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佛本懷──生活中受持佛法/釋覺淨
佛法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什麼樣的力量及方式,讓佛弟子們仍得以讀誦、受持,依之而修呢?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轉法輪──首先教導五比丘佛法的核心──四聖諦法門,弟子們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脫,佛法也因而開始傳布。
佛弟子受持佛法,對自他最大的利益,是使正法得以久住世間,去除心中貪、瞋、癡煩惱的毒素,使心得清淨解脫。然而,在佛法流傳當下,佛弟子荷擔如來家業,要如何受持佛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學習佛法,若一時無法從善知識得到法益,不要輕易放棄,可能因為自己智慧、定力尚不具足,才不得成就。在《中阿含.習相應品五十六經》中,就有一個故事,彌醯尊者當時為佛陀的侍者,一日乞食後,來到金鞞河邊,發現一片土地平正的芒果林,心想:這是一個適合修行的場所,因此,向佛陀提出,要到此處修行。當時,佛陀請彌醯尊者等待一段時間,待有其他比丘來擔任侍者,他再去安靜的芒果林努力修行。但是,尊者堅持馬上離去,不能等待。彌醯尊者再三的要求,佛陀也再三請他等待。最後,佛陀見他心意已決,就不再婉留,答應了。彌醯尊者心中刻畫著即將成就覺悟的影像,欣喜地來到優美的林中修行。就在禪坐用功的過程,尊者心中出現的卻是貪欲、瞋恚、殘酷的念頭,他懊悔極了,開始想念起佛陀。於是黃昏時,回去請問佛陀,何以無法成就。佛陀憐憫地為彌醯尊者開示五種修習心的方法。原來,修行是有方法的。
自己剛入佛門,年紀尚小,先去另一所佛學院讀書,當時對於佛教名相是一頭霧水(莫哉羊),不能領會。但是因為年輕,記憶力好,就把經文、佛法名相背下來,所以考試對我來說卻一點困難也沒有,只是……會覺得上課無聊。學期結束時,有「個人約談」,說說自己的學習狀況,提出困難。我傻傻的不擔心自己上課聽不懂,只說感到無聊……。當時的創辦人慈悲地告訴我說:「現在聽不懂沒關係,耐下心來,以後你就會懂。」從此,她老人家的話一直陪伴我的修學生涯,慢慢的,也真的懂了。修學佛法真的得靠慢慢累積,只要用心學習,決不放棄,當下不明白,等到資糧足夠,總有豁然開朗的一天。所以,佛陀為彌醯尊者開示的五法中,很重要的就是親近善知識。
從善知識處聞法,是開啟覺悟之路的鑰匙。聞法後如理思惟,則是悟入佛法的重要關鍵。《中阿含.二○○經大品阿梨吒經》有「捉蛇喻」,以捉蛇來比喻錯誤的了知佛法,反而會為自身帶來無窮的過患:一個想要捉蛇的人,看到大蛇,就以手抓蛇的腰部,蛇便舉頭反咬捉蛇人。因為捉蛇人不懂抓蛇的要領,反而遭受螫咬的痛苦,就好像沒有真實領悟佛法的人,顛倒領解佛法文義,產生惡見,批評他人,巧言辯論,沒有真正的為法義而學習。
若正確學習經典,了知佛法,又是一番什麼樣的景況呢?就好像擅長捉蛇的人,善知要領,看到大蛇,會以鐵棒壓住蛇頸,再以手抓住蛇頭,縱使蛇舉尾反過來纏繞他的手腳或身體,還是無法咬到捉蛇的人。這就是指正確學習佛法,善解佛法真實義,會帶來利益與快樂。
佛法是一條讓人親自來體驗的道路,不是口號,不是哲學研究,而是實踐「法」。如理思惟後,實際內化為行動,才能真正受益,得到解脫道上的指引,如同黑暗中尋獲了明燈。
如理思惟的受持佛法──在日常生活裡觸境,省思回叩學習佛法,是很重要的,也才會有趣。上「百法」課,老師說到,無貪的心就像是荷葉上的水珠,不沾黏。當時,我是洗菜師,剛好洗芥藍菜,邊洗邊看著水珠從葉面一滾就滑落了,看著看著,心想:老師所說,無貪的心就像這樣──喜歡的、不喜歡的,遇到無貪的心都是如此,不沾黏。相反地,貪的心就很辛苦了,對於喜歡的想要得到,不喜歡的想推開、排斥……都是執著,苦呀!
還有,上「佛法概論」時,授課法師出了一個有趣的作業──為個人訂立目標,每日從生活中實踐戒、定、慧的發現,並且自我檢核。有一天,自己就從「用齋吃飯」發現戒、定、慧的體驗,如何說呢?聞板後取食就做到「戒」的部份;當下覺知保持專注的吃飯是「定」;不染著於食物的美味(無貪)、不排斥任何一種食物(無瞋)、清楚明白覺知當下的心(無痴),生起的是與善心、正念相應,可說是「慧」的呈現了。這個發現,讓我內心充滿喜樂,因為當下感受到「戒、定、慧」是一體的。用完齋後,和同學分享這個經驗,也鼓勵他們可以去試試,體會從生活中踐行、受持佛法的意樂。佛陀也鼓勵佛弟子:不只自己聞法受益,大眾也要一同來分享法益,互相鼓勵、精進修行。
修學的過程是有次第的,要從凡夫跨越至聖人的境界,也是有方法的:第一要親近善知識、第二聽聞正法、第三如理思惟、第四法隨法行(如法修證)。受持佛法,也要依次第修行,才能將我們內心的毒素轉化為清涼甘露,提昇自我,漸漸走向成佛之道!
------ 《青松萌芽》第十三期
http://www.gaya.org.tw/hkbi/journal/no13/men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