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張智銘 文字/優劇團《入夜山嵐》節目單
有一群人,遠離城市的擾攘便利,無論晴雨,日日登上木柵老泉山,專注自在地跑山、靜坐、打拳、擊鼓。他們是優劇團的團員,我們稱之為「山上優人」。
機遇
對於每位「山上優人」來說,與優劇團的相遇進而踏上優人之路,都是生命裡重要且巨大的轉折。曾經有段徬徨少年時的黃焜明(團齡十一年),高中時是玩搖滾樂團的狂熱份子,退伍之後卻對未來茫然不已。直到認識了奧修去到了印度,回台灣後剛好等到一個機會,便加入了優劇團。團齡十一年多的黃士芸,大學時期就是優的義工,並且以優劇團為主題交了一份作業,之後更參與優的訓練。在這段過程中,她發現在傳播系所學所追求的方向都遠不如在優所感受到的力量,才明白這是她想要的,跟隨優走完西部雲腳後,她加入了優劇團。
有著國劇專業訓練背景的盧佳鈴(團齡三年),在戲劇生涯遇到瓶頸時,從「破」報得知優甄選團員的訊息,入團後意外開啟了她找尋自我的歷程;舞蹈系畢業的張雅倫(團齡近四年),初始是陪同學來參加團員的招考,卻誤打誤撞入了團。日後竟漸漸找到了優吸引自己之處,那是與舞蹈系展現自我截然不同的訓練;入團一年的楊欽雄是2004年優劇團於政大駐校時播下的藝術種子,當年欽雄參與了擊鼓體驗營啟發了他認識自己,也醞釀了退伍之後參與團員招考的決定。
山
木柵老泉山山上劇場是優人的家,是守護優人近二十年光陰的母親。山上的生活對焜明來說是相當特別的,他說,「山總是默默地承受大自然的風雨、陽光,即使遭遇颱風狂暴地肆虐,仍極有耐心地漸漸復原,那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山不會給予他驚訝,它只是很真實的,從不曾過猶不及。山的真實的確是毫無商量餘地的,於是必須適應冬濕、夏熱、蚊子又多的環境,因此培養了士芸實在而堅毅的性格,她說,「不是去克服山上的環境,而是去適應它。」長久以來山上的生活成為她生命的一部份,也一點一滴積累了深厚的情感。
團齡三年的黃國忠加入優之前並未看過劇團的表演,憑著對山林生活的嚮往而入團,一直非常喜歡在山上工作的生活;入團兩年的歐桂蘭覺得在山上的生活十分愜意,與大自然毫無距離;對欽雄來說,山上的自然環境及氣氛,能夠讓他看清自己,屏除雜念活在當下。
鼓
「優人神鼓」意即「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團齡近四年的蘇盈慈第一次看優打鼓便深深地受到震撼,她說,「為何只是簡單的底拍,卻可以如此好聽動人。」音樂系出身的她,一直以來追求的是繁複而高難度的技術,她以為要達到美麗的境界其路徑肯定是困難的,但是優卻是以單純的力量打動人心,她為了探索這股力量而加入優。
焜明認為優劇團的種種訓練都在協助他面對自己,往一條正向的道路行去,而鼓正是幫助他走上這條路的重要工具。士芸對手上的鼓棒是有情感的,日復一日,一槌一槌地打,她看得很清楚自己在槌到第幾下的時候會沒有耐性,並從身體裡長出一種力量,時時刻刻活在當下。
拳術
剛來優打拳的時候,焜明的脊椎不直,有些動作怎麼做都做不好,練了一段時間之後,姿勢才逐漸調整端正。早期他對外家拳很感興趣,後來練了太極,才知道這是一種一直在找自己身體中心的拳術。他說,「肢體對表演者來說非常重要,而拳術幫助表演者找到正確的身體。」
士芸沒有功夫的底子,坦言拳術學來辛苦,於是她運用靜坐的方式來協助練拳,花去大部分的心力在打拳的過程中觀察自己,而非著力於架式。成為優的團員前,士芸有偏頭痛及許多小毛病,身體有點兒不堪一擊,練了拳術之後,不但原先的病病痛痛全沒了,身體也強壯了起來。她說,「表演者以身體作為溝通的方式,而拳術給予肢體表達基本的架構,其後便愈能發揮。」
靜坐
1993年優劇團邀請黃智群擔任擊鼓指導,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的方式,從此奠定了劇團的訓練及表演形式。入團一年的劉書志,當初便是因為對於禪修有著極大的喜愛而加入劇團。
長期的靜坐讓士芸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或與他人應對上都較為放鬆,對於事情的發生常常能夠避免預期、想像,她告訴自己就是去做去面對,因此看待事物變得較為客觀;而在訓練或表演的時候,不管鼓打得好、打得不好,她的情緒都可以維持在穩定的狀態,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焜明說,「禪坐有一種靜的力量,幫助自己定下來。」一樣的工作量,五年前會喘,現在年紀比較大了,反而不喘了;不容易和周遭的事物攪和在一起,煩惱的念頭雖然還是會來,但是從來了到過去了所需要的時間卻慢慢在縮短,也就不容易為負面的情緒所消耗能量。焜明把這樣一點一滴的改變歸功於靜坐。
表演
優創團近二十載,大大小小的表演不計其數,有些人因為聆賞了某次表演,而決定加入優;而有些特殊的演出經驗對於某些團員來說,記憶猶新。
打擊同樣師事中國四大鼓王之一王寶燦先生的桂蘭與入團兩年的劉品岑,2000年的七夕在雷雨中觀賞了「聽海之心」,深受感動,而決定參與團員的甄試;書志第一次觀賞優的演出是在入團之後,那是劇團的某一次受邀演出,坐在觀眾席的他大受感動,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夠跟大家一起在舞台上表演。
1997年焜明參與演出「種花」,他回憶道,那是一個集體的即興創作,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是團裡的人,並放大誇張角色的性格;以心理治療的層面來看,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透過這部作品而密切。入團不久的他當時仍非常生澀,卻因為這樣有趣的過程,至今讓他印象深刻。
2004年士芸參與伊苞(前資深團員)的新書發表會演出「雞同鴨講」,當時在擊鼓的過程中突然思及與夥伴之間的情感,於是開始觀察每位團員,發現原來誰是這樣打鼓的,也理解了誰為什麼會這樣打鼓……和團員們在鼓聲中交流,有玩耍的味道在。雖然那是一場很小型的演出,在她的記憶中卻是非常特別的經驗。
道藝一體
優劇團自1988年創團迄今,堅持走出一條「道藝一體」的表演之路。就如焜明所言,「在優劇團裡,如果我們說一個人表演得很出色,亦即代表這個人生命品質極佳。優不只是培養一位表演者,而是培養一個真正的人。」欽雄對此理念體會日深,尤其當他在跳神聖舞蹈時,內在得到極大的相應。
士芸也談到,「藝術就像一艘船,如果有一天船沒有了,還是要往前走,修行便還在。」藝術滋養了她的情感及理智,也是檢驗修行的一種方式。優劇團的訓練方式讓士芸從身體長出智慧,因此當她在面對挫折與恐懼之際,便有了足以度過難關的力量。如今她成為師姐,成為其他團員的引路人。
2007.12.2 午於優劇團辦公室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