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14 01:02:13| 人氣5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奉化雪竇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步步蓮華 聖嚴法師著

六五、隋塔與隋梅

到目前為止,國清寺保存得歷史最久的,就是國清寺大門外的隋塔及院中的隋梅。
  
  據說,隋塔與國清寺同時建成,是一座九級六角的磚塔,塔中雕有佛菩薩像。根據傳說,這座塔是因為觀世音菩薩和五百羅漢鬥法而建的,觀音菩薩在石梁飛瀑上造石橋,五百羅漢就在國清寺前祥雲峯南麓的山坡上起磚塔,要在一夜之間全部完工。但在雞鳴之前,觀音獨造的石橋已成,而羅漢們合造的塔頂尚未收工,於是直到現在,隋塔還是沒有頂的。其實以歷史的考證,六角九級的塔身是磚造而塔頂及塔簷原來是木結構的,年代久遠之後,木結構的塔頂、塔簷自然不見了。
  
  此塔的磚材呈絳黃色,總高度五十九點四米,外壁塔磚刻有佛像,內壁嵌有《法華經》的石刻碑文等,根據近人丁天魁主編的《國清寺誌》所錄,關於隋塔的記載如下:「隋塔每層架角、樑木木方,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櫳。現仍可見一些空洞,這是隋塔原有的飛檐斗拱插入處。飛檐斗拱為木製,後毀於火災。」
  
  隋塔保持一千四百多年還能屹立不圮的原因有三:第一,塔基是嵌在堅硬的山體巖層之上。

第二,塔磚的燒製技術高超,堅硬異常。第三,塔磚的黏合材料是用黏土和糯米搗拌而成。
  
  國清寺的古梅原有兩株:一蒔於隋代,一植於唐世。「隋梅」在伽藍殿前的天井中,據稱是國清寺創建時所栽,樹高約三丈多,直徑三尺餘,中空而半枯,僅小半樹皮深入土內,色如銅綠,皮類魚鱗,枝桿無多,梅頂盤結有如虬松狀態。我們這次沒有看到唐梅。又據說,每當時局混亂,寺院遭到噩運劫難之時,這株古梅自然枯萎而不開花,一旦時代承平又會復甦。故於文革期間,這株梅樹,就像是死了的一樣,而目前又是生氣勃勃,花季時滿樹雪白如銀,香飄全寺。我們到時,花信已過,而滿樹的綠葉和青梅,扶疏有如雲蓋。可見草木皆有靈性,從佛教的觀點看,樹有樹神、塔有塔神,遇到重大的災變來臨時,那些護法神也走避開了。

六六、奉化雪竇寺
  
  中午十二點三十分,在天臺賓館用完午餐,就登車向奉化方向出發。
  
  從天臺山到奉化,在地圖上看來不遠,但行車仍需三個小時。經過寧海、梅林、西店而到奉化。從奉化的溪口鎮再到雪竇山的資聖禪寺,通稱雪竇寺。
  
  雪竇山是四明山脈的一支,入山之時已在暮色蒼茫中,加上雲層籠罩,感覺上已經很晚,實際上也已下午六點了。
  
  下車時,看到雪竇寺已敞開了雄偉的山門,門外右側站著兩位穿著黃海青的年輕法師,恭敬的迎接我們;一位是二十七歲的首座隆悟法師,一位是二十六歲的知客寂成法師。他們說,現年二十八歲的方丈怡藏法師,因為出席會議所以無法親自接待。目前全寺只有一棟木構建築是清朝的遺物,其餘的山門、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等,都是文革之後在最近幾年之間修復的。其中的彌勒殿是臺灣妙通寺的傳聞尼法師獨資建造的。
  
  我們在客堂茶敍之後,就被帶到「雪竇迎賓館」晚餐,兩位年輕法師也同席作陪。他們說,現在寺內有四十多位年輕僧眾,都是現任的方丈從各佛學院請來的。我們見到的只有他們兩位。這座迎賓館也是由寺內經營管理。
  
  不過該寺年輕輩的人事,好像不是那麼穩定,一年以前的方丈是二十八歲的月照法師,現在又換了一批,唯其看起來又是生氣蓬勃,頗有一番作為的樣子。據這兩位法師說,該寺原來佔地不大,現在慢慢收購了附近的農地,陸續的擴建各項設施。

