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16 20:04:42| 人氣4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守護糧食 原住民智慧國際發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守護糧食 原民智慧國際發光

原民科教部落出發4(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14日電)「原住民文化是台灣和地球接軌的好方法」,清大教授王俊秀陪著5名原住民高中生到荷蘭參加國際會議,分享原住民守護糧食的文化,這群學生讓人看到原民更寬廣的未來。

已舉辦26屆的「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aretakers of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CEI)青年年會」,致力於全世界的中學老師及學生環境教育交流與創新思考。去年台灣首度參加,4名來自台東的原住民學生以部落的小米故事,在匈牙利的會場獲得熱烈迴響。

今年,簡稱「小清華」的國立屏北高中「清華原住民教育實驗專班」5名學生接棒,台東大鳥部落排灣族潘平臣、高雄茂林部落魯凱族簡家洵、台東東河部落阿美族高書辰,以及屏東霧台部落魯凱族李祖兒、屏東竹坑部落排灣族許敬,7月初遠赴荷蘭參加這場國際會議,分享原住民守護糧食的知識。

為了這次活動,他們重回部落尋找祖先智慧,分享原民在狩獵、捕魚、農耕及永續採集的文化。他們也是這場國際會議裡,唯一的原住民隊伍。

「能夠代表台灣,心情既緊張又興奮」,從小跟著爸爸上山打獵的潘平臣報告狩獵禁忌,雖然英文生澀讓他心情超緊繃,但異國文化交流也讓他大開眼界,尤其看到中華民國國旗飄揚海外,更讓他既興奮又光榮。

潘平臣說,「狩獵的過程有許多禁忌,長老們以這些禁忌保護著大自然的子孫,讓它生生不息」。部落耆老常告誡年輕一輩,狩獵時遇到較小的獵物,必須放生,以求永續。然而,隨著時代改變,不當的獵捕使得獵物大量減少,讓他很感慨。

流著一半阿美族血液的高書辰介紹捕魚文化,她說,阿美族吃飛魚有許多禁忌,他們並非一味捕飛魚,而是在飛魚季結束時改抓其他魚,讓飛魚有足夠時間繁衍下一代。而在花蓮馬太鞍還有一種稱作「巴拉告」的捕魚法,利用自然地形營造魚蝦棲息環境,每次捕捉只取夠吃的分量,讓大自然和諧共生。

簡家洵則分享火耕等原住民尊重自然的智慧,他說,原民在休耕時會燃燒土地上的植物,這些灰燼成為肥料,土地則得到休息。

有些原住民學生在山裡長大,部落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但魯凱族的李祖兒因為移居平地,對自己的文化有些陌生。為了做報告,她回到部落訪問耆老,也親自實驗小米栽種。這次赴荷,她交到不少朋友,發現許多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只停留在台北都會,她也邀請大家有機會造訪南台灣,感受部落熱情。

發現村落附近地瓜園開始荒廢的許敬,則是研究地瓜在原民文化扮演的角色。從前對生態議題沒有太大興趣的他,因為這份報告,開始思索糧食問題。

「雖然英語生澀,但比手畫腳也交到許多外國朋友」,王俊秀說,這群原住民學生雖都是第1次出國,但很快就和其他國家成員打成一片,德國團甚至還成為他們的粉絲。

王俊秀說,原住民生態智慧提供全球環境變遷一個很好的思考觀點,雖然台灣的外交處境嚴峻,但解構國界的原住民多元文化,卻是台灣和地球建交的好方法。

這次出國代表的甄選非並單次活動,而是融入小清華的專題課程,所有學生都必須繳交報告,再從中挑選。王俊秀說,這種全班一起培訓的方式,讓所有學生同時受惠,而透過老師講解,也讓原鄉孩子發現,所謂「地產地銷」、「碳足跡」等生態觀念,都是祖先早已擁有的智慧。1010714

(圖╱小清華提供)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傳真 101年7月14日

 

小清華走向國際 大談原民糧食文化

地瓜是除了可以吃,地瓜葉也可當作獵山豬的誘餌!成立兩年的屏北高中小清華原住民專班,到荷蘭參加生態研討會,用英文介紹原住民的主食、獲取食物的方式、狩獵文化、糧食危機等議題。參與的學生透過這項活動,除了更了解部落,也讓國際社會更認識台灣的原民文化。 ( 陳映竹報導)

暱稱小清華的屏北高中「清華原住民教育實驗專班」,有清華大學的師資,課程結合部落文化、全人教育,專收原住民國中生。專班日前到荷蘭參加生態研討會,用英語介紹原民主食。小清華專班二年級的許敬,出身排灣族,以「地瓜」作為報告主題,也和參與者分享地瓜酥。

許敬表示,當時想探討部落是不是有糧食不足的問題,探訪過程驚覺,部落過度仰賴外來糧食,原本祖先類以維生的主食地瓜,已經被稻米取代。許敬說,這份報告他九成都是田野調查,訪問家中長輩、部落耆老,收穫良多,還發現地瓜有其他用途,在魯凱族竟然用地瓜葉當獵山豬的誘餌。

清大校長陳力俊肯定,參加這次研討會是原民多元教育一大突破,不但讓國際對台灣原民文化有深刻認識,未來原民學生也會更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發展。

此外,清華大學從2007年起大力推動國際志工團,參加人數超過百人,動人的服務故事集結成三本專書。

 

原住民科教營 解開月桃葉秘密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5日電)教育部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為原住民學生量身打造科學營隊,內容包括介紹月桃葉的編織公式、輪軸的原理、水質的探究等,環繞部落傳統和老祖宗的智慧。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活動營由屏東教育大學承辦,7、8月登場,課程重視部落生活和野外活動的適應能力,在遊戲中增進原住民文化的認同。

例如「月桃葉的秘密」課程,跨領域介紹月桃的生態環境、與原住民文化的關連,甚至請數學老師,以科學概念破解月桃的編織公式。

月桃是魯凱族、排灣族等常用的工藝原料,曬乾後提取纖維,可以編織成繩索,也可以製成籃子、盤子、涼席。有些部落還用月桃的葉子包裹米飯,製成類似粽子的米食。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表示,原住民族科教營有別於一般營隊,提供學生在學習課程中,瞭解早期部落的生活智慧,增強文化認同。營隊內容除科學理論的介紹,還加入部落探訪,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1010715

 

台長: 綺羅
人氣(4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農業/畜牧業/漁業 |
此分類下一篇:米糠玉米價翻紅 米商臉綠了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水果傳奇 荔枝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