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1)
世尊告諸比丘: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若有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若有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悉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我今現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我亦斷五蓋、心穢、慧羸,立心正住於四念處,修七覺支,,得覺無上正盡之覺。
佛陀開宗明義的說這一條解脫道路能夠「淨眾生」,把眾生內心的貪瞋痴、污垢都淨化掉、洗滌掉;「度憂畏」,你的憂悲苦惱、你的畏懼、你的不安,都可以因為這一條「四念處」的解脫道路,而讓把你內心的憂悲苦惱都消除、消失。「斷啼哭」就是你原來在苦海浮浮沈沈,種種的痛苦、種種的煩惱、種種的不安,能夠因為你實修「四念處」這一條解脫道路,而得到解脫自在,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以及那些啼哭,也都會消失。這是治療心病最好的藥,你能夠得正法、見法,走在正確的解脫道上,而這一條正確的解脫之路就是四念處的修行。
佛陀又拿出歷史上的那些解脫者來証明,說明過去的那些解脫者,也是如實走過這一條「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未來的那些解脫者,也一定會走過這一條「四念處」的修行方法,包括佛陀本人。因為這不是信仰、不是道聽塗說,佛陀很篤定的說他也是如實的走過這一條「四念處」的修行道路,而來證到無上正等正覺。
四念住(巴利文:satipaṭṭhāna,梵文:smṛtyupasthāna),亦稱四念處、四念處觀、身受心法,為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行方法。亦稱內觀。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明瞭其身不淨、受是苦、心無常及法無我的本質,斷除所有的貪瞋痴煩惱,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從原始佛教的觀點,四念住被認為是原始佛教修行的核心。《阿含經》云:「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住。」「如是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於此法、律得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在原始佛典中,提到四念住,就是指修行;提到修行,就是指修習四念住。四念住和修行可視為同義詞。
說一切有部把修行此觀列入三賢位中,分為「別相念住位」和「總相念住位」。前者是按身、受、心、法分別觀想,也稱「自相別觀」;後者是從身、受、心、法的總體上觀想,也稱「共相別觀」。《法門名義集》云:「四念處大小乘名有異,觀身不淨、觀受有苦、觀心生滅、觀法無我是小乘四念處;觀身如虛空、觀受內太空、觀心但名字、觀法善惡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處。」北傳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觀之後修四念處觀。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亂心,即是禪定,依四念處以發行人之觀慧,即是毗婆舍那。
((五停心觀是五種觀察事物或者觀想的方法,是為聲聞乘修行解脫之道的最初途徑。分別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五者。漢傳佛教通常以念佛觀取代界分別觀。))
