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今日有機農業的發展,查有資料者,大多起自1920年代後。而最早提出有機農業的國家則幾乎都是已開發的高度現代化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
當我們在談有機農業的發展史時,關於日本的部分一定會提到「岡田茂吉」先生。但與多數推動現代環保運動與知識變革的人士有所不同的是,岡田茂吉並非是一位自然學者或科學家,而是一位實事求是的宗教家。而由岡田茂吉所提出的「自然農法」,雖然他生前已儘量將宗教與農業在推廣上做明顯切割,但不管是剛認識或實際操作自然農法的人,不管是從農法提出的1935年到今日的2007年,許多接觸「自然農法」的人,都不免會在心中聯想到一絲理想性,甚至嗅到一些些「夢想」的成分。
筆者註:然我們亦應由此延伸並警覺到:其實所謂的現代化國家,通常正是生態破壞愈趨嚴重的國家,如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消失;如水源、空氣的污染等環境問題。相對來說,台灣因為現代化的腳步較慢,因此從生態環保到最接近民眾生活的有機農業之發展也起步較晚。但為了追求所謂的「進步」,台灣今日也開始付出沈重的生態代價,如土石流、物種滅絕、核廢料堆置…等問題已一一浮現。
日本「MOA自然農法」的發展
岡田茂吉於1935年提出自然農法後,即使到了1953年「自然農法普及會」的成立,日本當時的有機農業還是不很普遍,多數農民仍選擇使用慣行農法(指施用化學肥料、農藥的耕作方式),一直要到1980年代末期,由於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健康性與安全性特別重視,自然農法才開始較被一般農民採用。同時也因此自然農法普及會在1985年重組,並擴大為「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簡稱為MOA)」。
至今MOA已成為國際性的有機農業推廣及認證機構之一。(資料參考:陳能敏,「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1996)
有趣的是,當實施自然農法的人愈來愈多時(包括台灣目前亦有許多農民是採用MOA自然農法),我們不禁要回溯岡田茂吉最初所提,因為在近代推廣有機農業的奮鬥中,自然農法已產生了許多與「現實」磨合後的折衷和轉變。
假設岡田茂吉現在復活的話,他大概會因為今日MOA所推行的自然農法已變得有那麼些「不自然」而生氣吧!畢竟大家仍推崇他是自然農法的發明者,但實際上MOA自然農法今天的施行細則,已經和岡田茂吉當初所提的有所不同。
更為親近自然的「秀明自然農法」
由宗教家岡田茂吉所創的「世界救世教」分化出來的日本「神慈秀明會」,是至今依然堅持推動自然農法且理念、方式較為接近岡田茂吉的一個組織,所以現在我們通常以「秀明自然農法」的名稱來和「MOA自然農法」做些區分。
當我們把兩者擺在一起做一個粗略的比較時,從中能夠輕易的發現其間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於「肥料的用與不用」,如今多數人普遍熟知的有機農業(農法),是以有機的肥料與農藥來取代化學肥料及農藥的使用。但秀明自然農法採用的卻是一種「不施肥」的作法。
從種植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有機肥或化肥,施肥與不施肥的明顯差別在於「作物的生長速度」,有施肥的農作物,其生長期較短,因此可以較快採收,以一整年有限的時間與土地面積來說,施肥能提高整體產量與確保農民收益,但另一方面我們卻也必須想到,因為有機肥的單價比化肥高出好幾倍,對比不施肥的秀明自然農法,現行有機農業本身包含著很大的成本考量(包括栽種期間還必須使用的其他大量有機資材),這也是今日有機農產會比一般農產品貴上許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若從最終的收成來看,秀明自然農法所栽種出來的蔬果,根據研究分析,其單位營養與有益人體的元素,均較慣行農法的農產品高出許多,甚至也比一般有機栽培的蔬果還要來得高。換句話說,秀明自然農法能夠栽種出更符合人體健康要求的食物。
從農業裡發現一種生命的藝術
未免談的過於複雜,亦因本文非專業的農學研究,在此讓我們回歸農業本質的思考。有人形容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文明的曙光,時代可追溯至一萬年前,而較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更可推至一萬四千年前,只要上過學、讀過歷史課本的人應該還記得,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便是「農耕」。
相較於一萬多年的農業史,有機農業短短不足一百年的發展與當中的歧義,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即使是化學肥料的發明(見註1.註2.),亦不足兩百年的歷史。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人類從新石器時代至現代文明的一萬多年農耕歲月裡,人類幾乎都是使用有機農法在耕種。
那麼岡田茂吉發明的「秀明自然農法」到底有何特殊之處?值得我們去認識、了解與學習的呢?在此我們應該先知道一個訊息,岡田茂吉所提出自然農法並非一時的興起或奇想,自然農法是他利用十年光陰去實際栽種、研究所得的成果。
當他帶著宗教家的眼光從事「農耕」工作並提出「自然農法」時,他所認知與提出的「秀明自然農法」,其實是最為符合生態法則,與接近人類生活的本質的一件事。
當農人不施肥、少除草、提供乾淨水源與潔淨的土壤,並藉由在同一塊土地上一代代的「自家採種」培育,作物便能慢慢回到它原本較為自然的生長過程,最後人們也因此得以吃到健康的食物。同時田間的土地(部分雜草的保留)也提供了昆蟲生存的空間。最後所達成的,不僅僅是農業的永續,也是包含其他物種的一種生態上的永續。
當我們在實施秀明自然農法的土地上,聽見蟲鳴鳥叫,看見颱風吹不倒的水稻(因不施肥,為了尋求養分,水稻根系變得非常發達會牢牢抓住土壤),品嚐到蔬果原具有的野性香味時,我們看見的,已不再是一項人類的產業,而是一種真正能使人獲得健康的生活,我們甚至可以說,從「秀明自然農法」裡,我們重新發現(回到)一種更為貼近土地與生態倫理的生命藝術。
註1. 1842年,英國的農夫約翰‧拉維斯(John Lawes)首度以硫酸作用於磷酸岩石,產生磷肥,可用來覆蓋於土壤的表面,這是全世界最早的化學肥料。
註2. 1909年,德國的化學家夫立茲‧哈柏(Fritz Haber)研究出如何經由氨的合成,從空氣分離出氮的方法。(資料參考:《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一書)
------------------------------------
本文於2007/04/06刊登於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五穀雜聊」專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