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的『雙瞳』,創下台灣電影跨越國合作的大手筆,造就不少話題與紀錄。而當年的編劇「蘇照彬」,堪稱台灣電影界的奇葩!他的作品以劇本為多,比較知名的除了『雙瞳』之外,還有宮澤理惠主演的『運轉手之戀』、黎明主演的『三更之回家』。而他第一部執導演筒的作品『愛情靈藥』,是有點類似『美國派』的性愛狂想喜劇,在當時也廣受討論。而『詭絲』是他在寫下這麼多的創意劇本之後,又一部自編自導的野心之作。循著『雙瞳』的跨國合作模式,涵蓋台灣、香港、日本的幕前幕後班底,光是陣容就值得一看!
『詭絲』是一部怎麼樣的電影?與其說是鬼片,不如說是科幻片比較適當。理工科系出身的蘇照彬,將中國人對鬼的既定觀念,用物理科學知識穿針引線。把「靈異玄學」與「科學辯證」等不同元素,精巧的融合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懸疑驚悚架構,為台灣這個科幻類型故事嚴重缺乏的電影市場,注入一股嶄新的生命力。
電影的開頭,就十足的懸疑。一名外國攝影師,在拍攝鬼魂的行動中,突然心臟麻痺死亡。原來他受雇於「江口洋介」飾演的日本科學家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他們假設「鬼」其實是一種能量的轉換,因而研發出一種「孟傑海棉」,可以捕捉任何形式的能量。換句話說,只要條件符合,他們就可以抓得到鬼。攝影師神秘猝死之後,研究小組進駐鬼屋,順利的把一個小男孩的鬼魂抓來研究,並且請來張震飾演的超能力警探前來協助!他明察秋毫的發現鬼魂的身上出現一條「絲」,藉由絲的引領,他們循線找到男孩生前就讀的學校,更揭發一樁親母弒子的人倫悲劇。而在此同時,眾人的愛恨情仇,也在不知不覺間,被這條「詭絲」所牽繫,走入更加紛亂的境地。
很多人都拿『詭絲』與『雙瞳』作比較。事實上,兩者的文本精神是相通的。同樣是將「科學」與「玄學」互相印證,也同樣強調「有愛不死」的宿命寓言。但是『詭絲』的整體成就,顯然比『雙瞳』更上層樓。這個精采的劇本,雖然講的是一個充滿玄奇的故事,但是幾乎沒有讓觀眾無法理解的地方。從那個類似『X檔案』的開場,配上「蒙太奇」手法的剪接,不但節奏更明快,而且簡潔有力!光是開頭的那場槍戰,就已經是張力十足,有好萊塢警匪片的節奏感!
在開頭不久的那場槍戰戲裡,驚鴻一瞥的「戴立忍」,飾演一個帶頭攻堅的英勇警察,戲份不到五分鐘,可是令人印象深刻;張震用獵槍的瞄準器讀唇語,藉以破解密碼,並且在炸彈被引爆之前將歹徒槍殺,過程拍得十足震撼!一直到後來張震被女鬼追著跑,在捷運裡面的「人鬼大對決」都相當精采!無論是精緻度或是流暢度,當年『雙瞳』試圖要做,但是沒有做到的事情,『詭絲』都作了一個更好的補足與加強,讓我看到台灣電影許久不見的活力,真是難得!
這其實不是一部嚇人的恐怖片。鬼的造型或動作,大部分都受到『咒怨』之類日本鬼片影響,原創性稍低,不過整部片的重點並不在此。事實上,這個故事想要強調的是「情感」。那條「剪不斷,理還亂」的『詭絲』,說的其實就是一種情感的牽繫。當中描寫親情的幾個段落,都讓人印象最深。包括張震與他病危的母親之間的矛盾關係,一直到死去的母親化為鬼魂,回家煮東西給兒子吃,剎那之間,最真的情感,化解了一切難題;而萬芳飾演的悲苦媽媽,為了減輕小孩身患怪病的痛苦,竟然親手殺掉他!這種「極端的愛」被呈現得萬分悲涼,一直到男孩的鬼魂與母親的鬼魂在捷運列車上重逢,這段無奈糾結的悲苦宿命,才找到救贖,得以解脫。原來這些放不下的情感牽繫,就是鬼魂一直徘迴人間的真正原因,而到頭來,也只有「愛」,才能化解所有仇恨或糾結,找到真正的出路。
有沒有發現,「張震」和「江口洋介」的角色,是兩個極端的對比。如果張震的角色,是「愛」的代表,那麼江口洋介的角色,代表的就是「恨」!故事一開始,編導故意讓觀眾以為:鬼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對世間的某人含有恨意,再加上強烈的磁場,凝聚出龐大的「能量」,人就可以變成鬼。此段假設,讓江口洋介這個極度厭世的殘障科學家,有了實驗基礎。最後,他幹掉了罵他744次「死跛腳」的渾蛋長官,並且帶著絕對的恨意,來到磁場強大的地方自殺,以求成鬼。但是到後來,我們會發現,鬼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對人世間還有留戀或牽掛,而人之所以會變成鬼,是因為「愛」,而不是「恨」。所以張震能活命,因為有愛;而江口洋介之所以完蛋,就是因為他內心裡的恨意害了他!「因為愛,所以靈魂不滅」;「因為恨,所以萬劫不復」!到頭來,整個故事所強調的精神,又和『雙瞳』裡面「有愛不死」的理論相互呼應。
這是一部強調「愛」的電影,但是出乎意料的,感情戲並沒有很多。張震和林嘉欣這對情侶的關係,始終若有似無,被不少人批評「感情不夠深刻」。事實上,兩人只用唇語告白的用意,就是一種「只能意會,不須言傳」的真情互動。誰說愛一定要掛在嘴上?其實一個眼神,就是愛;一份關懷,也是愛。這部電影對「愛」的詮釋,看似含蓄,實則內斂而動人。
一個理工科系背景的編劇和導演,以科學貫穿整個劇情,但是即使整部電影充滿科學理論與玄學觀點,卻沒有因為那些硬梆梆的理論而喪失最基本的人情味,反而透露出對無形界的敬畏,以及對人間真情的重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