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2-25 00:05:33| 人氣2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菩薩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火宅清涼 聖嚴法師著

二六、菩薩頂

從一般旅客參觀臺懷寺院群的路線來說,應該先到羅睺寺,其次顯通寺,鄰接塔院寺,再登圓照寺,經過廣宗寺,最後方上菩薩頂。我們因為時間不多,而且要仔細的做重點參觀,所以離開顯通寺即直上菩薩頂。

菩薩頂是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靈鷲峯上,原是五臺山的五大禪寺之一,也是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曾經又名為真容院及大文殊寺。根據《清涼山誌》對於菩薩頂的介紹是這樣的︰

大文殊寺,即菩薩頂真容院。唐僧法雲自建殿堂,擬塑聖像。有塑士安生,不委何來,請言聖儀。雲曰「大聖德相,我何能言?」相與懇禱,求聖一現。七日,忽光中現文殊像,遂圖模塑成,因名真容院。歷代人君,不廢修飾。明永樂初,敕旨改建大文殊寺。敕賜貝葉靈文,梵文藏經,朱書橫列,御製序讚。每帙盛以錦囊,約以錦囊,護以蒨氈。並欽造文殊鍍金像。萬曆辛巳間上敕太監李友重修。

從這一段文字記載可知菩薩頂重建於唐睿宗景雲元年(西元七一○年),因法雲比丘在該寺見到菩薩的真容,所以稱為「真容院」,而該寺的創建,則早在北魏孝文帝時代(西元四七一─四九九年)。明成祖永樂(西元一四○三─一四二四年)之初,改建而名為大文殊寺,到了神宗萬曆九年(西元一五八一年)加以重修。

據傳說,大文殊寺原屬於大孚靈鷲寺十二院中第一院,俗稱菩薩頂。關於這座寺院的文獻記載,則可從幾種《清涼傳》中發現,例如《續清涼傳》卷上,據張商英敍述︰他於宋哲宗元祐二年(西元一○八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所見到的真容院的情況︰「至真容院,止於清輝閣,北臺在左,東臺在前,直對龍山,下枕金界溪,北浴室之後,則文殊所化宅也。」

從這段描述可見,站在菩薩頂看四周的環境,有如人間的仙境,有山,有水,而它的位置又在高高的山頂。

另從文人詩句的描述,所見菩薩頂的風光︰俯視則「群山皆北向,二水自南流。」仰視則「林煙籠紺殿,幡影掛朱樓。」遙見山頂僧人往來活動,則頗有「僧棲雲外樓」的意味。無怪乎施耐庵寫《水滸傳》時,把書中的魯智深到五臺山出家的地方,便選中了菩薩頂,大鬧五臺山「醉打山門」的一段精彩描述,也就是菩薩頂的這座山門了。

當我們進入菩薩頂之前,先看到一座華麗的照壁,上以黃琉璃瓦覆頂,下以須彌座為基。繞過之後,就是一道一百零八磴的石階,猶如天梯似的直達山頂。隱約看到「靈峯勝境」四個金碧輝煌的大金字橫寫在正中門樓上。這種景觀,讓人懾伏,令人嚮往,神話中所謂的南天門,大概也不過如此的景象吧!其實,我們在走出顯通寺之後已經攀登了兩處的石階,讓我們級級上升,使人感到越來越跟偉大的文殊菩薩接近了。現在又有這樣長的一道石階呈現面前,寓意著世間的凡夫有一百零八項煩惱,必須奮起勇氣,努力超越,每跨一磴石階,便等於消除一項煩惱,走完一百零八磴,則丟盡所有的煩惱,而達到清涼的菩薩境界。

到達山頂邊的大牌樓前,向四周極目遠望,南可見錦繡峯的南臺頂,東可見望海峯的東臺頂,西可見翠岩峯的中臺頂。又可鳥瞰以臺懷鎮為中心的十七座寺院,就好像是到了三十三天宮的須彌山頂。

