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2 20:13:41| 人氣3,0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2)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2)

 

「經行」就是走路,不要以為走路,就覺得我已經會走路啦!怎麼還須要練習呢?誰不會走路?!這太簡單啦!就是因為你認為太簡單,所以忽略了。是因為你忽略了,因此你還處在「無明行」的世界,能不能把我們無明的衝動轉為「明行」、「明行足」?不要以為很容易就能夠成為「明行足」,這是佛陀十個法號之一,也是解脫者、覺醒者的特徵、特色。所以,不要小看「經行」,經行是有次第、有步驟的,不要以為這很簡便、我都會,這樣很容易被自我意識所欺騙,被自己欺騙都不知道。大家要歸零,從不會、從現在才開始學習,這樣最快、最安全,不要以為自己已經會了。

 

經行,掌握幾個要領步驟:第一、把你的腳步放慢一點,我們本來的腳步都很衝動、很快,而且又急、又粗重,你都沒有覺察到,這樣你的覺性沒辦法開發出來,要學習佛陀那一種「明行足」。看佛陀或那些解脫者在走路,覺得他們如行雲流水在走,好像沒什麼,但是你必須要開發,然後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明行」?

 

講個比喻:如果有位打太極拳的高手,他比一招、劃一招,把整套的十八式、廿四式,或是六十四式的這樣打一遍給你看,這樣行雲流水的打過,你覺得:哇!很好看、很不錯!當他打一遍過了之後,問你:你會了嗎?還不會?好!再打一遍給你看,然後你說:我看第二遍,嗯!我會了啦!或是你跟著他依樣畫葫蘆,再比幾次、再學幾次,這樣你就能夠把太極拳學起來嗎?不要說全部十八式或是二十四式從頭打,現在只要一招,從頭這樣表演一次,然後你也依樣畫葫蘆,以為這樣我已經學會了,但是有那麼容易嗎?

 

如果沒有經過分解動作,沒有經過一個動作、一個步驟去學習,表面上好像會依樣畫葫蘆,會一樣在那裡比劃,但是其中的精髓、核心,就是展現不出來,也許似乎會比個架勢,但是你有沒有力道?明眼人一看都很清楚啊!包括你要開車或是要學習其它的運動,都是要從分解動作開始。

 

所以,現在要把「無明行」轉變為「明行足」,請大家從分解動作開始,這是最快的。怎麼分解動作呢?當你在走路的時候,現在慢下來,在經行的時段盡量慢下來。首先,要先站立好,之後就默唸,先有口令再有動作。第一、「提」,下達「提、移、落、觸」口令,你的腳步才跟著動作,當下達「提」的時候,你的右腳才提起來,提起來還不要馬上往前衝動。提起來,當你下達「移」的時候,你的腳掌才向前移動,下達口令「落」,你的腳掌才往下落下來。

 

再來「觸」,你的腳掌才觸地,觸地之後,你本來的重心是放在左腳,現在重心要轉移到右腳,你的身體才能夠往前,在重心轉移的過程,你的右腳腳掌觸地之後,重量會慢慢的增加,請你去感受腳掌觸地,以及重量增加的過程,包括你腿部的一些變化。腿部、腳部從承受五公斤、十公斤,到廿、卅、五十公斤的重量,看它有什麼樣的變化?這已經是「身念住」跟「受念住」的開發。

 

再來,當把重心轉移到右腳之後,然後你再下達口令:「提」!左腳跟才提起來;「移」!左腳再往前移;「落」!腳掌再往下落;「觸」!腳掌再觸在地上。當觸地上之後,同樣的,再去感受重量的逐漸增加,你左腳整個重心轉變的過程,你的雙腿有什麼樣的變化,這些都要去感受到。當重心移到左腳之後,再提、移、落、觸,右腳同樣的再按照這個方法繼續練習……。

 

練習這些是讓我們的覺察力,清醒明覺、活在當下,而且它會開發出你的覺性,讓你逐漸地覺醒過來。為什麼我們要先下達口令才有動入作呢?因為平常我們身體的各種動作,都是有先下達口令,後面才有跟隨動作,就好像電腦要先下達指令,才會隨著你下達的指令而工作、而動作,我們的身體、身心,都是意念在前引導,都是先有起心動念才會有動作,但是因為平常連結得太緊密、衝動的太快,所以你看不到意念在前引導、起心動念。

