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20 23:42:57| 人氣7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禪的智慧 聖嚴法師著

單獨修行.集體修行.隨師修行

 問:單獨修行、集體修行及隨師修行,各有什麼利弊得失?

  師:我們可以在不同環境下修行:個人修行、集體修行、短期修行、長期修行、每日修行、定期密集修行。個人修行可以是放鬆的、定期密集的、短期的或長期的;集體修行也一樣。我們也可以從在家人和出家人的不同角度,來看這些修行方式,底下針對所有不同的情況加以說明。

  在所有的情況下,不管是單獨或集體,在家人或出家人,最好是在合格的老師指導下修行,沒有老師的指導,修行很可能效果不大。原因之一是,隨師修行可以節省時間,因為老師的瞭解與經驗可以幫助你牢牢掌握修行的精要,培養對佛法的正知正見。這可使你更快擺脫身心的煩惱。跟隨老師可以把花在研究經典和擔心誤入歧途的時間節省下來,專心一意修行。

  然而有些利根和根基深厚的人,也就是累世以來修行良好的人,不管有沒有老師的指導都能進步很快。他們能瞭解佛法,不致誤入歧途。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在澈悟之前跟隨許多老師學習,但不滿意於他們的教導,而獨自修行六年,直到放下一切之後方才開悟。因此,釋迦牟尼佛雖然有老師,卻是自我開悟。六祖惠能(公元六三八至七一三年)也是無師而開悟。他的狀況是,只聽到《金剛經》中的一句就夠了。後來五祖(公元六0一至六七四年)印證了他的開悟,但基本上《金剛經》是惠能的老師。

  顯然,這種人是鳳毛麟角。除非修行者自認和佛陀、六祖相當,否則我建議他們尋求良師的指導。如果修行者有心理上的障礙或修行上的困難,老師可以幫忙解決問題。再者,如果修行者有某種修行體驗,老師可以斷定那種體驗是真是假。如果單獨一人,修行者可能會自我欺騙,把虛幻的經驗當成開悟,那會不利於修行。

  身為修行者應該有特定的方法,也應該瞭解修行的目標。應該每天排出一段時間來修行,除了每天打坐之外,偶爾應該投入更長的時段專事修行:每週一天或每月一整個週末,並且每年一次或更多次的禪七。

  如果很認真精進的修行者想要單獨閉關一個月,一年甚至數年,必須先符合一些標準。首先,必須對於佛法和修行要有正確的掌握。其次,身心健康的程度應足以忍受長期單獨修行的嚴苛。第三,對於修行方法的運用應該很純熟,換句話說,應該能夠處理修行過程中所發生的身心現象,並且隨著修行的進展,能修正、改進自己對於佛法的瞭解。

  在大多數情況下,強烈的體驗都是虛幻的,最好的態度就是不理會所有生起的不尋常現象、感受、念頭和感覺,保持超然、無求、冷靜的態度。記住,我所說的是在修行中生起的體驗,如果生病或受傷,就要處理,不要呆呆地不理會。

  如果不符合我上面所說的標準,修行者可能會產生嚴重的身心障礙,而不知如何處理。因此,初學者不該嘗試閉關。其實,對大多數人我都不會推薦閉關,因為閉關極為嚴苛。大多數人最好是在團體中修行(以五個或五個以上的人為佳),不管有沒有老師。同樣的,有老師指導總是比較好,但沒有老師的集體修行勝過沒有老師的單獨修行,因為在團體中如果一個人有問題,其他人可以幫助。

  問:但是,其他人怎麼知道他們所說或所做的是正確的?他們可能傷害那個有問題的人,而不是幫助他。

  師:如果某人有問題,而你把它提出來,這已經是幫助了。當然,如果團體中至少有一個有經驗的人,那就更好了。

  問:告訴修行者不理會他們的體驗,這是不是最好的方式?

  師:不一定。如果他們體驗到的是典型的生理或心理感受,可以要他們不理會;但是如果他們的問題是有關方法或佛法,那麼比較有經驗的人就該試著回答。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就坦白說不知道。如果你認為自己知道答案,就回答問題,但比較明智的作法是說明這個答案只反映你體驗到的層次。再者,如果有人身體疲倦或心生挫折,頭痛或身體疼痛,你必須提供方法來幫助他處理問題;通常,最好的回答是告訴那個人放鬆或休息一會兒。

  集體修行勝於單獨修行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作息更規律。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有時會忘了打坐,但在團體中你會覺得應該參加打坐,好好修行。看見別人修行,往往會激勵自己修行之心。

  身為在家人應該努力參與集體修行。如果住在寺廟或禪修中心附近比較容易,因為環境和作息已經固定,你可以在早晚或週日、週末參加。如果不是住在寺廟或禪修中心附近,就得隨遇而安。雖然不容易找到有幾個人可以每天打坐的地方,但團體愈常固定聚會,愈有利於每個人的修行。團體也應試著安排每週一天或每月一個週末來進行更嚴格的修行,如果花更長的時間(四到七天)精進修行也很好。

  問:沒有老師指導而閉關,有沒有某個安全的時間限制?

