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5年1月12日
在「吉祥證券理財網」中的股票小常識中有寫到「為什麼要買股票」:
-------------------------------------------
當您買進上市/櫃公司的股票時,可能獲得哪些利潤呢?
(1)股票利得:當買進某公司的股票,您即成為該公司的股東,只要公司經營良好,每年可獲得公司配發的股票股利或股息。
(2)差價利得:以相對低價買進股票、而以較高價格賣出,這中間的價差也就是買賣股票的差價利得。
(3)增資認股利得:發行公司因業務擴大或擴建新廠須增加資本時,股東有優先認購的權利,若股票的市價大於認購價格時,其間所賺得的價差就是增資認股利得。
(4)保值功效:在通貨膨脹時,由於公司資產會伴隨著物價上升而調升,股票市價亦會上漲 ,所以在通貨膨脹時,股票具有保值功效。
-----------------------------------------------
那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因買股票而變窮呢?
在「1998年巴菲特致股東函」中有提到部分的原因──公司的管理當局刻意操縱損益,欺騙投資人。(註一)最近有一家上市公司「陞技」,前三季的財務報表每股賺了2.47元,但股價卻漲不上去,反而跌到十塊錢附近,有點心動想買,但「業績」和「股價」這種反向表現,實在很反常,除非有散戶所不知的內幕(註二),直到......
-------------
證交所:陞技未釐清諸多疑點 16日打入全額交割
(93/12/14 中央社)
陞技明起打入全額交割,一半股本以上的股票欲跌停賣出
(93/12/15 時報)
-------------
經營階層一再澄清公司經營沒有問題,但股價卻已腰斬再腰斬了!(註三)到底實況如何?也許要再等一陣子才能知道了。
現在的公司出問題,已不再是傳統的業績不振、長年虧損,往往是獲利良好的績優生栽個跟斗就沒有了!更麻煩的是一個人栽跟斗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所謂「殃及池魚」也。(註四)
好大喜功和崇尚速食文化的經營者越來越多,以致於常常將公司的經營帶到猶如高空走鋼索一般,雖自豪於藝高人膽大,但下面的股東在歡呼之餘不免冷汗直冒。股神華倫巴菲特在經營上,寧可放慢速度,走下山頭,再攀登另一山頭,也不願將眾人身家財產繫於一條鋼索和99比1的可能性之上;(註五)寧可等待晴天的好機會,也不願在霧裡攀峰,他要的是「具有超強產業競爭力並且還擁有我們信任與崇敬的經營者的那種企業」(註六),寧可等待,也不要躁進!
如果把個人買股票比做企業的併購,去年一整年我也碰到了幾隻蟾蜍,在親了之後,它們還是依然聒聒叫,這猶如拿一塊去換五毛,大大降低了企業(個人)資產價值。
在碰到幾隻蟾蜍之後,巴菲特改變了他的投資策略──「試著以合理的價格買進好公司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買進普通的公司。」以至於他能有今天的實力。
富足人生一書早已提示我們──「只有一種類型的投資工具完全符合所有準則:長期的美國國庫券及美國政府機構所發行的政府公債。」(請參閱活泉茶館146-富足人生--投資基本準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ahsam/3/2106852/20030120090800/)
也許先把錢準備好,再等個十幾年,又可以碰到超過百分之十的高利率。在台北靈糧堂網站上,今天的讀聖經主題是「把握機會」(註八),我想,機會是給預備好的人,如果我們現在就「亂槍打鳥」,等到真正的「大象」出現了,我們哪來的子彈去獵象?!