我問:「雪竇寺曾出過不少高僧,如五代的永明延壽、宋代的明覺重顯、明代的石奇通雲、民國年間的太虛唯心,現在可有什麼紀念的場所,給人瞻仰禮拜?」
  
  這兩位年輕法師說:「因為寺院在文革期間全部毀壞,所以也不知道那兒是這些先賢古德住的地方。」
  
  他們不只一次告訴我,雪竇寺內有一個景點,傳說是黃巢的墳墓,被稱為「含珠林」,墓地形成一個圓形的小丘,上面長著八株老松。環繞雪竇寺的周圍,共有九峯,故被稱為九龍含珠。
  
  從歷史看黃巢,是在唐末僖宗時代乾符年間(西元八七四~八七九年),響應王仙芝作亂,逼得僖宗出奔四川,黃巢稱帝於長安,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前後十年終於失敗,而於虎狼谷自刎。但是根據《奉化縣誌》及《寧波府誌》,都說黃巢沒有死於虎狼谷,他是隱遁到雪竇寺出家了,死後即葬於含珠林。究竟是先有含珠林,還是先有黃巢墓?那是不是真的黃巢墓?似乎也沒有人認真的去考據過。因為黃巢在中國晚唐時代,曾經是轟動全國的人物。相傳黃巢造反,殺人八百萬;也有人說他鬧革命失敗,終究出了家。一個血腥的歷史故事,而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收場了,所以雪竇寺內有黃巢墓,足以證明佛門廣大,回頭是岸。不過,在《雪竇寺志》的「含珠林」條下,並未說那是黃巢墓。

六七、布袋和尚
  
  這兩位年輕法師告訴我,雪竇寺是彌勒菩薩的道場,是中國佛教的五大名山之一。他們所講的彌勒,就是五代後梁時的布袋和尚契此。
  
  根據傳記資料的記載,契此八歲到了奉化長汀,被農民張重天收養,後出家為僧,居無定所,曾經住過奉化的岳林寺,並到福建募來木材重修岳林寺。後梁末帝貞明二年(西元九一六年)三月,就在岳林寺東廊的盤石上,無疾坐化。殮棺埋葬於奉化城北的封山。圓寂之後,曾經有二僧來到岳林寺,說不久前在天臺山見到布袋和尚;兩年後福建莆田縣令王仁熙,在江南天興寺及福州官舍,兩度遇到布袋和尚,並交給王氏一封信:「我七日不至則開。」到時拆開一看,是四句偈言:「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從此,布袋和尚便被信為彌勒菩薩的化身了。
  
  在他生前,尚有一首五言絕句,直到現在,依然膾炙人口:
  
  「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覩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此詩第三句有人改為「覩人青目少」,也有人改為「青目覩人少」。我是依據《卍續藏》所收《明州定應大師布袋和尚傳》的資料,寫為「覩人青眼在」。若從《布袋和尚傳》、《佛祖綱目》卷三四的「布袋和尚示現明州」條、《雪竇寺志》祖系項下所見者,都未提到布袋和尚與雪竇寺的關係。

  由於早年擔任岳林寺當家的光德法師,文革後請為雪竇寺方丈,光德即從岳林寺來到了雪竇寺,加上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到雪竇寺視察,提起由高觀廬主編,上海佛學書局於民國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四年)出版的《佛學辭典》內,於「四大名山」條目下說到:「近有主張,於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竇寺彌勒道場,為五大名山者。」
  
  因此,便把雪竇寺正式確定為彌勒菩薩的道場。不過,現在該寺彌勒殿中供奉的彌勒像,不是布袋和尚,而是頭戴天冠的莊嚴趺坐像。

六八、雪竇寺的祖師們
  
  晚餐後,我問起是否有雪竇寺的山志,這兩位年輕法師隨即拿出已經準備好的木刻本一套《雪竇寺志兩種》相贈。第一種是明末弘光乙酉年(西元一六四五年)編成的《雪竇寺志略》,只有三十九頁;第二套是順治及康熙兩朝之間編成的《雪竇寺志》,共十卷,訂為四冊。康熙之後就沒有雪竇寺的資料了。但是從這兩本老志中,可以看到迄明末為止,雪竇寺的興廢沿革。
  
  明末時代所知雪竇寺規模相當大。那時有三殿、十二堂、三樓、四閣、二塔、八亭、十一庵、三個下院。
  
  志中所錄自唐至北宋的高僧傳略,也有四十七人,眾所周知的則有:
  
  五代的智覺延壽禪師(西元九○四~九七五年):他於後周太祖廣順二年(西元九五二年)來到雪竇山,至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年)遷到杭州靈隱寺為止,在此住了八年。此於第五○篇及第五五篇已經介紹了一些。
  
