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8-01 09:54:36| 人氣7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曼達拉之旅 第九堂課 親密與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曼達拉之旅 第九堂課

親密與愛



在本章開始之前,你可以按照你的直覺,寫下一個代表此時此刻狀態的詞,這個詞可能反映了你近期的經歷,正在讀著這本書的你,請回到你的核心,讓那個詞浮現。這章要談的是親密關係,會透過在課程中與學員對談的方式呈現,在繼續閱讀之前,不妨也想想,你人生到目前為止的親密關係是什麼樣子的?關於親密關係,有什麼是你想更加了解的?

 

親密關係包含了你與原生家庭、伴侶、友人、孩子、內在小孩的關係,你可以想想在哪樣的關係中你最常感到卡住?你能夠愛人或是被愛嗎?你能夠接收和付出愛嗎?你能夠在關係結束時,接受自己的難過和哀悼嗎?

 

親密關係裡的傷

Jade:在坐各位在親密關係中沒有受過創傷的舉手,每個人都在親密關係中受過傷。在親密關係中受到的傷至今為止,不管是過了十幾或二十年,有意識的也好,無意識的也好,一路走來,你都努力地讓自己變更好,去面對過去所受過的傷。童年與父母的關係、友誼、愛情、與孩子的關係,人間最重要的那些親密關係,背後的動力其實是相通的,換句話說,受傷的點是一樣的,現在的你,想到親密關係會想到什麼?

 

I:我沒有很多戀愛的經驗,因此說到親密關係直接的聯想就是原生家庭,我直覺地感到害怕跟恐懼,甚至是抗拒。剛才聽Jade說的那些會有很多情緒,有些難過、憤怒,完全感受不到正向的感覺。

Jade:有覺察很好,可以去感覺這些情緒為你的身體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去陪伴那個感覺。

 

K:我家庭的關係比較複雜,我知道我自己在男朋友身上找父親,想要一種被照顧的感覺,後來經歷一些事情,其實內心也逐漸明白,自己想要的感覺在別人身上找不到,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在去探尋,在每段關係中更愛自己一點,到目前為止,我每一段新關係都比前一段還要幸福,親密關係對我還說是這樣的過程。

Jade:像是一個課題,但你有覺察力知道關係中有些東西是要靠自己去轉化的,有些人會不斷逃開,沈浸在舊的模式中,當你有覺察力時,新的動力會產生,那會讓你更了解自己。

 

O:我第一個想到的是逃避、抗拒,上禮拜我媽媽來,我在和她聊工作的事情,我媽說,你的案得那麼少,有廠商願意跟你合作嗎?我告訴她現在不是付錢是大爺的時代,廠商不是有錢就理你,現在工班很少,我們建立的是交情,我很尊重他們,所以我再找他們時他們都會幫忙。我那時其實是在稱讚我自己,我媽坐房間的另一端,我好像聽到她說了「狗屁」,我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聽到了,我問她你剛剛說什麼,媽媽就一直轉移話題,這幾天有幾個剎那會想起那個場景,我會非常憤怒。我感覺親密關係就是原生家庭的關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逃避。我的父母不擅長表達愛,所以當我意圖建立親密關係,或真實表達自己時,我接受到的是媽媽的焦慮,那會讓我縮回去,我感受到母親的抗拒。當我想要為自己負起責任時,我就開始從媽媽的反應中回來看見我自己,我也抗拒跟自己建立親密關係。

Jade:聽起來,童年的創傷大道你無法負擔,所以一個反應就是想逃,對你來說建立親密關係是不舒服的經驗。而你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開展出了另一中建立關係的方式,那可能是比較適合自己的,是一種溫暖、柔和、能請求協助的狀態。聽著你的故事能感受到心底有很多的岩漿在流動。

 

F:說到親密關係會感受到很多擔心跟責備。我對我的孩子有很多的責備,我自己在當導師的時候,也會對自己的學生有很多責備,常常在罵他們。我任教班的學生都蠻喜歡我的,可是我會一直則被我導師般的同學。我的同事告訴我,任教班是當阿姨,導師班是當媽媽,因為是媽媽,所以當然會有更多的擔心。

Jade:自我覺察很重要,你可以更深層地問自己,那個責備的心情從何而來,不要用頭腦去解釋,試著聽身體的聲音,或是看看腦中是否有什麼畫面或回憶,往下問才能把愛帶進去,那個責備跟童年時期有關,要慢慢地去和你的內在小孩對話。

 

P:說到親密關係,我覺得最困難的是誠實地講出自己的感受。我覺得自己應該要誠實,但是我的父母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會告訴我你不應該這樣想,不應該有的情緒。我就會被第二次地衝擊,總想著「我不應該這樣嗎?」當我嶄露自己柔軟的地方時,往往被變成被攻擊的把柄,所以我害怕講自己的感覺。我爸是個控制狂,我好像也會有點這樣,但我其實很不喜歡控制別人。我爸很常責備我,總是覺得我不好,不孝順,他的內在有很多矛盾的小劇場。有一次我跟他吵架,我用邏輯完全地把他打敗了,但我沒有勝利的愉悅,反而覺得很悲傷。我爸是希望家人愛他,可是他討愛的方式是碎碎念,這會讓人想逃開,所以我媽都不太在家。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我覺得被喜歡和被愛就是被索求,要你愛他,而且一定要照他的方式愛他。

Jade:你的伴侶也像是這樣嗎?