*************
註一:
1998巴菲特致股東函
會計問題-第二部份
管理階層在員工認股選擇權會計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絕對不能馬虎,最近有一群公司主管與會計師極力反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打算將原先不實的選擇權予以更正,但結果卻沒有人公開表示支持,反對者甚至動員國會議員參與遊說,將這種虛增盈餘的議題提升到國家利益的層次。
此外,我認為有些管理當局在公司再造與合併的會計處理上的心態更為可議,很多管理當局刻意操縱損益,欺騙投資人,而就像Michael Kinsley曾經批評華府的"真正的醜聞不是那些違反法律的,而是那些完全合法的行為"。
在以前透過財務報表,很容易可以分辨一家公司的好壞,但時至1960年代後期,卻掀起一波騙徒稱之為"大膽且富想像力的會計"的熱潮,(這種做法在當時受到華爾街人士的熱烈歡迎,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會讓人失望),不過在當時大家都知道誰是老千,至於一般受到崇敬的美國大公司基本上都潔身自好,相當愛惜自己的羽毛。
只是近年來,道德逐漸淪喪,雖然許多大企業還是開大門走大路,不過卻有越來越多所謂高格調的經理人,(就是那種你想要把女兒許配給他或請他擔任遺囑執行人的人),漸漸認為玩弄數字以符合華爾街預期的做法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沒錯,有許多經理人不但覺得這類操縱數字的行為很正常,甚至是他們的工作責任之一。
這些經理人一開始往往就認定他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讓公司的股價越高越好,(關於這點我們實在不敢苟同),而為了撐高股價,他們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公司營運上衝刺,只是當公司營運結果不若預期時,他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運用不當的會計手法,不是"製造"出想要的盈餘數字,就是預埋伏筆,在未來的盈餘做手腳。
而為了讓這樣的行為合理化,這些經理人常常表示如果公司股票的價格不能合理反應其價值,則公司股東的權益將會受損,同時他們也聲稱運用會計騙術以得到想要的數字的做法很普遍,而一旦這種"別人都這樣,為何我不行"的想法生根後,道德方面的顧慮早已消失殆盡,Gresham之子稱這樣的行為叫做:邪惡的會計創造出偽裝的善良。
有一種會計科目叫做"重整損失",在法理上雖然屬於合法但卻通常被當作操縱損益的工具,通常公司會將多年來累積的開支在單一個季節一次提列損失,這是一種典型讓投資人大失所望的騙術,有時候,公司則是為了將過去塑造不實在的盈餘所累積的垃圾一次出清或是為虛增未來年度的盈餘預先做鋪路,不管怎樣,這些做法的主要前提都是抓住華爾街只關心未來年度的盈餘高於預期五分錢,卻一點也不在乎公司當季的盈餘少了五塊錢的心理。
這種將所有的垃圾在當季一次出清的做法跟高爾夫球場上一種大膽偷機的方法類似,在球季一開始,取巧的高爾夫球員不管本身實際的實力,先在計分卡上填上最離譜的成績-柏忌、雙柏忌、三柏忌,結果一算下來可能有140桿之多,接著他再跑到高爾夫球店給教練表示他想要調整一下不理想的揮桿,然後等到他再度回到球場上時,他就專挑好的洞的成績,而不好的部份則全部歸到先前所預留的準備,結果五回合下來,他的成績就變成140桿、80桿、80桿、80桿、80桿,而不是本來的91桿、94桿、89桿、94桿、92桿,不過對華爾街的哪些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管最前面的140桿,因為那不是正常情況下的表現,然後直接把這位選手歸類為平均80桿的高手(而且成績還相當穩定)。
而對於這種喜歡偷雞摸狗的球員來說,有幾個變數是他們要注意的,首先球員要找到能夠配合的桿弟-也就是會計師,好讓他可以將不好的洞數往後遞延,順利地先拿下四局80桿,使得這位球員可以得到表現傑出且穩定的運動家稱號後,然後再偷偷地把第五局的140桿球卡交出,結果只見到他隨便應付幾句抱歉的話語便間接承認先前計算成績時候的罪行,而且他還會不斷地拿著自己的成績跟其他好手相比,(而這位桿弟,不用我們說,當然是深得其老闆的心,不怕下次得不到主人的惠顧)。
不幸的是,這些慣用作弊技倆的總裁在回到現實世界後,還是習慣玩這種把戲,畢竟與其花費時間在辛苦練習上,還不如輕輕鬆鬆在計分卡上動手腳,要說服他們放棄不玩可能比登天還難,他們這種行為不禁讓我想到法國文豪伏爾泰Voltaire對於性實驗的評論:「一回生,二回熟。」(編按伏爾泰頭一次到妓院去體驗那裡的情境,事後有人問他感覺如何,他回答說,第一次去還算是哲學家,但要是再去的話,可能便會成為墮落者)。
在購併的世界裡,組織重整早已被提升至藝術的層次,經理人現在越來越習慣透過合併來操控公司資產與負債的價值,以使得公司未來的盈餘能夠平穩地虛增,事實上,在交易的時候,大型的會計師事務所偶爾也會建議公司來點小小會計戲法(當然有時也可能會搞的很大),而在得到領路者的引誘,一流的人格往往會屈服於三流的伎倆,CEO實在是很難拒絕會計師所提出讓公司未來盈餘好看一點的美意。