禪坐的姿勢要放輕鬆:脊椎、頭部、頸部、背部跟腰部,讓它保持自然的垂直,是要挺直但是不用力,這一點很重要。這裡所講的挺直,並不是直直的一條線,而是生理上自然的直線。我們的脊椎、背部、腰部,有一個自然的彎曲度,配合這樣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端坐,這樣會最輕鬆。如果你刻意去矯正它,有用力的話,你的腰背會很快就酸痛,而且胸部也會悶。所以打坐的坐姿要放輕鬆,保持正直,頭部不要向前傾,也不要向後仰,要你自己去調整,調整到一個輕鬆的姿勢,這要靠自己去摸索,調整到一個最適當的角度,你坐起來才會很輕鬆,而且全身能夠放鬆。如果姿勢坐不正,當你一放鬆,很容易就會往前傾,或是彎腰駝背,所以打坐的坐姿,自己要調整一下,記得!腰背是挺直,但是不用力。
打坐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強調當遇到腿酸痛時,不可以隨便更換姿勢,你要在那裡熬!熬!如果你硬是要跟腿的酸痛在對抗,這樣很容易形成一種練腿功、練功夫。盤腿方面不要刻意強求,北傳很強調要雙盤,但是泰國他們重視的是單盤,緬甸則是單盤、散盤都可以。所以北傳的佛像都是雙盤的佛像,但是在南傳地區卻是單盤或是散盤。坐姿的重點不在於雙盤、還是單盤,是以你自己覺得輕鬆、自然為主,當然盤腿比沒有盤腿要好。因為盤腿來打坐,身體比較穩重,也比較容易寧靜下來,打坐的時候,當姿勢放輕鬆端坐之後,然後按照出入息法,一步一步的深入,讓你的心能夠漸漸的寧靜下來、安定下來。
有些好高騖遠的人認為:打坐不重要,光是動作就好、工作就好,我們修行是要溶入一切……。修行要溶入一切境界裡面是不錯,但是如果你的打坐基礎不夠穩固,你的心會是很散亂的。沒有定力、靜不下來,你還是一樣在苦海裡浮沈,我們當然沒有刻意強調一定要打坐多久,打坐的功夫要多深,但是你要能夠靜得下來,每天要給自己早晚至少半小時以上的打坐時間,打坐會讓你的心漸漸的安祥、寧靜下來。
如果你靜不下來,而找很多的理由來忙碌,你是在透過各種忙碌來掩飾自己內心的靜不下來。如果內心靜不下來,你的心怎麼清靜呢?怎麼「明心」呢?你這汙垢的心怎麼沈澱下來呢?打坐就是讓我們的心能夠寧靜、沈澱下來,所以不要小看這個坐姿,不要小看禪修的禪坐。
有的人很熱衷於行菩薩道、行善布施,一跟他講說要來禪修、要來打坐,就很頭痛、很頭大,認為:哎呀!我坐不下來!那不重要,我們只要好好去行善布施就是了……。但是幾年下來,你還是停留在佛法很膚淺的層面而已,你的身心都沒有沈澱、寧靜下來,也沒有把汙垢的心沈澱下來,你還是看不到內心充滿貪瞋痴、我慢十個結。因此,真正的苦因在哪裡?那更是看不到,而打坐就是要讓我們的身心寧靜、沈澱下來,當你有這些基礎之後,下一步的「明心」才能夠開發出來。
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內容:
<1>第一念住為身念住,觀察身體為不淨物。身體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乾淨之處,故觀身為不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譯《大念住經》云:「是故比丘修行,以內身(即己身)為驗,觀察其身;或以外身為驗,觀察其身。或其念住,業已成就,不間思惟,余身在茲。是故,諸比丘眾,比丘修行,應如是以身為念,觀察其身。」
其為六種修行方式:1.入出息、2.威儀路、3.正知、4.厭惡作意、5.界作意、6.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漸達到無所依而住,不會對世間事物有所執著。
1.入出息:如實觀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2.威儀路:如實了知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3.正知:在一切行為中保持四種正知:有益、適宜、行處、無痴。《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比庫在行走時,了知『: 我行走。』或站立時,了知『: 我站立。』或坐著時,了知:『我坐著。』或躺臥時,了知:『我躺臥。』無論身體所處如何,只是如實地了知。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4.厭惡作意:是指因為身體不淨,而厭惡身體的三十一個組成部分,以摒除我執。《清淨道論》等義注,通常在此三十一基礎上再加上「腦」而成三十二身分。《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比庫對此從腳底以上、從髮頂以下、為皮膚所包的身體,觀察充滿種種之不淨:於此身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油膏、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
