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八五、從普陀到上海
我們往普陀山時,是從寧波的小港乘坐一般動力渡輪,從普陀山回程是搭乘飛翔號的快速飛船,向上海市出發。一般的渡輪從普陀到上海,需要六個小時,而這種飛船只需要兩個半小時,船底是兩側吃水而中間透空,好像一雙溜冰刀拼在一起,遠看就像是浮在水上向前飛行。這班船的航線是從舟山群島的杭州灣口,到達長江出口處的上海市郊南匯縣,看來水域不深,水質混濁,而處處可以看到水產養殖的設施,也處處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島嶼和陸地。
下午二點三十分抵達南匯縣的蘆潮港,此處原係一個小漁港,現已被開闢成一個新興的港口都市。車程經過一小時到達了上海市五星級的「新錦江」大飯店。沿途由當地導遊向我們介紹上海的郊區已相當的富裕。由於南匯盛產水蜜桃,兼做水產養殖和漁撈,所以沿公路的兩旁所見的農村都是一望無際的桃園及二、三層樓花園洋房式的農民住宅。
到了上海市區,也跟我八年前所留的印象大不相同,高速公路非常寬闊,而高架的內環道路長達四十八公里,暢通無阻。橫跨蘇州河的橋樑,也是非常壯觀雄偉。經過虹口,幾乎已不認識。市中心處處都是高樓大廈,路面到處都在拓寬。據說現在全市有一千三百萬居民,另有三百萬來自鄉間的民工,夜以繼日的趕著建設的工程,目前有一萬多個工地正在興建。
市區的腳踏車雖然還是不少,計程車的數量也非常的多,人力黃包車固已絕跡,腳踏三輪車也不見踪影,連機器三輪車也都沒見到。
市民的衣著,比起香港人並不遜色,比起臺北人還要華麗。
八年前上海市很少有夜生活,到了六點多,店家多半打烊。現在的小吃店、水果店、雜貨店,到了晚上十二點還是燈火通明。五十年前夜上海的景象已在恢復中。娛樂場所像卡拉OK,更是通宵達旦,除了政治制度和意識型態之外,已經無從分辨臺北與上海的不同之處了。在衛生清潔、亂丟垃圾等約束方面,似要比臺北市更有節制些。特別是公共設施的興建效率,非常快速。為了拓寬馬路、高速道路、集體改建高樓大廈的計畫,以及整頓市容的決策,做的十分徹底而快捷。無論是誰的住宅,為了公共設施,命令搬遷就得立即行動。我俗家三哥這一房,就由於整頓市容,住屋被拆,便不知遷到何處去了。像這樣的情況,在臺灣的環境裡,是無法想像的事。
八六、訪靜安古寺
早餐之後,收拾行李,登車訪問我的母院靜安古寺。這在原來的計畫中,並未列入,在臨行前兩星期才安排進去的。不列入的原因是:1.那不是旅遊重點。2.此寺的範圍太小,三百人進去,大殿內外都站不下。3.先遣人員去拜訪時,靜安寺已沒有認識我的人。4.一九八八年我已訪問過了。
不過,我還是希望去拜訪,因為那畢竟是我少年時代讀過書的地方,法鼓山的尋根探源之旅,如果缺少了這一站,真會讓團員們遺憾。
關於靜安寺的歷史,以及我在那兒讀書的情況已在《歸程》及《法源血源》兩本書中做過介紹。
上海市區因為交通繁忙,我的車隊被分開行動,靜安寺前停車也不方便,所以先到的幾輛車抵達靜安寺半個小時後,我坐的車才到達,不僅讓一百多位團員列隊在該寺的前院念阿彌陀佛聖號,也讓該寺三位年輕的監院慧明、聖懷、益華法師在大門口等候很久。擔任上海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也是上海佛學院副教務長的慧明法師才二十九歲,但已非常的練達,一見面就說:「這也是您的常住,歡迎您回來。」然後就陪我經由功德堂和三聖殿,穿過天王殿,到達大殿。我向隨行的人員解說,功德堂和三聖殿是我學僧時代的教室和齋堂,大殿兩側的迴廊是當年學僧的廣單寢室。
在一九八八年訪問該寺時,大殿在遭回祿後尚未修復,今已重修完成。當年大殿供的木雕釋迦如來像,已經改為緬甸的玉佛。雖然是重建的殿宇,其規模形式亦如往年。所以我也告訴隨行人員,那兒是我上殿經常站的位置,我還清楚的記得當年每天早上在尚未天亮的摸黑之中如何洗臉、漱口,趕著上殿的情景。
之後我們去客堂,會見了現年七十七歲的都監德悟長老,上回去上海,他到機場苦候我兩個多小時,這回他畢竟老了,既未接我又未送我,僅在客堂寒暄幾句,就由幾位年輕監院帶著我,去客堂的二樓,參觀當年的佛學院院長及靜安寺住持-持松老法師紀念堂以及文物館。因為我聽說當年的副院長,也就是後來到臺灣一住就四十多年的白聖老法師,圓寂之後臺灣的弟子明乘法師、今能法師等,曾回靜安寺,打了水陸法會,可能也會陳列些紀念他的東西罷,但是沒有發現。