產物意外險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作為說明,當一家公司取得另一家產險公司時,買方通常會順勢大幅補提撥大量的損失準備,這項舉動只會凸顯以前損失準備提撥不足的問題,雖然你會發現這種精算調整的時機與整個交易簽字的時點是如此令人驚異的吻合,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舉動等於是為以後損失準備回沖,以增加公司未來獲利數字所預埋的伏筆。
不過Berkshire從來都不會幹這類的勾當,如果我們真要讓你們失望,那麼決定會是真實的獲利情況而不是會計手法,在我們所有的購併案當中,我們皆讓損失準備的數字保持在當初我們發覺時的水準,因為一直以來與我們共事的保險事業經理人都很了解自己本業的狀況,同時在財務報表的編製上也都坦誠佈公,所以要是在這些購併案進行的同時,還發生負債大幅增加的狀況的話,那麼就代表這些美德其中之一出現了問題,或者說購併者為虛增未來盈餘預留的後路。
這裏有一件真實的故事充分說明美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一種觀點,有兩家大型銀行的CEO,其中有一位主導了很多購併案,在不久前參與了一項友善購併的討論(雖然後來並沒有成功),正當這位經驗豐富的購併老手侃侃而談合併後可能的種種好處時,突然被另一位CEO的問題給打斷:「那不是要耗費相當高的成本嗎? 我想可能不下十億美元吧!」這位老練的銀行家毫不遲疑的回答到:「這正是我們要搞這個案子的原因,而且我們可以把它搞的更大。」
根據巴爾的摩R.G.協會初步的統計,光是1998年宣佈或認列的特別開支,也就是包含組織重整開支、R&D、購併費用以及相關科目打銷等1,369種各項名義,加總的金額就超過721億美元,相較之下1997年財星500大企業的總獲利也不過是3,240億美元而已。
很顯然的,現今許多經理人對於編製正確報表的藐視態度可說是商業界的一大恥辱,而另一方面如我們先前所提到的,會計師卻未能夠導正這樣的偏差,儘管理論上會計師應該要把投資大眾當作是他們的老闆,但他們卻寧可向那些有權決定會計師人選的經理人彎腰磕頭以求分一杯羹,(唉! 正所謂拿人手短)。
不過告訴各位一個大消息,在現任主席Arthur Levitt的帶領下,主管機關證管會似乎有意要好好地整頓美國企業的種種不當行為,在去年九月的一次歷史性演說中,Levitt呼籲大家停止"盈餘管理",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太多的企業經理人、會計師與分析師參與這種大家心知肚明的戲局,接著他又開門見山地提出一項指控,當經理人得到太多的機會來操縱盈餘的同時,其人格也隨著消失殆盡化成幻影。
我強烈建議大家讀一讀Levitt主席的演說內容(你可以在證管會的官方網站
www.sec.gov上找到),同時共同聲援他致力於導正美國企業向股東們提供真實財務報告所作的努力,Levitt這項工作或許相當艱鉅,但也很難再找到其他任何比這個更重要的任務了。
註二:
1998巴菲特致股東函
在演說的另一段內容中,Levitt主席對於他稱之為"選擇性揭露"的行為感到遺憾,他的這項評論正中時弊,如今許多公司明顯偏袒華爾街的分析師與機構投資人,其種種行徑早已踰越公平合理的界限,這種行為讓其他廣大的股東與投資大眾處於不利前者的劣勢地位。
在Berkshire即使是持有一股B股的小股東其所得到的待遇,也與其他大型投資機構投資人並無二致,當然我們也很歡迎大型的投資機構法人成為我們的股東,事實上經由通用再保的購併,確實也帶進許多投資機構法人,同時我們也希望這些新加入的股東能夠發現由我們所提供的股東手冊與公司年報,較之其他公司一般公關部門所提供的訊息更為有用,給他們更多的啟發,不過要是股東或分析師想要的是公司的盈餘預估,那麼我們就只能請他們直接參考我們已對外公佈的公開文件。
註三:
2005/01/12
陞技散戶成立「股東自救會」,搶救股價大作戰 (08:26:54 時報)
【時報-各報要聞】陞技(2407)自爆發財報疑雲以來,股價由去年九月中旬的高點一六.四元一路崩跌至今,僅剩二.一一元成為水餃股,四萬七千多位股民每天求售無門,只能任由荷包持續失血,受害者唯有利用BBS等網站互相發洩不滿,在廣大的受害投資人支持下,「陞技股東自救會」於日前在台中正式成立,成為國內史上第一個股東自行發起的自救會。
陞技自救會首任會長、在自救會網站上綽號「藍天」的杜先生強調,該會完全是由股東自發性成立,純粹想對陞技提出訴求,絕無任何政治力介入,由於陞技受害的投資人實在太多,希望藉由組織將所有散戶團結起來,讓損失降到最低。
他表示,在近千家上市櫃公司,財報有疑慮的為數不少,陞技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希望陞技自救會能讓主管機關正視財報真實性的問題,不要再犧牲更多散戶,期能為社會帶來拋磚引玉的效果。
陞技自救會目前會員人數約六百多人,合計目前所有會員持有股數共達三萬四千多張,據該會統計,目前已登記的會員中,持有最多陞技股票的張數有高達八百九十八張,平均每股持股成本約十二至十六元,損失已高達一千萬元以上,其他尚未登記的會員中,也有人持有張數高達三千餘張,損失更慘重,其他會員平均持股張數也在數十張至數百張不等。
杜先生語重心長的說,投資人對於證交所規定的營業細則都不甚了解,雖然證交所依其專業及法規可以變更股票的交易方式,但投資人在來不及應變下就成為犧牲者,風險性很大,因此,他建議會計認證應更嚴格把關,不要淪為橡皮圖章,尤其海外的帳目應更透明化。
陞技自救會昨日首度與陞技董事長盧翊存面對面會談,由於規模尚不大,組織還有待進一步整合,因此,對於盧翊存無法作出承諾,該會也無可奈何,甚至提不出進一步的施壓策略,因此,會長呼籲小股東能迅速團結起來,以落實各項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