  永明延壽對中國佛教最大的影響,是禪與淨土的合流。在禪的系統屬於法眼宗的傳人,由於他在智者禪院製了二鬮:一是一心禪定,二是萬善生淨土,連抽七次都抽到萬善生淨土,因此提倡禪淨同源。一直到現在的中國佛教,還是普遍受他的影響,除了少數人之外,多是禪淨雙修的。另在《宗鏡錄》的立場,他把性相二宗會合理解,融合介紹,因而使他成為明末蕅益大師所「私淑永明」,「祖述永明」的人。晚近的太虛大師,主張八宗皆圓,也是受到《宗鏡錄》的影響。
  
  宋朝的明覺重顯禪師(西元九八○~一○五二年):根據其傳記的記載,他生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年),北宋真宗咸平年間(西元九九八~一○○三年)出家,嗣後在智門光祚禪師門下參學時,問:「不起一念云何有過?」智門即以拂子打其口,師擬開口,再挨打,因此豁然開悟。北宋真宗乾興元年(西元一○二二年)擔任雪竇山資聖寺的住持,一住三十一個年頭。圓寂於北宋仁宗皇祐四年(西元一○五二年)。他在主席雪竇山寺時代,龍蟠鳳逸之士,四海雲集,法道大振,因此而得皇帝賜紫袍,並加封「明覺禪師」號,他撰有《頌古百則》,明禪門玄旨,並且集有《明覺禪師語錄》六卷,他是屬於雲門宗系統。
  
  別峯寶印禪師:幼通儒家六經,出家聽《華嚴經》、《大乘起信論》,後參巖頭,以「起滅不定時如何」啟悟。後又參圜悟,以「從上諸聖以何接人」語相契,嗣謁大慧,受印可。此後在四川連主數剎,出三峽,便住保寧、金山、雪竇諸寺。曾蒙宋孝宗皇帝召於選德殿,稱旨入對。寂於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西元一一九○年),謚號「辯辭禪師」。
  
  無準師範禪師:他在參破菴先禪師時,有人請益「猢猻子話」,即於侍傍大悟玄旨。他先後曾主席明州(杭州)的清涼寺、潤州(鎮江)的焦山、奉化的雪竇寺、寧波的阿育王寺。嘗蒙宋理宗召對於修政殿,賜金裯僧衣;又宣旨於慈明殿,陞座說法,皇帝垂簾而聽,賜號「佛鑑禪師」。圓寂於南宋理宗淳祐九年(西元一二四九年)。
  
  太虛唯心大師: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寂於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浙江崇德人。十六歲出家,十九歲於慈溪汶溪的西方寺閱藏經,即有悟境現前。在其《自敍傳》中,對此經驗,有如下的記述:「積月餘,《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從此以後,他所學的不論佛學與世學都能隨心活用,後來到了二十六歲掩關,又有一次開悟的經驗,開拓了他的宗教生命,奠定了他的菩薩心願。
  
  四十四歲(西元一九三二年)來到雪竇寺,接受蔣中正先生的延請,出任雪竇寺住持。此後雖把寺務交給監院,自己經常到全國各地弘化,只有偶爾到奉化雪竇寺,但他在名分上始終都是雪竇寺的住持。他曾在該寺種樹,講《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同時也以「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為題,發表演講。八年抗戰期間(西元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他都是住在大後方的四川,直到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也就是他圓寂的那年元月三日,再度回到闊別十年的雪竇寺,遂將住持職務移交大醒法師。
  
  太虛大師圓寂於上海之後,他的舍利靈骨也歸葬於雪竇寺。由印順法師領導,續明法師及楊星森居士等參與,組成《太虛大師全書》的編輯小組,也就在當年五月開始,假雪竇寺的圓覺軒,著手工作,完成之時共七百萬言。也可以說,太虛大師的肉身舍利歸葬於雪竇寺,而他法身舍利的結集,也是在雪竇寺。而太虛大師生前對中國佛教貢獻及其身後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永遠是光芒萬丈。最值得注意的是:太虛大師也在雪竇寺提倡彌勒淨土的信仰,今天的雪竇寺,算作彌勒菩薩化現的道場,而被列為中國佛教五大名山的第五位,也有它的道理。
  
  當我們離開雪竇寺,該寺這兩位年輕法師又把大門打開,非常恭敬的佇立在我們車隊之旁,也不討厭汽車引擎排出來的廢氣,我一再要他們回寺,他們還是一直等到我們的車隊開遠了才退還寺內,關上大山門。一小時的車程之後,到達了寧波市的金龍飯店,看錶面指針,已是晚上九點半了。

