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8-01 09:52:39| 人氣1,6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曼達拉之旅 第八堂課 拆解日常,搖晃靈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曼達拉之旅 第八堂課

拆解日常,搖晃靈魂

 

     上一章我們談到了人類意識典範的轉移。從初民部落的意識談到了現代化的社會,人類的意識從合一境界演變到高度地分化。我們也談到,榨取最大的利益是現代社會的特徵,不論是我們的社會、家庭解構,乃至於心靈都在這樣的意識典範下追求一個隱形的目標,一切都要更快、更多。

 

在人類意識典範轉移的洪流之下,我們在潛移默化下形塑了現代生活的方式。我們可能會以為這樣的生活是出自於意識的選擇,然而事實上我們的選擇並不多,人類心靈與社會結構相互的影響比我們所想像得更為深遠,舉例來說,我們的潛意識裡面認為小家庭是一個基本結構,這樣的概念其實是現代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在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觀念,像是幾歲要生小孩、幾歲該做社麼、怎麼樣才是好的生活......這些都是跟隨的類意識的演進,代代相傳的。

 

如果我們聚焦到更小一些的脈絡,生活,為了應付社會形態而經營的生活,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需要和各種東西連結,學校、補習班、公司、餐廳、便利商店、郵局、銀行......去輔助你的社會生活,你開始有一些人類行為習慣的東西出現,其中包括依戀、上癮的症狀。

 

拆解日常

這堂課主要的目的在於拆解「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習慣」。如同上一堂課所說的,在現代化的意識結構裡有許多的建構(社會成員共同建創造規則),我們透過這些建構理解自己的人生。你會建立生活的目標,不管那個目標是不是陽性面的—對成就的追求,或者是陰性面的—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治癒自己的創傷,那都是目標,是一個框架。

 

我們一方面有建構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要能進入解構的意識狀態,也就是解構自己一直以來在建構的東西,在不斷建構與解構的狀態裡,你的意識才會慢慢地擴張,日常被解構後會有新的碰撞,你的靈魂會重新被搖晃一次,新的意識進入,你會能用更廣闊的心和視野看待生活,而非理所當然的活下去。

 

用一個新的角度看自己

我知道很多人很喜歡「理所當然地過下去」,因為這樣他們能理所當然地用他建構出來的人生、建構出來的系統達到所謂成功。古時候的大師多是這樣,全心鑽研某個學問,然後成為那門學問的翹楚,你可能聽人說過:「人一輩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以前的人們告所們,只要不斷地定目標、達成、如此重複,就能夠成功,然而現在人類要覺醒了,我們不只是追求那樣的生活,這樣想好了:你的前世已經出過師了,你在專業上已經達到某種成就了,而現在要追求的是從第三者個角度去看那個厲害的我。我相信你們走到現在已經有了某一方面的成就,不論是透過身體、心理或是靈性的經驗和練習,你其實已經累積了很多的人生智慧,也建立了自己生活的方式,當你要跳脫這個「我」的角色,從第三者來看自己的時候,會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要從一個新的角度看自己,我們有幾個可以切入的點,一個就是成癮和依戀。

 

Roger的書中提到,「慾望」是單純地喜歡一個東西,得到這個東西會開心,沒有也無所謂;而「上癮」則是一種癡迷,有它我會安心,沒有它我會瘋狂,是強迫性的,人會想盡一切辦法得到它。最典型的就是對食物的上癮(像是咖啡)、對網路的成癮等,也有可能是對物質慾望的上癮或是對信念的上癮,這裡說的信念並非你靈魂渴望的東西,而是頭腦中內建的,像是:「小孩就是要乖,如果不乖就會變成壞小孩」等,這樣的信念是基植於幻想之上,而這些幻想則是發自於你內在的恐懼、你原生家庭的教導,是被灌輸的,並非你本質的選擇。

 

許多癮的產生是因為第一層次的慾望不被滿足,因此只好尋求第二層次的滿足。然而第二層次的滿足只是替代性的滿足,並非原始的滿足。舉例來說,一直滑手機是一種替代性的連結,你可能覺得無法和眼前的人連結,擁有親密的關係,或者當其他人都在滑手機(不願與人連結),而自己沒有時,會感到尷尬、奇怪,為了迴避這些被拒絕的感受,所以只好跳脫,這是一種補償。

 

靈魂渴望連結

如此補償久了會如何呢?你的靈魂渴望的是連結與滋養,當原始的渴求不被滿足,而不斷使用其他機制補償時,比較激烈的情況可能演變出精神疾患,像是強迫症、恐慌症等等,這顯示了內在的補償機制已經完全蓋過他的原始需求。原始需求只是要與人有健康親密的連結,但是當這個經驗不斷受挫時,就會誤以為補償機制是真正的需求。舉例來說,當一個青少年在家裡一直被家長罵,他就跑去躲在房間裡滑手機,或是小孩在吵鬧時,家長丟手機給他讓他安靜,這些都會強化補償機制而掩蓋真實需求。表面上看起來是快速地解決問題,然而長遠下來會建構出某種行為模式,使人無法真正與彼此連結。

