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孫堅大勝董卓,然後呂布掩護斷後,董卓則是利用機會將皇帝百官百姓財富都強迫遷到長安。
這裡很有意思,因為中國對戰役的描述都很簡短,沒有說孫堅是如何打贏董卓的細節,或許是董卓早就心生畏懼,不敢全力一戰,一心只想要儘快遷都長安吧,不然董卓的勝算應該很大,畢竟關東聯軍真心想打沒幾個。
接著孫堅又打敗呂布,大軍進入洛陽,這時的洛陽已經因為大火成為廢墟了,擊退董卓,可以說是孫堅最尖峰的時期,進入洛陽的孫堅忽然收到士兵傳來的一個消息,甄官井上,有很異常的天象,於是孫堅命人下到井內,搜尋到傳國玉璽。
據說這是當年張讓等作亂,劫持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人投到井中的。
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缺一角,文字是“受命於王,既壽永昌。
這顆傳國玉璽非常有名,原本的名是叫和氏壁,起源是楚國一位叫和氏獻璧給楚王的故事,過程非常戲劇化,楚厲王收到這顆玉的時候,因為當時鑑定的人認為這只是一顆普通的石頭,於是被當欺君之罪左腳被砍去,然後因為厲王被弒,楚武王即位,和氏不死心又獻璧,不過又再度被鑑定是石頭,於是右腳也被砍掉。
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楚山,慟哭了三日三夜。
直到楚武王死掉,楚文王繼位,楚文王派人調查,接著又令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絕代寶玉誕生,之後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
之後和氏璧被偷竊,輾轉來到趙國。《史記》記載公元前3世紀時期,和氏璧為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惠文王所有。
當秦昭襄王知道和氏璧在趙國,立刻向趙國派遣使者,希望以十五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這就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之後趙國出於對秦國的不信任並未立即答應交換和氏璧,
趙國在內部討論之後,還是答應這條件,然後派藺相如為代表攜和氏璧出使秦國。
其實這個任務九死一生,這時的秦國因為軍事能力很強,外交一向很『鴨霸』,秦國毀約的可能性很大,果然藺相如到秦國之後,秦王的態度就是要靠軍時實力硬要和氏璧然後不給趙國城池。
藺相如於是偷偷叫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飾,走小路帶和氏璧回到趙國。
然後自己也賭命了,秦王發現藺相如真的是人才,最後大氣度讓藺相如平安回到趙國。
之後就有成語「完璧歸趙」這一句了。
孫堅意外得到傳國玉璽,而這個消息不久就傳出去了,不過因為孫堅實力強大,盟軍也不敢強搶得罪,這時關東聯軍終於也意識到了,漢室已名存實亡,天下已經大亂了,開始要搶地盤累積實力了,於是關東聯軍宣告結散,孫堅也因為沒有後援補給,沒有能力在討伐董卓,之後就繼續奉袁術為主,跟劉表大戰搶地盤。
最後孫堅急於求勝,追擊太深,中了黃祖的伏兵,在竹林間孫堅中箭身亡,將星隕落。
在三國演義裡,孫堅因為發現傳國玉璽,遂起私心,藏匿玉璽返回,事跡敗露,給人梟雄的感覺,不過在正史的評價,都是忠臣的正面形容,或許也因為這份忠臣之心,除了舊部屬還有很多忠於漢室的人才願意幫他兒子打天下吧。
孫堅死的時候,孫策才十七歲,不過孫策從小就跟名士交流,透過名士宣傳,名氣不小,而在這段時間孫策認識了周瑜,周瑜的才華在江東一帶的名人都很佩服,因為兩人年紀差不多,也都是年少英雄,兩人一見如故,之後的關係就跟兄弟沒兩樣。
父親死後,孫策將父親孫堅葬在曲阿後,孫策一家舉家遷到江都,守孝結束之後,孫策就去見袁術,希望能將父親的部下都要回來,袁術跟孫策會談見面之後,發現孫策這小子文武雙全,要是壯大之後,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情,不過礙於名聲,加上為了讓孫堅的舊部屬甘心為他效力,袁術於是推辭著說:「我已經任命你的舅父吳景為丹楊太守、你的堂兄孫賁(字伯陽)?丹楊都尉。丹楊可是天下出精兵的郡地,你可前去投奔依附他們,召募義兵。」
