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5-16 22:17:09| 人氣5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詩賦之本源 ※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詩賦之本源 ※

詩賦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賦、比、興,風、雅、頌,乃藝術感染力的根源。詩賦以怊悵述情,沈吟鋪辭,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是情志與氣質統一相結合的表現。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曾概括為賦、比、興。古代把它與風、雅、頌合起來稱為詩之「六義」。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並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這對「六義」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所以《詩經》六義就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前三個指《詩經》的體式,後三個指《詩經》的表現手法。據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一書中的解釋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個說法很簡單明確,用現代的話說,所謂賦,就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描寫。比是打比喻,對事物進行形象的比況,使它的特徵更突出、更鮮明,或更能表明它的本質。興,是興起或發端,即先借用別的事物或眼前之景起個頭兒,然後再引出所要歌詠的事。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而劃分的。風即十五國風,是各地的音樂曲調,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檜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豳風、陳風、曹風十五部分,共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是朝廷正樂,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三個部分,分別有三十一篇、四篇、五篇,為郊廟祭祀之樂。

《詩經》「六義」的說法對後世影響深遠,一方面形成了我國詩歌史上的「風雅傳統」,另一方面,賦、比、興的手法也被後世詩歌所繼承,如漢大賦中的「鋪陳」就是由「賦」發展而來,《楚辭》中多「隱喻」,是受了「比」的影響,「興」的手法則為《古詩十九首》等漢魏詩歌所承襲。

《詩經》的作者的成分很複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製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於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詩經》的主要採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紅塵醉

台長: werdx
人氣(576) | 回應(0)| 推薦 (8)|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詩詞歌賦注釋 |
此分類上一篇:1700年前的中國嬉皮士們是怎麼玩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