 

通常你都是不斷的在衝動、衝動而已,你要把這個衝動慢下來!因為你一開始不容易看到意念在前引導,所以希望大家做慢動作、分解動作。當這個階段熟悉之後,下一個步驟再協助大家深入,如實去觀察到意念在前引導。但是對於第一個步驟,你不可以馬虎,一定要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練習,我們現在只是把本來就存在的現象擴大,就好像把它放大看得比較清楚。

 

本來就是意念在前引導身體,我們只是把它強化或是放大,讓大家清楚看到,一方面幫助大家攝心,一方面幫助大家去看到實相,當你現在認真去練習、去做到之後,再來就能夠協助大家進一步去開發更深層的「明行足」。所以,告訴大家的這些方法,都是很簡便、很實在、很實用,是無價之寶,都已經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好好的練習、認真的去做。當再過幾天逐漸深入的時候,你就能夠體會到修行深層的骨髓,以及甘味,到時候你要開發出「明心」就容易了。

 

第三階段是: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你要如是學。第四階段: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你也要如是學。這個「學」,一方面除了學習之外,你還要有覺知,最主要是你能夠清醒明覺,「學」是包含有覺知、覺察。『覺知全身我出息』,就是在吸氣的時候,能夠清清楚楚的覺察到吸氣跟全身是有密切關係的,怎麼去體會呢?當吸氣的時候,要去覺察到身體有什麼樣的變化?身體有沒有稍微的膨脹?

 

觀察丹田,當在吸氣的時候,丹田會隨著你的吸氣而浮起來,在呼氣的時候,丹田會隨著我們的呼氣而凹下去。現在要把覺察的範圍再擴大到全身,在吸氣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有沒有隨著吸氣而稍微膨脹一點?在呼氣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有沒有隨著呼氣而稍微收縮一點?身體有沒有像汽球這樣,吹氣的時候它膨脹一點,消氣的時候它稍微收縮一點,要去清楚覺察到全身的變化,你的呼吸跟全身有沒有連帶關係?要如實客觀的去覺察,也就是把我們的覺察力從原來鼻頭、人中這一點,慢慢地擴大到丹田,把覺察的範圍慢慢地擴大,然後就像覺察丹田一般的覺察全身的變化。

 

如果以呼吸的四個階段來講,就是點、線、面、空間。從點,鼻頭這個點來到丹田這個線,然後再慢慢擴大全身這個面,你一定要逐步把你的覺察範圍,一開始是要先縮小到一點,然後慢慢地,再以這樣清醒明覺的品質,再把覺察的範圍慢慢擴大、擴大,然後再慢慢地擴大到全身,這是一個滿重要的階段,當這個階段做好了,你才能夠進入到後面第四個階段--溶入虛空。如果這個階段沒有做到,或是你的覺察、你的修行、觀出入息,幾年來都還只是守住一點,你的覺知範圍沒辦法擴大,沒辦法來到溶入空。

 

修行、覺察範圍一樣是有次第、有步驟,從點、線、面、空逐次的擴大,現在協助大家的是來到點、線、面,面的階段。把我們的覺察力,從原來鼻頭、人中這一點擴大到丹田,現在再把它放大到全身,當全身都很放鬆的話,就會慢慢體會到那股波動、脈動,我們的呼吸,會影響到我們全身、我們的脈動,一樣你可以清楚的覺察到,這必須要你的身心寧靜下來,就可以清楚覺察到我們的呼吸跟身體的密切關係。

 

再來,進一步去體會、去覺察到,我們的心律、心跳、脈動跟全身的密切關係,全身不但有隨著呼吸的韻律在收縮膨脹,也隨著我們的脈動在起伏、起伏、波動,慢慢地你會看到,我們的身體就像個海洋,我們看大海、海浪一直在波動、波動、波動,在流動、流動,我們的身體也是一個小海洋,它也是在波動、在脈動、在流動,而我們這個身體的小海洋不是單獨的存在,它是跟整個法界完全密不可分,跟整個大自然完全密不可分,就像海裡面的魚牠能夠活著,不是魚單獨能夠存在,牠是跟整個大海有完全密不可分,大家慢慢去體會。

 

