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除了表達情感之外,對生活週遭的環境,也常常有不同的呈現。每一個城市都有它的特殊印象,這些「印象」在電影裡成為「映像」,反射出情感的多重面貌,也讓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風情。
早年”奧黛麗赫本”的『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呈現紐約老派貴族的生活面貌;”湯姆漢克”和”梅格萊恩”在『西雅圖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裡的都會戀曲,也讓拍攝地點成為著名地標。但是如果要聯想到浪漫愛情,幾乎很難不聯想到巴黎。巴黎不愧為「浪漫之都」,與之相關的愛情電影更是不勝枚舉。近年來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充滿濃烈情慾與浪漫氛圍的『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之外,還有由全球知名的20位導演共同以「巴黎」為題拍攝的短片所集結而成的『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而現在這部『巴黎小情歌』除了在法國當地創造高票房之外,也是坎城影展競賽片。這部電影再度以「巴黎」為故事背景,創造法國式的浪漫情懷。
英文片名翻譯作「Love Songs」的『巴黎小情歌』,法國原名是「Les Chansons d’amour」,而片名當中所謂的「Chansons」(香頌)原意就是「情歌」。顧名思義,整部電影以「情歌」貫穿全局,無論是配樂,或是角色的對白,有很多地方都是用歌聲來展現。隨著劇中的情緒起伏,主角在浪漫花都的迷人情境之下,唱出一首接一首的動人情歌,也唱出了愛情的多重樣貌。
電影如同「章回小說」一般,將劇情分段敘述,成為不同的章節。由「離去」、「缺席」和「歸來」三個章節,架構出一個符合傳統「三幕劇」的敘事結構。
*第一幕:「離去」。
如同「三幕劇結構」中的第一幕,先介紹出人物和故事前提。敘述一對陷入感情倦怠的情侶,不甘於平淡的交往模式,而找來男主角的女同事進展為「三人行」,但是雙人床鋪上面睡了三個人,總是顯得太擁擠,使得他們的關係始終無法達到平衡。究竟誰該「離去」,成為這個章節所帶出的難題。
*第二幕:「缺席」。
如同「三幕劇結構」中的第二幕。主角開始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危機或變數,並且必須努力的與之抗衡。從「兩人牽手」到「三人同行」,正當主角們為此掙扎的同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女主角在接下來的人生當中,從此「缺席」!愛情消失在生命的轉彎處,只剩下孤單的男主角必須努力走出陰霾,尋求下一個感情寄託。
*第三幕:「歸來」。
也如同「三幕劇結構」中的第三幕。主角試著解決問題,或是找到另外一種「歸屬感」。一個俊俏男同志的出現,讓男主角轉而投向「男男之戀」,急轉直下的情節,將前半段的曖昧氣氛轉化為跨越性別的情感慰藉,演變成『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的幸福夢幻版!這樣的意外轉折,應該會讓不少觀眾看到傻眼。
整體而言,這部電影前半段的劇情,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三角戀愛故事,但是從意外發生之後,劇情突然轉彎,故事也有了新方向。說是導演暗渡同志情懷也好,說是劇情帶給觀眾驚喜也罷,也許「戲如人生」正是這部電影所下的註解。在人生的轉彎處,總是充滿了不可預知。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個轉角,會遇見一個什麼樣的人,或是陷入一場什麼樣的戀情。
很多影評人總是嘗識著從電影裡面看出一些「道理」,不過如果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巴黎小情歌』,也許想法容易打結,找不到出口。因為這部電影從女主角遭逢意外開始,到男主角突然變成同志為止,一切都非常突然,甚至非常突兀,似乎毫無道理可言。
編導”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用情歌串起愛情的多種可能性,整部電影涵蓋了「異性戀」、「同性戀」、「多角關係」、「生離死別」、「緣起緣盡」等多種愛情因素,堆疊出一部「浪漫至上」的電影。這樣的電影型態,如果用太多的理性去探究,只會顯得煞風景。因為這部電影的主題:「愛情」,本來就是世界上最沒有道理的一種東西!因此觀眾不妨放下理性,用一種純粹的眼光,去感受俊男美女的熱戀,以及花都巴黎的浪漫怡人。
(我個人還是覺得國外版的海報比較好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