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觀察者早有定論,第二任的總統向來比第一任難幹,但像馬英九這樣,還沒上任就把逐字稿民意支持度跌到十五趴,恐怕也是史上少見。
總統以超過半數的選票當選後,當務之急,便是利用這明確的民意支持,集中全力在百日內推動一兩件重大政策,除了回應選民的付託,更重要的則是向全國,尤其是國會,展現總統的意志力與領導力,此即白宮幕僚人人皆知的「百日鐵律」。百日不能立威,反對勢力集結成軍後,總統將只是個「孤獨白宮主人」。
當年雷根雖以微小差距獲勝,但在就任百日內,便立即集中精力成功推動具爭議性的減稅計畫,讓反對黨掌控的國會為之側目。往後四年,雷根政府雖然犯錯不斷,卻由於這百日蔭庇而無損於「雷根傳奇」的建立。但外人不知道的是,當時國務卿海格也曾在百日內摩拳擦掌,意圖於外交戰線上有所突破;但白宮幕僚擔心海格的冒進會讓媒體失焦,便硬將海格的企圖心強壓下去。
對連任總統而言,政務既屬接續性,百日期間便應由國會開議日起算。就這過去的九十天觀察,馬總統的表現反而像是個誤闖叢林的小白兔,幾乎碰觸了所有的百日禁忌。首先是政策沒有「心存選民」,美牛進口、健保調漲、油電雙漲、證所稅案等,士農工商全都得罪光了。其次是政策形成缺乏章法,讓人看不到總統的掌舵能力。其三,政策宣示輕率,以臉書、專訪揭露與民生相關的重大議題,很難讓人感受「苦民所苦」。其四,自亂陣腳,明明國事如麻卻還出國比賽伏地挺身。其五,黨內溝通不良,黨籍立委事前均未獲諮詢。其六,未主動出擊,坐視反對聯盟凝聚。其七,勝選聯盟形同解體,已有不分區立委率先反對重大政策。百日如此績效,未來四年如何走得下去?
總統未能利用百日立威,對政務也不見得會有立即的影響,畢竟民選的光環還是讓人不敢小覷。但一旦選民透過選票呈現不滿,則總統的威望便可能面臨崩盤。由於總統周遭的人都仰賴選票保全飯碗,總統掌握不住民心,眾人只有自求多福。故而,就任兩年後的期中選舉,往往是美國總統重要的考驗。尤其是第二任總統,所屬政黨如果在該選舉遭遇嚴重挫敗,則剩下的兩年任期便必然眾叛親離。馬總統也許更衰,因為鹿港補選的大敗,已使得這個效應提前到來。鹿港選後兩天,立院差點輸局與證所稅付委橫生波瀾,均可視為執政團隊崩解的警訊。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百日不振的總統很少有再起的機會。但馬也非全然沒機會,統獨對立確實使得台灣的反對聯盟難成大器。馬若徐圖再起,首應整建決策流程,將府內幕僚、國安會、內閣形成三個政策辯論體系,提供總統決策定奪;總統也應免兼黨主席,落實選舉政黨的質變,以專職CEO遂行經營管理;府院聯絡體系更應擴大,建構完整溝通渠道;明定重大政策排序,避免同時備多力分;減少下鄉,學習透過影像媒體說明政策;善用行政資源,建構實質執政聯盟;強化智庫,尊重專業建言。
在這第二個任期,早已沒人相信總統只管國防外交與兩岸,面對低迷的民意支持,再不蹽撩下去,將只有承受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悲戚。
哈佛聽打‧逐字稿陳愛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