P:我沒有跟人交往過,我喜歡過人,但是我怕我的喜歡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在喜歡別人的過程中,我腦中會有兩個意識在對話,我喜歡這個人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我現在應該做什麼,我喜歡的對象是這個人,可是某種程度上,我是在跟「我想像的我」談戀愛,不是真的愛,而是愛的模擬。

Jade:這很有趣,表示你的內在動力跟你爸爸ㄧ樣,控制,那個控制可能是掌控一個完美的親密關係,但是這個親密關係不能落實在真正的人身上,若是和真正的人戀愛就會失控。人生最完美的修煉就是有一個伴侶跟一個治療師,在關係遇到事情然後去談,就是真的要進入那個可能令你感到失控或是恐懼的親密關係了,你可能會碰壁,然而親密關係是最快的修行,至於跟父母的關係反倒可以先放一放,我們所有人這輩子也許都不用想修復跟父母的關係了,那是必然的遺憾。

 

我們對親密關係有許多恐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愛跟恐懼無法並存,恐懼時,愛就沒辦法進來。當我們允許自己被愛時,妳會時時刻刻地感到被滋養,這聽起來很棒,但我們內在最真實的語言往往是:「我不值得純粹的愛,愛都會帶來傷害」。你在尋找諮商師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遇到有掌控慾的諮商師,你不要怕,當掌控出現時,跟你的諮商師談,談任何你感到不舒服的東西,那就是透過矯正性的關係在療癒自己,諮商師同時承接了好媽媽跟壞媽媽的形象,好媽媽可以隨時滿足孩子所有需求,然而這在真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的,我們是人,就算有再深的愛也不可能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需求。舉例來說,媽媽如果沒能立即性地回應嬰兒喝奶的需求,嬰兒可能會認為自己被遺棄了,聽起來有些瘋狂,但人類最原始的模樣就是這樣的,當嬰兒沒辦法理解自己的需求為什麼不被滿足時,潛意識會覺得「一定是我不夠好,媽媽才不愛我。」 當控制存在於你的核心而被你深深壓抑時,你可能常常會看到周圍的人控制性的那一面,包括你的諮商師,往下看那個控制的背後還有什麼,控制讓你害怕愛,你內建的想法可能是愛=控制=索求,我知道這種制約難以打破和修復,但是可行的。進入戀愛關係是一條能快修復自己的路徑,帶著一點害怕跟恐懼進入一段關係,要在那種狀態中才有修復的可能。現在有很多人不想進入親密關係,其實不是害怕親密關係,而是害怕跟自己相處,或是害怕衝突跟不完美,所以寧可自己一個人比較不麻煩,比較好掌控,但這相對地也有可惜的部分,你可能會錯過一些窺看內在波濤洶湧的機會。

  

E:我覺得親密關係是「比較厲害就會有更多愛,不厲害就得不到愛」我常在想,要做什麼才會有人來愛我,小時候我討愛的方式時一切聽大人的話,沒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但那反而會讓我有一種被冷落的感覺。現在有一段不錯的伴侶關係,互相會覺得有被愛的感覺。

Jade:好像療癒了你之前的關係,親密關係中所受到的創傷是可以被修復的,你的意願比什麼都重要。有時在親密關係中,你會覺得自己一直在重複以前的模式,當你覺察到這點時,改變其實就已經再發生了。我的美國同學曾說「沒有對的親密關係,也沒有對的人,你在這個當下遇到的都是對的人,你有當下要面對的客體,經驗現在擁有的關係。」

 

Y:我想到的是「衝突」、「檢討」跟「勇氣」,我覺得有時在看對方很像看鏡子,會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像伴侶這樣對待他人,我的伴侶帶給我很多新的觀點。

