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血源(堪稱歸程續集) 聖嚴法師著
一二、龍門石窟
四月十五日,星期五。
上午參觀世界聞名也是我嚮往已久的龍門石窟千佛洞。洛陽素稱「九朝古都」,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等,先後在此建都,它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地,「左控函谷,右握虎牢,面對伊闕,背靠邙山」。被古人譽為「四險之國」。龍門又名伊闕,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為洛陽八景之冠。
隔著伊水的對面便是香山,古有香山寺,唐朝詩人白居易在洛陽十八年,常住香山寺,因號「香山居士」。
龍門兩山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到奧陶紀的石灰岩,石質堅硬,宜於雕造。龍門石窟的佛像開鑿,始於北魏,盛於唐,下至五代、北宋、元、明、清諸代,僅有一些小型造像龕和題名。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唐高宗及則天武后親自督造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主像通高十七點一四公尺,豐滿健壯,柔和莊嚴、雍容華貴、豐頤秀目、威儀堂堂,左右分列迦葉、阿難、文殊、普賢、天王、力士。原來有寺舍,故雕像之前有廣大的石平臺,從對面的香山看過來,尤覺氣象萬千。
可惜,十之七八的龍門雕像,均遭天然腐蝕,特別是人為的破壞,斷臂缺腿、失頭掉腳,令人不忍卒睹。奉先寺的大盧舍那佛,也不免遭到了截手剁足之殃,唯胸部以上堪稱完整。可嘆的是,中國人雖善於創造文物,卻也最會破壞文物。如今的龍門,僅供旅遊者的觀賞,已無絲毫宗教活動的氣息。一九七八年前,任其藏於荒煙蔓草叢中,現在則歸於園林部門管理經營。
一三、白馬寺
下午參禮白馬寺,代理住持是六十三歲的海法法師,率領其住眾數十人,迎於山門。鐵塔寺的九十六歲淨嚴長老,亦派其年輕比丘弟子心廣師,到白馬寺接
待。白馬寺中青年僧眾近六十人,準備要辦佛學院,卻苦於缺乏教員及課本。現在大家則忙於旅遊服務及打掃工作,每天遊客近萬人,已無安靜的餘暇作定慧的修學。
白馬寺在洛陽城外,十二公里處。訪問白馬寺,正是我們把原來安排的五臺山行程,改為來到洛陽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佛教自印度傳來中國之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寺院,故在該寺迄今保存的不少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還留有「祖庭」字樣。此寺與漢明帝於永平年間(西元五八~七五年),夜夢金人,而派郎中蔡愔及博士弟子秦景等,赴西域求法的史事分割不開。雖然《魏書.釋老志》對此寺的記載與東漢《牟子理惑論》的記載略有出入,大致則頗相近,那就是當時求得《四十二章經》,寫藏於稱為「蘭臺」的國家圖書館之石室。蔡愔以白馬負經而還,因立白馬寺於洛城西面之雍門外,並於南宮之清涼臺及開陽門上,造佛像飾佛畫。又據《高僧傳》卷一的「攝(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的兩傳中,也說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尋訪佛法,遇見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即邀至漢地,冒涉流沙,至於雒邑,明帝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居之,即白馬寺也。兩人同於此寺譯出《四十二章經》。不久,迦葉摩騰逝於雒邑,竺法蘭繼續譯出了《十地斷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流傳下來的,僅第一種。這是中國之有以漢文譯出的佛經之始,也是漢地有佛教僧人之始。
相傳,至曹魏之世,有曇柯迦羅、康僧鎧、曇諦、白延等,相繼在白馬寺譯出諸經;西晉的竺法護也在此寺譯出《魔逆經》等;東晉的支遁曾在此寺與劉系之等,談論《莊子.逍遙遊》;北魏之曇摩流支及佛陀扇多等,亦曾在此寺,從事譯經工作。
