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新加坡電影,一般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導演梁智強,此人創造了《錢不夠用》、《小孩不笨》等一系列的票房電影,雖然品質稍嫌陽春,但是具有親切可愛的庶民幽默,也不忘透過對白反諷時局,但走的是詼諧嬉鬧的大眾路線,多數時候與獎無緣,但如今在金馬獎一連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新導演」等大獎的《爸媽不在家》,終於讓我們看到新加坡也有深具藝術取向與企圖心的電影。
由金馬獎最佳編劇、新導演陳哲藝所編導的《爸媽不在家》,還是承襲著新加坡電影一直存在的兩項特色,一是庶民語言,一是社會寫實,並且在主題與敘事層面上,或多或少受到台灣新浪潮影響,令人很容易聯想到類似楊德昌的風格,重點在於描寫城市生活型態轉變下,中產階級的生活模式,雖然節奏略嫌緩慢,但是運鏡筆觸細膩,情感描繪自然不造作,是一部清新溫暖而真情流露的作品。
《爸媽不在家》不像一般電影會打上年代背景的字幕,讓觀眾了解故事所屬的年代,而是使用象徵性的影像記號來讓觀眾慢慢體會,從錄音帶、CD隨身聽、王傑的歌,甚至電子雞等線索,就可以很容易聯想到這是90年代末期,在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之下,一戶小康家庭正處於紛亂之中,父母親在公司遭逢資遣危機,小孩在學校卻頑皮搗蛋、頂撞老師,於是忙於工作而常常不在家的父母,決定找一名外籍女傭來幫忙處理家事,並且管教小孩,而這名菲傭除了設法恢復生活秩序以外,也透過她的眼睛來看待這個家庭如何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本片取材自導演小時候與菲傭相處的記憶,但除了描寫小孩與菲傭的深厚感情以外,更從家庭關係擴充到社會型態,用一種生活化的寫實路線,看待當時的教育制度與時代背景,像是校園裡面那些近乎羞辱式的體罰,就讓小孩遭受壓迫,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而離開學校的大人在職場上也一樣不好過,像是小孩的母親每天幫她的老闆開除員工,然後開始擔心哪一天輪到自己;小孩的父親被資遣之後不敢告訴家人,只能跑去當保全,而這個頑皮的小孩自從電子雞被父親丟掉以後,開始養起真正的雞,而這些雞的命運跟那些底層族群的命運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遭到宰殺!
在那個難以生存的年代,大人小孩都面對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到外地打工的傭人則必須努力工作,把錢寄回故鄉,甚至必須在假日的時候瞞著雇主多打一份工,才能為自己攢點錢,這些流浪到國外的傭人必須忍受著寂寞,而許多本地人也因為環境劇變而無所適從,只能買個樂透,作個發財夢,期待唯一的翻身機會,甚至用樂透明牌跟老師換取不被體罰的條件,一個時代的鬱悶與期盼,在此同時呈現,猶如一首溫馨而低迴的曲調,獻給時代的流浪者,可悲的是物換星移許久之後的現代,跟當時比起來,似乎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
*許家樂飾演的頑童,用自己的方式抗議這令人困惑的成人世界。
*飾演媽媽的楊雁雁(右),贏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安潔莉芭雅妮(上)飾演到他鄉打工的菲律賓女傭。
*傷害小孩自尊心的體罰制度,透過電影呈現,格外令人反思。
*家庭戲少不了吃飯的戲碼,這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團聚時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