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00,法王噶瑪巴準時由德噶寺行館出發,步行抵達位於祈願法會舞台的「喜馬拉雅課程:菩提道燈論」會場,陞法座,維那師隨即帶領大眾念誦《隨念三寶經》、〈獻曼達〉、〈請法偈〉,為三天開示課程揭開序幕。
念誦聲中,傳承諸大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嘉察仁波切、創古仁波切、天噶仁波切、明就仁波切、巴佑仁波切等,上台對法王行大禮拜,獻曼達,一一獻上身、語、意、事業、功德等之供養,代表大眾鄭重請法。現場約有七千名僧俗二眾聆聽,今年特別的是,有來自喜瑪拉雅地區的信眾前來聽聞噶瑪巴說法,主辦單位為他們特闢專屬區域聞法。
法王在念誦傳承祈請文之後,開始今天的開示。
■法王噶瑪巴開示:
以前都是在祈願法會期間講課,今年提前了。像這樣的課程,最早在大乘旅館地下室舉行,來聽聞的是外國學生,後來人越來越多,漸漸不夠使用;就移到了雪謙寺,又到了中華寺,後來又到了明就仁波切的德噶寺;今年移到這個更大的祈願法會舞台,主要的講說對象是喜瑪拉雅地區的僧俗二眾,所以稱為「喜馬拉雅課程」。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阿底峽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燈論》。
為何說這個題目呢?因為無比的岡波巴大師,他擁有噶當派傳承教法,後來修持上又追隨密勒日巴大師,宛如兩條大河匯流一般,擁有噶當派與大手印實修派兩大傳承,岡波巴大師再傳給黃金珠鬘傳承上著名的「康巴三大弟子」,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
杜松虔巴大師16歲出家,隨嘉瑪瓦恰巴卻吉辛給格西學習瑜珈派大學者無著菩薩的種種教典,同時隨帕察尼瑪扎譯師學習龍樹菩薩和月稱菩薩的中觀論典,並從夏瓦瑞巴格西接受噶當派傳承的密法。二十歲時,杜松虔巴大師受具足戒,學習毗奈耶(戒律),又從嘎大譯師獲得印度密教聖者維魯巴的時輪金剛和道果的教法。三十歲時,來到達拉岡波與恩師噶舉傳承持有者岡波巴相見。首先岡波巴指導他學習噶當巴的「道次第」做為前行法,並告訴杜松虔巴應如他自己過去修習此法時一樣的努力學習。
所以杜松虔巴大師身上,同時具有噶當派與大手印實修兩大傳承教法。在雪域西藏,弘揚噶當派和大手印兩大傳承的是噶舉派;而宗喀巴大師則持有噶當派教法。
今天,在「噶瑪巴九百週年紀念」的開幕式過後,我們要來說說噶當派教法代表作之一,也是精髓教法,就是《菩提道燈論》,以示敬重法源,飲水思源。
杜松虔巴大師西元1110年誕生到今天,已經九百年。因為過去有這兩大傳承,為了不讓傳承衰微,我們要好好加以聞思修。講說這部論典中,如果有任何錯誤、違失,都是我個人的錯,先向大家致歉,希望不要成為大家煩惱的因;如果有任何利益,希望各位能宣說這樣的教法,法友之間能互相分享。
■「人身難得」偈,一天要念五遍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暇滿此身獲得甚艱難,士夫義利即今能成辦,
若於此時不勤作饒益,後時此事何從得圓滿。
「暇滿難得」的這艘寶船:人身,我們既然已經得到了,就要好好運用,要把這點放在心上,要思維「暇滿人身為什麼是難得的?應該怎麼運用才不浪費?」也許有人說,得到「人身」的人越來越多了,世界上不是人口爆炸嗎?這有什麼難得的?要知道,得到人身並不容易,必須有善因,如持守清淨的戒律等,得到投身為人的因並不容易,得到了要珍惜,因為得到人身才有修行解脫的機會。
接下來說「士夫」,就是好漢、大丈夫的意思。一個真正的勇士、好漢,是要在面對生死大海時,具備讓自己解脫、也讓別人解脫的能力,能夠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就可以稱為「士夫」。有些地方的人沈迷於傷害眾生的惡業傳統,譬如有些地方成年禮要殺海豚,血把整個海彎都染紅了,我們應對這樣的愚癡行為生起慈悲心。
(此時陽光照在法座上的法王身上,法王開玩笑說,我設計舞台只想到大家別曬太陽,倒忘了自己,再曬下去就會像比哈爾省的人一樣黑了)
我們應好好思維得到人身並不容易,我們都具備天生的捨惡向善的能力,但都只用在自己身上,所以很多人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殺害許多魚和雞等,都是傷害眾生的行為,如果不去思維自己的身語意是不是傷害眾生,只想自利,完全不能利他,只會口頭說說「利益眾生」是沒什麼意義的。佛教徒喜歡發很大的願,動不動就說要利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但如果連不傷害眾生都做不到,這樣的大願有什麼意義?
