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12 23:17:57| 人氣330| 回應0 | 上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談〈傳唐代張贊佛像〉


  之所以會有這篇文章,起因是在某個論壇見到這張〈傳唐代張贊佛像〉,圖片所附的解說文對這件作品極盡讚譽之詞,但是作品本身所透露出的風格卻顯示出本圖絕不早於明代,甚至於很可能是近代作偽,因此,有了這篇短文。






  老實說,對於這件作品我的看法正好和圖片所附的說明剛剛好相反,我覺得這一件佛像不可能是宋元人的作品,連明人可能都不到,最有可能是清末民初的偽作。

  上文作者在論證這件作品時,認為此畫雖非晚唐張贊真跡,但是可能為宋元民間工匠所作,理由主要有三點:其一,絹色深沉,畫面包漿,顯然年代久遠。其二,畫風古拙,上承唐人。其三,鈐有明代項墨林以及近代劉國鈞藏印,流傳有緒。中間一大段文在評論台北故宮收藏的幾件傳唐人的佛像,基本上我對這段沒有較大意見,同時也和傳張贊的這件佛像沒有太大關係。

  只是我個人覺得,在評論一件古代的書畫作品時,雖然作品的狀態以及鈐印在鑑賞時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是這並不是絕對,若是被這些題跋鈐印牽著鼻子走,往往會對作品產生錯誤的判斷。最重要的,還是要看作品本身, 楊仁愷 先生說的好:「一件書畫藝術品的內容形式決定之後,必然呈現它的時代風貌和各個書畫家作品的個人面目,為鑑別作品真贗的第一意義。」時代風格不符,縱使再多的收藏印或題跋,這硬傷也不可能扭轉作品的真偽。更何況在宋代之後,書畫作偽之風大盛,明清兩朝都有作假高手,許多大收藏家都上過這些偽作的當,民國初年的書畫作偽之風也不減古代,高手如張大千者從八大石濤到唐宋無所不造,甚至於有些作偽者如上海譚敬家就直接以真跡為範本複製,連博物館都被瞞過。畫面顏色陳舊、包漿、或是諸家收藏鈐印,這些都是作假畫的人玩的出的把戲,難不倒的。 傅申 教授在《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一書中,曾直接以國外所收藏的宋元書法真偽作品並陳,相互驗證比較。有趣的是,傅申發現在外觀上,作偽者為了讓作品看起來古老,作舊往往過了頭,許多贗品看起來比真跡還要陳舊。

  回到傳張贊的這件佛像,文中所舉的氣息陳舊以及項氏藏印其實都可以略去不論;畫面可以作舊,偽項氏藏印更是多不勝數,問題的核心,還是在畫作本身所展示出來的風格。

  基本上,在現代唐宋佛像畫像的樣本並不難找,敦煌壁畫以及藏經洞所出諸畫織繡佛、日本寺廟中所藏宋代佛像繪畫尤夥,這些對於了解當時佛教繪畫風格來說都是很好的資料。假如這件佛像真是唐宋匠人作,當時民間佛教繪畫均為師徒相承,基本上風格差異不會太大,但是當我們觀察這件佛像時,很明顯的,這件佛像(其實應該是觀音)的服飾非唐非宋,和傳世唐宋佛教繪畫相比,竟然找不出可以相對應的風格!這是不可能的事,繪畫風格不可能無中生有!的確,這件傳張贊的佛像透露出更古老的因子--這位觀音的服飾樣式竟是北魏造像中的風格!

  和敦煌北魏壁畫人物姿態的扭曲以及流利奔放的畫風不同,這件佛像線條拘謹僵硬,開臉更是十足的清代風格,像是個披了件北魏衣裳卻有著清代面孔的菩薩,蓮花座的畫法也和壁畫相差太大。傳張贊的這件佛像,祖本很可能是,我個人推測,是來自於當時被外國大量掠奪的石刻造像。

  清末民初中國古代藝術品大量流失國外,這點坊間已經有許多著作提及,這是一個浩劫,心痛的是,這浩劫至今猶存。題外話不多說,當時老外為中國古代的佛教造像所驚豔,見獵心喜之餘就無所不用其極的把這些文物弄回他們的國家,並且也出版了不少的圖錄。這些佛像圖錄很可能就是這件佛像作偽者的參考書,這件觀音姿態為站著微往右傾,這樣的姿勢明顯是來自於一佛二菩薩三尊像中佛身旁的脅侍菩薩,衣服樣式確是學自北朝,但是作者想來未曾見過真正的北魏畫像,所以頭冠上的蓮花失了形狀,胸前瓔珞花紋前所未見,而且還幫菩薩穿了鎖子甲!腳下的蓮台也很明顯是抄自石刻造像中的蓮台--壁畫中的仰蓮不是這樣畫的。

  而菩薩的面孔則是純粹的晚期樣式,這樣慈眉善目的風格在中國佛像藝術史中出現已經是明清時代的事了,作者總算還記得唐人畫風尚豐腴,幫菩薩多畫了個下巴。

  基本上會有這樣幫這件佛像「驗明正身」式的文章出現,這件傳張贊的佛像,應該很有可能是私人藏品而非公家收藏,這樣「血統書」式的說明背後可能只有一個目的--抬高這件作品的身價!等到出了書上過譜,過了幾年再推上拍賣場,則又是一件唐宋傳世精品,可以想見一定又會掀起一陣競標風潮。

  唉!

台長: 小葉
人氣(33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