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9-27 19:08:35| 人氣1,1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賽德克‧巴萊(上):理解文化的困難性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姑且不論「賽德克‧巴萊」影片的成績如何,光是其完成與放映,就是一個動人的故事。導演魏德聖在未成名前,就想要拍攝這部有關霧社事件的電影,但資金過於龐大,這就變成一個夢想,後來魏德聖拍出一部有史以來臺灣票房最好的「海角七號」,這使得「賽德克‧巴萊」從夢想變成現實,但龐大的資金,卻使其在拍攝期間四處籌錢,花了十五億台幣,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這個真實的故事,倒也看出魏德聖為何會執著於這個故事。霧社事件是臺灣史上一個很難理解的迷團,霧社事件發生於1930年,臺灣人前仆後繼的武裝抗日運動早在1915年劃下休止符,當時抗爭的,也不再拿槍拿刀,而是如蔣渭水、林獻堂爭取議會,走體制內的「文化抗日」,在日本人完全統治全島的時刻,突然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抗日事件,讓人覺得非常詫異。

更不可思議的是,領導者莫那魯道不是不知道日本人的強大,日本人為了「理蕃」,經常讓原住民到臺北、日本「開開眼界」,知道日本帝國的強大,反抗是無濟於事,而莫那魯道就曾被「招待」至日本,因此他的名言是「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要多」,但他的結論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高」。

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在莫那魯道與魏德聖身上同樣可見,也難怪魏德聖會堅持要拍「賽德克‧巴萊」。但魏德聖要拍莫那魯道,還會碰到另一個問題,莫那魯道是個因抗日而被以抗日的國民黨政府過度放大的人物,實際上莫那魯道的反日,跟「祖國」,甚至跟漢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該如何回到歷史原貌,還原莫那魯道的抗日動機?

從上集看來,魏德聖以「文化」最為其詮釋點,他把上下兩集取名為「太陽旗」及「彩虹橋」,就說明這是兩種文化(日本與賽德克)的衝突,而不關其他人的事,也為了突顯這個主軸,他著墨許多在「出草」的過程,也把賽德克抗日視為沒有出草,無法回到祖靈的彩虹橋,更強化花岡一郎、二郎加入賽德克抗日的過程。

實際上,霧社事件以文化衝突解釋可說貼切,但除此之外,仍有許多因素,單獨以文化衝突解釋,則有戲劇化的渲染之嫌,像是花岡一郎、二郎角色就有所爭議。而這段文化的醞釀,讓全片的戲劇張力達到頂峰,但也花太多筆墨在文化的描述,造成全片過長,而其他造成霧社事件問題的點到為止,更讓歷史敘述模糊不全。或許這就是複雜的真實歷史與戲劇的最大差別。

台長: 王御風
人氣(1,14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牽阮的手:鮮活的臺灣民主運動史
此分類上一篇: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人類的科幻恐懼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