得到暇滿人身,卻只用在「自利」之上,造成的傷害更大,不如不得到,像濫用資源、開發森林等,對世界造成的傷害更大;投生為老虎、獅子等野獸,造成的傷害還小一點。
很多人自稱「三寶弟子」,但要思維我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嗎?如果只是口頭說說,只剩一個名稱,並沒有真正名符其實,連身為「人」的責任是什麼都不知道,口口聲聲說自己是三寶弟子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我們要多修持「轉心四思維」或稱「迴心四法」,思維「人身難得」,想想自己作為一個人,對其他有情到底是有益還是有害,我希望各位「人身難得」的句子,每天至少要念誦五次,好好思維,才能真正成為一位「士夫」。我們老是說大話,說要成就「金剛持」果位,但如果連一個好人都做不到,豈不是空口說白話?至少從「修善法,做好事」開始吧。
如果只把「人身」用在今生、眼前的金錢利益,那是真正浪費了今生的解脫機會;如果不想解脫,至少要有「來生」的想法,要為來生投生善道作準備。首先,要行持「十善」,要從心上起改變,譬如「不殺生」是心上真的不起傷害眾生的念頭。能幫助我們調整自己心的方法,就是佛法;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來調整,就是道次第。每個人狀況都不同,所以要有道次第來幫助自己,修持才會順利。
我們看看過去的佛菩薩,如印度的龍樹菩薩、無著菩薩、阿底峽尊者,和西藏許多成就者,都有他們的修學道次第。我們也要效法這些成就者,依循適合自己的道次第來修習。
■欲對「燈論」生信心,先了知兩種殊勝
首先,如果我們要對這部論典生起信心,就要了知它具有兩種殊勝:
一、作者殊勝
阿底峽尊者在伽邦羅出生為王族,圓滿學習世間的智識,對我們最有恩的是,他來到西藏,傳揚佛正法,尤其是傳下這一部「燈論」,我們今天能讀到,因緣非常殊勝,要非常感恩。
有人說,如果阿底峽尊者不到西藏,大家都成民智未開者。為何這麼說?以前西藏修密續有很多違謬,引起紊亂,故藏王迎請入藏,闡明正法,重興戒法,在後弘期起了很大作用,對噶瑪岡倉弟子深具意義,所以我們要對阿底峽尊者的恩德,深深的感恩。
二、內容殊勝
阿底峽尊者入藏後,四座部(上座部、大眾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都很敬重他,因為他心量寬闊,兼容並蓄,強調不要有四部的分別,心中是整體的佛教,沒有分別。尤其是無著菩薩和龍樹菩薩的追隨者,在廣傳和深觀的教法上有觀點的不同,彼此頗有論辯,阿底峽尊者將「菩提心戒」予以闡明,《菩提道燈論難釋》中指出,唯識、中觀兩大軌轍在「菩提心戒」是不相違的。
「燈論」中圓滿提到三種士夫修持的方法,文字不多,但可讀到全部三乘和經藏的內容,對初學者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非常殊勝。
■如何聽聞才如法?
