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泉4年4月12日
連續三個禮拜,我們教會在播放「十字架」的影片,內容大概是描述上帝現在在中國大陸的工作,以及當地基督徒在面對信仰的迫害,寧可被關、被勞改也不願妥協的一些寫實記錄。
在一次星期二晚上的禱告會,教會師母問我們看了「十字架」之後有什麼感動。如果是有感動的人才回答那還好,偏偏我們師母最喜歡每個人輪流都要講。記得在從前我就會直接回答「沒有感動」,然後人家就以為我在找碴──大家都很有感動,你怎麼可能沒有感動呢!
當然這次我沒有那麼白目,我回答「我在想,要是被關起來,那就不能做什麼了。」當然,師母也就順著這個回答來糾正我的觀念。
我在想,莫非我的「情感系統」有問題,不然,別人那麼有感動,甚至痛哭流涕,為什麼我會沒有感動?後來想想應該不是,記得我以前看「鐵達尼號」這部電影時,船快沈了,在北冰洋中,就算你有救生衣,還是會被凍死的,只有上了救生艇才有活命的機會。經過千辛萬苦,那個女主角後來終於上了救生艇,卻因某個原因(我忘了)又從救生艇跳回鐵達尼號,那一幕讓我覺得十分感動,目眶中充滿了淚水。
所以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十字架」這部影片對每個基督徒的堅忍,都只是做跳躍式的介紹,沒有足夠的劇情可以讓我覺得很感動。這種「跳躍式的劇情」,反倒是讓我的「理智系統」有了工作的機會,它開始對照其他畫面──有許多為信仰而犧牲的例子:
和氏璧的發現者──信仰自己的眼光
義和團對抗槍砲──信仰刀槍不入
拿破崙將士用命──信仰榮譽勳章
日本神風特攻隊──信仰日本天皇?
炸彈客自我犧牲──信仰??(印尼巴里島暴炸案的主嫌被判了死刑,面對攝影機,他卻露出笑容,比出勝利的手勢!)
雖然真心的信仰可以使人勇往直前(就像義和團信仰刀槍不入而對抗槍砲一樣),但我覺得,信仰的對象是否真實、是否有永存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大陸的基督徒不惜犧牲他們的歲月年華也要堅持他們的信仰呢?
在教會,我們牧師特別強調「委身」,雖然牧師也曾對「委身」做了許多的解釋,但我還是無法體會「委身」的內涵(儘管這個議題在「活泉茶館13—委身?」中已經探討過了)。
有人則引用聖經路加福音九章廿三節說,「要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路9:23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館友Lsr認為是因為他們的經濟環境(反正本來就一無所有)使他們更容易背起十字架來。這個觀點應該沒有錯,還記得「活泉茶館249-受難記」的「註三」,「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財主進天國是難的。」經濟富裕的人會面臨一個抉擇:「耶穌說: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這或許是我們所面臨的難處吧。
不過我也想到另一個點,是使徒保羅講的,在「活泉茶館249-受難記」中楊牧師提到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三個意義之一「表達神對人的愛」,教會鼓勵每個基督徒都要去看【受難記】,就是藉著電影,把耶穌基督對我們的愛「活畫」在我們心裡。
有人說,電影有個功能是「表現人生」。藉由這部片子,使我們有機會去體會耶穌當年被釘十字架的景況。對那年代、那地方的人而言,他們若不是親眼見到,也可以聽到許多人的見證。而對二千年後的我們,除了一些文字記載之外,這部片子正是讓我們親歷其境,將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活畫在我們眼前的一個機會。
★加3:1 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畫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
所以對還不認識耶穌或未接受耶穌做個人救主的人來說,【受難記】的重點在於認清「罪的代價」和接受「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贖」。
而對基督徒而言,【受難記】的重點就在於體會「上帝對人的愛」而能「效法耶穌犧牲、奉獻、饒恕、忍耐……的精神」。
「耶穌為我們釘十字架,所以我們也應該為祂犧牲」、「我們現在這樣的生活,實在是對不起耶穌,我們要認罪、要悔改」……。雖然很早以來我就已經習慣這種「交換模式」──表現得好就會有獎賞,表現得差就會有懲罰;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但當有人提出這種交換模式的要求時,常讓我覺得很反感(究其原因,應該說我未曾經歷過耶穌捨己的愛,十字架的救恩除了理智上的知道,在心中其實是很模糊的),以至於從前我在面對教會有些姊妹講這句話時會產生很大的反彈,甚至想用「我又沒有教祂釘十字架」這句悖逆的話來反駁(因為我想,上帝既然無所不能,「說有就有,命立就立」,祂也可以選擇別的方式來拯救,就像對當年和他一同釘十字架的其中一個犯人所說的「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或者「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