  師:沒有老師指導而進行長期的密集修行並不好,可能會產生問題。參加沒有老師的幾天修行,已經算是認真了,這時不宜嚴格遵守密集禪七的規矩,最好能有更輕鬆的氣氛。

  還有其他修行方式不像打坐這麼嚴苛,比方說誦經,這類修行方式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我在台灣的寺院,有時在我離開時舉行佛七,唱誦佛號。

  在我所描述的所有情況中,集體打坐比較容易,也比較好。個人閉關而要遵循固定的作息是困難的,任何的外務或煩惱都可能打斷修行。一個人要好好修行得有很強的意志力。

  至於短期和長期修行,其結果和進步全看你體驗的程度、業力和因緣。長期修行不保證就會有更持久的體驗,正如短期修行未必就不會有體驗。只要你修行,那就是好的。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眼前的打坐上。如果每次打坐都能維持這種態度,就會進步,

  我一向強調日常修行的重要。固定的打坐時間固然重要,但並不是一離開蒲團,修行就結束,而是要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維持正念。不管是做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有利或不利的事,試著不要把自己放在中心。擱下自我中心,培養慈悲心。自己所做的每件事都要有利於別人,這會逐漸減低自我中心。最重要的是,做任何事時,專心一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去做,不要懈怠,讓自己的心散亂。這就是日常修行,這就是正念。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生活方式是不可能的。為了以這種方式修行,必須每天打坐,並且定期參加更密集的禪修。

  大多數的在家人因為責任義務的緣故,無法長期穩定、認真的修行。但如果單身而且工作有彈性,就可以投入一年或更久的長期修行。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人住在寺院或禪修中心,那裡的環境有利於修行。許多在家人可以暫時採取這種方式:密集修行後,離開去工作一段時間,再回來修行。這種方式雖然有益,但不是真正的長期修行。最好的方式是住在寺院或禪修中心,連續修行幾年。

  以上所說的都是針對在家的修行者。出家人的正確態度與在家人有根本上的不同,在發誓之後,理論上他們拋下了自我中心,把全副的時間和努力投注於修習佛法。出家人沒有家庭、事業或財產,也沒有世俗的責任義務。出家的真正意義就是拋下一切(才智、感情、自我、慾望、身心),除了弘大的誓願和佛法之外,其他一切都拋棄。

  許多人說禪中心是屬於我聖嚴師父的。他們錯了!我在這裡生活、工作,但這不是我的地方,也不屬於住在這裡的出家眾。出家人一無所有,如果出家人心想:「這是我的家」,就應該馬上記起出家的意義。真正的出家人除了修行之外一無所有,無憂無慮,沒有個人的目標。在外人看來,他們工作、言行舉止,似乎與在家人一樣,但對於僧侶來說,一切都是修行。在家人很難維持這種態度。

  問:師父,我不同意這種說法。的確,出家人發誓,離開家庭,但那是儀式,純粹是知性的觀念。大多數的出家人和在家人一樣。我看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出家人,他們和我一樣有責任,其實他們的責任和工作看起來比我還多。他們必須付賬單,處理法律事情,接待和照顧訪客,社交行程很忙碌。他們好像以一個家代替另一個家。

  另一方面,身為在家的修行者,我為什麼不能擁有僧侶的態度?是的,我必須工作賺錢,但那是我賴以維生的方式。然而在我所做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工作或與家人相處,我都試著把它當作修行,試著在做每一件事時都維持正念,試著奉行戒律,實踐佛法。如果在家的修行者具有這種態度,又與僧侶有什麼不同?

  師:不同之處在於出家人的責任僅僅是責任,如此而已。僧侶在做任何事時,都沒有感情的介入和執著。讓我換個方式來說,出家眾在做任何事時都不該有感情上的牽繫,而他們的生活環境有著種種規矩,時時提醒他們這一點。相反的,大多數的在家眾在感情上執著於家庭、工作、財產。然而,如果能以出家人的態度來修行,超越任何事情,那麼你說得不錯,這就與出家人沒什麼不同。唐朝的龐居士(公元七四0至八0八[八一一]年)是富有的在家人,修行成就卻很高,他能散盡家財,以編籃子維生,便是一個好例子。

  僧侶應該能放下世俗的自我。但這並不是一蹴可及,不是立下誓願、剃去頭髮、換上僧服,立刻就能掌握這種態度;而是逐漸的、一輩子的過程。這種態度不是贏來或傳承來的,而必須是修來的。
 

台長: john
人氣(7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