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0 18:08:58| 人氣1,9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對『空性』與『空定』的深解*~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空性』與『空定』的深解*~

的論述,在佛教中源遠流長,如《雜阿含經》有《大空法經》和《第一義空經》,《中阿含經》有《小空經》、《大空經》和《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等等。在部派佛教共通的無我無眾生無壽命之基礎上,更有加上無人而合稱為第一最空之法,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無我無我所,不實來實去,是假名法、因緣法。

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引《施設論》說十空對治薩迦耶見:內空,外空,內外空,有為空,無為空,無邊際空(無始空),本性空(性空),無所行空,勝義空(第一義空),空空。分別說部《舍利弗阿毘曇論》說空定有六空,巴厘小部《無礙解道》說二十五空以釋世間是空

按龍樹《大智度論》,大乘佛教與部派佛教在性空的解釋上有根本分歧:

聲聞:性空有二種,一者、於十二處中,無我、無我所;二者、十二處相自空,無我、無我所。

大乘:十二處,我、我所無故空;十二處,性無故空。

在大乘佛教中,諸法有能生之法及所生之法,所生之法都是因緣和合所出生,而沒有實在自體,不能單獨存在,藉因藉緣故,緣散則滅;終滅故,非真實常住法,故稱自性空。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分成七空、十四空、十六空、十八空或二十空,也歸結為四空。

大乘佛教中,一旦因為說空而忽視了因果業報則被稱為惡取空,也有不准隨便解說空的戒律。

《大品般若經》說十八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苦、空、無常、無我,可名之為由變壞觀空,有可能導致斷滅空沉空惡取空的危險。仍然無所適從、持續流浪漂泊。正知正見的般若正法,由甚深般若智開展,面對五蘊世間,觀照世間諸法,超越其變壞相。正知正見的般若正法,示現諸法實相,世間轉為法界,安住法界就在當下。

顯發真如本心的甚深般若智,如實覺知法界真如,則當下就成為如來,證入不虛妄、不變異的真如法界。甚深般若智開展的般若正法,真正使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真正使流浪漂泊倏然而止,真正使常樂我淨朗朗而現。

近代學者認為,緣起性空是佛教區別於一切宗教或哲學的世界觀。為人所見的世間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所以有生住異滅的現象可見,人們因特定條件下的功用(因緣)來確定諸法的生或滅,任何可見的事物(諸法)都隨著變化而生滅,因此世間萬物沒有所謂的絕對本質(自性)。


《舍利弗阿毘曇論》:何謂空定。如比丘。一切法。若一處法。思惟空、知空、解空、受空。以何義空。以我空。我所亦空。如是不放逸觀。得定心、住正住。是名空定。複次空定六空。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

四空定又云四無色定

一空無邊處定,行人厭患色籠如牢如獄,心欲出離之,捨色想而緣無邊之虛空心,與空無邊相應,故名空無邊定。

二識無邊處定,行人更厭前外之空,捨其虛空緣內識為心識無邊之解,心與識無邊相應,故名識無邊處定。

三無所有處定,行人更厭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故名無所有處定。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前之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捨前之有想故名非想,捨前之無想,故名非非想。又無粗想,故曰非想,非無細想,故曰非非想。行者於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為,謂之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禪八定及四空定

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稱之為八定,這是三界中的色界與無色界所有的禪定,尚未出離三界,亦有生死輪迴,僅是禪定所維繫,禪定若盡,則隨業又漂流投生他道,此四禪的境界,固然遠此前面世間禪來得殊勝,勝過百千萬倍之禪悅,但尚未究竟,亦非佛門弟子所依所歸之處。

初禪的境界,有三天: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二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

二禪的境界,有三天: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三禪的境界,有三天: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即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

四禪的境界,有九天: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即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九天。

根據大涅槃經所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以上是詳細介紹四禪的境界,現在介紹四空定,又名四無色定,何謂四空定?分別如下:

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

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

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粗想(非想) ,又非無細想(非非想) ,做到如癡如醉,無所愛樂清淨無為的境界。

以上就是所謂四空定,依此定而修,必感召生於四空處天,因為此四空處的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的四蘊,亦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處;無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脫三界,故其禪定亦未究竟圓滿,禪定若盡,亦有墮落之日,並非佛弟子所依所歸,應該更上一層樓,以求解脫證菩提。


為什麼器情世界所有萬事萬物的法的本體都是空性的呢?因為,以中觀理論——五大因來觀察、抉擇時,在這個世界上,不空的法微塵許或芝麻許都找不到。很多科學家雖然沒有中觀論師那樣確鑿的教證和理證,但他們憑藉自己的智慧,以儀器等進行觀察、分析時,最後也基本上通達了部分法的空性。因為,他們以現代量子物理學來進行衡量時,很多法都不存在,實在是找不到。所以,這樣的境界很多科學工作者都能得到。總之,不管從哪方面講,一切萬法的本體都是空性的。

然後,從空性中一切萬法皆可產生。為什麼呢?因為空的原因,所以可以產生。也就是說,本體是空性的原因,灰色的種子產生綠色的苗芽之類的由此因生彼果的因果緣起是合理的。雖然這兩種決定(萬法本體為空性,及由此因生此果)在根本不瞭解的人面前有點相違,或像黑色的繩子和白色的繩子搓在一起一樣,或顯現空性時顯現顯不出來,顯現顯現時空性顯不出來;但在真正通達一切萬法為空性的智者面前,這兩者卻是相輔相成的。

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理論比這種空性和顯現雙運的道理更殊勝、更稀奇、更稀有了。所以,除了以這樣的緣起空性或顯空雙運的道理來讚歎佛陀您之外,其他所有讚歎都多此一舉、沒有必要。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唯一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可以開創這樣的顯空雙運之道,其他任何一個宗教祖師或現代任何一位科學家都沒辦法。所以大家皆應懂得這個宣說空性意義的非常甚深的法要,這非常重要!

這種緣起道理,只要一聽到就能真正根除輪回,具有非常大的功德。所以,哪怕是一堂課,我覺得也有非常甚深的利益。漢地有一部《入大乘論》,是印度堅意論師(可能是安慧論師)在龍猛菩薩和佛護論師離開世間後,根據大乘佛教的教義,為了遣除當時人們對大乘教法的懷疑造下的,後在北涼時由道泰譯師翻譯成漢文。裏面有一個偈頌說:“生得值法難,聽說亦複難,生死雖無際,聽法故有邊。”其意是說,得到這樣的法很難、聽說更難,生死輪回雖然無有邊際,但只要聽到這樣的大乘佛法,輪回就有了邊際,從此之後再也不用漂泊於輪回當中了。實際上,此頌所講的法要就是大乘佛教裏面所講的緣起空性,或顯空雙運的妙道。

 

台長: 幻羽
人氣(1,912)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禪門修證指要─本寂無住-1】
此分類上一篇:空~*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