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寶貝兒子的學校聽演講~主講題目是 "品格決勝負"
主講人: 李偉文
**湯城牙醫診所-醫師/荒野保障協會-榮譽理事長/
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 國科-節能減碳計劃咨詢委員/
青輔會-青年行動計劃咨詢委員
~種子的信心~
雖然我不相信沒有種子的地方會有植物冒出來, 但是,
我對種子懷有大信心
若能讓我相信你有粒種子, 我就期待奇蹟的展現
~你是那種媽媽~
直升機的媽媽 - 就是盤旋在兒子上空的媽媽
計程車司機媽媽 - 到處接送小孩的媽媽
~用心而不要太用力~
教養是一種經過設計後的放任 --所以用心就是用心機
不要嘗試教豬唱歌 --因為豬會不高興而我們會很累
~不能有的習慣~
互動型線上遊戲
吸毒
賭博
~三個麵包的故事~
小朋友肚子餓, 吃了第一個麵包呢, 還是有點餓,
所以又吃了第二個麵包, 但還是不飽,
吃了第三個後才有飽的感覺,
他的結論就是"那我剛只要吃
第三個麵包就好了"~忽略了必須有的基礎
~人塑造環境, 環境塑造人~
不要去限制孩子 - 限制是 一種負面能量
幫孩子找朋友
閱讀 - 文字/想像的重要, 多看小說
看電影-透過影像引導孩子思考 (但不要逼說心得感想)
給孩子空白的寒暑-多親近大自然, 抒解壓力
**李醫師演講幽默風趣, 讓人印象深刻, 他說他之所以努力
的將這些觀念推廣, 是希望大家都好, 因為社會畢竟就是個群體,
個人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只有大環境變好了,
社會上的每個人才會更好~很高貴的情操, 值得佩服~
~分享的李醫師的好文章~
不要對別人有期待
記得高中時英文老師曾發下好幾張英語名言佳句要我們背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西方著名的祈禱詞:「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當時我正為這句漂亮的佳句而讚歎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學卻冷冷地說:「這一句根本是廢話,一點意義也沒有!」看到我滿臉狐疑的樣子,同學繼續解釋道:「你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像我們常開玩笑說的『大郎的弟弟叫二郎,二郎的哥哥叫大郎,廟的前面有旗竿,旗竿的後面有廟』,話講了半天,卻等於沒講一樣。我們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原本也就只有這兩種態度,要嘛摸摸鼻子接受下來,要嘛去抗議去改變,我們缺的是不知道那些事情該接受還是抗議,看完這句話,我們還是沒有學到那個分辨的智慧啊!」
聽了這番話,一時還真無法反駁,不過,到底什麼是分辨的智慧也一直縈繞在我心裏。到了大二時,有一陣子忙著社團,在籌辦許多活動忙得焦頭爛額中,忽然體會到,原來要區分可以改變或無法改變的智慧並不難,只有自己能做的事以及自己的態度與看法,是唯一自己可以改變的;而必須求之於人的,或是別人要怎麼對待我,是要幫我們的忙,還是放鴿子扯後腿,要稱讚我們還批評我們,我們只能平靜的接受,是當下不必去改變也無法改變的事。
換句話說,當時我的體會就是,不要對別人有期待,不要讓別人的言語與行為來影響自己的情緒與態度。其實有了這樣的頓悟之後,這三十年來,我反而得到最多人的幫忙與協助,因為原本我不期待別人幫我忙的,結果一但當別人來幫忙了,我們的感激,往往會使別人幫我更多忙;同時若別人放我鴿子或惡意批評與中傷,也因為原本對別人就沒有期待,所以也可以維持平常心,到後來,那些人也會不好意思而友善相待甚至轉而協助我們。
不過,說實在的,要做到不對別人有期待,並不容易,甚至已經可以說是相當高的宗教情操了,因此,若免不了還是會有期待時,我儘量把這個期待說出來,因為我發現人之所以不快樂,覺得被傷害,往往都來自於這些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我們認為家人應該記得我們的生日,同事應該要瞭解我們的苦心,老闆應該知道我們的努力,我們也希望朋友應該能夠體會我們的心情,每一個的「應該」都是我們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這些秘密的期待落空之後,就造成我們被剝剝,被忽視,失望,氣憤或幻滅的種種情緒。所以這些年,只要我嘴巴或腦海裏出現「他應該」這三個字時,就立刻提醒自己:「我又有對別人懷抱著沒有說出口的期待了!」
的確,年齡愈長,愈能朝內看,只把精力放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年輕時,我們滿懷志氣,想改革社會,想改變別人,想更正一切不合理之事;如今我已知道,改變世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