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2-20 13:21:31| 人氣1,1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慢食之後》食物還是垃圾?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喝水的孩子


兩個姪女幾乎是不喝水的,她們喝冰紅茶、果汁、汽水、可樂、菊花茶、冰豆漿,就是不喝水。她們自然的回答:水又沒味道,不好喝!有一天我跟著兩個姪女吃喝一樣的東西,整天下來結果發現嘴巴舌頭始終覆蓋一層食物被唾液發酵後產生的黏稠酸膩感,味蕾變得沉累疲代。我需要喝水。


 


水,在我們的教育認知裡似乎從不被認為是「有營養」的。吃喝當然選擇有營養的東西來攝取。就算打籃球做運動,當時也是猛灌可樂或是運動飲料,喝水是一件不會被我們自然想到的事。水,在我們的生活習性裡好像是「沒有其它飲料時才喝的東西。」


 


水,真的沒味道,不好喝又沒營養?還是我們的生活教育裡沒讓孩子正確地認識水,正確地知道水對身體的重要性?


 


多年品嚐食物和品酒的經驗,讓我養成必須經常將味覺保持在乾淨敏銳狀態中的習慣,而喝水是唯一的方式。味蕾是一個很奇特的器官,會不斷自行「復原」其敏銳度,唯有味蕾恢復正常狀態時,味覺才會回來,味覺恢復,食欲才會出現。


 


每每回想當時觀察兩個姪女吃喝東西的狀況,總很感嘆地覺得,在充滿各種人工調味添如物的零食環境中,在下一代的孩子吃到天然味道的機會越來越少時,「味覺教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健康食品兒童

這個女孩三歲開始就吃一種酵素健康食品。我特別仔細看了瓶子上的服用注意說明與事項這明顯是藥品,絕不是健康食品。

 

有一天我和友人一家三口在餐廳用餐時,朋友太太帶了一盤水者青菜來餵女兒吃。我看到這個五歲小女孩對食物一點都不感興趣,還不時將餵進嘴裡的東西又吐出來。上甜點時,我很熱心地想讓她嘗冰淇淋,朋友夫婦告訴我,平常女兒是禁吃甜食的。

 

我聽到下巴掉下來了。

 

然後我逐漸瞭解這對夫婦是如何管制五歲女兒的飲食:絕對不准吃甜食,因為會蛀牙。還有,幾乎不吃肉或脂肪類,只吃水煮蔬菜。不吃鹽,因為醫生說,一般蔬菜等天然食物裡所含的鹽分已經夠了,不需另外添加。

 

所以這個女孩是靠不加鹽且沒有任何調味的水煮蔬菜維生的?朋友太太說:我們都吃得很清淡,很自然健康。

 

夫妻倆都是高學歷高所得的社會菁英,對兒童的教育非常用心,否則不會如此在意女兒吃的食物,可是……這中間哪裡不對了吧?

 

吃飯和吃藥經常只是一線之隔,而且還界線模糊,互相跨界代用。而當下的天秤卻漸漸傾向拿藥當飯吃的怪界現象。

 

重新回到最原始吃飯和吃藥之間目的上的差別吧?吃藥是為了治病,不是為了藥好吃,或是靠吃藥為生。吃飯則是為了吃飽,然後是為了好吃,為了享受感官上的一種愉悅。

 

所謂的健康食品,至少在歐洲、在法國,是補充營養而非主要的營養來源。既不在於治病亦不在於「當飯吃」,而是在補充不均衡的飲食和營養攝取中匱弱的部分,但絕無法取代食物本身好吃且讓人愉悅的功能。再說,健康食品不是食品,部分營養攝取過多造成身體負擔,更是不健康。

 

我小時候經常要被迫吃魚肝油健素糖,那是在那個物質匱乏時代的產物。然而今天更可怕,更多的科技產品用各種方法告訴我們,這些顆粒藥丸,那些膠囊口服液,是如何地由最新技術發展出來,讓人更健康。吃一顆維他命一日所需的營養都有了;吃兩粒某某膠囊等於吞下多少克的靈芝黃金蜆。

 

我們對「健康」的詮釋是不是有些過度了?有時似乎根本扭曲健康作為一個完整意涵的概念。許多時候我們都過於信賴商品廣告了,相信健康等於營養,等於健康食品,等於該吞哪些「健康食品」。「健康」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均衡飲食、定期運動、保持愉快心境、充足睡眠休息......,而是一個被無數商品廣告金錢利益挾持的心理恐懼。

 

在今日都會發展的時代,親自下廚的媽媽越來越少,很多小孩的「媽媽的味道」已經變成居家附近的小吃自助餐和泡麵了。健康食品往往變成懶人父母不願花心思培養孩子飲食習,享受味道的藉口。而這樣的孩子長大,也只會是下一代懶人父母而已。你怎能期一個從小吃酵素健康食品膠囊長大的孩子,當了父母之後會去烹煮一道道美味的麻婆豆腐、紅燒蹄膀或是清蒸豆豉魚呢?

