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二百五十萬年前,乃世界第二大荒漠,僅次於南極洲,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其總面積約9,065,000平方公里,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它位於非洲北部,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撒哈拉」是阿拉伯語صحراء的音譯,源自當地游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原意即為「沙漠」。
撒哈拉沙漠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接阿特拉斯山脈和地中海,東抵紅海,南達蘇丹和尼日河河谷。其最高點在提貝斯提高原的庫西山,海拔3,415米。撒哈拉沙漠可分為三部分: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包括阿爾及利亞的阿哈加爾高原,尼日的艾爾高原和查德的提貝斯提高原)、東部最荒涼,是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
撒哈拉沙漠間隔非洲大陸為兩部分,北非和南部的黑非洲,兩者的氣候和文化截然不同。沙漠南部邊緣是半乾旱的熱帶稀樹草原,阿拉伯語稱之「薩赫勒」。其南部分雨水充沛,植物繁茂,阿拉伯語稱為「蘇丹」,意為黑非洲。
人類於50萬年前,就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邊緣。上一個冰河時期,它還不是沙漠,氣候類似現今東非。約有3萬幅古代岩畫在撒哈拉沙漠被發現,其中約一半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另外還發現恐龍的化石。公元前3000年之後,撒哈拉沙漠則已幾無大面積的植被地帶,除了尼羅河谷和散佈沙漠中的綠洲。
現有約250萬人生活於撒哈拉範圍內,主要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屬於阿拉伯語系的如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撒哈拉最大城市為茅利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較重要城市如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查德的法雅。
依據撒哈拉沙漠裡的岩畫內容,可劃分它們為幾個時期:
(一)史前時期--在始新世的前後。撒哈拉當時並未很乾燥,而是廣闊的河流沖積平原。這階段沒有發現人類活動跡象,因此取名史前,並非當時有岩畫圖像。
(二)水牛時期--約從3萬5千年前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其岩畫主要在阿爾及利亞東南部、查德和利比亞。它們約畫於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之間,使用目前已在當地絕跡的動物奶汁混合顏料畫在岩石上。這些動物包括水牛、象、河馬和犀牛。畫中人物經常戴著圓型盔帽,使用棍棒、斧頭、弓箭,並投擲棍棒擊打獵物,但未見標槍。
(三)黃牛時期--約從公元前7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當地居民開始從事游牧生活,放牧牛、羊。曾經發現陶器和新石器時代經過打磨加工的石斧、石磨和箭頭,及一些打獵用的弓箭。放牧的動物是從亞洲引進。後期並發現一些能聚集較多人和牲畜的村落遺迹。
(四)馬時期--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左右。這時期有跡象已引進了馬、駱駝和奶牛,並從事大規模農業。從腓尼基人學會使用和鍛造鐵器,可能在公元前1220年前後。腓尼基人其時在當地建立了橫跨整個撒哈拉到埃及的大帝國聯盟。