唯以世事無常,自東漢明帝以來,凡一千九百三十年間,白馬寺閱盡諸多王朝盛衰,飽經人間世態的滄桑,該寺也修廢頻仍,迭經成壞,歷朝亂世衰敗而治世必予重修,有清一代,即有順治四年(西元一六四七年)、康熙三十一年(西元一六九二年)及五十二年、五十五年、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凡六次修復;民國二十一年(西元一九三二年)三月,國民政府擬遷都洛陽,中央委員張繼訪白馬寺,見到牆敗宇塌,庭階荒蕪,即請上海德浩法師駐錫此寺,重行營建。嗣以抗日戰爭中,白馬寺再度敗落,再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徹底摧殘,佛像被砸,經卷被焚,法器被毀。一九七二年起,大陸責成文物保管所再次全面重修並經營管理,到了一九八四年,始移交洛陽巿「佛教協會」,由僧人管理。
現在所能見到的白馬寺,在其寺東一華里處有齊雲寺的密簷塔,據稱建於後唐莊宗,如今有塔而無寺。
白馬寺前左側有一石馬,原係位於寺西一千公尺處的宋代右衛將軍附馬都尉魏咸信墓前之物,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前後,德浩法師將之移於寺前,原有一對,現僅存其一匹。寺內則有天王殿、客堂、祖堂、齋堂、禪堂、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毘盧殿、迦葉摩騰殿、竺法蘭殿、上僧院(在清涼臺上的西院)、迦葉摩騰及竺法蘭的二大師墓。
從寺中所留多種碑記,發現在康熙年間(西元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有一名叫穎石如琇的禪師,曾經住持此寺,他能文善詩,書畫亦佳,至今寺內猶留下他不少的詩文及畫作的刻石,古剎名僧,相得益彰。
目前白馬寺已由大陸的文物保管單位經過十二年的整理,殘缺的法物、斷截的碑碣,凡有歷史價值的一磚一瓦,都已標示陳列,獨少漢魏迄唐時諸譯經大師們的遺風。我在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大師的像前及墓前,各頂禮三拜,用表感戴早期由西天竺涉險來華諸大師們,譯經弘法的大恩大德。
一四、少林寺
四月十六日,星期六。
上午八點半,驅車至鄭州登封縣的少林寺,相去洛陽八十公里,車行三小時,抵達之際已近中午,離寺前一公里處,公安部門設有管制,若無縣府的特許,遊客車輛不得擅入,必須步行入內,幸有當地宗教局的孫科長及寺內管事的二十四歲青年僧行孝師,已在管制站前鵠候一小時,立即將我們引至該寺大門口,只見遊客萬頭鑽動,寺內寺外人潮洶湧,像在趕廟會,情況與長城、定陵、龍門、白馬寺所見一樣熱鬧,據說自一九八○年開放後,遊客日增,每天有兩萬多人出入,其中約有十分之一可能進香拜佛。
少林寺的原住持是以一指功聞名的海燈法師,已因寺內外的糾紛太多,回了四川老家。現在住持是當地出生的德禪長老,已八十二歲,雖在病中,仍然穿起黃海青坐在椅子上由幾位青年僧侶抬到客堂,表示接待。這是禪宗的法源所在,也是中國佛教的祖庭,我本想跟這位長老談談心法與佛法,眼見他枯瘦如柴,病弱猶如風中殘燭,便不忍啟口了。從資料中得悉,他是一位僧醫,特別是傷科,也練得一手好拳,尤其是大紅拳。宋以後的少林寺,以武術聞名於世,特別在武俠小說中所見的少林寺,乃武術的宗主。
如今實際的管理工作,乃由幾位青年僧負責,接待我的,尚有四十二歲的知客師印松,另一位二十四歲的青年永信師。住眾四十多人,有老有少,皆為服務遊客及香客而忙,每年收入人民幣達一百二十萬元(不到三十萬美元)。據說仍上朝晚殿,我們也見到有一位新到的青年掛單僧,在客堂等候接待。因為收入多,除了寺內開支維修重建,各級各種的地方單位的需索,也很難應付。
少林寺位於中國的中嶽嵩山,原在叢山之間的密林之中,間於少室山的北麓、五乳峯的南麓。北魏太和二十年(西元四九六年),孝文帝為天竺來華的佛陀禪師創建此寺,當時曾於寺之西臺造舍利塔,塔後建翻經堂。不久,勒那摩提來華,便在此寺翻譯經論。傳說菩提達摩也曾住少林寺,故於寺內有二祖立雪求法的立雪亭,寺之西北二公里處的五乳峯下有初祖庵,初祖庵之後面五乳峯之上部,有達摩面壁的達摩洞,寺之西南四公里處有二祖庵。而佛陀禪師的弟子惠光、道房、僧稠皆為僧中龍象。北魏靜帝之世,曾選菩薩僧百二十人,住於此寺。而惠遠、洪遵等人,在此寺宣揚《四分律》。據《慈恩傳》卷九載,玄奘三藏亦曾「請入少林寺翻譯」。