5.界作意:指四界分別,為觀察身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庫,猶如熟練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學徒,殺了牛並切成肉片之後,坐在四衢大道。同樣地,諸比庫,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6.九墓地:是指人死後的各種肉體敗壞的色相:膨脹青瘀膿爛相、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骨粉相。《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如同比庫見到被丟棄在墓地裏的屍體,死後經一日,經兩日或三日,已經腫脹、青瘀、膿爛。他比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無法避免如此。」
有時候會把九墓地分為九種不同的身隨觀業處,和其他五項合為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入出息念、厭惡作意此兩種為安止業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達到第四禪,修習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禪。其餘十二種為近行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
現在用白話來說:第一階段「出息長」,跟第二階段「出息短」,就是第一階段在你打坐的時候,觀察我們正常的呼吸,如實觀察呼吸的進出。吸氣的時候,清楚知道我現在正在吸氣;呼氣的時候清楚知道我現在正在呼氣,而你覺察力的重點,第一個階段是放在人中、上嘴唇的地方,或是鼻腔附近,因為這是你的氣息必須進出的要道、關卡。
把覺察力放在這重要的關卡,一方面你容易攝心,一方面也可以幫助你見法。所以第一個階段,當你坐下來的時候,你就仔細清楚的覺察現在呼吸的進出,第一個階段的呼吸是比較粗糙、比較粗,稱為長呼吸。當慢慢打坐一段時間之後,你的心會漸漸寧靜下來,身心也漸漸的安祥下來,你的呼吸就會漸漸進入比較微細,微細,慢慢也會拉長,所以微細階段的呼吸,就是所講的第二階段--短呼吸的階段。
有的人把呼吸的長短,變成刻意在那裡拉長,或是刻意急促的呼吸,除非你在昏沈而須要予以對治,你才造作的有意拉長或縮短,不然要讓它放鬆,回復到自然的呼吸。在自然呼吸的情況下,你才能夠維持長久;如果你的呼吸有用力、有造作,很快就會覺得呼吸困難或是胸悶,所以覺察呼吸的很重要觀念,就是觀察自然的呼吸,我們只是一個客觀的覺察者,就只是保持清醒明覺。
吸氣……嗯!我知道現在氣息正在吸進來;呼氣……喔!清楚知道我正在呼氣;長呼吸,清楚的知道我現在正在長呼吸;呼吸很微細,我也清楚的知道現在呼吸很微細;當吸與呼之間,如果有停止,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現在處在停的階段。把覺察力放在第一、二階段的時候,你的心很快慢慢會收攝、寧靜下來,如果加上你能夠懂得放鬆的要領,你的身心很快就會輕安起來。所以第一、二個階段,須要大家多花點時間去練習,但一般初學者很容易產生用力或是緊張,就好像小孩子在練習騎腳踏車,總是抓得很緊,或是大人在學開車,總是把方向盤抓得很緊。
當要觀察出入息的時候,通常一開始都會繃得比較緊,但也唯有你去做了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做放鬆?什麼叫做緊?一定要去練習,不要怕失敗、不要怕挫折,沒有經歷過錯誤,不知道什麼叫做正確。
觀察出入息的時候,覺察力第一個所要放的重點,就是在鼻頭,如果你沒有懂得放鬆的要領,就會繃的比較緊,而且在練習一段期間之後,你的氣血甚至會往上沖。因為你的覺察力在上面、又緊的時候,氣血會往上沖,所以有的人會修的火氣大,造成滿臉的青春痘或是滿臉通紅,這都是因為用力加上聚集在一點,所產生的一些副作用,所以我們自己要調整。