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已變成同於目前的大沙漠,是當時人類無法逾越的障礙。僅在其綠洲有一些居民,商業往來很少能穿越沙漠。尼羅河谷是例外,基於水源充分,這裡植物生長繁茂,成為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雖然尼羅河仍有幾個無法通航的大瀑布,構成商業貿易障礙,但埃及設法將鐵器技術,和帝王觀念傳播到南方的努比亞及更偏南的地方。
公元前500年時,古希臘和腓尼基人逐漸對此地區產生影響。希臘商人於沙漠東部邊緣地帶開發商機,在紅海沿岸建立許多商業殖民地。迦太基人則於大西洋沿岸的沙漠西部開發,但由於大西洋風浪險惡,當地市場也不足,所以他們的探索從未超過現在摩洛哥的範圍。中央集權的國家只分布在沙漠北部和東部邊緣,權力達不到沙漠腹地,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們因此常受到沙漠中游牧的柏柏爾人襲擊。
駱駝是入侵此地的阿拉伯人引進,造成了撒哈拉沙漠歷史上的最大變化。它們使貿易往來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長們將馬匹和工藝品運到南方,南方的薩赫爾王國由於出口黃金和鹽而富裕強大。沙漠綠洲成為商業中心,逐漸被北方的酋長們控制。
這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直到歐洲人發明了大帆船。首先是葡萄牙人繞過撒哈拉去掠奪幾內亞的資源,隨後別的歐洲國家接續跟進,撒哈拉就很快失去了商業價值。
撒哈拉沙漠受到當時殖民者忽視,現代卻發現很多礦藏具有價值,如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油氣資源,摩洛哥和西撒哈拉的磷礦。
在20世紀後期,發現原來撒哈拉沙漠蘊藏豐富礦產,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磷酸鹽通通都有。礦產開採改變了一些國家的經濟面貌,比如: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成為石油出產國;尼日成為著名的產鈾國;摩洛哥盛產磷酸鹽。於是沙漠中出現了公路線、航空線和新居民的居住點。
埃及也不遑多讓,利用撒哈拉沙漠成為觀光產業賣點。旅遊業推出套裝行程,包括到沙漠露營,在無雲的夜空下欣賞點點繁星、璀璨銀河;黃昏時騎駱駝觀賞大漠落日風光;到軟丘上滑沙享受快感;觀察沙漠及綠洲生態;在沙漠中打高爾夫球;到綠洲泡澡……來撒哈拉沙漠會成為生命中一段奇特的探險,旅遊不再只是純觀光。
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是全球陽光最多的地方,卻人煙稀少,每一平方公里不到一個人居住。面積超過900萬平方公里,只有約250萬人居住。因為沒有植被覆蓋,白晝太陽直射,地面氣溫直線上升,夏天白日平均是35℃上下,白天曾經高達58℃,而晚上是7~12℃,冬天曾出現-0.6℃。日夜溫差20℃在這裡不足為奇。撒哈拉沙漠東部陽光最多,年平均日照時間長達4,300小時,也就是平均每一天有11小時45分鐘可以見到耀眼奪目的大太陽。若以年雨量來看,撒哈拉沙漠僅次於南極洲,是第二大沙漠;若以日曬時間而言,撒哈拉沙漠穩居龍頭寶座。