 

我現在說的都不是壞事,我並不是要否定這些科技的使用或發明,然而我們需要多一份覺察,這就是社會在進化的過程中建構出來的機制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生活。網路社群的發展和通訊軟體的發明確實地改變了我們溝通和與人連結的方式,但我也不鼓勵拋棄這些發明,躲到深山裡面去(那會是一種退化),而是如何去整合人的本質與現代的發明。

將意識帶入

我們都知道,癮的存在有其功能,強硬地想要戒除癮,而不去看見癮背後隱藏的需求往往會帶來反效果。然而,我們可以從把意識帶入開始做起,我在這個場合開始滑起手機,我的意識是怎麼理解這個行為的呢?當意識能夠進入時,心裡會多一個空間,你可能會發現我不一定需要做出成癮的行為,別的選擇會出現,如果意識進來了,我還是想要喝我的咖啡、滑我的手機,我也接納允許自己去做,那一種支持跟輔助,不要批判自己,接納自己此時仍保留舊有的模式,批判自己或他人只會讓你的意識退化,因為批判會阻斷對話的機會。

 

再拿喝咖啡舉個例子,當你帶著意識去喝咖啡,這杯咖啡就不一樣了,行為的意義也不一樣了,雖然同樣是上癮行為,可是當你有意識地去跟咖啡連結時,你發現你喚醒了另一種覺知,這個覺知會給你更大的空間去感受你在做這個行為背後細緻含義是什麼。重點不在於喝這杯咖啡,而是在你喝咖啡時的情緒狀態。當你下面的脈輪開啟,將意識帶入生活時,你會開始能夠區分每個東西帶來的能量是什麼,哪個豆子是好的、身體感覺是舒服的,你會慢慢開始能夠區辨。你會知道喝這杯咖啡是為了享受它的氣味、獲得支持的能量,還是麻木自己的疲憊好繼續完成工作。

 

區辨能量

你會開始把意識帶入生活中理所當然的小事情,包括你用的牙膏是什麼牌子的,我並不是要你立刻去檢視你用的牙膏如何,而是要你去意識並感謝日常生活中所有與你連結的小細節。現在我們理解日常生活所有的行為、習慣都有其意義,不管有意識或無意識,它們都是由你選擇出來的。這些習慣和儀式是為了連結某種情緒,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它的需求,可能是為了放鬆、解壓、戴上或脫掉人格面具,而我們要如何去解構日常的行為呢?我相信你們會選擇現在的生活、會閱讀這本書,是因為你想要改變、想要不一樣、想重新整理生活、想過得更好、想更理解自己,你已經有最重要的動機了,然而當我們歸零去重新安排你想要的生活,大部分的人會傻住,不知道要做什麼。

 

雞要出籠子

大部分的人都是被關在籠子裡的肉雞,哪天籠子突然不存在的時候,雞反而不知道該往哪裡跑。他們可能其他雞擠成一團,最後還是想回到籠子裡頭,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這些依賴、習慣很安全,不會出錯。你在生活中可能出過一百次的錯,受過一百次挫折,最後你研究出了最完美路線,演變出了你的生活習慣,你不必花心思一個個去覺知、解構,你下意識地可以迅速完成你的安排,這是一件省時省力的事情,然而你會發現,你的每個小動作背後都有原因,以及你意識的選擇與判斷,而那判斷背後有對應的情緒。

 

練習

我要你們檢視日常一天的生活習慣,從新的一天的每個小細節開始,你感受到的味道、溫度是怎麼樣的?越細緻越好,你在做什麼事情?你的感官感受是什麼?你的每個動作是什麼?先把他一個一個寫下來。然後再去看你這一整天為什麼要這麼做?後面的原因是什麼?情緒是什麼?被支持、填補了什麼?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練習。

1. 前面先寫你的一整天的行為本身,後面記得留空白下來。

2. 做這個行為之後,滿足了你什麼?他帶給你什麼感覺、情緒?

 

學員分享

 

學員:我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走下樓左轉去買咖啡,不喝到熱的卡布奇諾就會覺得沒有啟動開關。如果今天很熱喝冰的,我會覺得很不OK。那家咖啡店是兩個年輕小伙子,而且他們都很有活力,跟他們說早安就覺得今天有能量可以工作。

Jade:喝咖啡背後的意義是要給你力量、充電、活力、啟動一天的開始。更深的需求可能是對休息、滋養的需求,你的生活可能是疲憊的、是負擔大於滋養的,就像這樣一層一層往下看。就像美國人喝咖啡是為了工作,法國人喝咖啡是為了享受生活,法國人是真心的跟每個豆子做很深層的連結,有意識地去連結,去看這些事情有沒有滿足你靈魂、心裡原始的慾望跟渴望。去區辨這是一級的滿足,還是第二層的補償?