這已經逐漸地協助大家把身心寧靜下來,然後慢慢要去見法,這引導方式都是協助大家,當身心寧靜之後,進一步就是要來止觀雙運,去開悟、去見法。如果你的打坐基礎跟寧靜度不夠的時候,第三階段『覺知全身出息』,你一樣可以用隨息的方式,吸氣的時候從我們的鼻頭開始,然後你就想像它從鼻頭進來、進去,到經過胸部、腹部到丹田,就一個管道。呼氣的時候,空氣從丹田、腹部、胸部到鼻腔出來,就像一個呼吸的全程,這也是第三階段的另外一個含意,全身的意思,也就是呼吸的全程,這樣也可以讓你的覺察力更加穩定在你身體上面。

 

吸氣,你的覺察力隨著吸氣進來到丹田;呼氣的時候,覺察力從丹田、腹部、胸部到鼻腔,這樣你會更加能夠攝心。當你能夠這樣攝心的時候,就把全身放鬆,把你的覺察放在全身,這時候慢慢地穩定下來之後,就會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安息身行』,這時候你的身心會很柔軟,身體會很穩定,而且慢慢地法喜、喜悅就會出來。第五個階段的喜覺支就會慢慢地出來,這都是有關鍵、有訣竅、有步驟。

 

出入息法的第一階段是長呼吸的練習,第二階段是短呼吸,也就是微細呼吸的熟練,第三個階段是來到學一切身息入,也就是覺知呼吸跟我們全身的關係,大家要逐次的去練習,從點、線、面、空慢慢的擴大,前面最重要的是點、線、面要好好的熟練,至於第三個階段,怎麼樣從點、線,也就是從鼻頭、人中移到丹田,然後再擴大到全身,把我們的覺察力放開、放大而已。

 

你覺察的範圍,從原來一個小點再擴大、擴大,如果你沒有一個根據地,你的覺知會很散漫、很散亂,你從一個點開始,逐漸的擴大,它有一個中心點,從這個中心點再擴大,這樣你會很穩定,不會散亂掉,就好像在大海之中,航空母艦是那些飛機的著力點、休息點,有這樣一個航空母艦的一個根據地,它就可以飛翔,如果你有這個點可以讓你的心安住,你的心就能夠可小、可大、可進、可退。

 

所以凝聚力、覺察力要集中從一個點開始,然後慢慢再擴大、擴大,現階段擴大到全身。從丹田到全身,有一個訣竅就是可以把全身當作是丹田,當作是小腹、腹部,腹部,它起伏比較明顯,全身收縮膨脹比較微細,但只要你心寧靜下來,就可以覺察到。當你能夠掌握到放鬆的要領之後,你很快就可以進入到第四個階段,就是你的「身行」會止息下來,身行的衝動都會止息下來。當止息下來的時候,就是漸漸的進入初禪,也就是第五階段喜覺支就會呈現了。

 

很多人在打坐、在修行,但是不容易入禪定,一方面因為觀念不正確,或是方法不正確,導致打坐好幾年、修行好幾年,但還是沒辦法入禪定,或是有的人一打坐,雖然能夠入定,但是他內心渴求的就是禪相、異相,這些是不正確的,也是因為沒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所導致。《阿含經》裡面,佛陀對禪定有相當具體的界定,告訴我們初禪是怎麼樣的情況?二禪、三禪、四禪是怎麼樣的情況?只要你熟練了初禪,懂得進入初禪的要領,然後你又熟練了初禪,則後面的二禪、三禪、四禪,你就知道怎麼樣進入了。

 

當你能夠進入四禪,則你也知道五定到八定怎麼樣進入了。關鍵是在於你怎麼樣能夠進入初禪?進入初禪必需具備五個條件,以現代的翻譯是:尋、伺、喜、樂、一心,以前早期《阿含經》的翻譯,都是翻譯為覺、觀、喜、樂、一心。如果你能夠具足這五個禪支,這樣就可以稱為進入初禪,經文裡面講的很簡短,如果你光看經文而沒有實修實證,你還是看不懂禪定到底講的是什麼?怎麼樣入禪定?你還是看不懂。

 