1956年,亨利‧羅特率領法國探險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萬件壁畫。第二年,他將總面積約1萬1,600平方英尺的壁畫複製品及照片帶回巴黎,一時成為轟動世界的奇聞。栩栩如生的壁畫,創作技藝非常卓越,可以與同時代的任何國家傑出的壁畫藝術作品相媲美。在壁畫中畫面顯示,舞蹈、狩獵、祭祀和宗教信仰是當時人們生活和風俗習慣的重要內容。尤其令人不解的是,在恩阿哲爾高原丁塔塞里夫特曾發現一幅壁畫,畫中人都戴著奇特的頭盔,其外形很像現代宇航員頭盔。為什麼頭上要找個圓圓的頭盔?這些畫中人為什麼穿著那麼厚重笨拙的服飾?科學家百思不解,只好把它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在撒哈拉沙漠中心地區, 數千年前落下的雨水在Waw an Namus火山口附近形成了湖泊。Waw an Namus火山上次噴發的時候,受風力影響,黑色的火山灰呈圓形覆蓋了這座火山周圍12英里的範圍內。
儘管有半個岩體埋藏在沙丘之中,沙岩露出來的部分還是比一輛卡車還要大(圖中右下側)。撒哈拉沙漠在雨季充沛的時期,熱帶雨水溶解了周圍的岩石,創造出眾多如釘子般的岩峰。
在Umm al Maa湖的岸邊,海棗以及蘆葦受到地下水含水層的滋養,得以茁壯生長。Ubari大沙海地區有十來個像Umm al Maa湖這樣的淡水湖。
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道,一直以來,撒哈拉大沙漠給人的印象都是遍地黃沙、毫無生機。然而,日前有探險家深入到利比亞偏遠的撒哈拉沙漠費讚地區,在這裡諸多古代文明曾一度繁榮衰退。他們也為世人揭開了撒哈拉沙漠不為人知的一面。
大衛·馬丁利(David Mattingly)是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一位考古學家。他帶領著一個名為沙漠遷居工程(Desert Migrations Project)的工作小組深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腹地。他們駕乘著四輪驅動車在沙漠內馳行,希望能夠找到人類祖先的相關蹤跡。在這次行動中,他們也為我們呈現了撒哈拉沙漠一個暫新的面貌。
費讚地區位於利比亞西南部,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這裡地貌豐富,有沙海、旱谷、山脈、平原以及綠洲。每年這裡的降水量基本不會超過1英寸,有些年份甚至滴水不降,但是在西元前500年至西元後500年的這段期間內,約有近10萬人在此地繁衍生息,並且曾經也一度出現繁榮景象。不得不說,這是人類生存的一個奇跡。
馬丁利表示:"中撒哈拉沙漠是地球表面上'最幹'的區域,這為人類的生存帶來了極大困難。"然而,他稱自己早已被沙漠獨特的景色所折服。馬丁利表示:"我在利比亞工作了30年,從一開始我就被這裡的景色所深深觸動。"實際上,很多人在看到撒哈拉沙漠明亮的陽光以及一望無際的視野之後,就深深被其吸引住了。
休·克萊普騰(Hugh Clapperton)是一位蘇格蘭探險家,他在1822年至1825年的時候深入到了利比亞西南部的沙漠中。1824年11月7日,克萊普騰在沙漠中穿行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垂死的女奴隸。這個女奴"被遺棄在路邊,任其死亡。她的頭部腫脹的很厲害,已經無法行走。"隨後,克萊普騰發現這位女奴主人的僕人們都圍在她的身旁,但他們什麼也沒做,這個女奴就這麼死掉了。她剛死,那些僕人們就拿掉了她身上僅有的幾塊用於遮體的破布條,而她的屍體則被忘在沙漠中無人理睬。
這是5000年前人類在Wadi Matkandush地區刻在岩石上的岩畫,當時雨季還未結束,費讚地區也沒有乾涸。畫上搏鬥的野貓或許能夠為當時在此狩獵的人類提供勇猛之力。
受到不斷變換方向風力的影響,Murzuq大沙海地區的地貌每年幾乎都保持原樣。中世紀時期,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車隊就是靠這些地貌來確定方位的。
撒哈拉沙漠地區天氣變化決定著人類的生活狀況。在乾旱時期,湖泊萎縮,植物也無法生長。等到濕潤氣候出現的時候,湖泊水流得到補充,面積再度擴大。這時,撒哈拉部分地區也會出現如熱帶地區般的景色。人類社區的活動情況也隨著氣候的變化而出現繁榮和衰敗。雨季來臨的時候,呈現一片繁榮景象;乾旱季節到來的時候,人類的活動也隨之出現衰退或者消逝的狀況。