直到2001年我看了日劇GTO「麻辣教師」後,我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我可以體會所謂「無條件的愛」,其實耶穌釘十字架,是基於祂的愛,而非要做交換條件,反倒是祂的愛激勵了我們。
在「活泉茶館92-唯一站著的」我們也提到「底本軍團」殉道的故事,「這是人對神的一種『心意』」,這種『心意』應該是出於對上帝的愛的一種回應。保羅把他的「顛狂」──熱心服事上帝歸因於「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
★林後5:13~15 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 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
如果我們沒有經歷到耶穌基督的愛,如何能受激勵呢?不過是保持距離罷了──我知道你很偉大,可以做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但我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人,我還是過我自己的生活吧!就像我那當兵的朋友說所:「我沒有耶穌那麼偉大,我只要專心做好我的工作就好了。」但若經歷了祂的愛和祂的得勝(醫病等「有力的行動」【註一】),那就不一樣了,從「十字架」的影片中,我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很多都有這樣的經歷。
所以我覺得影片中大陸的基督徒在面對信仰的迫害,寧可被關、被勞改也不願妥協,是因為他們真的體會到了「耶穌的救恩」、「耶穌的愛」和「耶穌的得勝」。
【註一】
●四福音書常稱耶穌的醫治是「有力量的行動」,而不稱為奇蹟
參考書目:醫治Healing20040215
《更新版》以琳
麥格納 著 林約翰 譯
如果你不曾經歷過 神的醫治,或者你尚未與有這經驗的弟兄姊妹交談過,你實在很難相信 神如今仍活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並且醫治他們。
身為哈佛的神學博士,我和其他學者一樣都知道「輕易地相信」會帶來怎樣的問題,也知道目前流行於神學界的看法--對於 神是否「插手」或者「介入」宇宙中的事物存質疑的態度。根據我所有的經驗使我得到的結論是--對大多數的人來說, 神的醫治是「祂與我們同在」最有力的證明之一。祂並不是高高在上,使人們覺得高不可攀。今天,有許多的基督徒把「天助自助者」這句話當作生活的典範,甚至輕看教會中醫病的工作。他們會說:「靠禱告得治癒已是古時候的事了,現在我們可以經由藥物的治療和專家們的建議來醫治疾病。」但是我認為,靠藥物得到痊癒和靠禱告得治癒二者是不相衝突的。事實上,有些醫生在他的診療過程中已經同時使用上述二種方法。
耶穌稱祂自己施行的醫治為「事工」,足見祂不用神蹟而用平凡的角度來看這些醫治,也就是說,這些都是祂做的普通事,並構成祂使命的重要部分。誠如史丹利(David Stanley)的解釋:
耶穌行的神蹟並非想給人一種奇異之感,最有力的證明就是描述這種神蹟的字彙,最多只有兩三次的用法接近我們所謂「神蹟」的用字,但假若認為醫治的行為在福音裡不重要,這又值得商榷了。在四福音裏,這些稱為「有力的行動」,強調這些行為表現了超人能力的特點,這些奇妙的事,加上耶穌所說的話,都成為耶穌對 神國度的宣告,這些醫治行為要彰顯的,乃是 神的福音。
很不幸地,在新約聖經的翻譯中,將希臘文「有力的行動」翻成「神蹟」,而使得這「有力的行動」意味著不平常與罕見。
初代教會
記述初代教會活動的是使徒行傳,當然使徒不單單指十二使徒,比方說,記錄保羅的記載就比彼得除外的十一個使徒還多,這表示卷名所代表的是指使徒們而不是十二使徒--包括了執事們、司提反、巴拿巴、西拉以及其他被打發去傳講和醫治的早期基督徒。
四福音書常稱耶穌的醫治是「有力量的行動」,而不稱為奇蹟,這可助我們了解使徒行傳的要旨:初代教會和基督徒也有傳福音和醫治病痛,並且實行耶穌教訓的能力,在歷史上,教會就是耶穌拯救大能的延續。不論是耶路撒冷教會(彼得)、外邦教會(保羅)都繼續--傳道、醫病,如同耶穌所行的,因為動工的是耶穌自己。如今,凡是能在世界末了為祂見證的門徒,都承襲了祂這種能力。
耶穌在傳道生涯中,將傳福音和醫治連結起來,早期的使徒也絲毫未減地承襲了祂的能力。當初代基督徒受到迫害時,他們是怎麼祈求幫助:「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蹟奇事,因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徒四29~30)
注意他們非僅禱告、祈求、傳講福音和醫治人,而是藉醫治疾病來傳道,他們藉著實際地延續耶穌的工作,來傳講拯救的信息。若只教導 神的拯救、傳達醫治的概念,而拯救和醫治並未成為事實,那只能真是虛浮的言詞。(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所傳的福音,使人們感到抽象而不切實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