菩薩頂原有土地四十五畝,殿堂樓房四百三十多間,綿亙一里多長。現存土地三十畝,殿堂樓屋一百一十間,乃係清朝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重修。穿過大牌樓之後,有一座山門,單檐歇山頂,入此門數幾步,便是天王殿。再進去則是大雄寶殿,這座大殿,面寬七間,重檐歇山頂,須彌座式,特別是上面的彩繪極富宮廷風味,以龍鳳為主黑線點金,稱為「金線龍鳳」,此在清代建築彩繪中,僅次於皇宮的「龍鳳和璽」,與五臺山其他寺院的「蘇式彩繪」相比,高過一等。大雄寶殿之後是文殊殿,又稱「滴水殿」,因為殿檐中間的一塊瓦上,不論春、夏、秋、冬,亦不論陰、晴、雨、雪,終年滴水。

菩薩頂的殿堂,是典型明清的宮殿建築,殿頂所用的琉璃瓦,主要是金黃色,也有少許綠、藍、白、赭等色。這也是五臺山所有寺院群中的最大特色,此在北方的其他古寺院中難得見到。

菩薩頂原來是禪寺,直到清朝世祖順治十七年(西元一六六○年),一說十三年由於皇帝崇信喇嘛教,故從北京派了一位滿族的喇嘛名叫阿旺羅桑,到菩薩頂擔任住持,賜名「清涼老人」,從此該寺就成了黃教的喇嘛寺,也是代表著皇家權威的一所寺廟。有人把它比喻為五臺山的「布達拉宮」,又叫作「喇嘛宮」,地位特別崇高。康熙皇帝曾經五度朝拜該寺,現存石牌坊的「五臺聖境」四字,就是康熙的手筆。乾隆皇帝,曾經六度到菩薩頂朝拜,現在寺內還有兩塊漢白玉的四楞石碑。每面分別刻有漢、滿、蒙、藏的四種文字,就是乾隆的親筆。到乾隆後期,達賴派他的三個堪布,來到內地,而其中的大堪布夏住降巴.嘉木銀旦增,就到菩薩頂擔任了第七代的住持。從此以後每年農曆六月初五日至十五日,五臺山的菩薩頂,就增加了一項重大的佛事活動,叫作「吉祥道場」。法會中的「金剛舞」,尤其引人入勝。西藏的密宗教派很多,但是以宗喀巴所創的黃教勢力最大,到過五臺山的達賴及班禪兩大喇嘛,就是黃教的兩位各司其職的領袖。而五臺山屬於黃教的化區,例如另外的一座鎮海寺也是屬於黃派。因此五臺山當地人就把密宗的寺院稱為「黃寺」,而顯教的寺院則稱為「青寺」。

現在菩薩頂住有三十三位密教的喇嘛,它的住持是一位滿人,現年五十六歲名叫達兒計,當天他正好去五臺縣城出席政協會議,我沒有見到,接待我們的是一位漢人當家師叫丹增喇嘛,已經七十三歲。

現在已經有汽車道路,從後山繞上菩薩頂,所以當天我們全團的人員,以及陪團的當地人員,看我身體不好,建議我乘車先到頂上,然後等待全團人員由前山爬坡上去會合參觀,我則堅持︰「我還有煩惱,希望能夠爬坡消業。」我已經有過在北京爬石經山的體驗,這一百零八磴,算得了什麼,不過在雨中爬上山頂還真不簡單,年輕的人都爬得氣喘吁吁,上山之後,大家關心我的心臟有沒有問題?我倒感覺還好,所以回答他們︰「要想見菩薩的真容還怕爬坡?既然是要來見菩薩的真容,心臟還會有問題?」其實,在五臺山至少還有南山寺及龍泉寺的兩處,都有一百零八磴的寺前石階。那是真的,若不經過爬坡,朝聖的心境便不容易體會。於是我將此感受告知同行的年輕人︰「如果古代的祖師們朝禮五臺山時,都像現代人這樣坐著轎車,臥遊聖地,我相信他們是見不到文殊菩薩,也不會有那些驚天動地的感應事蹟發生。」


台長: john
人氣(2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