我知道當年的同學之中,尚有一僧二俗的三位同學在靜安寺服務,我問起慧明法師:「能不能見到他們。」,他的答覆是:「養凡法師正在做佛事不能見客;賈勁松居士已中風;李中流居士今天沒看到。」當然,要見外來正式的訪客,有它一定的程序,我的臨時指名,應該是見不到人的。
靜安寺的殿宇,已經再度整修擴建,原來的木結構現在已是鋼筋水泥,原來的平房現在已是兩、三層的樓房。原來的寺產被移作靜安小學校舍,也已收了回來。同時正在計畫把天王殿前早期的古大門,連同一幢高樓收回為寺有,並且計畫恢復四月初八日一年一度的廟會。看來靜安寺在不久的未來,就要恢復到古代名剎的規模了。現在住了四十多位僧眾,都是靠著經懺、佛事維持門庭,不過到現在為止,客堂前還是掛著「止單」二字,意思是不接受外來僧眾的掛單,因為他們的設備還不夠。
在一九八八年時,靜安寺的方丈懸缺,後由玉佛寺的真禪方丈兼任,去(一九九五)冬真禪方丈圓寂後,現在又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當天的天氣出奇的寒冷,在前院等了很久,車子又沒有回來,只好又坐進他們的辦公室中等待,談話間發現幾位年輕法師,都是上海佛學院畢業的同學,對於佛教的復興也都有相當大的抱負,對於寺院的經營也相當有魄力。臨別送了四本書:1.《靜安古寺》,2.《持松法師論著選集》,3.《持松法師紀念文集》,4.《持松法師紀念文集續編》。慧明特別翻給我看,其中也有我贈的一幅字「無上金剛王,獅吼留遺音」。他真是很細心的人。
八七、龍華寺‧功德圓滿
因為我們時間很趕,本來沒有預定要進寺院打擾任何人,只是中旅社安排在龍華寺的迎賓館午餐,因為那是上海最有名的素菜餐廳,而且場地夠大。
可是被龍華寺的事務處第一副主任王永平居士知道之後,臨時要求我們入寺訪問。他是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在上海市的佛教界,他是相當有地位的領導。一九八八年我到該寺訪問,他陪同明暘長老一齊接待我,執居士禮,相當客氣。所以利用餐前的三十分鐘,拜訪了龍華寺;由他和年輕的監院慧平法師等接待。現在寺中的繁重職事都是由上海佛學院畢業的年輕法師擔當,寺中也有青年僧眾培訓班,三年畢業,成績優秀的再進佛學院。我們入寺之時,大殿正有十多位僧眾在誦經做佛事,為了不便打擾,只在殿前廊下禮拜,沒有進大殿。
該寺接待我用茶的還是和八年前同一間會客室,那時候的方丈明暘長老,親自從北京趕回來接待,並且熱情的拉著我,在院中清文宗咸豐年間(西元一八五一~一八六一年)留下而正在盛開的古牡丹花前合影。這次牡丹已經在一週前謝了,而明暘長老也過了八十高齡,健康不是很好,常住圓明講堂,所以這次沒有見到。王居士要我常常回到大陸看看,對大陸的佛教多瞭解一些,想法、看法,也會更加接近。這是真的,每次進入大陸,印象都有改變。
用過午餐之後,已是十二點正,上車趕往虹橋機場,全體團員便分搭三個班次的飛機:1.二點的班機經香港到高雄,2.二點四十分的班機經洛杉磯到紐約,3.三點四十分的班機經香港到臺北。亞星旅行社先替我辦好出境手續,讓我在候機室等待,也讓我看到另外兩批團員,順利平安的陸陸續續通過出境的證照檢查、行李放行,進入候機室來。
心想:功德圓滿,大家辛苦了。感恩三寶,感謝大陸各界的接待,感激全體團員的合作。以虔誠心為你們祝福。
正在紐約撰寫本書之際,讀到《世界日報》刊出中央社香港六月六日的報導稱:中共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政策法規司的負責人表示,今日中國大陸信仰宗教的總人數在一億以上,各宗教的活動場所七萬餘處,宗教團體二千多個。
又稱,目前大陸有佛教寺廟九千五百餘座,僧人十七萬人。道觀六百餘座,道士、道姑六千餘人。回教總人口一千七百多萬,清真寺二萬六千餘座。天主教徒近四百萬人,神職人員二千七百餘人。基督徒八百萬人,傳道人員一萬八千人,教堂八千餘座,聚會點兩萬餘處。
以此數字與八年前相比,大陸宗教信仰的人數及活動場所,已增加了許多倍。(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二日完成初稿,六月二十七日完成清稿於紐約東初禪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