傳統上有所謂「斷器三過」:耳不注如覆器之過、意不持如漏器之過、雜煩惱如毒器之過。意思是,聞法時我們不要成為這樣三種人:
一、覆器:就像吃太飽的人,很想勉強再餵他吃東西,有些人讀了一些經論就覺得自己學識廣博;如果一個人心封閉、耳朵不打開,就像器皿蓋起來,是很難接收到新東西的。
二、漏器:不要聽了法,左耳進右耳出,記不住,胡里胡塗,就像器皿破掉一樣留不住水。要排除不專心、散亂的因緣,要生起殷切的聞法之心,要像口渴之人尋找水一樣,帶著渴切歡喜的心聞法。
三、毒器:如果聞法的人,有煩惱,對法義理解上有邪見,或動機不清淨,雜染貪嗔癡,就會對聽到的法產生曲解;我們如果能像小孩子聽話,用我們的清淨心去聽,即使說法的人不怎樣,但他說的法應該也有一些有用的深意。
現在的人都不聽大經大論了,所以課程中,我也不會引經據典,只會將我感受很深、至少是有感受的部分,分享給大家。
論典,並不是口頭上辯論用的,而是要放在心上,讓它成為「降伏自心」的方法,哪怕只是一句話,只要它能幫助你調伏自心,就有利益。
以上,是「總說」的部分。接著要說「別說」。
■佛法無深淺,人心才有深淺
2500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聖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教導大家究竟離苦得樂的方法。從頭到尾都在示現「菩提心」,所以「菩提心」無比重要。
佛陀成就佛果,是為了幫助盡虛空的無邊眾生。我們的輪迴是小輪迴,佛陀不斷變換色身來利益眾生,他的輪迴是大輪迴,他對清淨眾生(菩薩)示現報身,對不淨眾生(凡夫)示現應化身或色身,為利益不同的眾生就作不同的示現,佛陀的「辦公室」是輪迴。佛陀在成就佛果前在修行次第時,想的都是利益眾生,成佛之後,就能自然不作意的利益眾生。
所謂利益眾生,分為暫時和究竟兩種:一個眾生如果只想自己、只想今生的利益,一個菩薩會告訴他「自利」的方法,但這樣的眾生,就不算「三士夫」;但如果開始步入佛道,想行持善業,來生投生善道,這就是「下士夫」,已經很殊勝了。
有位大師說:「佛法沒有深淺,是我們的心有深淺。」現在大家求法,什麼都要「大」,眼裡只有大手印、大圓滿,忽略基本的實修功夫,修持大法之前如果不先行持善業是沒有意義的。嘉華戈倉巴大師說,「僅只是佛法大圓滿沒用,人要大圓滿才有用。」重點是我們的心要改變。大圓滿的教法,要在我們的心上起作用,才有意義。
就像走鋼索之類特技,都是經過很久的練習,如果我們沒有基礎貿然效法,「閻羅王叔叔」就在底下等你了。連世間技術尚需如此,何況修持佛法?所以要有很好的根柢,才能修持密續。有人會說他是為了佛法所以造了不善業,這是不行的,不以善業為基礎,其他偉大的行持都是虛妄的。
■看見眾生苦,如見鍋中燒,剎那不能忍
大小乘的分別,是取決於心量的大小。只想「自利」,就是凡夫與小乘;生起利他的願行菩提心,就是大乘。
自利分三種:
一、只顧今生享樂和利益,這是「凡夫」;
二、希望來生投生善道,這是「下士夫」;
三、希望自己解脫輪迴苦,得到寂靜涅槃的快樂,這是「中士夫」。
能生起利他的願行菩提心,並依此行持,才是「上士夫」。
依照「燈論」的分類,「士夫」分三種:
下士夫:凡夫,但已能行持善業,希望來生投生善道。
中士夫:二乘人,想要超越輪迴,得到寂靜涅槃的解脫快樂。
上士夫:菩薩,發菩提心,希望自己成佛,也要幫助眾生成佛。
