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五五、我是中國比丘
當我離開華光寺,總覺得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辦而需要辦,回頭看了又看。這是華人的心血,是中國佛教徒的努力和希望,為什麼沒有人去照顧它?後來我也打聽到現在代管華光寺的那位錫蘭比丘的名字是Srt Praganand Bhante,他在勒克腦(Lucknow)有兩座寺院,一是Lal Bagkuah,另一是Rishaldar Park,每一、兩週便從勒克腦他的錫蘭寺院來舍衛城的華光寺看一次,似乎無意把它佔為己有而變成錫蘭寺院的財產。據說他是仁證法師生前最信任的一位朋友。我默默地祈禱那一位有福的大德早日前來照顧它,直到現在還是未能釋然於懷。
照道理說,佛教無國界,我為什麼還會為這一點放不下?大概因為我這一生是生為中國比丘吧!對了,當時佛陀不論在那裡都愛護所在地的國家,並教導所在地的國王推行仁政、愛護國民。也就是說,他到那裡,就是那裡的人,就愛護那個國家和人民。我是佛的弟子,此生是中國人,應愛護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當我在日本留學時,我也愛日本那個國家;現在我是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人,因此我既愛中國也愛美國。但我還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也是中華民族的黃帝子孫,沒有辦法不關心中國人在海外辛苦經營而建成的中國寺院。
這是我在印度朝聖的行程中,最傷感的一天,好像那座廟本來就是我建的而被人家遺棄了一樣。我在那爛陀寺見到福金喇嘛所遺留的中華佛寺,還沒有這種感覺,因為至少尚有一位緬甸比丘在那兒照顧;而此地的華光寺,情形完全不一樣。當我去年在大陸探親,經過上海我從前趕過經懺的狼山下院大聖寺時,也幾乎曾有過與此次完全相同的感情,因為那座寺院已經改成工廠。
印度的佛教聖地附近幾乎都有斯里蘭卡僧,也幾乎都有上座部的寺院,包括緬甸、泰國在內,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西藏喇嘛在各佛教聖地附近建立了寺院;此外又可在印度看到一部分日本佛教徒的?跡,主要是在王舍城的範圍內。唯獨中國佛教的力量,表現太弱。唯有希望我國有更多的佛教徒去聖地朝禮,激發對於聖地的感情。那是佛法的源頭,應該飲水思源,協助並鼓勵印度政府重視佛教,恢復佛陀時代的佛教舊觀。
在印度的歷史上和文化中,值得印度民族紀念的,有不少人物和故事,其中以釋迦世尊和阿育王的名字,是最最響亮的兩位。那都是由於中國的求法高僧把他們的史蹟記載了下來,再加上從地下發掘出土的佛教遺跡,才讓印度人從實物和文獻的記載,瞭解到古代印度的偉大,所以他們不會反對佛教的復興。斯里蘭卡系的上座部佛教,已在印度努力了幾十年;中國系的大乘佛教對印度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讓他們知道有唐朝的玄奘三藏,而現代的玄奘三藏在那裡呢?
五六、斯利那加的動亂
十月二十六日下午,我們從祇園精舍乘了五個小時的車,到達勒克腦巿(Lucknow City),轉搭印航國內線班機到德里,晚上十一點鐘,才投宿在德里的中央飯店(The Central Hotel)。用過晚餐,就寢時已是凌晨十二點三十分。
十月二十七日上午,本來應該到印度北部喀什米爾(Kashmir)省境內的斯利那加(Srinagar),此地位於旁遮普(Punjab)省北面、喀什米爾省的西部。
印度各民族之間的政治問題似乎少於宗教問題。我們知道印度的宗教很複雜,除了有印度教與錫克教之間不斷的內亂和內戰,還有印度教和回教的相互對立與仇視。錫克教本身是以回教為主,吸收印度教的若干內容而成立的新宗教,其背景還是回教,因此也可以說,印度的不安寧,主要來自回教與印度教的紛爭。例如孟加拉原來是印度的一省,結果經過幾次印回戰爭,終於跟巴基斯坦呼應,脫離印度治權的範圍,獨立成為一個國家。現在的喀什米爾也是以回教徒的人數居多,所以經常在鬧著獨立運動,希望脫離印度,不受印度教的政府統治,其目的不在政治,而在宗教。
斯利那加是印度北方風景非常優美的旅遊勝地,有山、有水、有溫泉。本來旅行社安排我們在緊湊的朝聖行程之後,有兩天的時間到斯利那加做一番休息和輕鬆的旅遊觀賞。可惜二十六日下午,旅行社就得到消息,斯利那加當地發生動亂,進入軍事戒嚴狀態,空中交通中止。幸好我們還沒去,否則到了那邊,情況更糟。旅行社因此臨時改變行程,讓我們在德里多留了兩天。
五七、朝聖檢討會
二十七日整個上午大家都在德里中央飯店休息。下午二點三十分至四點,在旅館召開了檢討會。