 

親子之間失去食物這個聯絡感情與感官的管道,也就失去了對食物對味道的熱情,自然也失去了對生產食物的土地的感情。在曖昧模糊的「健康食品」中追求健康的我們,是否同時在逐漸失去食物的感情,生命的味道。

 

做菜給孩子吃,跟孩子一起做菜,讓孩子陪你上市場,陪你一起挑菜一起聞蔬菜水果的味道。帶孩子去大自然看豬是如何養出來的、蔥是如何長出來的、蘿蔔是如何從土裡挖出來的。

 

食物是一片魚一片肉,是一葉蔬菜一塊豆腐,健康也是,尤其是那些經過愛心和雙手調製出來的東西,健康你的身體也健康你的心靈。真正的健康是快樂,是無法濃縮在一顆最新科技製作出來的藥丸裡的。

 

閱讀食品

多數人買東西很少看成分表。製造商會特意將你想看到的、會聯想到的健康的字眼放大,而未必想讓你知道的東西,字體往往微小如蟻。

 

我是花很多時間在超市讀東西的人,或更明確的說,讀產品成分表。和朋友狂超市。朋友推著籃車一路趨前,不久堆滿一車子的東西要去結帳,轉頭看,我還留在五分鐘前的架子旁細看一盒餅乾或是一片巧克力。朋友繞回來問我在看什麼。我指指盒子:成分表啊!滿有趣的。朋友問:成分表有啥好看的?

 

成分表才好看呢!

 

你知道買的洋芋片是洋芋粉合成的還是整顆馬鈴薯切片的?是用橄欖油花生油還是葵花油炸的或是混合油炸的?含有多少鹽分熱量?那片巧克力有多少比例的可可?是純可可脂還是混了植物油?有加的是天然香草還是人工香草精?加了防腐?色素?人工糖精?果汁是濃縮還原還是天然原汁?優格是奶粉調泡還是天然鮮奶?還有越來越多一般人看不懂的,像偈語梵文又像生化科技的奇怪字眼和名詞。

 

食物成分表簡直是佛家「一沙一世界」的徹底體現。可惜,不是所有的微觀世界都「一花一天堂」。工業食品尤其如此,經常讓人讀得驚心動魄。

 

比如,我買的這一袋比其他品牌貴一些的洋芋片。陽光般橘黃色的紙袋一畫著可愛的黃色太陽,幾片炸得金黃油亮的薯片圖樣,非常誘人。右下角有幾顆綠色橄欖圖案,周圍有一圈字體:添加橄欖油。產品名稱也是大大地寫著;橄欖油薯片。

 

用「橄欖油」這個字樣成了這份商品最大的賣點,我相信許多人衝動買下這袋薯片有不少是衝著「橄欖油」這幾個字,以及這個字後面長久以來蘊含「橄欖油=健康」的意識型態。細看後面的成分表,橄欖油量僅有4%,而葵花油含量卻高達34%(那其他62%的油是什麼?)嚴格來說,廠商並沒有欺騙,是橄欖油這個字在作崇,而生產行銷者知道如何操作這種消費心態,讓你掏出口袋佳的鈔票。

 

產品成分是瞭解你所消費的產品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產品名稱、標籤圖案、放大字樣…..很多不是資訊,是廣告、是賣點,是要你掏錢消費的「陷阱」。

 

多數人買東西看製造日期、有效期限,很少人看成分表的。

 

為何我們那麼不在乎拿什麼塗抹清潔自己的身體,拿什麼餵養小孩?

 

其實許多時候我最在意的是食品中的人工添加物,防腐劑、人工甘味、糖精、味精、甜菊素……以及族繁不及備載的色素編碼和無人看得懂的名詞。製造商會特意將你想看到的、會聯想到的健康的字眼放大,而未必想讓你知道的東西,字體往往微小如蟻。比如,我就買過一包瓜子,包裝上大大地寫著:無添加漂白劑、防腐劑,可是成分表裡卻有我不想要的人工添加物──甜味劑。

 

幾年的心得發現,人工添加物的花樣種類簡直隨著我們發現宇宙的星體數字一起大量增長。不想吃無添加人工物的食品快要接近天方夜譚了。

 

我發現廠商在生產上卻是偏向逼近添加物極限,以圖其商業上的便利(不易腐壞、更具賣相、更有味道、更鮮豔美觀......

