年的全國兩會之後,党總書記習近平成功地掃除了所有的障礙,將黨政軍大權一把在握,黨對政府和軍方的領導擁有無上的權威。習近平有沒有可能因此而推動改革呢?分析文章指出,當年國際對趙紫陽的改革滿懷憧憬,但經過30年之後,西方對中國的改革似乎已經不再那麼樂觀,對習近平會否推動有如趙紫陽當年未竟全功的改革,懷疑多於希望。
分析指出,西方政治的自由制度其實是從極度高壓權力的桎梏破繭而出。在17和18世紀,英國和法國開始將權力集中在一個領導人的手上,例如英國的奧立佛·克倫威爾和法國的路易十四,他們奪去了自從羅馬帝國在第五世紀崩塌之後,基本上與皇帝共用管治權的一群貴族官僚的權力。
在新的領導架構下,國家所有的官員都須要依賴一個統治者,這個管治方式像是當年耶穌會以及新形成的資產階級所引入的中國模式。官員們成為公僕,而資產階級則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引擎。他們須要個人的本領,取代過去天生獲賦予為貴族的人,官員們要靠他們的政績,而資產階級則要有賺錢的能力。最終,他們權力的效率強大到足可取代皇帝的絕對權力。在英國,這個轉變可以說是和平演變,英皇逐步交出權力,儘管名義上英國還有一個皇室,又或者像法國,演變是血腥的,1789年一群新貴推翻了皇朝。
中國會發生同樣的事嗎?最終的結果又將會是什麼?
分析指出,中共十九大之後將黨的權力淩駕一切之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引起正面或反面的後果。理論上,党國的分界,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後的結果。當時的軍方處於權力最高峰,也是最後真正的權力所在,但它卻置身於黨的管轄之外。
繼而出現的是一個奇怪的政府架構,中共有一個五人政治局常委,由趙紫陽領導,趙也是軍委的副主席,但軍委的主席鄧小平以及另一個副主席、身兼國家主席的楊尚昆,卻不在五個常委之中。
中國在這個時候締造了一個古怪的三頭馬車權力架構,軍委處身權力的最高峰,党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只不過是軍委的副主席。這個架構本身無疑引起混淆,因為党大會重申黨是最終的領導者,因此身為總書記的趙紫陽,其權力理應在鄧小平和楊尚昆之上。
分析指出,猶有甚者,這個架構還擁有其他古怪的機制,例如一個由鄧小平領導,成員都是80歲或以上的党國元老們所組成的委員會,它擁有指導權力但卻不需負責決策,但一旦假如五個政治局常委未能達至一個共識,這班老人就會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其權力之大還在五個常委之上。
分析指出,上述這個架構用意本來是提供一個辨證的空間,防止毛澤東當年一人大權在握的錯誤,從而為這個老人政治提供介入的空間。但由於他們年紀老邁,未能親自過問日常事務,因此將權力交由年輕一輩執行。
這樣一個欠缺穩固基礎的上層建築,跟西方式的權力分配大相徑庭,儘管不太牢靠,但無疑也存在西方三權分立的影子。
不穩固的利益和需求所產生的混淆,兩年之後引發了天安門事件,並且還可能導致中國權力的諸侯化直到今天。
趙紫陽似乎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1988年夏天,趙推出物價改革方案,一下子解放所有的物價,但改革帶來了重大的通脹危機,商店貨物被搶購一空,領導人都為之緊張兮兮。物價改革於是立即被叫停,趙對經濟管轄大權亦遭到旁落。到了1988年秋季,趙和他的一些班底推出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理論,即所謂的新權威主義,當時還算年輕的王滬寧,就是其中一個鼓吹者。
分析指,新權威主義認為,所有的權力都應該集中在党總書記一個人的手上,然後經過必須的架構改革之後,透過民主改革逐步將權力分配。
但這個論調遭到當時的自由派學者批評,因為他們不相信在權力集中之後,會出現一個民主化的結果,中共的元老們則害怕他們會失去權力。這個改革無疾而終,但30年來,民主改革一直是中共的陰影。分析指出,天安門事件源自如下的這個吊詭:到底是趙紫陽的共黨還是鄧小平的軍方造成這個結果?這個吊詭本身又導致1990年代江澤民時期的權力鬥爭。從外空降進入權力核心的江澤民,企圖製造一個空間隔開老人、軍方和當時存在的團體。
這個吊詭一直都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在2002年的黨大會上得到提升。當時的政治局常委增加到九個人,江本人出任國家主席以及軍委會的主席。此外,九個常委各司其職,每一個人都有個別管轄的職權,而當出現職權混淆時,就需要開會討論解決。