六九、天童寺
  
  五月三日,星期五,陰後雨。
  
  昨晚來到甬江及鄞江兩大源流會合處的寧波市;唐宋以來它都是對外通商的口岸。佛教古蹟,則有天童及育王兩寺。
  
  早上七點,在寧波的金龍飯店用早餐。八點正登車前往天童寺,行車一小時抵達寺前的停車場。
  
  天童寺的現任方丈也是上海龍華寺及圓明講堂的方丈,那就是高齡八十一歲的明暘長老,據說近來健康不太好,已難得來到寧波,經常是由現年六十六歲的監院修祥法師照顧寺務,而他也非常的忙,只是在客堂見我一面,茶敍、送禮品之後,就由知客師陪我們各處參觀。我參觀了他們的大殿禪堂、法堂、戒壇、上客堂、齋堂。這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寺院,曾遭大破壞,文革之後漸漸修復。目前的規模還是很大,建築物有八百多間,坐落三面環山的山谷之中,隱密而又開敞。到現在為止,還不能讓我們乘坐大巴士進入寺內,在第一道山門外,便下了車,步行約十分鐘,穿過三道山門,才是寺院的內部。
  
  現住僧眾八十多人,他們的禪堂內,沿著四壁所設的禪凳位子,就有九十多個,感覺非常的寬闊高大,禪堂正中間供的是釋迦牟尼佛像,正後方的中央是方丈和尚坐的位置,稱為「維摩龕」。平時只有坐朝香和晚香,一年也有幾次禪七,

就由首座和尚來代理主持。那時我沒見到任何人在打坐,也沒有見到他們的首座和尚,看樣子還是有人在使用禪堂打坐是沒有錯的。現在寺內有許多的建築物雖然跟古代同樣的名稱,但已不做它特定的用途。例如「上客堂」,本來是接受十方雲水僧掛單暫住的設施,現在則是空著,偶爾有外來的僧人掛單,也是安置在別的地方。不過全部殿宇寺舍,都整理得非常整潔,尚能讓人體驗到寧靜莊嚴與清淨的氣息。
  
  天童寺位於浙江省的寧波市鄞縣之東南,坐落於太白山的一個小丘之麓。據說,在西晉惠帝永康元年(西元三○○年)有一位名叫義興的雲遊僧,到達此處,因愛其山水而在此結茅修行,當時此處沒有人煙,卻有一個童子每天都來給他送飯送水,不久,精舍建成之時,童子便對義興說:「我是太白金星,因感於師之道行,玉皇上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如今功成,特此告辭。」因此而將此山名為「太白」,所建寺院名為「天童」。
  
  到了東晉孝武帝隆安三年(西元三九九年),寺宇全毀於火,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西元七三二年)重建,有僧法璿,找到古天童的遺址,重建為太白精舍,每天都誦《法華經》,太白金星又化為童子,來晨夕供侍,因此法璿號為太白禪師,精舍所在名為天童山。

唐懿宗咸通十年(西元八六九年)改天童寺為天壽寺。到了宋代,此寺的禪風特盛,成為宇內叢林的重心。北宋真宗景德四年(西元一○○七年),賜號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宏智正覺禪師(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至普陀山禮觀音菩薩後,路過天童寺,即被郡中懇請留住。此其間,宏智正覺禪師於宋高宗紹興八年(西元一一三八年)去了杭州靈隱寺,不過不到八個月,又回到了天童山,前後住此三十餘年,十方僧眾來歸者逾千人,同時增建了三門、千佛閣、盧舍那佛閣、僧寮等寺舍千餘間;又設置寺產、整頓寺容,煥然一新而成為禪宗的五山之一。宏智正覺即圓寂於此寺,金身亦葬於此寺之東方約二里處。這是大振曹洞宗風,中興天童禪寺的鼎盛時期。
  
  南宋光宗紹熙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虛庵懷敞禪師擴建千佛閣,三易寒暑竣工,高三層十二丈,隱接雲霄,宏麗甲於東南諸省。
  
  日本臨濟宗高僧明庵榮西禪師,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西元一一八九年)隨著虛庵來到了天童寺。南宋寧宗嘉定十六年(西元一二二三年)日本高僧希玄道元禪師,到了天童山,謁見了無際了派禪師;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西元一二二五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師長翁如淨(西元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陞座,道元又來天童寺請益,如淨是曹洞宗的大宗匠,道元也就是得法於如淨的門下,回日本後開創曹洞宗脈,成為如淨的嫡系。直到現在,日本曹洞宗派下的諸寺子孫,還是以天童寺為他們的源頭祖庭。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的建築規模,大致上也是模擬著天童寺的格局。


 

台長: john
人氣(5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