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貝是最受歡迎的票房導演之一,但是比起其他的票房導演,他顯然不知道是哪裡得罪了影評人和酸民,形成一種「樹大招風」,到哪裡都有人罵他的怪現象,但他顯然也沒被這些雜音影響,繼續我行我素,如果換作某個藝術導演用這種態度來運作,可能會變成「有骨氣」,但如果是像麥可貝這種票房導演這樣作,就只能吸引酸民變本加厲的繼續罵,「越罵越賣座」的麥可貝現象,反映出部分評論者的奇特心態,罵最多的人才可能是看最多的人!
在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裡面,麥可貝是一個只會搞爆破的導演,但是用這點來罵他的人常常忽略一件事,就是電影型態的問題,你如果罵一個三級片導演只會拍床戲,那是沒有道理的(不然你就不要看這樣的片),同樣的道理,像《變形金剛》(Transformers)這種大規模的娛樂片,就是追求感官刺激,如果不拍打鬥和爆破,你要他拍什麼?在正確的電影類型裡面就作正確的工作,其實麥可貝比你們都「懂電影」!如今在《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嘗試不同路線,劇情為主,動作為輔,誰說他只會搞爆破?
其實從黑色喜劇《不勞而禍》(Pain and Gain)開始,我們就看到麥可貝想要嘗試動作片以外的其他型態,雖然不是他的本行所以沒有成功,但是勇氣可嘉,如今的《13小時:班加西的秘密士兵》(13 Hours: The Secret Soldiers of Benghazi)裡面,我們看到他終於找到平衡點,一方面抓住他擅長的元素(動作戲、槍戰、爆破、大美國精神),一方面試著去加強他以前最弱的環節(劇情、故事、人性),搭配出來的結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雖然不見得可以讓一些本來就對他有成見的人扭轉印象,但至少這是他有史以來最不花俏、最有寫實感的電影。
本片改編自波士頓大學新聞學教授米歇爾祖考夫的著作《13小時》,講述2012年9月11日,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前發生攻擊事件,入夜後,數十名武裝分子衝入領事館,導致包括美國大使在內一共4人死亡,六名中情局秘密軍人趕來救援,但隨著情勢失控,他們自己也陷入險境,發展成一個非常壯烈的戰爭故事,由於牽扯到國際局勢,所以題材比較硬,但麥可貝顯然有意避開敏感的政治神經,把重點放在同袍情誼,以及挺身面對危險的勇氣,不少炸斷手腳的噴血畫面令人怵目驚心,用最真實的方式呈現出戰爭的殘酷。
既然是真實事件改編,那麼「真實感」就是必須強調的事情,所以這是麥可貝的電影當中最沒有明星的一部片,為了避免明星光環蓋過故事本身,所以讓B咖演員上陣,引導觀眾把重點放在角色本身的性格和心境,透過這六名士兵在槍林彈雨當中的處境,帶著觀眾重回現場。雖然和麥可貝大部分的電影一樣都有美國國旗飄揚,但是捨棄美國英雄主義,反而透過劇中人說出的對白,質疑美國政府長期以世界警察姿態介入其他國家,導致牽扯在內的美國人受到生命威脅,「為何而戰」以及「何必要戰」,永遠是戰爭電影提出的反省。
---------------------------------------------------
*美國秘密軍隊身陷險境,度過驚心動魄的13小時。
*把重點放在同袍情誼,以及挺身面對危險的勇氣。
*依然有麥可貝最擅長的爆破,但是不花俏、不賣弄。
*面對大規模的恐怖攻擊,他們度過史上最難熬的一夜。
*「為何而戰」、「何必要戰」,永遠是戰爭電影提出的反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