不但如此,退休的領導們仍然有權過問和提供意見,他們缺乏透明度,他們之上也沒有任何規管。到了後來,沒有人知道誰是真正的領導人,誰要負起責任。
分析指出,每一個決定都須要經過中國權力走廊反反復複及累人的磋商,唯一的推動能源就是派系之間的利益交換。因此,經過1990年代末改革的國企,管轄大權由自治落入中央手上,國企的資金則為政治野心充當融資的來源,彼此相互照顧利益。
分析指出,周永康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是中國當時最大最賺錢的石油國企的大掌櫃,他爬升到管治全國內外的政法部門的頭目,一個真正的權力核心。憑著這個權力,他幫助當時的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崛起,或者甚至可以說是幫助薄熙來政變。
美國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的情況大致是:權力混淆不清問題越形嚴重,民主化或可能解決問題,分析指出,共產黨大概有一半人認為,民主或可正式解決混亂的問題,而另一半人認為希望繼續延續這個混亂情況,因為他們可以借此而撈取利益。
但金融危機爆發,改變了一切,並且使得幾乎所有的人相信,中國必須審慎作出政治改革。但在此同時,問題依然存在:誰領導國家、誰領導党以及誰領導軍方?誰有能力擔當那一個位置?一切都是那麼的不穩定,每樣事情都依靠個人政治操作的能力。薄熙來對此最清楚不過,並且更利用這個情況顛覆黨。
在過去的五年內,習近平基本上就是要厘清這個混亂的情況,做法就是消除國家、黨和軍方之間的區分,製造一個清晰的指揮制度。
今天党領導一切,領導國家和軍方,已經是非常清晰,同樣非常清晰的,就是再度取得權力中央化的中共,將是一個啟動未來政治改革的地方。當然,沒有人可以肯定這會發生,又或者中國的改革會否達到西方的預期。
分析最後指出,趙紫陽當年的理論30年之後終於可以實現,但中國已經改變,世界亦已經改變,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像1989年那個時候,對北京不再那麼的正面和樂觀。今天中國集權於一人,會不會之後進行權力的分派,又或者會不會達到世界的預期,對此外界顯然會大表懷疑。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定明天(2018年4月10日)在博鼇亞洲論壇開幕式之後,單獨會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率領的臺灣代表團,團員包括錢複、詹火生等,藉會見場合宣佈大陸新階段的對台政策。
這也是習近平一年多來,首次與臺灣重要政治人物見面,預料習近平將提到「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等;也會強調絕不容忍「台獨」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另外大陸也將繼續推動惠台措施,加快給予台企臺胞同等待遇。
蕭萬長則會就繼續深化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提出建議,其中包括卅一條對台措施,希望能儘快公佈細則,以利政策落實。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將全程陪同會見。
這次博鼇論壇也將循往例舉辦「兩岸企業家圓桌論壇」,時間安排在十一日上午,由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複及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共同主持。
博鼇論壇今年主題設定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大陸將針對改革開放採取新措施,習近平將在明天博鼇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題演講,對新的計畫作出最權威闡釋。
習近平可能提出「自由貿易港」政策,博鼇論壇的主辦地海南,可能是自由貿易港的首批試點地之一。這些港口將在政策上享有比現行自由貿易區更大的自由度,並且在市場准入方面更加開放。另外,大陸也將進一步開放金融服務、保險、仲介、和醫療保健等部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