因為這一天沒有排定任何活動,正好利用下午空閒的時間,讓大家作一次朝聖檢討。並且藉此機會對朝聖團的領隊、工作人員、所有發心熱心服務的團員,以及大使旅行社的五位導遊,作了個別的介紹、感謝與慰勉。
這次的檢討會是由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會理事長楊正果王居士擔任主席,主持會議,因為他是我們的總領隊,在他致詞之後,請我做了三十分鐘的開示。
我開示的內容,大致上是說,這次的朝聖團,每位團員的表現都非常好,大家都能互相謙讓,彼此協助和尊重,在和諧、親切、愉快,而又極其虔誠的情況下,走完了朝聖的行程。除了在尼泊爾,有一位團員不幸被牛撞傷,送回臺灣之外,全團其他團員從開始到結束,都能平安、健康。這是由於三寶的加被,和全體團員對佛法的信心與平日的修持所至。所以我感到非常欣慰,並對大家作了嘉勉。
同時,我又提醒大家,要把朝聖的精神,和在聖地的經驗與感受帶回國內、帶回家去。並且用三個心來勉勵全體朝聖團員,希望大家在回國之後,運用到平常生活中,而有所受用。當我們來的時候,還有貪心、瞋心和愚癡心,現在回去,要改變成施捨心、慈悲心和智慧心。同時我也對五位大使旅行社的導遊,表示了謝意。他們是以經理陳麗鋒先生為首的五位居士,經歷過這次朝聖旅行導遊之後,就好像釋迦世尊成道之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所度的五位比丘。他們本來都不是佛教徒,但是在朝聖的行程中,不斷地補習有關佛教遺跡的歷史,向我們這些團員一處又一處、一個故事又一個故事地把佛陀的生平,和有關聖地的故事介紹出來。陳麗鋒先生也非常歡喜而客氣地對我們表示謝意,並且當場合掌說,希望真能被這次朝聖團所度。他並把這次賺的導遊費捐給我們的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又很快地把朝聖旅遊心得寫好,交給了我。像這樣敬業、謙虛,而又慷慨、盡責的導遊人員,我還是第一次看到,真使我們感動。
我開示之後,便由領隊施建昌居士,分車分組把全團的人員作了介紹,又把美國隊的十三位團員請出來,讓他們向臺灣隊的所有團員作自我介紹。
最後由施建昌居士提出他自己對行程的安排與全團的情況,所作的幾點檢討,都非常中肯、實在。事實上,這次朝聖團從一開始直到結束,最辛苦的人員一共有三位,那就是臺灣隊的施建昌、廖雲蓮,和美國隊的盧惠英。他們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奔走、聯絡、策畫,然後在行程中,又擔任極其重要的領隊和副領隊的工作,可以說是在早起晚睡、不眠不休、任勞任怨的情況下,度過了兩個星期,成就了這次八十人的朝聖團。
檢討會之後,下午四點三十分,團員們部分在旅館休息,部分到巿區的購物中心參觀,他們也購買了一些印度土產。最難得的是,這次朝聖團團員們所購的紀念品,多半是念珠、佛像等宗教用品。他們並把好的、值錢的都捐了出來,準備給法鼓山陳列,或中華佛學研究所義賣。
五八、印度的回教王朝
十月二十八日,上午八點三十分從旅館坐車到達古德明納塔(Qutb-Minar)。此塔是由印度奴隸王朝的蘇丹.古德博(Qutb-ud-din Aibak西元一二○六─一二一○年),建於西元一一九九年。塔呈錐狀,五層相疊,高七十二點五公尺,是古德博為炫耀其戰功而建。回教在阿拉伯沙漠興起後,漸漸地在阿拉伯的政治上佔著強有力的地位。接著波斯人強化了回教的勢力,又有土耳其人將此勢力向東方與西方擴張。改宗回教的土耳其人比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更具有宗教狂熱,因此奠定了回教在印度建立政權基礎的,應屬土耳其人。
回教勢力在西元十一、十二世紀入侵印度之後,於五百年間,先後建立了奴隸王朝(Slave Dynasty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年)、卡爾基王朝(Khalji Dynasty西元一二九○─一三二○年)、突格盧王朝(Tughluq Dynasty西元一三二○─一四一四年)、沙依德王朝(Sayyid Dynasty西元一四一四─一四五○年)、樓迪王朝(Lodi Dynasty西元一四五一─一五二六年)和蒙兀兒王朝(Mughul Empire西元一五二六─一七○七年)。其中樓迪王朝是由阿富汗人所建,蒙兀兒王朝也曾有十五年(西元一五四○─一五五五年)是受阿富汗人統治。
第一個統治印度的回教政權是土耳其人所建立的奴隸王朝。事實上,奴隸王朝前後共由三個族姓統治(Aibak of Qutbi Dynasty西元一二○六─一二一○年;Iltutmish of Shamsi Dynasty西元一二一一─一二六五年;Balban of Balbani Dynasty西元一二六五─一二九○年)。因為這三個朝代的開國蘇丹都是奴隸出身,因此統稱為奴隸王朝。然而,除了古德博之外,其他幾位都在即位為蘇丹之前很久,便正式脫離奴隸身分。