佛陀對初禪到四禪的界定是怎麼樣?「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初禪的界定就是這麼的簡單。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這是初禪到四禪的敘述,經文是非常的簡短,因為太簡潔扼要,所以很多人看不懂,要深入禪定真的不容易。你只要懂得初禪五支,怎麼樣進入初禪,後面的二、三、四禪就能夠清楚瞭解。《阿含經》講的初禪五支就是覺、觀、喜、樂、一心,以現在的翻譯,覺觀翻譯成為「尋伺」,有尋、有伺、喜、樂、一心。當你具足這五個條件,稱為初禪。二禪,是前面的覺、觀停止了,無覺無觀,所以意思就是剩下後面三個禪支,喜、樂、一心,這叫做二禪。三禪呢?把喜覺支也捨下,剩下樂跟一心,就是來到三禪的境界。四禪呢?再把樂的禪支再捨下,剩下一心、捨念清淨,就是來到四禪的境界。

 

簡單的跟大家講初禪到四禪的重要區別,這是相當重要的說明。初禪五支怎麼樣去修?怎麼樣去做?「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佛教常講三界,一般眾生在滾滾紅塵裡面,稱為欲界;你離開欲界之後,專心用功、禪修,然後能夠進入初禪,這叫做進入色界;進入色界,你能夠經歷初禪到四禪,然後進入五定到八定,就是進入無色界。在禪修過程,你可以清楚的了解自己是在欲界打滾?還是已經來到色界?還是已經可以進入到無色界?

 

如果你沒有禪修的基礎,這些都會只是變成一種名相而已,「離欲、惡、不善法」是非常重要的條件,你要離開欲界才能夠進入色界,進入色界就是進入初禪到四禪的境界,你要得到禪定、要能夠進入初禪,先決的條件是你要能夠離開欲界,所以第一個條件就是離欲,就是離開欲界。離開內心種種的欲求,包括對名、利的欲求,對很多事情的放不下,如果你放不下、離不開的話,你就沒辦法進入初禪,如果你能夠離開滾滾紅塵的種種吸引,不在那裡打滾、追逐名利,就是離開欲界。

 

離開種種惡法、離開種種惡念,如果你帶著對某個人懷有瞋恨之心,你的內心有惡念,就一定不可能入禪定,因為你還在跟欲界的眾生糾纏、打滾,如果你的瞋心還在,有惡念、有惡心、有陷害別人之心,有嫉妒之心、有瞋恨之心,你就沒有辦法進入禪定的。所以惡念、惡行那些要放下,這就是離欲、惡、不善,那些不善的行為、不善的念頭都要放下,因為欲、惡、不善是屬於欲界的是非、善惡、好壞,種種拉拉扯扯、名利的追逐,這些如果你離不開、放不下,心就定不下來,就會很煩躁,你身在禪堂,心呢?卻是在滾滾紅紅塵裡打滾,心靜不下來,離不開欲界就沒辦法進入禪定。

 

現在大家聽聞了「解脫道」,也有心要追求「解脫道」出離苦海,所以大家「離欲、惡、不善法」。有方法、有次第、有步驟,透過出入息法的觀察,讓大家有覺有觀,這個有覺有觀一定要透過「有為法」才有辦法,如果你沒有正確的理解,你的覺、你的觀會是偏差的,而且那個「觀」會是自我意願的投射、自我意思的投射,那不是如實觀。你要保持清醒明覺,如果你還在很昏沈的話,一樣沒辦法入禪定,所以覺性要開發出來,有覺、有觀,這個「觀」的內容是要建立在聞思的基礎,以及建立在正知正見的基礎上,所以「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因為你這時候一心一意的用功,「有覺有觀」就是一心一意的循著某個方法深入用功,當你身心漸漸寧靜下來,也離開欲界的牽絆了,沒多久,漸漸地你就會產生法喜、喜悅,這時候,「禪悅為食」的那一種喜樂,就會產生出來。喜覺支、樂覺支就會自然的產生出來,這時候就可以稱為你具足了初禪,因為你一心一意的在用功,就具足了覺、觀、喜、樂、一心,所以當你能夠來到初禪境界的時候,你的內心不會有任何的煩躁、不會浮動不安,身心是很穩定而且很喜悅的,那一種喜悅不是幾十萬-幾百萬所能夠買來的,內心的安祥是由心靈裡面自然的流露出來,整個法界,就像在幫你按摩、慶祝,這時候你才會體會到放下世間欲界的抓取,竟然所得到的卻是整個法界的慶祝,所以那一種喜禪支、樂禪支會自然的泉湧出來。你要能夠放下手中的抓取,才能夠得到無限,這好像是矛盾的,但事實上就是這樣,當你能夠離開欲界的執取,才能夠得到色界禪定的快樂、安祥。(續)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