隋末天下擾亂,王世充擁兵據於少林寺之西北五十里的柏谷墅,秦王李世民(後之唐太宗)出兵征戰中,寺僧志操、惠瑒、曇宗等十三人,助戰得力,獲得秦王嘉許,此殆為少林寺知名於武林,而被目為武林宗主的主因。明末則有該寺小山和尚掛帥出征以及月空和尚平倭寇的傳說,因此而在福建創立少林寺的別院,武林稱為南少林。元代少林寺的常住僧眾,多達兩千人,清代以後,漸趨於沒落。
史載,唐高宗及則天武后對少林寺均有關愛,唐中宗世,寺主義奘及上座智寶等,屈請義淨、護、暉、恪、威之諸律師,及瑳、思、恂之諸禪師,於該寺結戒壇。元世祖時,曹洞宗的雪庭福祐,中興該寺,門下有靈隱文泰相繼,嗣後依次住持者有古岩普就、息菴義讓、淳拙文才、凝然了改、俱空契斌、月舟文載、幻休常潤、無言正道、心悅慧喜等,各振洞上玄風。
該寺在清世宗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重修,至民國十七年(西元一九二八年)三月,惡魔石友三,火燬少林寺,連燒四十多天,主要建築如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以及兩廂的鐘樓、鼓樓、緊那羅王殿、六祖殿、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客堂、靜室、十方堂、跋陀(佛陀禪師)殿等,均付之一炬。《少林寺誌》、《掌譜》、《藏經》、達摩面壁影石等珍貴文物,皆成灰燼。嗣後在大陸政權成立之前,又有少林中學校長張友三,敲砸少林碑刻的年號和主要碑刻的文字。
根據先師東初老人的《中國佛教近代史》記載,民國十六年(西元一九二七年),信仰基督教的軍閥馮玉祥主政河南省之後,毀寺逐僧,雷厲風行,旋而引起當地學閥及土豪劣紳,趁火打劫,條陳沒收全部寺產,於是全省大小各寺,遭受空前的毀滅。驅僧返俗,勒令從軍,寺產充公,寺舍改為救濟院、圖書館、娛樂場。大小數百座寺院,三十萬人的生命財產,二千年來的歷史文物,摧毀殆盡。馮玉祥於滅佛之後的未久之間,聲望沒落,勢力崩潰,至民國十九年(西元一九三○年)以後,便落為一敗塗地。爾後佛教在河南,又逐漸走向復興大道。(見該書三四五及三四六頁)
大陸政權初創階段,迄一九六三年六月二十日,公布少林寺為河南省的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但不是為了保護佛教信仰。嗣經十年文革,逐僧毀寺,來了另一次的浩劫!而文革之前,寺僧已只剩下六人。一九八○年以來,招回了離寺的老僧,也新收了一批青年僧,重建了大雄殿,為了吸引觀光客,特別開設「錘(拳)譜堂」於山門內西側,計二十四間,以二百多個與真人相等大小的塑像,藉生動的拳式姿勢,展出十四組拳譜。例如八段錦、小紅拳、大紅拳、六合拳、通臂拳、羅漢拳、照陽拳等。並在最後的毘盧殿兩側,陳列十八般兵器,該殿磚砌的地面,也留有四十八個深淺不等的坑洞,乃該寺歷代僧眾練拳的腳坑遺跡;又在白衣殿的北壁和南壁,留有清人所繪巨幅壁畫,表現出少林寺僧徒手及持械的少林拳譜。目前少林寺外之東側五百公尺處,有在家人經營的少林寺武術館,建築得美輪美奐,專門接待外賓住此學武。從這些現況看來,除進門後的一長排石刻碑林,表示曾有相當的文化背景之外,少林寺僅有武術的形貌,而無昔日禪教及戒律的家風了!
武術與禪僧的結合,源同於印度的瑜伽術與瑜伽士之不可分割,習禪修定之人,除了心理的鍛鍊,亦需生理的健康,因而運動與靜坐並重,便成必然的結果。甚至有人在靜坐中,身體自然產生律動而如拳術招數或密教手印的動作。少林寺僧習武功,也是發端於禪者自然創出了拳腳的招式,本為防身健身,不為臨敵戰鬥。又由於嵩山地處偏僻,離城巿很遠,自然環境也極嚴肅,不論住山耕作或出外行腳,若無強健的體魄,便無法生存。這次我們是乘汽車,先從少室山南方繞道進入,再由五乳峯的北面盤旋下山,距離最近的登封縣城也有十三公里,當年沒有公路,只有山道,出入嵩山自然需要好的體力。
上午出發,又經過龍門,下午回洛陽,再經白馬寺。晚餐後即收拾行李,乘十點鐘的軟臥火車,離開號稱牡丹之城的古都洛陽,向西安出發。洛陽自古即以牡丹聞名,我們到時,原是牡丹花開的季節,由於今(一九八八)春暖得較晚,我們僅看到處處碧綠帶苞的牡丹叢,卻未觀賞到盛開的牡丹花。倒是到了上海的龍華寺,院中有一叢正在怒放的「百年牡丹」。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