人們是如何找到古時候地下水源的方位呢?沙漠遷居工程的團隊成員凱文·懷特(Kevin White)和尼克·德雷克(Nick Drake)利用從太空中拍攝的雷達影像來確定古代河流和泉水流動後礦物質沉澱物的所在地,隨後,他們就駕駛著路虎車開到這些地點。在這些地方,古人類學家羅伯特·弗雷(Robert Foley)以及瑪塔(Marta Miraz帙n)發現了一些石頭工具、箭頭、火堆、墳墓以及其他能夠證明這些地方曾是人類聚居地的證據。
費讚地區最早的現代居民可追溯到距今13萬年前,他們大都是獵人以及採集者。當時該地雨量豐富,整個地區景色同熱帶地區非常相似。然而,到了距今7萬年前的時候,隨著雨量逐漸減少,費讚地區的居民也逐漸移居。後來,雨季再次來臨,人們也重新回到該地生活。這種不斷的遷徙行為被稱為"撒哈拉泵",指居民隨著氣候的變化不斷在北非地區遷入和遷出。在撒哈拉地區岩石上,人們留下了這座大沙漠曾經存在濕潤氣候的證據。雨量豐富的時候,諸如獅子、大象以及犀牛等動物都曾在此生活過。
在距今最近的一次雨季當中,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這次雨季發生在距今大約5000年前,後來雨季再一次停止,湖泊乾涸,土地逐漸沙化。但是這一次,人們留在了當地,並沒有遷走。石頭上留下的雕刻顯示,人類已經完成了從打獵到圈養家畜的轉變。隨後,人們開始建造城鎮,逐漸發展農業,並且形成了葛拉瑪提亞文明(Garamantian civilization)。
葛拉瑪提亞人最繁榮的時候,當時撒哈拉地區的氣候已經和現在相差無幾。一直以來,許多學者都認為葛拉瑪提亞人是沙漠中的流浪民族,但是根據從他們的首都葛拉瑪市挖掘出來的文物以及馬丁利團隊所做的研究來看,葛拉瑪提亞人實際上是靠綠洲農業來生存的民族。他們建造了複雜的灌溉系統,並且能夠種植小麥、大麥、高粱、以及橄欖等農作物以及食用植物。他們還挖掘了地下溝渠,引入地下水並且引導到田地中。如今,考古學家們仍然能夠探測到這其中一部分總長達到600英里的地下溝渠。據悉,葛拉瑪提亞人建設的灌溉系統良好運行了數百年,但隨後,在雨季儲存的地下水開始揮發消失,葛拉瑪提亞文明也因此消逝。
從第一眼上看,撒哈拉沙漠看起來如同一座屏障,把整個非洲分割成兩部分。但是對於已經在利比亞繁衍生息了數千年的民族來說,撒哈拉沙漠更像是一條走廊。黃金、象牙以及奴隸可以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運到非洲北部,而橄欖油、白酒、玻璃以及其他商品從地中海地區被運到非洲南部。這種貿易方式一直為人們留下了一個固定印象:蜿蜒的車隊穿越高大的沙丘,將人們需要的貨物運抵目的地。
撒哈拉走廊也可能是人類祖先穿越大陸東部,在全球各地繁衍生息所經過的途徑之一。學者們一直認為,早期人類從撒哈拉沙漠南部地區進入歐亞大陸的時候,所走的路線要麼是沿著尼羅河,要麼就是穿越了西奈半島或者是紅海,才進入歐亞大陸。但是現在又有了一種新的觀點:費讚地區可能是一些人類祖先進入地中海海岸長途遷徙過程中所經過的走廊之一。這些人又從地中海出發穿越了西奈半島,最終達到了歐亞大陸。
葛拉瑪提亞文明消逝1500年之後,利比亞政府正投資建造大人工河 (Great Man-Made River),希望這條人工河能夠讓撒哈拉沙漠重現生機。據悉,利比亞大人工河輸水工程是當今世界上輸水管線最長、管徑最大、投資最多的遠距離輸水工程,它把撒哈拉沙漠豐富的地下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北部地中海沿岸人口密集區。之前,調查曾發現在利比亞南部廣闊的沙漠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為了開發利用沙漠地下水,利比亞從1984年起,在撒哈拉沙漠水源地佈置深井群,打井取水,將水用內徑1.6米至4.0米的預應力混凝土管輸送到沿海人煙稠密的大城市,輸送距離長達1500公里。不過,據估計,這項工程預期使用壽命只有50年至100年。
據英國《衛報》報導,歐洲科學家近日提出一項新計畫,在廣袤無垠的撒哈拉沙漠上建設的長方形太陽能發電站,通過利用這片沙漠上豐富的太陽能降低歐洲的碳排放量。