Jade:用新的東西去看待舊的。Y說到一個重點,我們在面對原生家庭時,常會害怕吵架和衝突,但衝突不見得是壞事,當你能夠捍衛自己(有時候捍衛的結果就是吵架),你也在維護的內在小孩,重視你內在小孩的聲音,即便你的家人可能不懂。我先前也提到,永遠不要想去修復原生家庭,不要想去改變自己的家人,你能夠做的是修復你心中的客體,而原生家庭是一個檢驗的場所,當你的內在長出越來越多的力量,你在與家人互動時就比較不會陷入家庭動力的漩渦之中,舉例來說,原本我只要和父母吵架,就會很有罪惡感,從深重的罪惡感,到有一點罪惡感,最後很坦然地不再嚴厲地批判自己,那是一個逐漸進步,卻也是來來回回的進程。就像剛才說的,每個伴侶都是在那個當下最適合你的,沒有錯誤的相遇。我所謂的「最適合」不是說你們要一輩子在一起,而是在人生中的那個時間、那個地點,你和這樣的伴侶建立關係,那麼那份關係裡總有你能學習的課題。就算在這段關係裡,兩個人衝突不斷,總是在演同一一齣戲,那份衝突代表的是兩個人靈魂擴張的機會。我認為要進入婚姻中,該衡量的不只是彼此相不相愛,還要看兩人有沒有吵架的能力。伴侶關係或是婚姻,是承諾去處理彼此內在最黑暗的那一塊,要看你是否願意和另一個靈魂一起去面對彼此內心的黑暗,不離不棄。

 

家與為人家長

我在美國婚姻與家庭諮商的課程中,開宗明義說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健康的家庭」,即使你可能會羨慕別人的家庭運作「正常」,但你永遠不可能了解別人的家真正是什麼樣子的。首先,與人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唯有你自己知道在這段關係裡、在這個家庭裡你面對的是什麼。

 

:生孩子前我跟老公也很認真地在經營愛情關係,但生小孩後的重心都在小孩身上,而疲於去經營愛情關係,外國人為什麼可以小孩愛情兼顧呢?是不是因為我們的父母也不會在我們面前表面恩愛呢?總之,我跟老公現在也很有意識地在經營愛情關係這塊。

 

M:說到親密關係,我想到的是孩子的分離焦慮,他最近要去幼稚園,但總是拉扯著說他不要去,一我的情緒也會受影響,我不知道如何去幫他渡過這個時期,所以我也變得混亂焦慮,現在是比較好了,我可以接受他在胡鬧,我要做的事情是陪著他渡過這段時期,但也總是忍不住地去想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去幫助他了嗎?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有些不知所措。

 

J:綜合兩位同學的分享,我們可以來看看夫妻(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的關聯。小孩的狀態常是父母狀態的映照,孩子的焦慮和矛盾有兩個可能的來源。第一,父母可能對外在也過度焦慮,因此對孩子可能會保護過度,而無法適時地放手讓孩子去探險;第二,父母可能對孩子關注過度,在理想的狀態中,父母提供60%的穩定和依靠就足夠了,而40%是未知—20%是父母不知道怎麼當父母、20%是小孩不知道怎麼當小孩,那個未知的領域要靠在關係中的所有人一起摸索出來,這就是健康的依附關係。這個60%/40%個概念適用於各種親密關係,我們不會期待伴侶100%的體貼我,60%就夠了,20%是各有各的人生成長,20%是兩個人共創的未知,這樣的關係能保有更多的彈性,100%的互相依賴可能是令人窒息的,沒有空間讓各自的人格成長。用百分比來看,父母對孩子過度的關注,就是在親子關係中佔據超過60%的空間,過多的保護跟控制會阻礙孩子長出40%的創造、探險與衝突的能力,因此孩子在分離的情況就可能感到矛盾焦慮。當然,我相信你已經盡你所知的一切在照顧這個孩子,接下來能做的可能不是來回鑽研怎麼做更好,而是安心地相信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夠多了。

 

另外,夫妻的關係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這個影響可能是雙向的,過度的關心孩子而忽略了夫妻之間的經營,或是夫妻之間出了問題,因此將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事實上,家庭系統裡最強大的系統就是夫妻(伴侶)系統,而不是親子系統,夫妻關係是主軸,親子關係是次系統,夫妻關係好,親子關係也自然會好起來,我們的文化則是相反的。因此,小孩常常在承接父母之間的問體,成為家庭系統的待罪羔羊,惱人的是,真正有問題的父母往往只想要解決小孩的問題,而不回歸自身的伴侶系統,那只會讓事情更糟。孩子的觀察力超乎你們的想像,他的行為往往是反映父母的狀態,如果夫妻之間關係流動的、可協商的、互相支持的,夫妻就會形成一個安全堡壘,即便孩子在外面有所偏差,回到家中仍是感到安全的。

 

可惜的是,在我們亞洲的傳統中,有孩子的伴侶是比較不會經營夫妻關係的,我們學到的都是以小孩為主。你可能聽過父母吵架說:「不都是因為你們」,這會造成孩子反過來去照顧父母的內在小孩,既是孩子,卻又要當父母,很少有純粹當小孩的機會,幫父母需要孩子來理解、安撫他們,孩子就沒辦法安全地當小孩。

 