 

請仔細想想,這是你願意讓家人小孩吞下肚的東西嗎?

 

當一瓶飲料、果汁、優格、果凍裡的人工糖分香精和色素的營養價值遠超過一瓶水與一罐牛奶時,還值不值得呢?

 

在我們這個越來越工業化的時代裡,產品工業化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但是相對的,我們也有比以前更多的保存儲存食品的選擇與技術。產品標示應該讓更多的資訊透明化。你可以用一個小小的動作讓生產者少放一點防腐劑,讓我們的下一代少吃點色素。

 

而我也相信,越少人工調味的干預能讓食物更健康,也讓食物的品質更提升,也更提升我們的飲食水準。

 

換個方式吃鹽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鹽攝取量是5克,而根據調查,臺灣人經常攝取的量高達每十五克,是建議量的兩倍以上。

 

鹽在食物烹飪、味道調理上是不可缺乏的,少了鹽,人體肌肉無法運作,腦部活動也會受到影響,心臟停止跳動......然而鹽卻不是如多數調味料那樣是來自植物,也不是生物,而是像石頭那樣是種礦物。

 

鹽和糖某個地方很相似:精緻過的工業鹽或糖都已經失去天然成分裡的微量元素。少了微量元素,糖,說穿了,不過就是熱量卡路里。鹽也是如此,無論從海水提煉或是鹽礦裡挖出來的鹽,本身都帶有這些人體血液不可缺乏的微量元素,比如鎂和鉀,它們可以幫助代謝排除體內的鈉含量。它們也是維持水分含量和肌肉神經運作的重要動力。

 

吃進越多的鈉,就需要越多的鎂和鉀來代謝排除。問題是我們很少在食物裡攝取這類的微量元素,但是卻經常從工業精鹽調味的食物中,吃進各種鈉含量高的食品。

 

人工合成的工業精鹽排除了微量元素,剩下的氯化鈉,經常還了碘。

 

碘的缺乏一度是世界性的問題,而且總是和食物匱乏相關聯。但是一般正常飲食且不匱乏的社會不有缺碘的問題,因為碘在很多食物裡(海鮮、蛋、穀類、蔬菜..等)都有,很容影攝取到。

 

缺碘固然會造成甲狀腺腫大,但是食用過多的碘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小:人體七十五%的碘都儲存在甲狀腺裡,以調節荷爾蒙的分泌。過高的碘會造成代謝失調和免疫功能減弱。

 

臺灣人經常攝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鹽攝取量之兩倍以上,如果沒有足夠的鎂和鉀來代謝,人體內積存過多的鈉會造成人體代謝的負擔。因此,除了注意鹽分的攝取量以外,富含微量元素的天然鹽(海鹽或岩鹽),才是適合當前臺灣人飲食的調味鹽。

 

鹽的辯識很簡單,成分表示為「氯化鈉」的就是工業合成的精鹽。一般天然鹽色澤沒有精鹽那般的雪白潔亮,因為還有各種礦物質成分,所以通常帶點灰色,或是暗沉的白色、淡玫瑰色等。未精粹化過的岩鹽有時含有高達九十種稀少的微量元素。

 

法國一本著作《鹽》引起相當討論,尤其是針對工業食品中鹽的含量和工業經濟的關係工業食品(罐頭、零食、調理包等)裡的鹽含量經常是一般家庭烹煮時的七、八倍,而且很多甜類食品裡也加了不少鹽。

 

該作者解釋,因為鹽分高可以保持水分,對於某些次級品可以提高重量,降低售價。而且因為鹽也是提味的東西,是掩蓋次級食材或是廉價品最便宜的方式。

 

另外教人吃驚的是,作者繼續研究推論下去,他認為大量高鹽背後隱藏一個更重要的經濟因素:因為鹽(嚴格來說是鈉)會造成口渴,人體會發出需要水分的信號,而這些工業食品商經常也是飲料廠商。

 

根據一項估計,如果法國人每人每天的食鹽量由11克降成6克,將會造成33億飲料市場的流失,相當於一人一天一瓶鋁罐飲料的量。可以想見無論是對生產廠商或是其上游供應商在營業銷售上會有多大的影響。

 

