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9 02:16:42| 人氣2,3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坐禪前後常識~

推薦 2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坐禪前後常識~   

 

1. 調身:平時,於朝暮時分進行「瑜伽鍛鍊」,以鬆柔筋骨,活化氣血,打開脈結;每日餐飲,用「生機食療」方式,清除體內多年累積的各類殘毒,以活化神經細胞,將酸性體質轉化成為鹼性體質。一切時,以毗盧七支坐之要點,於行立坐臥間,視身體的「真正需要」,用心仔細調整禪修姿勢;隨時隨地,盡其所能的保持身體的端正、放鬆、自然。

 

2. 調息:初學,宜養成坐時「數息」、「觀息」或「念佛」、「持咒」的習慣,平時無論操作何事,皆應安心於禪修方法,莫使間斷。安心於方法時,切記!莫用心力與頭腦,只是自然「以心觀息」或「以心念佛」,如是息風就會自然柔順緩慢,行者將能因此而順入禪定。

 

3. 調心:內在五識,攀緣外在五塵而起作用時,內在意識,應知眼等五識已起作用;換句話說,外在的肉眼見物時,內在的心眼應知肉眼已見物;外在的肉耳聞聲時,內在的心耳應知肉耳已聞聲,如是「鼻、舌、身」等皆應如是──永遠保留一隻眼睛看著自己,一舉一動皆須觀察得仔細明瞭──必須放鬆身心,放緩肢體動作,才能觀察得仔細明瞭。行者將能因此而深刻的認識自我心識的千變萬化,及人性的善良與醜陋,而逐漸放下種種無意義的執著,並且變得能包容、體恤人性的缺陷,而開展出真誠的愛與慈悲,乃至了悟真如本性。

                                                                

~坐禪~

 

1、備座
準備一個理想的坐位,其範圍包括佈置一個舒適的環境。譬如明暗適中、空氣流通、氣溫恰當、避免吵雜聲、預防被驚嚇等,都應事先留心準備。其次,上座前要把坐位、墊子排好,及準備一條腳蓋巾。若天冷,應多準備一件有頭套的披風,以便坐中需要時披搭。

 

2、墊臀
將身體送上坐墊之後,應先檢察臀部是否平均坐在墊上?是否向前、向後或向左、向右偏斜?坐時須正中均衡才能坐得久、坐得穩,不致久坐,使脊椎受傷。

 

坐時會前傾後仰,跟墊子厚薄有關。一般來講,初學者,大都需墊高臀部,只有少數生理異於常人者,才不需要坐墊。墊子的厚薄,應隨個人生理需求而適當調整,大概雙跏趺坐墊薄一點,單跏趺坐則需墊厚一點,厚度從2吋到4吋不等。「墊臀」主要是幫助脊椎豎直,避免前傾後仰,使久坐不疲。

 

3、鬆帶
將束縛肢體的帶子或裝點門面的飾物卸下,以免阻礙身體的血液循環,及干擾身心的舒適、寧靜。

擾身的贅物,不外是手珠、手錶、眼鏡,男人的領帶、皮帶,及女人的耳、頸飾物等,最好一一卸下或鬆開,坐中才不會有束縛感。

 

4、裹膝
禪修者在坐禪中,會引發潛藏在體內的能量(氣),使全身毛孔張開,促進血液、汗垢、分泌物的新陳代謝。此時,膝蓋部份由於盤腿的關係,毛孔會特別張開,若沒包好,時間一久,即可能形成風濕病。所以每次坐中都應以腳蓋巾包好雙腳,尤其冷天時,更需如此。

 

5、搖身
為何坐前要搖身?因為一般人的心,在動態的生活中,多半處於散亂狀態,因此皮肉筋骨大都持續緊繃,所以上了坐位之後,宜先搖身,將頭、頸、肩、背、腰、臀及盤結的雙腿,經由搖身使各部位逐漸鬆柔,才有助於入靜。