 

學員:我一定要畫眉毛,我沒畫眉毛就沒有被啟動。每次畫眉毛都會不一樣,所以每次畫完的心情都不一樣,覺得很有趣。這個啟動有什麼意義嗎?

 

Jade: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當然可以再細究,到底是戴上面具還是啟動呢?如果說是啟動好了,在沒有啟動的狀態下生活也沒問題,可是如果是戴上人格面具,可能的情況是沒畫眉毛會很焦慮,沒辦法出門,那表示這背後有更深、難以面對的東西,所以我需要畫眉毛去壓掉這個不想面對的東西,畫眉毛就變成了一個強制性的習慣,那麼這就不是原始的滿足,而是一種補償。很多人的匱乏感跟生存焦慮是這樣來的,因為他的原始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都是補償性的。明明生活已經很富足了,卻永遠都需要更多、永遠都覺得不足。唯有深入地去覺察和解構,才能看見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和渴望,並重新創造選擇。

 

學員:我在做每件事情前都會預備一樣東西,比如說去上班前要一杯熱咖啡,我今天來上課點了不一樣的拿鐵,我在想這些東西是不是超過我身體的負荷了?

 

Jade:應該是反過來看,「我需要這個東西是因為有過多的負擔了」我不是說要去除掉這些東西,而是鼓勵你透過覺察看清自己的狀態,檢視自己的選擇,如果目前那還是自己的選擇,至少在喝咖啡的時候知道這個行為背後的連結是什麼,差別就只是在這裡,而將意識帶入本身就意義非凡了。再舉個例子,吃垃圾食物,不是人不能吃垃圾食物,然而當你帶著意識跟覺察去吃垃圾食物,那就不一樣了。你會知道這一整天的行為是為了什麼,你會知道這你的生活是為了支撐什麼?你為什麼需要這麼做?如此一來你會有一個更大的理解跟意識的擴張。其實,你的意識進去後,他身體和意識會自己開始慢慢調整,雖然不知道會往哪裡調整,可是至少意識進去了,身體知道你是認真地在看待這些,保有覺知而不是被影響、被操控。你可能和辦公室的其他人一樣都在喝咖啡,但是當你帶著意識去喝,你就跟他們不一樣。你也可以打開你的五感,去覺知你的感官感受有什麼樣的需求,包括你喜歡聞到什麼樣的味道?你需要聽到怎樣的聲音?你需要感受到什麼樣的氛圍你才能放鬆?

 

除了情緒上的需求跟五感上的滿足之外,也可以用脈輪的需求來拆解。台灣人的飲食選擇那麼多,就是為了滿足太陽神經叢跟臍輪的需求,在我們的生活中,很難在第一層次上去滿足這兩個脈輪需求,太陽神經叢代表你可以自主地做自己,臍輪則是透過感官感受去跟大自然連結。當我們生活在人口密度高的都市裡,很難隨意的跳舞、公園散步、野餐。在人口密度相對低的國家,海底輪、臍輪的空間也相對大,他們的環境沒有那個壓迫感,所以他們可以自然地揮灑臍輪的能量,因此他們也不需要那麼多食物的刺激去滿足臍輪的需求,台灣之所以吃的東西特別多,尤其是工作壓力大的人特別需要吃美食,是因為吃東西可以在感官帶來一種補償性的刺激。

 

你之後也可以慢慢地重新檢視你的生活狀態,像為什麼要睡那麼久、為什麼一定要晚睡等等。你的生活習慣都是遷就你的生活型態而衍生出來的,那背後都有需求在,可是那不是你的本質,那些替代性的補償都不是你的靈魂真正需要的,也沒有辦法滿足你的靈魂需求。如果你知道某件事可以滿足你靈魂的需求的時,你就不需要以補償性的行為或物質替代了。重新的去看待、檢視自己的生活,你要清楚地知道,你的生活是你有意識選擇出來的,而選擇一直都在。

 

參考資料:Essential Spirituality: The 7 Central Practice to Awaken Heart and Mind by Roger Walsh

課程口述:陳珏吟(2016-2019課程)
編輯整理:黃子寧

逐字稿:黃子寧、王琇虹

 

台長: 珏吟
人氣(1,6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超個人心理學 |
此分類下一篇:曼達拉之旅 第九堂課 親密與愛
此分類上一篇:曼達拉之旅 第七堂課 感覺能量光譜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