成佛之道有兩種,一種是波羅蜜多乘,一種是密乘。循序漸進,三大阿僧祗劫累積福慧二資糧,這就是「波羅蜜多乘」的成佛之道;而為了想早點利益眾生,所以要快速的成佛,這就是「密乘」的成佛之道。
密勒日巴大師說,「看到眾生苦,就像看到有人在鍋中被燒」,那是一分鐘也不能忍的,所以要馬上成佛以救度受苦的眾生。密勒日巴大師向馬爾巴大師請求「一生成佛」的教法,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修,而是歷經千辛萬苦。他為什麼要求「一生成佛」?因為他造下殺害35個人的大惡業,如果今生不成就,死後一定下地獄,他了解那種一分鐘都不能等的苦,所以誓求今生解脫,讓自己有能力儘快幫助眾生。
修行要有「大悲心」,這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根本,修行歷程的前中後都需要「大悲心」,大乘之所以為大,就是因為菩薩具有大悲心,重點是「承擔」。所以要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這樣的承擔力,如果有,即使沒有大乘的名號亦無妨,如果沒有,空有名號也沒有意義。大乘之所以莊嚴,就是因為大悲心。
你看看菩提迦耶,到處是窮人、乞丐,這正是你生起「大悲心」的機會。《莊嚴經論》中說,當你看到心中生起煩惱、我執的「敵人」,一點都不要給它們機會。但相反的,你不要放過任何生起大悲心的機會。你會看到一些人,陷入沮喪、絕望,失去求取解脫的心力,也有一些身心深陷黑暗之中的無明之人,沒有智慧的明燈和光芒,完全不知道該求取解脫,你可以設身處地去想他們的處境,這樣就能自然、不造作地生起大悲心。
■一念捨棄眾生,就破了菩薩戒
上士夫,就是生起菩提心的大丈夫。《入菩薩行論》說,「生起菩提心的當下,你就成為一個菩薩,成為一個大乘行者。」
「捨棄眾生,即是捨棄菩薩戒」,而且不是捨棄全部眾生才算破戒,只要有一個眾生你能幫而不幫,或者從心裡捨棄他,那你的「菩薩戒」就算破了。佛法是很細微的,一念心捨棄眾生,就是破了「菩薩戒」。
生起菩提心,有「暫時」和「究竟」兩種功德,有「向道」和「解脫」兩種功德。暫時的功德,就是能幫助我們生起「向道之心」、生起修行的熱情;究竟的功德,則是能幫助我們得到圓滿的佛果。如果你能無造作真實的生起菩提心,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心在不斷準備,那你就可以受「菩提心戒」、就是「菩薩戒」了。
菩提心的基礎,就是「慈」和「悲」。看到眾生苦,由衷生起不忍的心,就是悲心,設身處地的為人著想,自然就不會傷害眾生。所謂「悲心」,不是「你在那裡,我在這裡」,你好可憐,我把悲心給你,並不是這樣;而是「我跟你在一起,你受苦,就是我受苦」,這才是悲心。我們共用一個地球,受用同樣的資源,我們真的是一家人,這樣想,很自然就有一體感。所以快樂的時候,會自然的希望所有的有情眾生都得到快樂,這就是「慈心」。
之前有阿富汗的朋友來看我,說巴米揚大佛毀了,但我想這也許不是壞事,回教不崇拜有相的事物,如今有相的佛像毀了,也可以移除回教徒和佛教徒心中的隔閡,我們心裡也許對珍貴的佛像毀了覺得傷心,但放大眼光來看,也許是好事。
總之,大家要生起菩提心,行持善業,這是今天早上的重點,今天就講到這裡。
(迴向並念誦〈發菩提心文〉後,結束今天上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