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與經典 源遠流長
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學及文化經典,保持深淺不一的依戀。即使教學工作繁忙,又或研究所接觸兒童文學,依然不減對其的想念。因此,總會在班級經營裡,加入這方面的薰陶。這兩年來,包括有論語、弟子規、唐詩、宋詞等等。而薰陶多以背誦為主,偶爾解釋詩句詞意,及經典涵義。在推動「經典教育」的團體,總以幼時記性好,悟性差,主張多背,背得琅琅上口,以後自然會發生非凡的影響。我是擷取「記憶力好」這個要素,以及妥當運用瑣碎時間,將其帶入班級裡。或許,這些經典詩詞,能長久存留於腦海,又或者保留著,以後會更深入的了解、體會。很高興大多數小朋友都能夠接納,雖然也許目前尚不解其意,但能激起興趣,是最寶貴的。若教育的結果,是倒盡胃口,那反而不是我所樂見的。
一本論語,一首詩詞,都具有其文化涵養、時代意義,及文學養分、美感情操。我們如何能從裡頭得到些啟示,或是情感的陶冶、昇華?除了閱讀些賞析的書籍外,還要有成長經驗的累積。有幸能夠讀一點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及王邦雄教授一些有關老子莊子的書,以及其餘解析詩詞的書籍,受其浸潤,產生了莫大的感懷,並塑造起自己的中心思想與信仰。相較於儒家的論語,我更喜好於道家老莊,多了一分閒適、自由與灑脫。
☆經典的力量與啟示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儒家的教育文化,總是要我們學會如何做人處事。相反地,道家的文化,則是要我們學會放下,讓心情輕鬆一些,不要太過於執著。不管為人處事,教育孩童,都可以當作一個參考座標。「不有」、「不恃」、「弗居」,都是在講不要執著。就教育而言,父母管教孩子,老師管教學生,常常會過於關心,幫他們做了大大小小的決定,而這樣常使他們喪失了決斷的能力,沒有自我的主張。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其生命裡,都有其生命的出路,都能夠走向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身為長輩的一方面要生他,養育他,教育他,另一方面也要給他適當的放手一搏,給他選擇的機會,尊重他的想法意願,讓他能夠自生自長,自在自得。這也許是一體兩面,需要相輔相成的。很關心在乎,也要學會釋懷,這樣才有發展的活動空間,才能化解些緊張對立的關係。
每次我太過在乎些了什麼事,而搞得緊張兮兮,就會回想這些經典字句。是不是太過執著些什麼?是不是忘記看到學生其他美好的部分?是不是忘記生活中還有許多值得賞玩的美景、事物?懂得尊重,懂得共同討論,懂得給予空間,互相溝通,是民主,也是增進情誼化解緊張的良好方法。
☆詩詞裡的背後,從杜甫到李商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園》
從杜甫的詩到李商隱的詩,可以看到唐代從盛世轉衰,以致到整個唐朝近入尾聲的氛圍。杜甫是一個轉捩點,身處於戰亂之中,生活流離失所,奔波各處,親眼目睹安史之亂,馬嵬坡的六軍不發,唐玄宗無奈地處死楊貴妃,因此有了「國破山河在」、「烽火連三月」等憂國傷民的詩句。戰爭何其殘酷,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屠殺了六百萬個猶太人。中國古時的戰役也不乏一次死幾萬人的浩劫,一下子許多的家庭支離破碎,那是何等的悲情哀慟。
到了晚唐時,那搖搖欲墜的唐朝,已風光盛世不再,一片低靡的氣氛。但這時李商隱所寫下的詩句,卻是敘述著幻滅裡的華麗。「向晚」、「夕陽」與「近黃昏」似乎都預告唐朝即將結束。但即使要結束了,還是有可觀之處,所以說是「無限好」,這樣一個文學大放異彩的朝代,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終究也是要進入尾聲。哪個地方,不是曲終人散?當句子開始的時候,句點早已在前方等待。在李商隱的另一首詩裡,更有這樣的句子──「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花下醉》。即使唐朝已經要結束了,即使客人都了,即使花綻放美麗已要枯萎了,但在詩人心中,依然會去捕捉那花凋零時的美。開花是一種美,落花又何嘗不是?《紅樓夢》裡,黛玉葬花,更是賞殘花的文學經典詩句──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總結
不論是儒道經典,甚或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都有珍貴的文化文學遺產。經典背後,有處世的道理原則;而詩詞的背後,則有一段段動人凄美的故事。若有機緣,也許每個人都能從其中得到生活的啟發,生命的啟示。願你也是這樣的一個有緣人,祝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