古德博是奴隸王朝的首任統治者。他自幼便被賣為奴隸,幾度易主,最後為統治古耳(Muhammad of Ghur)的夏哈勃(Shahab-ud-din Alias Muiz-ud-din)所購買。由於他才幹卓越,很快便受重用,不僅協助夏哈勃征服印度,並且在夏哈勃多次離開印度,出兵波斯時,代其鞏固且擴展在印度的統治權。因此當夏哈勃於西元一二○六年在征途中被刺殺後,古德博便受請正式統治印度,開始了回教在印度的政權。
基於對宗教信仰的狂熱,這位回教政權的統治者,即位後便把所有的印度教和佛教寺院,全部摧毀,然後拆取原有的材料,建築其回教的清真寺。臨近古德明納塔,便有一座回教神殿的遺跡,其建築就是來自十七座被摧毀的印度教和佛教寺院的雕刻精品。我們也看到很多用紅砂石雕刻的阿拉伯文圖案。目前在當地所能見到的,只是大門和幾座廢牆。那座古德明納塔固然高聳入雲,這些大門的殘跡和牆垣,也需要我們仰起頭來,才能瞻其全貌。
接著我們搭車轉往胡馬雍的陵墓。胡馬雍(Humayun西元一五三○─一五五六年)是印度蒙兀兒王朝的第二代皇帝。自從他的父親拔巴(Babur西元一五二六─一五三○年)擊敗阿富汗人所建的樓迪王朝,奪得政權之後,阿富汗人一直想要取回統治印度的權力。胡馬雍繼位之後的十年當中(西元一五三○─一五四○年),南征北討,始終奔波於與阿富汗的戰爭中,最後於西元一五四○年,在丘沙(Chausa)的戰役中,敗給阿富汗的佘夏(Sher Shah西元一五四○─一五四五年),逃亡波斯十餘年。後來藉著波斯人的幫助,直到西元一五五五年夏天,才光復德里,使蒙兀兒王朝的統治得以延續。然而胡馬雍本人卻在復位後僅只半年,便從階梯上摔下來,跌破頭骨,一命嗚呼。這座陵墓是在他死後九年,由他的妻子哈姬貝紅(Haji Begam)所建。這是印度境內第一座蒙兀兒王朝代表性的建築,其特色是八角形的平臺、高大的拱門、有柱涼臺,以及雙層圓頂。除了胡馬雍之外,尚有數位王室的王子、公主,甚至為他蓋陵墓的哈姬貝紅,都葬身於此。西元一八五七年,蒙兀兒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巴哈多(Bahadur Shah Zafar)曾在此避難,他最後被英國人捉拿,放逐緬甸,而死在緬甸。
五九、新德里
參觀了回教王朝的建築之後,我們又登車到新德里,參觀印度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包括總統府、總理府以及國會前的廣場。此外,還有一條通向總統府,非常寬廣的大道,在大道另一端的中間,有一座巨大的建築物,叫作印度門(India Gate),外形模仿法國巴黎凱旋門,是英國政府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英國而戰的印度陣亡將士所建。
在印度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所看到的景觀,不論建築、街道,都不像是個落後的國家。除了街頭還有一些乞丐和弄蛇、玩猴把戲的風光之外,一切就像是在歐美地區,當然也看不到被印度人當成神來拜的牛滿街跑。一般人民穿著的衣服和所住的房屋,都相當西化和現代化,跟紐約的鄉下或華盛頓特區的郊區,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並不能說印度全是貧窮的。而且目前印度不僅是人口大國,更是世界軍事大國,它早已擁有核子武器。可惜的是,他們國內還沒有一條全國性的高速公路,只有德里巿內有幾條非常寬敞的大道。
中午在旅館午餐之後,略事休息,下午二點三十分到甘地紀念陵,實際上就是甘地的火化處。目前它是一個四邊隆起,中間低漥,正方形的紀念園。甘地的火葬臺就在園的中央。我們只在四周高起的步道上巡視一周,看到紀念陵的園裡園外都是一片韓國草坪。許多旅客穿梭來往瞻仰甘地的火葬場。離開甘地紀念陵,就去參觀印度教的寺院。那是一座新建只有二十多年歷史的寺院,因此准許觀光客進去參訪。但我們時間有限,沒有進去參觀。
接著到建於西元十六世紀,由回教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加罕(Shah Jahan 西元一六二七─一六五八年)用阿格拉(Agra)特產的紅砂石,費時十年所建的紅堡(Red Fort)。可惜建成時,沙加罕便被他的兒子奧倫加巴(Aurangzeb西元一六五八─一七○七年)幽禁。這座城堡實在是偉大,沙加罕建它本為防禦外患所用,不料禍亂起於內部,結果反成被自己兒子拘禁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