其次,覺察的著眼點,除了鼻頭、人中附近之外,自己可以看情況移到腹部丹田,如果你覺得在鼻頭覺察一段期間之後,已經能夠清楚覺察到了,就把注意力轉移到我們的丹田腹部,它會隨著我們的吸氣而膨脹,隨著我們的呼氣而收縮。丹田的覺察反而更容易,因為它的起伏幅度會比較大,曾經有不少學員質疑,腹部丹田的縮收,還是不容易覺察到,為什麼會不容易覺察到呢?因為你沒有放鬆、繃的很緊,只要你一放鬆,腹部一定會隨著你的呼吸而起伏。
如果練習了一段期間,你還覺察不到腹部的起伏,要記得提醒自己放鬆、放鬆,覺察不到是因為你的緊、你的僵化,讓腹部自然的起伏被壓抑下來,只要你一放鬆,它就會自然起伏。看看小孩子或是嬰兒,他們腹部的起伏都很明顯,因為他們的身心很柔軟。所以,你可以把覺察力放在鼻頭,也可以把覺察力放在丹田腹部,這兩個點可以隨著你的情況而調整、更換,覺察力可以放在上面或下面,兩個步驟視情況在調整,你也比較不會把氣血凝聚在一個地方,而產生一些副作用,這是可以有調整的作用的。
注意一點,隨時要提醒自己:呼吸要放輕鬆、放鬆,因為很容易在無意中又會繃緊。再來,當打坐一段期間之後,可能會覺得怎麼又胸悶呢?如果你有呼吸胸悶這種現象,兩個主要的原因有:第一、當坐姿有彎腰駝背、不正確的時候,我們胸部有受到壓迫,也會產生胸悶。第二、因為太用力,要觀察出入息是很輕鬆、很簡單的一件事,但是你因為不熟悉,而變成不是一個客觀的覺察者,很快就會加入主導、主宰,當你有主導、主宰的時候,它就會產生用力,進而干擾到呼吸的正常進出,沒多久就會覺得不順暢而產生胸悶。所以,如果你有這種現象,請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有這兩種情況?自己就要調整、檢查。
再來,你在打坐而身心漸漸寧靜下來之後,沒多久可能會容易陷入昏沈,這時候可以用兩種方法來配合:第一、如果覺得呼吸不容易覺察到或是容易陷入昏沈的時候,你可以深呼吸幾次,深呼吸幾分鐘、幾分鐘,當下深呼吸就又是變成長呼吸,清楚觀察我現在深深的吸氣,兒身體胸部的變化情況,你也清楚覺察到。深深的呼氣,你也清楚觀察呼氣的情況,以及胸、腹部的變化,這是深呼吸,這也可以驅除掉你的昏沈。
就算你沒有昏沈,但是當它漸漸的微細,你的心也很容易跑掉或是覺察不到,甚或是忽略了,沒多久又變成在那裡只是枯坐、空坐,這時候請你配合四個字--「生、滅、變、異」的要領來修行,這四個字含意很深,除了能夠幫助我們攝心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幫助你很快的見法。
「生、滅、變、異」怎麼樣跟呼吸配合呢?當在吸氣的時候,就在自己內心配合默唸一個「生」;當呼氣的時候,就配合默唸「滅」,因為呼氣就像一個現象生起來,然後消滅,所以我們配合這個「滅」字。再來,當吸氣的時候,又配合變化的「變」,默唸「變」字;在呼氣的時候默唸異常的「異」,所以在一吸一呼、一吸一呼,兩次的呼吸之間,你就默唸這四個字--生、滅、變、異。
記得!是現象發生之後,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你才默唸那個字,而不是用你所理解的那個字去引導呼吸,不是用你的意念去引導呼吸,不是用覺察力去引導、去影響它。看到現象我們才默唸,先默唸這四個字除了能夠幫助攝心之外,也是要幫助大家見法。就像小孩子先背唐詩三百首,最初朗朗上口的在背、在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直到他們很會背,但還不了解真正的意思。但是當慢慢他長大,就可以很快體悟到:哦!原來那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所以,「生、滅、變、異」這四個字,只要你身心寧靜下來,又有聞思的基礎,你很快就可以體悟什麼叫做「無常」法印?什麼叫做「無我」的法印?在這個簡便的方法裡面,已經隱藏著協助大家見法的要領,不要小看這些步驟。不要想一些奇奇怪怪的法門招數,例如持一些咒語或是唸一些佛號、符號,或是一些奇怪的修行法門,認為才算啊!認為剛剛以上所講的好像很單純,沒什麼特殊、沒什麼稀奇。
宇宙最奧妙的真理實相,都很平凡、平實、平淡的呈現在大家的眼前,真正最奧妙的,它是用最平凡、平淡的展現出來。真正最好的法門是很簡單、很單純、很樸實無華,不會譁眾取寵,不必耍花俏、不必耍花招。跟大家講的都是乾淨俐落的修法,不用花什麼錢,又很快速、很有效果。(續)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