歐洲委員會能源協會的亞倫夫·亞傑·奧爾登在巴賽隆納舉行的歐洲科學開放論壇上發言說,只需要收集照射在撒哈拉沙漠和中東沙漠上的太陽能的0.3%,就能滿足整個歐洲的能源需求。科學家正要求建設一系列太陽能發電站(通過光電池或通過收集太陽熱量加熱水來驅動渦輪產生電流),作為一項分享歐洲大陸可再生能源計畫的一部分。
一種新型超高壓電網能通過高壓直流電纜輸送電流,這種電網將能讓英國和丹麥等國家最終實現輸出過剩風能的願望,並輸入其他綠色能源,例如冰島的地熱能。直流輸電線的能耗比傳統的交流輸電線的能耗低得多,因此利用交流電長距離輸送電流非常不經濟。這個高壓輸電線路網提議已經贏得尼古拉斯·薩爾科奇(Nicholas Sarkozy)和戈登·布朗(Gordon Brown)的政治支持。長期以來一直有人評論說,因為天氣無法準確預測,利用可再生資源從來都不划算,但是該smart grids提議對這項長期評論做出了回應。它的支持者爭辯說,即使在北海的風吹得不夠大,歐洲其他地方也可能有足夠強烈的風,或者陽光會照射到一些地方的太陽能發電站上。
科學家爭辯說,利用撒哈拉沙漠將會特別有效,因為這個地區的陽光更加強烈,非洲北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板產生的電流,是歐洲北部類似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電流的3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大部分成本是由建設連接地中海南部各國的公共輸電網產生的,目前地中海南部各國輸送非洲北部太陽能發電站產生的電流的能力非常有限。據亞傑·奧爾登說,即使北非和義大利之間也將建設高壓電纜,或者利用摩洛哥和西班牙之間現有的輸電線,義大利、西班牙、希臘或土耳其的輸電設施也需要重新改造。
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地中海南部國家也在太陽能方面進行了大量投資,阿爾及利亞已經開始建設一座將太陽能與天然氣結合的大型發電站,預計這個發電站將在2010年開始產電。阿爾及利亞計畫到2020年能向歐洲輸出6000兆瓦特太陽能。涉及這個專案的科學家承認,需要經過多年努力,並要大量投資,非洲北部才能產生足夠供應歐洲的能源,但是他們希望到2050年,在投入大約450億歐元的情況下,該地的產電量能達到100百萬瓦,這比英國各種途徑產生的電流總量更多。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的首席科學家道格·帕爾非常歡迎這個提議,他說:“假設這種方法很划算,如果我們要戰勝氣候變化問題,建設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高壓輸電網就是我們需要進行的改革。”亞傑·奧爾登還認為,通過建設大規模太陽能發電站提高太陽能光伏,有助於降低消費者使用能源的費用。他說:“此刻最大的光伏系統被安置在萊比錫,安裝費是每瓦特3.25歐元。是否我們會意識到,在地中海地區(例如義大利南部),相應的電價是每千瓦15分,這比消費者支付的平均費用更低。”
歐洲委員會下屬的聯合研究中心(JRC)發表它的能源技術戰略規劃(強調把太陽能光伏看成是短期和中期未來要擁護的8大技術之一)時,導致可再生能源高壓輸電網的想法產生。聯合研究中心主管格洛溫尼·桑迪也在巴賽隆納發表了演講,他說:“它認可了一些非凡的事情,如果我們沒將歐洲的資源和發現結合在一起,並且沒成立幾個能源部門,我們將永遠無法達到這些目標。”聯合研究中心的計畫包括燃料電池和氫、潔淨煤、第二代生物燃料、核子融合、風能、核裂變和智慧電網等。桑迪表示,該計畫的目的是幫助歐洲承擔起它應盡的義務,到2020年將能耗降低20%,同時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0%,並將可再生能源產生的能量提高2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