搖身方法如下:
豎直脊椎,順時鐘方向慢慢畫圓圈,晃動全身,做三、五次後,再逆時鐘方向畫圓圈,晃動身體,逐漸讓全身鬆弛下來。搖身時,坐在墊上的臀部及盤結的雙腳也會自然滑到舒服的位置。

 

6、吐氣
一般人體內,常因飲食、工作、壓力、負面情緒?#31561;等,聚集過多污濁業氣,打坐時,宜先作深呼吸,將濁氣吐出。其方法是:「鼻納清氣,口吐濁氣。」吐氣時,兩手置於膝蓋上,然後向前俯身,達極限時,氣也剛好吐完;接著再慢慢舉身端坐,舉身時輕輕吸氣,待吸得飽滿時,再吐氣。吐納時,應觀想全身毛孔同時在呼吸。如是反複做三次──老參可能一次即覺安適。清理體內污濁之氣再打坐,能減少坐禪的障礙。

 

7、微笑
臉上保持笑容──慈容可掬,心才不會枯槁、冷峻、僵硬。不歡喜、不柔軟的心,不易入靜。因此,從外相的微笑做起,以影響內在放鬆,而消除緊張壓力。

 

8、發願
《華嚴經》淨行品云:「正身端坐,當願眾生,坐菩提座,心無所()著。」又云:「結跏趺坐,當願眾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

合掌發願後,即結禪定手印,後端身正坐,遵循「毗盧七支坐法」的次第調身,而進入專注、靜定當中。

 

古德言:「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力能滋潤禪修者枯寂的心靈,激發悲憫眾生的情懷,不致修到最後,變成不顧眾生疾苦的自了漢。發願之重要,從過去諸佛菩薩、十方聖賢,皆依願力而成就佛道,可見一斑。

 

以上八項坐禪的前行準備,凡初學者每次坐禪前,皆應用心奉行,一一做好,才有助於改善從前坐禪的不如法,而從此坐得安心、舒適,禪悅自在。

 

~下座調身~

 

習禪靜坐,上坐前須鬆柔筋骨(先作瑜珈伸展運動),以利入靜禪修;下坐時則須恢復坐禪前的常態,以便於活動、工作。 許多初學忽視靜坐前鬆柔筋骨的運動,以致於習禪多年,仍然成效不彰!有忽視「出靜」(下坐)調身運動,以致坐後身心不適,引起許多弊病,如岔氣、頭暈、身體不舒服等,進而瞋怨坐禪。凡此種種,都是粗心大意所致。

 

1、轉換所緣對象
「所緣」,乃是指坐禪時心意所繫住的「禪觀對象」(方法)。若不將心念從現前的禪定中轉換到下坐的動作上──先轉移到鼻端的呼吸上──則會引起生理與心理的不適感。所以,先從心念上轉換所緣,以利另一段因緣的開展。

 

2、輕吐濁氣
靜坐中,心念與呼吸由粗轉細,漸趨寧靜,潛在能量即逐漸引發出來。這種能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正向能量,有助於身心調理,能將身體內部由於吃五穀雜糧、蔬菜,或呼吸污染空氣,或濫服成藥、打針所產生的毒素,一一排出體外。

 

毒素在坐禪過程中散發出來的方式有多種途徑:有從屎尿流出者、有從涕唾吐出者、有從汗水排出者,也有經由打嗝、排氣、刻意吐氣調息排出者。下坐時,先開口緩緩的輕吐熱氣,有助於調適從靜態進入動態的身心。

 

3、緩慢搖動肢體
靜坐後,心較寧靜,息較微細,因此下坐時,須做些緩衝動作。以腰部為軸心,先順著時針方向,以畫圓圈方式,從小到大,輕輕、緩緩的晃動身體;三到五圈之後,再逆時針方向做若干次,將頭部、頸部、肩部、腰部、腿部等,逐漸鬆動開來,使寂靜的身心慢慢適應,恢復常態。

