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所寫的小說《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結合推理、驚悚、冒險元素,帶你抽絲剝繭,走向震撼結局,明快的節奏、密集的對白,加上作者深厚的歷史知識貫穿期間,整部小說的架構嚴密,而且環環相扣,衝擊性十足的內容,成為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著作,因為原著本身就如同一部紙上電影,所以導演朗霍華幾乎只要用一半的功力,就可以輕鬆搬上大銀幕。
故事由羅浮宮的命案展開,影帝湯姆漢克飾演的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到巴黎演講時,獲知他認識的羅浮宮館長在博物館內遭人謀殺,屍體旁邊留下令人匪夷所思的密碼,蘭登與法國美女密碼專家(法國女星奧黛莉朵杜飾演)在解謎過程中意外發現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達文西的作品裡藏有線索,這些線索人人可見,卻被歷史層層隱藏,而蘭登不但被誣陷為兇手,更要在逃亡過程中,和幕後主使者鬥智鬥力,除非能夠及時破解謎團,否則這個隱藏了幾世紀的歷史真相,即將永遠消失。
這個故事以大量的宗教、藝術和歷史知識當作背景,之所以廣受討論,是因為當中所提到的地點、事件,與秘密組織,大部分都是確有其事,作者把一些零散的資料文獻,用一個極具震撼力的故事穿針引線,加上作者自身的猜測與重組,開創出一個格局龐大,而且引人入勝的推理鉅作,透過大銀幕將小說影像化之後,更加具有傳奇色彩。
開場的謀殺案,在巴黎羅浮宮實景拍攝,後來男女主角走訪巴黎名勝威雷特堡,尋求歷史學家幫助,之後前往倫敦西敏寺解開謎題,最後在蘇格蘭羅絲林禮拜堂揭開所有真相,超過兩小時的電影裡,觀眾可以跟著男女主角跑遍英法各大名勝,也勢必會間接帶動旅遊熱潮。
當然,在熱潮蔓延的同時,保守派宗教團體自然又會對這類的作品相當不以為然,不少天主教、基督教國家限制青少年觀看,甚至用威脅性的手段強迫政府禁演,這些過度激進的非理性行為,間接應證了《達文西密碼》對宗教團體的批評,這些以宗教為藉口,鞏固自身權力的手段,從中世紀殘殺異教徒的歷史,到近代以宗教之名,實行思想壓迫的行為,都是《達文西密碼》反諷的目標,那些虔誠教徒將這部作品視為敵人,卻永遠忘了檢討自己,就如同幾世紀以來的陋習一般,沒有絲毫的長進。
激進派宗教團體抹黑《達文西密碼》,說他是反宗教的作品,其實故事裡面說到的東西,無論是「錫安會」、「主業會」等組織,或是歷史背景的描述,一半以上都有事實根據,只有「耶穌結過婚」的結局是作者根據資料所做的猜測,而整個故事不但沒有「反宗教」的意圖,反而肯定宗教本身的價值,他唯一否定與批判的,只有「權力」,也因為他實在踩到了太多掌權者的痛處,所以注定遭致批評和打壓。
有人說「耶穌結婚生子」的情節扭曲傳統教義,但在我看來,作者只不過把現有的資料文獻加以穿鑿附會,推斷出不同的結論而已,而在這個結論裡面,我們看到的是行使權力之人如何運用宗教或政治手段,迫害和欺騙多數人,讓盲目遵從的人喪失自由思考的能力,成為掌權者利用的工具。有權力的人用威權迫害異己,只為了讓自身權力更形穩固,無論是政治還是宗教,一但有了權力就開始腐化,古今中外皆然,在《達文西密碼》裡面,我們看到了權力造成的墮落。
在權力的盲目之下,信仰與正義最容易被有心人士操控。尚雷諾飾演的鐵血幹探自以為正義凜然,其實被幕後的野心家利用,而保羅貝特尼飾演的虔誠教徒,成為殘殺數條人命的劊子手,以為在替上帝做事,其實早已被人利用卻不自知,成為「盲目信任」的代表人物!而伊恩麥克連飾演的殘障學者則是千方百計想要拆穿天主教的謊言,運用的手段也相當的不正確,這是「盲目質疑」的代表人物。無論「相信」或「懷疑」,只要走向極端,就必定自食惡果!
最後,男女主角找到真正的謎底之後,作了一番總結,其實才是整個故事的主題精神:耶穌到底是人還是神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相信什麼」?宗教的力量能夠在亂世中帶來和平,在困境中堅定方向,帶來心靈上的平靜,以及對生命的盼望,只要你發自內心的相信,那麼這對你來說,就是有益的,但是沒有任何宗教會叫你去殺人,所以那些以宗教或正義之名所實行的殺戮或鬥爭,其實只不過是滿足一己私利的偽善而已!
《達文西密碼》的整個中心架構,其實相當中庸,也相當宏觀,不但沒有質疑宗教的根本精神,更沒有否定信仰的本質,而是提出一種理性和平的態度,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是容納異己,而不是排除異己,只要你對宗教、藝術或歷史有興趣,無論是不是教徒,我都推薦你看看這部作品,看完之後,無論你喜歡或是反對,都可以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你,相信什麼」?
信念絕非不容質疑,很多時候,反而會在質疑當中更顯堅定!
*湯姆漢克扮演哈佛大學宗教符號學教授「羅柏蘭登」。
*法國女星奧黛莉朵杜飾演密碼專家,真實身份出人意料。
*宗教沒有叫你去殺人,請不要再以宗教之名發起鬥爭。
*達文西名作,暗藏驚世密碼,打碎宗教人士的玻璃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