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4 12:39:23| 人氣1,3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禪門修證指要─本寂無住-1】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門修證指要─本寂無住-1】 

               ※平常心是道─江西*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一、不修不坐即是禪

江西大寂道一禪師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經云:「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萬法之根本。

經云:「識心達本,故號沙門。」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於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如,盡是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是事。一千從,理事無別,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迴轉。

譬如月影有若干,月無若干;諸源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森羅萬象有若干,虛空無若干;說道理有若干,無礙慧無若干。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建立亦得,掃蕩亦得,盡是妙用。妙用盡是自家,非離而有立處,立處即,盡是自家體,若不然者更是何人?一切法皆是佛法,諸法即解脫,解脫者即如,諸法不出於如,行住坐臥,悉是不思議用,不待時節。

經云:「在在處處,則有佛。」佛是能仁,有智慧,善機情,能破一切眾生疑網,出離有無等縛。凡聖情盡,人法俱空,轉無等輪,超於數量,所作無礙,事理雙通。如天起雲,忽有還無,不留礙跡,猶如畫水成文,不生不滅,是大寂滅。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大法身。法身無窮,體無增減,能大能小,能方能圓,應物現形,如水中月,滔滔運用,不立根栽。不盡有,不住無

是無家用,無是有家依。不住於依,故云如空無所依。心生滅義,心如義。心如者,譬如明鏡照像。鏡於心,像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不取諸法,即是如義。聲聞聞見佛性,菩薩眼見佛性,了達無二,名平等性。性無有異,用則不同,在迷識,在悟智,順理悟,順事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

如日出時,不合於冥,智慧日出,不與煩惱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不生,即是無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禪。不修不坐,即是如來淨禪。如今若見此理正,不造諸業,隨分過生。一衣一鉢,坐起相隨,戒行增熏,積於淨業。但能如是,何慮不通?久立諸人珍重。 

二、即心即佛

一日謂眾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佛語心宗,無門法門。」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故三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復如是。於心所生,即名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心,乃可隨時著衣喫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三、如何是修道人

僧問:「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問:「作何見解,即得達道?」祖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疎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
,我慢貢高,合一體。故經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

「起時唯法起,滅時唯法滅。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此法滅時,不言我滅。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眾味,住於大海即混眾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

「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於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悟已卻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沈空滯寂,不見佛性。」

「若是上根眾生,忽爾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歷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故經云:『凡夫有反覆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
無迷,悟亦不立。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盡是法性。」

「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汝等諸人,各達自心,莫記吾語。」

               

            ※觀心法要─*澄觀*涼國師語錄 (華嚴宗四祖)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該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沈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知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妄相待;若求去妄,猶棄影勞形;若體妄即,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亡,能所雙,斯亦寂,則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雙亡正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故妄物我,一全收;心佛眾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言窮慮,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忘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鑑象,照而常空矣。

            

                 ※五階三宗─*圭峯宗密*大師 (華嚴宗五祖) 

〈一〉、禪觀五階:萬行不出六波羅蜜,禪門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一禪行哉?然禪定一行最神妙,能發起性上無漏智慧,一切妙用,萬德萬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從定發。故三乘學人,欲求聖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離此無路。至於念佛,求生淨土,亦須修十六觀禪,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性則不垢不淨,凡聖無差。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

1.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

2.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

3.悟我空偏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

4.悟我法二空所顯理而修者,是大乘禪。

5.若頓悟自心,本來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之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達摩未到,古來諸家所解,皆是前四禪八定,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南岳天臺,令依三諦之理,修三止三觀,
義雖最圓妙,然其趣入門戶次第,亦只是前之諸禪行相。唯達摩所傳者,頓同佛體,迥異諸門。故宗習者,難得其旨。得即成聖,疾證菩提;失即成邪,速入塗炭。

〈二〉、禪門三宗:
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

一、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迴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聖功用不同,外境內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身調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此類也;牛頭、天臺、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跡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
無寄宗者:說凡聖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法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此便有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汎參禪理者,皆說,此言便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法。荷澤、江西、天臺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三、直顯心性宗者:
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性。性無相無,體非一切,謂非凡非聖、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聖、現色、現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


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別無佛也。了此天
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養神,聖胎增長,顯發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修、證也。

二云,諸法如夢,諸聖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
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故,妄執身心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業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生滅滅已,寂照現前,應用無窮,名之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然上三宗中,復有遵、慢,隨相、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

 

台長: 幻羽
人氣(1,305)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禪門修證指要─本寂無住-2】
此分類上一篇:~*對『空性』與『空定』的深解*~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