內在小孩的聲音

另外一個層次的親密關係,是我們與內在小孩的關係。我們從小到大成長的過程中,很少被鼓勵以直覺行事,或是去傾聽直覺的聲音,那是因為直覺往往代表著內在小孩的聲音,內在小孩會很直接地告訴你你真正的狀態是什麼,你心底的想望、期待、欲求、需要是什麼,然而我們在聽到這樣的聲音時往往會產生很多的疑惑,會有另外一個聲音制止你內在小孩的訊息,因為這個訊息可能會讓你感到困擾,可能不符合社會對你的期待,或是不符合你對自己的期待。那「另外一個聲音」是你的內在父母,內在父母有其重要性,但太過理性的內在父母會壓縮內在小孩的空間,事實上,這兩股內在的能量--這兩個聲音是可以並存的,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A:這樣不會以為自己在幻聽嗎?

Jade:不會,不用擔心。說到內在小孩,你會聯想到幻聽,是因為你覺得他是非理性的、胡言亂語的,但那是你內在深層的真實聲音,內在小孩聲音會讓你覺得瘋狂的、不解的,但是當你開始給他空間,你會發現真實的聲音所帶來的寶藏。佛洛伊德和榮格常用的、與內在小孩連結的方式是自由聯想,要你快速地、不帶意識批判地聯想,潛意識才有機會出來,否則會被意識的教條填塞。

 

傾聽、不改變、不批判

當你與自己的內在連結時,你可以仔細觀察你的內在大人有多快會跳出來介入。這就是為什麼你會搞不清楚什麼是內在小孩的聲音,因為他一直要聽話,因此便不再說話。當內在小孩終於有機會出現時,不管他說的話多麽的非理性、破壞性有多麽的強大,我們都不用急著去改變他或試圖讓他變好,先看看他有多少話想說,有多少情緒需要出來,你只要陪伴就好。想要內在小孩真的變好,你必須允許他把話都講出來,而不是去「教化」他,那只會讓內在小孩把話都吞回去,你深層的內在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原來我要變好,才能是對的」,你必須告訴你的內在小孩「你現在就很好,你可以說你想說的話」,平時你可以用靈氣來支持你的內在小孩,或是在做紮根練習時跟內在小孩對話,你要成為自己的安全堡壘。

 

我們的文化有太多的批判,我們老是不夠好、可以更好,永遠都得不到讚美、沒有對的時候。在這樣的文化下,孩子是很可憐,我們的內在小孩也是很可憐的,永遠都是錯的、不好的、要改正的、不值得被愛的、不值得被佔用時間的。要去陪伴自己的孩子,或是他人的內在小孩,你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內在小孩。我們常在親密關係裡感受到的挫折,往往源自於內在小孩的需要沒有被看見,當你不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時,往往會不自覺地不斷向對方所求、投射自己的創傷。

 

想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除了傾聽、不批判之外,還有一種簡單的方式,就是是幫自己擦乳液,愛自己的身體,照鏡子用眼睛去看自己的靈魂,這是很經典的練習,每天回家照鏡子五分鐘,這不只是能幫助你跟內在小孩連結,也能幫助你跟你的靈魂連結,重新與你累世得來的能量連結。

 

內在父母的重要性

內在父母幫助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傾聽內在小孩的聲音,不代表一切都要依照內心小孩所說的行動。若是都依你的內在小孩,那會有多瘋狂,所以我們需要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和好,手牽手去商量生活中的一切大小選擇,諮商師會幫助你跟不同的內在能量連結,他會接納那個你自己不見得能接納的內在小孩。

 

親密關係的療癒--新的客體關係

內在客體是可以流動跟轉變的,親密關係是可以帶來覺察跟療癒的,你要跟你的大腦合作,要非常有意識地去經營面對,要非常有意識地知道哪裡不對勁了。一開始,你可能會不知道哪裡不對勁,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你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意識的萌芽,你可能會產生類似這樣的想法:「我不要再這樣下去、我不要這樣被對待了」只要有這個意識,那就是重要的動機,你就已經開始跳脫舊有的客體,一開始不知道要怎麼辦也是很正常的,人到了新的地方,開啟了新的道路常常會不知道要怎麼做,有時候也會感到很挫折、很無力很,但是你要知道,創造新的客體關係本來就非常困難,感到挫折就已經是改變的第一步,找一個治療師是最扎實的做法,治療師能夠幫助你殺出一條血路,去共同建造新的客體關係。

課程口述:陳珏吟(2016-2019課程)
編輯整理:黃子寧

逐字稿:黃子寧、王琇虹

 

台長: 珏吟
人氣(7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超個人心理學 |
此分類下一篇:曼達拉之旅 第十堂課 聚焦練習
此分類上一篇:曼達拉之旅 第八堂課 拆解日常,搖晃靈魂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