袁術這招很狠,有借刀殺人的意思,因為當時孫策的舅舅吳景雖然任命丹楊郡太守,但未到任,留在吳郡曲阿縣,主要原因就是這裡的地方勢力很龐大,另外對附近徐州州牧陶謙來說,孫策的到來,讓他感到忌憚,很想要找機會除掉孫策。
簡單來說,這時的吳景無法掌握丹楊郡的地方勢力,沒有兵力的孫策來此,被幹掉是早晚的事情,果然當孫策帶著母親遷居回到曲阿,與呂範、孫河一起投靠吳景,才募到數百人的時候就遭到涇縣山賊總帥祖郎的襲擊,差一點丟了性命。
後來雖孫策聽取舅父吳景之諫言與孫河、呂範合兵一處共同發兵攻擊祖郎,祖郎敗退,才有了初步的安身之地。
這裡要再提一個人,那就是名士張紘,
很多人應該對他很陌生,但他對孫策的影響力是很關鍵的,甚至不輸周瑜。
吳國有名的江東二張,一位是張昭,一位就是張紘。
當孫堅死之後,孫策守靈的期間,孫策雖然想要繼承父親的遺志,但兵力都在袁術那邊,手中無兵,對未來感到不安的時候,得知徐州名士張紘也正因為母親去世守孝服喪居住在江都。
於是非常虔誠跑去請教未來的方向。
很像劉備當初跟諸葛亮《隆中對》。
孫策跟張紘談論天下大勢時,孫策很坦率說明自己對未來的野心,對話內容根據史冊整理給大家看一下,孫策﹕「目前漢室衰退,天下紛亂,各路英雄豪傑,都擁兵自重,自圖發展。沒有人願意出於公心,扶危濟亂,匡扶漢室。先父曾與袁氏(袁紹、袁術)共破董卓,功業未遂,不幸被黃祖所害。我雖年輕且見識淺薄,但卻有心要建立一番事業。
打算先投奔袁術,讓其歸還舊部;前往投靠盛產精兵郡地丹楊舅父吳景,收集流散兵士,凝聚人心;東據吳郡、會稽(今浙江紹興,為父報仇雪恥,做服從朝廷的外藩。您覺得如何呢?」
因為這時的張紘跟孫策還不熟,於是敷衍著說:「我見識淺陋,況且又服喪在身,對您的事,實在難以幫忙。」
孫策知道張紘是因為跟自己不熟不敢直言於是更加誠懇著說:「您的大名,遠近馳名,名聞遐邇。四方之人,無不嚮往仰慕。我的這些計畫打算,成與不成,由您一言而決。懇求您一定要對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父仇得報,絕對不會忘記您的教悔之恩。」
激動的孫策不知不覺落下淚來。
張紘這時從上到下認真看了孫策,
發現孫策的氣度樣貌確實不是平凡人,於是認真對著孫策說:「當年周朝王道陵遲,齊桓公、晉文公才能應運而起;王室一旦安寧,諸侯就只能貢奉周朝,盡臣子的職分了。您繼承父輩威烈,驍勇善戰,假如真能棲身丹陽,召集吳郡、會稽兵馬,那麼,荊、揚二州自可掃平,報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時您憑據長江,奮發威德,掃除群雄,匡輔漢室,所建立起的功業,絕對不會亞於齊桓公、晉文公,定會功垂千古,流芳萬世,豈止作一個外藩諸侯呢?目前世亂多難,如果您想建功立業,就應當南渡,我將與我的好友一起前去支持您。」
孫策聽了張紘的內心話,非常感動著說:「一言為定!我與您互不違背諾言,不背叛彼此,我馬上開始展開行動!只是我上有母親、下有弟妹,不便同行,現在都託付給您。希望您多加照顧我的家人,使我無後顧之憂。」
因為張紘的緣故,孫策對未來有了大方向,首先第一步就是跟袁術討回父親的手下,當然如前面所說袁術也不是怎麼好人,先是敷衍找藉口推辭,後來乾脆派孫策去前線作戰,為了讓孫策全力作戰,還亂開空頭支票,袁術的用意就是要讓孫策跟父親一樣為他戰死。
只是出乎袁術意料,孫策這小子的戰鬥力不輸孫堅,每次都能完成他指定的困難目標。於是袁術對孫策更加忌妒防備。
每當孫策打下某處的時候,袁術就立刻派自己人去接管,完全把之前答應孫策的承諾都當空氣,
孫策雖然知道袁術不要臉,但是還真沒想過袁術可以不要臉到這種境界,一再毀約,之後孫策又拿下了廬江郡。袁術一樣繼續毀約,叫老部下劉勛當了廬江太守,孫策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最後跟部下討論之後,決定拿出玉璽跟袁術借了三千兵馬,南下自己去打屬於自己的勢力。
果然袁術看到玉璽之後大方答應孫策的要求,反正才三千兵馬,他就不信孫策有多猛,不過正史,其實並沒有孫策用傳國玉璽換三千兵馬的紀錄,不過袁術確實是是孫堅死後拿到傳國玉璽就是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