 

4、散出熱的息風
配合出入息作觀想,將坐禪引發的熱能息風,從全身毛孔釋放出來,不致坐後受風寒而產生頭痛、四肢痠痛,全身無力的不適感覺。

 

5、搓掌按摩全身
坐禪中,若能入靜,則氣機發動,以致氣息遍身,坐姿自然豎直、鬆柔,全身毛孔全開,蓬蓬鬆鬆,舒暢愉快。坐禪完畢,須適當調理,按摩全身,使之復元。所以下坐時,須將意念置於掌心,搓熱雙手掌,後循著眼臉腮後腦後腰手臂雙腳,次第按摩一遍。下坐後,原地作伸展運動或經行(行走)數分鐘,待熱能歇息再活動,以防受風寒侵襲。

 

6、至誠迴向
將坐禪的功德,誠心誠意的迴施給一切眾生,謂之為「迴向」。譬如以「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內容作迴向即是:


慈:願一切眾生,具足快樂及快樂的之因。

悲:願一切眾生,斷除痛苦及痛苦的之因。

喜:願一切眾生,樂於與人為善,常住歡喜。

捨:願一切眾生,遠離親疏瞋愛,常住平等。


獨善自身的修行,不是佛教所主張的究竟行履;兼善天下──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悲智雙運的實踐,才是佛陀所說的圓滿修行。因此,禪修者的修行動機,應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發奮修行。為了培養不忘眾生的悲憫心,同時也為了讓一切眾生皆能獲得究竟利益,所以坐禪後應以誠摯之心,迴向祝願一切眾生,早日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坐禪姿勢~

 

調理坐禪姿勢必須注意七項要點,即:盤腿、豎直背脊、手結禪定印、平放肩胸、頭正收下顎、舌抵上齶、收斂雙目(微張)。七項要點的全稱是「毗盧遮那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的真義是使其光亮清明之意,也就是利用七支坐姿之鍛鍊,使心意穩定、清明,以開展禪定。
以下再深入了解「毗盧七支坐法」:

 

1、盤腿
跏趺坐,俗稱盤腿坐,又可分為「雙盤」與「單盤」兩種,雙盤是同時把兩隻腳掌放在大腿上,單盤則只將一隻腳掌置於大腿上,另一隻腳掌則放在大腿下。不論是雙盤或單盤,當盤腿時,自然生起穩定安適的感覺。盤結的雙腿若不覺麻痛,則能久坐不疲,而自然呈現「坐如鐘」的莊嚴威儀。女性學人盤坐時,足跟應與小腹保持一吋的距離,以預防腹部受壓迫而引生不必要的困擾。

 

初學坐禪,能盤腿而坐最好,若不能則不必勉強,應以坐時舒適、放鬆為宜,坐禪時間也不宜太長,每次約坐二十分鐘,待漸入佳境,再順應心意的需要而逐漸延長時間。

 

2、豎直背脊
脊椎是上半身的主幹,上達頭部下至尾椎,若豎直則身脈正直,能使精微能量自然流動其中,使身心感到舒暢安適,而易於久坐。倘若彎腰駝背或前彎後仰,則會因內臟受到壓迫,而導致氣血阻塞,心意馳散或傭懶、昏昧不明。但也不宜太過刻意用力挺直脊椎及肋骨,才不致造成身心緊張、僵硬,使坐禪徒勞無功──取其中道,鬆緊適中,即是如法。

 

3、手結禪定印
兩手自然放鬆下垂,手掌左右相疊──左掌置於右掌上,掌心向上,手背朝下,兩大姆指相觸結成橢圓形,輕放在腹前大腿上,手肘微向外張。由於兩手掌相接,使氣血互通順暢,所以姿勢容易安穩,心意也易於平靜。

 