臺灣即使缺乏這方的研究調查,但想必工業食品含鹽(鈉)量和飲料的經濟共謀結構不會比法國好到哪裡去。

 

臺灣已經離開因為食物匱乏而缺碘的時代,也早從農業的體力勞動時代成為以勞心為主的服務業時代,不再需要在食物裡多點鹽來補充耗失的鹽分,反而要注意的是如何攝取以及攝取何種鹽。

 

我們經常聽到少糖少鹽少油的飲食理念,對鹽分的概念在攝取量上也跟著時代轉變了,但是在實際生活裡,仍舊是陷阱處處。鹽不是健康的絕對殺手,它一體兩面,端看你如何抉擇。

 

健康的營養觀念

整件事裡最讓人憂心的是,生產商黑白不分到連「阿斯巴甜」都不認為是人工添加物。「古早味」、「傳統手工」這樣的字語,現在只是空殼的廣告術語。

 

臺灣朋友打國際電話到巴黎跟我訴苦:他最近買了一袋號不加糖精、不加人工添加物的蜜餞。東西寄到家了,拿成分表起來一看,「阿斯巴甜」赫然在內!

 

「阿斯巴甜不是糖精人工添加物是什麼?」我找了好久,找遍所有的超市賣場,真的找不到只用簡單的鹽和糖製作的蜜餞。所謂的古早味、古法製作,都是鬼扯。

 

只是我自問:人工添加物有其法令標準規範,但是有無道德上的界線?可以用天然糖為何要以人工糖精取代?可以真空包裝的為何要加防腐劑?可以單純地吃天然的食品,為何要吞下大量的化學合成的各種東西?

 

現代食品有無一塊沒有人工化學添加物的最後淨地?

 

我偶爾也吃含防腐劑的泡麵、泡過氯水消毒的麥當勞雞塊、買有添加色素的豬肉香腸,我很清楚地意識到,活在今日不可能逃過無所不在的殘留農藥或人工添加物。

 

但這不表示對自己下肚的東西無所謂的照單全收。一切都是相對的,對於人工添加物,農藥殘留、生長激素、賀爾蒙或是防腐劑,我面對的態度是:能不碰就不碰,能拒吃就拒吃。並不因為劑量不會引起疾病或威脅健康,就毫忌憚地統統下肚。換句話說,食物是為了好吃而且對身體有好處,而不是「反正吃不死人」。

 

簡單地說,這是個意識的問題:作為一個消費者,對這些東西的存在,我們的態度是什麼?警覺,還是無所謂?如果為人父母,你對孩子吃進身體內東西是不是漠而不聞,視而不見?

 

為何要用阿斯巴甜取代傳統天然的蔗糖或白糖呢?網站答:因為糖尿病患也可以吃,怕胖減肥瘦身超重的人也都可以吃,因為這類人工添加物的甜度是天然糖的兩百到四百倍,熱量則低很多。

 

當然怕胖怕熱量的潮流也是重要原因。今天為了各種病因、特殊狀況或是商業利益的產品而發展的人工代糖種類已經多達兩百種,並且以各種形式潛入各種食品成分裡,鋪天蓋地,我們幾乎沒有選擇,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身體健康的人被動地、無所謂地接受了這些被人工添加物扭曲過的食品。

 

消費者的無警覺,被動漠然或無所謂,某種程度決定了生產製造商使用這些添加物的態度和透明性。政府公權力只能訂出添加物可能危害人體的上限標準,卻無法訂出食品製造的最低道德標準。

 

「消費意識」其實是個教育問題,政府如何教育民眾對於各種食品添加物的認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專家對一般民眾的教育媒體對正確資訊的傳播,還有,民眾對政府公權力的監督要求.....這些層層交織構成的教育網路可以形成一個對食品工業的嚴謹監督。

 

最令人憂心的是,生產商黑白不分到連「阿斯巴甜」都不認為是人工添加物。「古早味」、「傳統手工」這樣的字語本來是一種傳統價值的復古說法,現在很多時候只是空殼的廣告術語。弔詭的是,這些術語顯然還刻意跟健康自然掛勾結合,變成消費陷阱。

 

那些標榜強調追求古早味的料理人或食品製造商,可不可以也同樣傳統復古,只用老祖母用的、大自然中取來的材料和作法呢?還有,身為消費者,面對這種現象,你的態度和立場又是什麼?

 

台長: 小黃狗
人氣(1,1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守護我們の地球】 |
此分類下一篇:《慢食之後》好好吃,救地球!
此分類上一篇:現代飲食省思《慢食之後》為自己,也為地球養生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