4、平放肩、胸
身體端正豎直後,還須注意平放肩膀與胸腔。鬆弛肩部肌肉,使其舒適平展,不可斜向左方或右方。假如平日彎腰駝背,兩肩會習慣向前內含,而導致胸悶;若坐時緊張,使胸部太過前挺,也會造成呼吸不順暢而無法靜心。

 

5、頭正、收下顎
豎直頸椎,收下巴,輕微頷壓喉結,有助於訓練深長的呼吸,及精微能量的順轉與逆轉的輸送運行。

 

6、舌抵上齶
輕閉雙唇,舌尖自然抵在上牙齦。舌部神經極為敏感,所以抵住時不宜用力,久之精微能量上達於頭頂時,舌尖會自然捲折,齒根神經會有浮動現象,皆不用在意。
坐時,若有津液產生則緩緩嚥下,有利於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此要點不論在任何動靜中,皆應練習舌抵上齶,能養成習慣,則利益多多。

 

7、收斂雙目
眼睛是六根之首,心地之苗,極易受外境的吸引而影響心靈的清明寧靜,因此不宜全張。然閉眼又容易昏沉或引生幻象,所以微張三分,將視線安住於鼻尖前端正下方的虛空,持續保持眼睛的靜止不動。假如睜眼過久而覺得疲勞,則可閉眼稍事休息,待舒服後再睜眼用功。然有些禪人已習慣閉目坐禪,若不會昏沉、胡思亂想,閉眼用功亦無妨。

 

「毗盧遮那七支坐法」是古來各宗派行者,在坐禪姿勢與氣脈修煉上所共同遵循的七項要點,各家所述的內容與順序不盡相同,然大體如是。假如每次坐中都能用心依此要點循序調理坐姿,必能早日調順氣血、通暢氣脈,開展心靈的穩定、寧靜與明淨,此即「七支坐法」所隱含的殊勝功德。

正確的呼吸訓練──數呼吸與觀呼吸──更是一種療養生理,活潑交感神經,減少血液酸化,使筋骨肌肉保持光鮮、彈性;以及排除體內毒素,自心臟輸送新鮮血液至全身的好方法──越是深長緩慢的呼吸,越有利於生理的創傷治療與內臟強化,及全面調節內分泌機能,使心靈趨於專一,坐享輕安、寂靜的禪定之樂。

 

呼吸禪法,在中國簡稱「持息法」;又有「數息法」與「觀息法」的概分。若按經典所載,則全稱為「安那般那念」禪法。「數息法」乃是利用禪修者的入息(吸氣)或出息(呼氣)修持數數,以引導心意獲得專注;待心識寂靜時,即開始進行智慧的思惟覺觀,藉以明白宇宙萬象的本質,以及深入探索心物不二的自心佛性,以期早日從生死輪迴的此岸,抵達清淨涅槃的彼岸。所以「數息法」乃是一條橫渡生死業海的「舟航」。

 

數息時,要注意「入息」與「出息」只能二選一來用以修數,才不致令心急迫、緊張。因此頌說:「擇一念數」──不宜入息與出息皆數,才容易令心穩定、專注。

 

呼吸禪法,曾被佛陀──釋迦牟尼佛──譽為「二甘露法門」之一(另一是不淨觀法門),其殊勝,由此可見。

 

數息禪法,對於收攝散亂心,極具特效;觀息禪法,則是在收攝散亂心之後,欲凝心入定,最簡易、快捷的方法。本章將就「觀息禪」的相關法要,在方法上,分為三個步驟,在證量上,分為三個階次,深入探討如何修觀,與修觀過程身心變化的種種徵狀。

「觀息禪」的三個修觀步驟── 第一步驟,修觀「辨識長短的呼吸」 第二步驟,修觀「覺察完整的呼吸」 第三步驟,修觀「安住微細的呼吸」 等等~~~


台長: 幻羽
人氣(2,356)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首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首七(第五篇)
此分類上一篇:禪七修行系列~首七(第四篇)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